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小学生 第689章

作者:随轻风去

两边一起哄笑了几声,王直虽然有心与官府打好交道,但这时候也不能表现的“不合群”,只点头道:“明白了!”

反正联络一些倭寇也不是什么难办的事情,给官府制造一些困难,到了谈判时,岂不更能抬举自己的地位?

再等自己在双屿岛站稳了跟脚,到那时一定能让秦德威明白,王五峰大头领并不是无名之辈,而是在东海上具有决定性权势的人物,是官府最好的合作对象!

正说着话,许栋忽然又略有奇怪的对徐惟学发问:“你今日为何看起来总是心神不宁?与你说话也心不在焉。”

徐惟学暗骂了几句,现在自己可是身处这辈子最大的赌局中,这两天就是揭晓结果的时间,心里能不紧张吗?

别看你许七爷和王大头领仿佛挥斥方遒,只言片语之间就敲定了东海上未来十年格局,但也许过了今天,屁都不是!

就在许、李和王直共同畅想东海未来蓝图的时候,双屿岛攻防战基本也就接近了尾声。

来自福建都司的都指挥佥事卢镗站在双屿岛天妃宫外面,望着苟延残喘最后一小撮顽敌,激动的浑身发抖。

想不到啊想不到,他一个海上水师武官,这辈子也就是抓抓走私、打打倭寇的命,居然也有立下类似于“开疆拓土”之功的时候。

给秦中堂立下这么大功劳,升为正二品都指挥使不过分吧,然后再安排一个镇守总兵官,基本就是地方武官的人生最高巅峰了。

再回想起过程,卢镗也不得不很服气的承认,虽然秦中堂躲在了安全的大后方,自己领兵冲在了前线,但功劳的一大半还是属于秦中堂的。

双屿岛上匪寇的两大汉人头领都被秦中堂调虎离山了,直接让双屿岛匪寇少了主心骨,陷入了群龙无首状态。

虽然还有倭人和佛郎机人,但这些外人显然指挥不了汉人势力。

而且那两大头领离开双屿岛时,还带走了数百名最精锐的手下作为护卫,又极大削弱了双屿岛的防守力量。

双屿岛上所有常住人口也不过数千人,少了数百精锐后,剩余和官兵数量也就差不多,战斗力还不如精选出来的官兵。

除了调虎离山之外,出其不意的进攻时机也是秦中堂创造出来的,就连攻击计划也是秦中堂拟定的。

双屿岛地形是两个岛屿夹着一条水道为港湾,汉人和佛郎机人在东岛,倭人在西岛。

秦中堂拟定的计划就是,冒充商船靠近后,先堵住水道出入口。

然后放火箭焚烧停在码头的船只,防止岛上匪寇下海外逃。再然后炮击水寨,随即抢滩登陆,先占据水寨为根据地。

西岛的倭人先不管了,反正烧了船后,倭人也过不来。

随后继续炮击山脚下的佛郎机人居住区,等炮击完毕后,再让通事向佛郎机人传话说,这是汉人之间的战争,与佛郎机人无关,允许缴械投降,保留财物和食物。

若佛郎机人肯听话,就留下一千官兵看守佛郎机人,其余官兵沿着路径,向山上平地发起进攻。

本来路径上有匪寇营寨坚守,但是又有叫徐海的内应打开了营寨大门,让官军轻易的就拿下了营寨。

再往后匪寇就没有什么防御工事可以依据了,官兵沿着屋舍一边抢劫一边杀敌,推进的很顺利。

最后剩余的两百残留匪寇全都逃进了天妃宫,被官兵严密包围。

仗打到这个份上,虽然还没有完全结束,但可以说已经大获全胜。

卢镗先对几名亲兵吩咐道:“你们分坐两艘渡船,先去定海卫向秦中堂报捷!”

