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小学生 第665章

作者:随轻风去

“你天天指责别人,也没见你来了后,到底做成了什么事,连个做成的苗头都没有。”

秦德威答道:“我要做的事,今天宴席上不都说了吗?最重要的两条就是收钱和禁船了。”

冯老爷反问道:“你不会以为,与三个指挥使建立了金钱关系,就算把事情做成了吧?

如果真有这么简单,沈知府早就能办了!那些守在海边的卫所武官,与本地豪族的利益关联没那么容易破解!

他们就算明面上碍于你的权势,被迫口头答应了什么,但在实际操作中,也有的是办法妨害你的法令!”

秦德威接话说:“这两件事其实是一件事,禁船和收钱可以合二为一!

先把船禁了,后面不就有收钱理由了?如果不禁船,还没有收钱理由呢!”

冯老爷还没反应过来,“既然都禁掉了,为何要收钱?”

秦中堂痛心疾首的说:“那杨老乡绅说的好,这些大渡船都是海边民众的产业啊!

所以如果全都禁掉了也怪可惜的,白白浪费资源,又会导致船民无以为生。

所以还是要开个口子,还想用船下海捕鱼的,就要在官府登记,停靠在指定港湾。

只有自愿向官府交纳平倭银,换取有限制的船引,然后才能下海。”

冯老爷这才明白过来,什么下海捕鱼,那不还是走私吗?

船主们交完钱领取了船引,就可以在官府默许下,“合法”走私了?

秦德威继续说:“你们也知道,海边港湾都是在卫所管辖地面上的,管理和查验都要通过卫所来完成。

所以经过我与三海卫指挥使友好协商过后,他们很乐意配合工作。”

冯老爷只觉得自己脑子又习惯性的不够用了——与秦德威说话总是这样,“这几个指挥使都同意了?”

秦德威反问道:“为什么不同意?”

冯老爷又问:“那些与卫所勾结,垄断了船只下海的本地豪族们呢?”

秦德威不屑一顾的笑道:“你觉得,以后的走私环节,还需要这些所谓豪族吗?”

第八百八十七章 降维打击(下)

秦中堂的每一句话,都能让冯恩很费力的理解一会儿,但旁边的沈知府理解起来就快得多。

毕竟沈知府政务经验更丰富,在宁波时间也更长,很快就明白了关键所在了。

目前走私的模式是这样的,首先第一步,丝绸之类的主要货物品种从苏杭等产地运送到宁波,有专门的内地行商做这个。

但内地行商能把货物运到宁波却下不了海,从陆地到下海这个最关键环节向来都是由豪族控制的。

无论是把货物送到双屿岛,还是海商偷偷开船来收,只有本地豪族过手的货物,才可以安全的完成交易。

如果没经过本地豪族过手,就算把货物搬到了停靠岸边的海船上,也会被海防卫所以走私的罪名查禁了。

这就是本地豪族和沿海卫所的利益捆绑,正常情况下是非常牢固,很难切割的。

而秦中堂这个先禁船然后收钱放行的做法,本质上说就是利用官方权力,把本地豪族从走私游戏里踢出去了。

用五百年后的话来说,就是“国家队”进场了……

在原有的模式下,主导权在本地豪族手里,卫所是合作对象,是被动的。

而秦德威的新模式就是,先把大船集中到指定港湾,然后由卫所查验登记,想出海“打鱼”就先交钱。

在这种模式下,卫所起到的作用就是管理了,非常具有主动性,与原来的被动完全不同。

而秦中堂所能给卫所提供的,就是来自幕府的授权和背书。

而且利益分成上来说,如果原来豪族拿到的是“八”,卫所只有“二”的话,那么以后卫所拿到的肯定不止是“二”了。

毕竟秦中堂只是一个人,或者说只有幕府一家,怎么也不可能比四大家族那么多人加起来还贪的多!

好处如此之多,难怪三海卫指挥使今天毫不犹豫抛弃了杨家人,直接站在秦中堂这边了,什么禁船什么收钱,全都无脑支持。

除了卫所受益更多,其他对于那些出海的船主,或者偷偷停靠的海商来说,同样也是有好处的。

第一,交钱有标准,更加透明,不必忍受本地豪族随心所欲的盘剥,当然是好事。

第二,不用再受豪族操纵,可以自主决定行船的事情。他们可以不用看再看豪族的脸色,直接从内地行商手里收货了。

第三,从卫所这里交钱拿船引,相当于有一定官方背书,心理上更有安全感。

总而言之,这个新模式下,可谓是三方得利,唯有本地豪族被踢出去了。

而且两种模式相比较,原有模式显然是非常简单粗暴的,非常原始的操作手法。

而秦中堂的新模式就是标准化的流水线作业,把整个走私环节都制度化了。

秦德威说完了后,又补充说:“以后各港湾能停靠多少船位,各卫所能发放多少船引,都由幕府派人来核定和分派!

这样可避免卫所肆意胡作非为,以及互相冲突抢地盘,影响到船主的出海!”

当然很多机密都没说,比如攻打双屿岛、控制贸易中心的计划。

沈知府仿佛看到了一张庞大的走私网络缓缓形成,突然就心里惴惴不安了。

自己居然听到了这么多“内幕”,不会被秦中堂灭口吧?

