大明小学生 第702章

作者:随轻风去

严格说起来,更像是秦姐夫私人进献给皇帝的银子,就不是官银的路数。

所以在送到宫里之前,这银子其实就是私人的,想怎么处置就怎么处置,没有官面上的事情。

崇文门税官或许会刁难人,但绝对不敢找这支队伍的麻烦,所以就很顺利的进了城。

徐世安来到南城的棋盘街,将十万两白银先送到了源丰号钱庄,委托钱庄暂时先帮忙保管着。

然后又央求徐妙璟,让徐妙璟帮忙把跟随押解银两的官兵安顿到附近的巡捕营房。

而徐世安本人则甩甩手就先溜了,一头扎进了东城的坊司胡同。上次来京师的时候,他对其中几家都有良好印象,这次也算是旧地重游了。

很多人都在关注秦中堂的代表,可是徐世安进了城后就直奔坊司胡同寻欢作乐,这引发了所有人的疑惑。

这位秦德威的代表到底想干什么?还是另有什么深意,让大家都看不出来?

深思熟虑过后便有人猜测道,莫非此人携带了几百首秦中堂的诗词,准备在秦楼楚馆行当传播开,先打响舆论的第一枪?

徐世安在花街厮混了一天一夜,略略过了瘾,然后才琢磨起来,应该做点正事了,比如自己的升迁大业。

这辈子能不能从混吃等死的中级武官升为混吃等死的高级武官,就看这一锤子了。

于是徐世安又等到次日,起了个大早后,没有退房,直接包了月,账都挂在源丰号钱庄。

然后又拿着一些文书,带上了家奴,又直奔长安左门外的兵部而去。

虽然徐老三跟着秦兄弟也算见多识广了,但也是第一次来兵部,站在大门就好奇的东张西望了。

看在值守大门书吏的眼里,徐世安这动作就像是探头探脑,便很警惕的大喝道:“你是来作甚的?”

如果不是看到徐世安穿着武官袍服,只怕就直接赶人了。

见惯了秦兄弟的威势,徐世安对其他人就没什么敬畏心了,便趾高气扬的答话说:“前来叙功!”

兵部门口的书吏也是见惯了大人物的,没被徐世安的气势吓到,又随口闲谈问道:“多大的功啊?”

“斩首三千余!”徐千户骄傲的说,又补充了一句:“作为临阵的副将!”

那书吏也是无语,这二货千户吹逼都不会,还敢吹三千多?实打实能到这个量级的,近年来也唯有秦中堂!

没多大兴趣继续闲扯了,书吏就开始检查徐世安的凭照并登记。

但他看到徐世安的名字和身份后,惊讶失声道:“你就是从浙江过来的徐千户?”

徐世安心里美滋滋的,难道自己的大名已经开始流传了?

那书吏抬起头来,很好奇的问道:“听闻徐千户入城后这一天两夜都在寻欢,到底有何深意?可否指教一二?”

徐世安:“……”

怎么自己这点眠花宿柳的破事,连一个在兵部的守门的书吏都知道了?

那岂不是说明,这事儿在各个衙署都知道了?大小官吏都知道自己入城后就找女人厮混了?

这还有没有一点点隐私了?这还有没有一点点个人空间了?

以徐老三的智商和情商,此时此刻终于觉察到了一丝丝的不对劲!

第九百二十五章 混蛋玩意

站在徐世安的立场来说,给自己叙功可能才是最大的事情,其他事情都是替秦德威跑腿而已,而且看起来都不是很要紧的事情。

什么向朝廷汇报平倭事务啊,向内阁叙职啊,做不做好像也不影响什么。

这次徐世安到兵部叙功时,完全没有请客送礼,一是懒得琢磨这里面的规矩,二是也觉得凭借秦德威的威风,在兵部办事也用不着请客送礼。

而且徐老三与秦德威四混得久了,眼界也上来了,大部分官员都不放在眼里,更别说几个吏员了。

而兵部那些官吏确实也没有耽误徐世安的叙功,把徐世安的叙功送到了申详兵部左侍郎樊继祖的公案上。

又过两日,从坊司胡同里钻出来的徐世安,再次大摇大摆的来到兵部。

在别人怪异的目光里,徐世安又风轻云淡的走进了大堂。

主要是最近用怪异目光看待自己的人实在太多了,徐世安完全没有在意。

但徐世安从大堂陈姓书吏手里拿到了处理意见时,内心是十分懵逼的。

其实处理意见只有一句话:“数目不清晰,重新核定”。

看着似乎只是说要重新来一遍,但这就相当于把徐世安升职加薪的期待值全都粉碎了。

现实情况是,东南抗倭前线距离京师足足三千里,怎么去迅速重新核定?

如果短期内核定不了,这次叙功不就废了?京师不就白来了?

在徐老三印象里,兵部就跟秦兄弟家后花园似的,完全没想到竟然把自己的叙功申请打了回来。

好不容易在秦兄弟的帮助下,蹭了个“斩首三千”的功劳,如果这次再不升,下次就不知是猴年马月了!

想到这里,徐老三越想越气,也顾不得这里是兵部大堂,劈手揪住陈姓书吏的衣领。

同时一巴掌打了过去,喝道:“贼杀才胆敢如此!”

陈书吏一时愕然不已,没有反应过来,不明白这位徐三爷怎么就冲着自己撒气了?

徐世安又是一巴掌打了过去,同时脑补出了以他的智商,所能想到的最有可能的原因:

“不就是没有找你们花钱疏通关节么!竟敢把我的叙功抹掉!”