然后卢镗的目光又重新落在天妃宫的大门,有点为难的挠了挠头。

天妃就是妈祖,这帮海商海寇里,很多都是福建人下海,所以把妈祖信仰也带了进来,连双屿岛也修建了天妃宫。

作为一个福建人,卢镗对天妃也是有所敬畏的,所以看着躲进天妃宫的残匪就有点为难了。

本来可以很简单的,一把火放起来,这帮残匪不想被烧死就得出来束手就擒。

但一来卢镗内心对烧天妃宫这事很抗拒,二来秦中堂有令在先,到了岛上不许随便放火焚烧,尽可能要保持建筑完好。

没办法,只能强攻了,卢镗挥了挥手,让刀盾手在前,枪矛手在后,列队前进。

所幸打到现在,优势实在太大,二千围攻二百,无非就是多费点事,大局已经无可逆转。

半个多时辰后,天妃宫也被拿下,剩余残匪基本都是最顽固的那批人,基本都因为顽抗被杀了。

定海卫城,秦中堂坐在城头看海景,五百亲兵也只能陪着中堂吹海风了。

秦中堂还在城门楼上题了好几首诗,可惜无人欣赏喝彩。

因为保密的缘故,所有亲兵都不知道,秦中堂到底在这里等什么。

有眼尖的亲兵指着东南方向海面叫道:“有渡船从海那边过来了!”

秦中堂的心情一下子就绷紧了,这次双屿岛之战已经完全脱离了原有历史轨迹。

虽然已经尽可能的创造了优势,也从福建调来了卢镗,但兵无常势,谁知道真打起来又会如何?

还好,坐着渡船来报信的官兵,带来的是好消息,依然是只单独向秦中堂禀报的。

秦中堂看了看天色,今天有点晚了,随即对中军官吩咐说:“明早上船,出海!”

及到次日,上了船后,秦中堂才吐露出目的地:“去双屿岛!”

半日后,秦中堂就带着五百护卫,抵达了心心念念的双屿岛。

卢镗在水寨恭恭敬敬的迎接秦中堂,开战之前或许可以不尊敬,但打完了这仗就必须要尊敬了。

毕竟自己能不能升为都指挥使再加个总兵,就看秦中堂怎么向朝廷写战报了。

秦德威站在岸边,环顾四周,又抬头看了看山头方向,满意的点了点头。没有纵火乱烧,建筑都可以马上继续利用。

然后对卢镗说:“佛郎机人在哪里?先去看看佛郎机人。”

卢镗诧异,在他心里最不重视的就是这些投降的西洋人,除了派兵看守聚居区,完全没有当回事。

却没想到,秦中堂莅临双屿岛后,第一件事居然就是看佛郎机人。

难道秦中堂没有见过红毛鬼,想看个新鲜?

他一边想着,一边带着秦中堂来到山脚下,又将所有佛郎机人都驱赶到教堂前的小广场,让秦中堂看个够。

带着一千官兵看守佛郎机人的人,正是徐世安徐三爷,他也参加了这次攻打双屿岛的军事行动。

但卢镗心知肚明这就是个来镀金的货色,所以就给徐三爷安排了看守佛郎机人俘虏这么一个简单差事。

秦德威老远的就望见,一个人高马大的番婆子,很粗鲁的扯着徐老三的袖子。

看到这个番婆子,秦德威脑子里突然就明白了,为什么徐老三对佛郎机女人的评价是“像男人”。

懒得理徐老三的破事,秦中堂打量了一圈教堂前的这些佛郎机人。这是秦德威自从穿越以来,第一次看到西洋白种人。

这个时代的西洋人,普遍身材并不高大,营养看起来还不如汉人。

虽然西洋的冒险家里很多都是强盗和刽子手,但秦德威也不得不佩服这帮人的冒险精神。

在当今这样的技术条件下,动辄跨海航行几万里去抢地盘或者搞贸易,从欧洲一路抢到了大明,这种精神不服不行。

双屿岛上的佛郎机人大约在数百人左右,虽然是三股势力里人数最少的,但凭借着若干长处,依然能稳居一席之地。

除了手里白银多之外,还有两大长处就是船只先进和火炮犀利。正是靠着这些条件,佛郎机人才能在双屿岛立足。

但是现在,佛郎机人海船被趁着黄昏偷袭的官军下下手为强烧了,所以这些佛郎机人失去了最大依仗,痛快的就投降了。

秦中堂幕府本来没有会说佛郎机话的通事,但是去年从广东挖了几个过来,这时候就派上用场了。

“我说一句,你翻译一句,照实翻译不得有误!”秦中堂对通事吩咐说。

通事一边听着秦中堂的话,一边翻译过去:“这是大明帝国的副宰相兼东海总督、丰州伯爵秦德威!”