不过秦中堂既然敢说出来,那就说明是阳谋吧?既然是阳谋,也不怕自己听到吧?

正当沈知府陷入了莫名的惶恐里时,旁边的冯恩也终于理解明白了。

冯老爷再联想起秦德威曾经说过的话,顿时恍然大悟!

先前秦德威口出狂言说要成为天下最大的走私头子,原本以为是在开玩笑,难道说的都是真的?

想到这里时冯老爷叹口气,有点忠言逆耳的说:“霸王之勇可以横行一时,最后又如何?

秦板桥你这样做,朝廷不可能不知道,你怎么向朝廷解释?”

秦德威却毫不在意的说:“这些走私阵地,如果我们不去占领,就会被蛀虫们占领!”

作为有免死金牌的人,搞个有组织的走私又是多大的事?又不是造反!

沈知府却帮着答道:“这种事不是没有先例,朝廷的开中法不就是这样吗?

为了边镇抗击北虏,朝廷鼓励商人向边镇输送物资,以此换取盐引。

而今次为了平倭,船主向官府交纳平倭银,换取出海的船引,与开中法不是一样的道理吗?

而且这样做的好处,不只是收钱支持平倭,还可以对大船形成有效管理,避免有人通倭!

再说秦中堂此举大概也是非常之时的临时之计,等倭乱平息后,平倭银自然也就撤销了,朝廷诸公应该能理解!”

秦德威惊奇的看了眼沈知府,再平庸的人也能有闪光点啊。

只会和稀泥的人果然特别擅长找借口糊弄事,但这里的“糊弄”是个褒义词,有时候想做正确的时候就需要糊弄住别人。

冯老爷不禁又又又陷入了深思,有钦差官方背书的、大规模的制度性走私,那还能叫走私吗?

如果将来禁海令真会撤销,那这个走私模式完全都不用变,不就是现成的由官方管理下的海贸渠道吗?

想到这里,冯老爷下意识的说:“这事儿应该归市舶司管!”

秦中堂惊讶的失声道:“什么时候你冯恩也学会了争权夺利?”

冯老爷自信的说:“不用户部市舶司的我,还能用谁?秦板桥你没得选!”

秦中堂胸有成竹的说:“其实我打算让严世蕃出面,来负责这个业务的。

毕竟他是工部官员,而工部在很多要津也有对货物抽分征税的权力。”

冯老爷:“……”

你秦德威居然宁可用严世蕃,也不用他冯恩了?

秦中堂拍了拍冯老爷的肩膀,送客说:“你想知道的,我都告诉你了。

别多想,这事就这么定了!我也乏了,你们早点回去歇了吧!”

沈知府和冯老爷便一起往大门外面走,沈知府忍不住对就冯老爷问道:

“听闻冯大人与秦中堂乃是起于微末的老相识,斗胆敢问,秦中堂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冯老爷还沉浸在自己不如严世蕃的悲伤中,随口答道:“前首辅夏阁老,你听说过吧?”

沈知府点了点头,那是一个强势刚愎的人。

冯老爷又问:“现内阁执政严阁老,想必你也有所耳闻吧?”

沈知府再次点了点头,虽然不敢说,但心里还是知道,严阁老是个专横的权奸。

于是冯老爷就总结说:“你想象一下,夏阁老和严阁老两个人合起来是什么模样?秦板桥大概就是这样的人!”

沈知府:“……”

可恶,好想也有这样的一个老相识。

第八百八十八章 怎么才能投靠?

沈知府与市舶司冯老爷在公馆大门外作别,然后沈知府却站在原地不动,目送冯老爷离去。

随后沈知府又重新走进了公馆大门,来到仪门外。

秦中堂到宁波城比较仓促,随行人手不是很充足,所以长随马二就临时充当了门子大爷,守在公馆仪门这里。

看到沈知府重新出现,让马二很是诧异,不明白沈知府又回来干什么。

沈知府走到马二身前,让左右随从都回避了,然后对马二问道:“烦请指点迷津,怎么才能投靠秦中堂?此后必有厚礼送上。”

马二一时间无语,这些年他跟着秦老爷,称得上见多识广了,但这么直白的询问“怎么投靠”还真是第一次听到。

于是马二也疑惑的反问说:“我就纳闷了,为何你们这些官员,只要亲眼见过我家老爷后,都想着要投靠?”

沈知府答道:“因为秦中堂风范高标,只要见到就令人心折啊。”

真实想法是,不亲眼看到秦中堂搞事,就想象不出搞事的上限有多高。正常人如果能选择投靠对象,当然要找这样精明强干的人。

马二便也答道:“也不瞒沈大人说,现在可就难了!你所能给的,我家老爷都不稀罕;我家老爷所求的,你也给不了。”

这话让沈知府很无奈,按道理说,秦中堂想在宁波做事,他这个宁波府知府或许能打个下手,派上用场。

但现在秦中堂已经甩开府衙,直接和三海卫连线了,他这个知府还有什么用?

想了想后,沈知府便又问道:“我听说,旁边绍兴府的刘大人,当年在大同犯了事,险些发配充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