陈书吏快被打哭了,谁敢因为没收到好处,就抹杀你的功劳?你和其他普通武官又不一样!

这时候,值守的官兵围了上来开,企图捉拿闹事的人。

徐世安无所畏惧,大吼一声:“我乃秦德威奶兄弟,谁敢动我?”

于是官兵们就像是被施了魔法,忽然全都不动了。

陈书吏看自己还要被打,他也总算大致明白,究竟是怎么回事了。

此时没人救他,便只能自救了,他连忙叫道:“徐千户休要误会!与我无干!听我细说!”

如今兵部尚书王廷相在家躺着,兵部右侍郎詹荣在军机处入直,兵部也就只剩下樊继祖主持工作了。

不过自从夏言回归后,樊继祖便知道,自己的兵部尚书之梦已经破灭了。他现在所能想的,就是如何自保而已。

二十来年前樊继祖曾与夏言共事过并结下了交情,后来在朝廷里,立场也算是偏向夏言的。

可是上次夏言被罢免后,樊继祖就重新投靠了严嵩。所以现在的樊侍郎,正处在惶惶不安的状态。

看到徐世安的叙功文书,又听说了徐世安的来历和背景,樊继祖宁愿自己什么也没看到。

而且樊继祖现在只希望所有人都注意不到自己,万一夏首辅和秦中堂在眼前这个问题上较劲,他樊侍郎岂不就成了两面受气的焦点?

现在严嵩严阁老也靠不住了,弄不好自己就要交待在这里了,两边任何一方都具备把自己废掉的实力。

思来想去,樊继祖也只能决定,当一个毫无主见的机器,谁说什么就听什么。

秦中堂的人来叙功,就给他办了,如果夏首辅再否了,那就给他否了。

所以樊侍郎就根据徐世安的“大功劳”,公事公办的让书吏起草了一个将徐世安超升到指挥使的揭帖。

不是正式的奏本,而是对上级一种非正式的请示。

然后将揭帖送到内阁,还专门送到了首辅的跟班中书舍人手里,随即又通过中书舍人,第一时间送到了夏首辅这里。

夏言看到这揭帖后,轻蔑地笑了笑,完全没当回事,徐世安这样的小角色,根本不值得费心。

他现在筹划的目标,是怎么在六部里至少拿下两个部!

比起这个目标,徐世安只能算个调味剂。

所以夏首辅直接把兵部的揭帖退了回去,并加上了自己的意见:“数目不清晰,重新核定!”

“这条意见是内阁的意见,不是兵部啊,徐千户又何必为难在下!”

陈书吏对徐世安苦苦哀求说,甚至连内阁都点出来了。反正这个锅他不背,也背不动。

别说陈书吏,就是樊继祖樊侍郎也背不动这个锅!整个兵部,除了王廷相,没人能承担得起这份责任!

陈书吏点出内阁,也是得到了樊侍郎的授意,让双方都去找正主去,不要为难兵部这些可怜的官吏!

在兵部大堂大闹了一通后,虽然问出了“真相”,但徐世安还是想不到解决办法,只能无能狂怒了。

这也很正常,徐世安如果能想到解决内阁的办法,还能只是个五品千户?

随后徐世安在傍晚时,又很没规矩的跑到夏府门外,咆哮着叫道:“夏首辅出来!给我一个说法!凭什么不让我升迁!”

这让所有在首辅大门外,排队等候接见的人都开了眼界了,但没想到更开眼界的还在后面。

在首辅住宅,是有朝廷拨给的官兵当护卫的,徐世安这样大吵大闹,当即就有护卫出面,要拿下徐世安。

可是徐世安也带着护卫,而且不知为何,徐世安的护卫比夏府的护卫还要精锐,看起来都像是经历过战阵的猛士。

所以在夏府门前混战一通后,徐世安反客为主,反过来把夏府护卫打伤了一片。

在无数人瞠目结舌中,徐世安当着锦衣卫官军的面就跑了,直接躲进了秦府,于是就安全了。

徐老三这一波操作,直接让所有关注者都惊呆了,秦德威这位奶兄弟到底是来干什么的?这还直接武斗上了?

这徐世安究竟是个什么混蛋玩意,哪有这么办事的?

秦德威是不是也脑瘫了,派了这么一个混蛋在京师乱来?

然后在这个时候,徐世安跑到源丰号钱庄,把十万两白银都提了出来,用一队大车装上。

现在还不像几十年后那样,有大量白银不停的流入导致通货膨胀,当前的白银还是很值钱的。

如果不算大量的实物收入,皇宫内库每年的现银收入可能也就一百多万两金花银。

当然,若是内库白银不够用,皇帝还可以直接从太仓国库往内库搬,只不过大臣们一般都会反对罢了。

当初御马监以草场名义占了百十万亩的土地,每年进贡给内库的白银也不过六七万两。

所以说,秦中堂一次性的送十万两现银进京真不是小数目了,不然也不会引起关注。

除了极个别人,所有人都只知道秦德威派了徐世安押解十万两白银进京,但却不知道这十万两究竟是干什么的。

毕竟给皇帝献银在大臣道德里属于污点,秦中堂也不想一开始就舆情失控。

看到徐老三提了十万两白银出来,很多官员才想起,徐世安还有秦德威代表身份,这才开始办正事了?

之所有很多官员看到,是因为徐世安提出了白银后,带着车队来到了六部所在的青龙街,所以引发了围观。

一直看到车队停在了户部大门外,便有很多人理解了,这可能是解送十万两白银进国库。

很多人都知道,由于种种原因,现在国库连续两年亏空了,所以有十万两白银入库是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