这个自我介绍的衔头很有贵族气质,立刻就镇住了这些佛郎机人。

“秦伯爵说,这次战争是大明帝国政府与反政府武装之间的战争,与你们佛郎机人无关!”

“秦伯爵说,他将授权给大明商人,在双屿岛组建特别公司,并授予征税权和司法权!”

“秦伯爵说,尊重你们佛郎机人的合法财产,前提是你们不会触犯特别公司的司法权。”

“秦伯爵说,他需要造船资料,可以开出高额薪金来聘用相关人才。”

“秦伯爵说,你们在美洲屠杀的印加人,乃是汉人几千年前迁徙到美洲的后代,我大明帝国对此十分不悦,保留宣战权力!”

秦德威零零碎碎的说了一大通,甚至还评论了几句天主教和宗教改革运动的问题,讥讽了几句罗马教廷,然后就在佛郎机人的目瞪口呆中离开了。

在场的大明人,有一个算一个,对秦中堂佩服的五体投地无以复加。

都知道秦中堂擅长忽悠人,可没想到就是到了语言不通文化不通的佛郎机人面前,也能胡编一气把佛郎机人忽悠得一愣一愣。

卢镗追在秦中堂后面,问道:“下面该怎么办?双屿岛两大头领还在别岛,西岛还有一伙倭人。”

第九百一十一章 投胎是个技术活

听到卢镗的问题,秦中堂便回应说:“这就是我为什么赶到双屿岛的原因,这里面水太混,怕你把握不住。”

东海的海上势力错综复杂,卢镗冲锋陷阵没问题,但比如善后之类的其它方面就差点意思了。

或者说这个时代,没有人比秦中堂对海上问题的认知更清醒,秦中堂也就只能亲自来处理了。

“现在能抽出多少兵员,再去进攻烈屿?”秦德威问道。

卢镗稍稍算了算,答道:“除去必须留守双屿岛的兵力,最多只能再抽调一千五百人出征。”

然后又补充说:“幸亏中堂又带了一千人过来,不然连一千五百人都抽不出。”

秦德威皱了皱眉头说:“这不太够。”

据情报可知,许栋和李光头是带着六七百人去了烈屿,而根据对等原则,王直那边人数应该也差不多。

这样两边加起来,烈屿的匪寇差不多也有一千五百人左右,而且都是海寇里最能打的,战斗力多半比官兵强。

所以用一千五百官兵去攻打烈屿,难度很大。

卢镗安慰说:“攻下双屿岛,已经是大功了,那些流窜在外的丧家之犬,已经不足为虑。”

秦中堂冷哼道:“两大寇首逍遥法外,就是未尽全功!必须要拿到首级,传示于万里海疆,才宣示朝廷天威!”

“安抚”完佛郎机人,秦中堂来到了山上,审视着一千多名汉人俘虏。

在进攻当中,官军总共斩杀了数百名匪寇,剩下幸存的就是这些俘虏了。

如何处理这些俘虏,也是一个大问题。

秦德威略加思索后,对卢镗吩咐道:“第一,将文书、账房、管库等岗位的匪寇甄别出来,优先审问!

第二,将最近几日上岛的人甄别出来,尤其看看有没有宁波府豪族的人。

第三,让匪寇互相检举揭发,把平日欺压良善、为非作歹者检举出来,当场斩杀。”

然后秦德威又问道:“打开匪寇营寨大门的内应是谁?”

卢镗连忙又派人去将徐海找了过来,领到了秦中堂面前。

“你叫徐海,是徐惟学的侄子?做的不错,要不要保举你一个百户?”秦德威的态度突然又,宛如春风化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