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小学生 第657章

作者:随轻风去

这潜台词就是,如果官府管不了,他们四大家族就亲自管了。

沈知府望了眼外来船队那边,无奈的叹口气。

刚才他为什么一直在勘察现场,没有往船队那边凑?因为他认出来了,那边站着个独眼胖子,应该就是那谁。

但不可能永远避而不见的,最终沈知府和刘指挥、屠仁等一伙人,走到了岸边。

徐惟学带领着护卫,很警惕的护住了严世蕃严大爷。

然后徐惟学又抢先大喝一声道:“站住!阁老家的严大爷在此,不得无礼!

严大爷运丝绸到此,被你们本地恶霸横加阻挠,还纵火烧了两艘船,究竟是何道理?”

严世蕃:“……”

一切来的是如此猝不及防,这明明是秦德威的货物,什么时候成了他严世蕃的?

这就是你徐惟学的义气?你留下来难道就是为了把自己卖出来?

你是不是害怕,如果说是秦德威的货物,秦德威为了避嫌,直接来宁波干涉的理由就不充分?

连徐惟学这个浓眉大眼的都开始学坏了,真是人心不古!

屠仁屠老爷抢在沈知府的前头,对严世蕃问道:“何至于此,伤了和气?”

你家老头严阁老还拉拢浙党大佬为盟友,你严世蕃在这里下死手是几个意思?

严世蕃不想说话,跟一群装眼瞎装耳聋的人有什么可说的?

他严世蕃一路上都在宣扬,这批丝绸是秦德威的货物,不信你们一点风声都没听到!

然而却还都在这里装模作样,不敢承认这是秦德威的货物,不就是觉得他严世蕃更好欺负吗!

见严大爷不说话,徐惟学就代替答话说:“被烧的两艘船,和一千五百匹丝绸怎么算?”

屠仁叹道:“看来都是倭寇做的,没想到倭寇在宁波城外已经如此横行无忌了。”

倭寇?严世蕃挥了挥手,随便你们怎么说吧!

屠仁又继续说:“看来这场惨案,宁波府是管不了。我这外甥总不能白白受辱,老夫意欲赶赴省城,亲自向秦中堂申诉。”

严世蕃讥诮的说:“秦中堂可不如我这般好说话,老先生去了,小心回不来。”

你能申诉什么?拿秦中堂勾结倭寇走私来威胁人?

屠仁也没法,如果他不去杭州,秦德威估计就要亲自来过来了。

杭州城,秦氏幕府。

随着近日内,从北方过来的后续人员陆续到达,秦中堂的幕府班子才逐渐完整起来。

虽然秦中堂性子比较喜欢务实,但幕府刚开张,万事都需要定规矩,也都需要他拿主意。

故而不得不被淹没在案牍之中,连续数日被困在幕府动弹不得。

其他事情也很多,比如秦中堂重申禁海,那么详细的条例都需要一条条的规划——

沿海各地的乡兵保甲联防体制,卫所官兵重新拣选操练,船只大小标准的划分、以及超标船只的处置办法等等,都需要拿出详细的方案。

更不要说为了明年反击倭寇的那些准备,征兵、练兵、钱粮筹集和囤积,战船的准备等等,大大小小无数事项都需要在最短时间内筹划和执行。

还有对双屿岛的计划,和攻打方案的制定,更是需要半年内就准备完毕并见效的。

除了重点工作之外,浙闽两地的那些日常工作,最后也要汇总到秦中堂这里来,一样要牵扯精力去处置。

原本秦中堂觉得,自己带来的幕府属员应该够用了,再说在杭州城还招了两个新人。但通过实际工作发现,还是不够。

这些工作说起来和做起来,都很枯燥,但却是大部分幕府属员的日常。

在无数事情都要请示秦中堂并作出最后决断的情况下,如果秦中堂离开幕府,那简直就是最不负责任的行为。

此时此刻,秦中堂拿着一封“弹劾”,沉吟不语,吴承恩站在旁边,等待秦中堂做出批示。

里面内容不难理解,有人弹劾福建都司指挥卢镗在近日与倭寇作战中,滥杀俘虏,侵吞缴获财物。

关于这个卢镗是何许人也,秦德威当然知道,或者说对明史稍有涉猎的也应该都知道。

在原本时空嘉靖朝对倭寇作战中,卢镗算是俞龙戚虎之外的第三人,也是很能打的武将。

而且此人成名比俞龙戚虎更早,原本历史上几年后,攻打双屿岛的主将就是卢镗。

所以说,“证明过自己”的卢镗肯定在秦中堂内心名单里的,穿越者抄作业还不会吗?

当然如果只是个弹劾,哪怕是弹劾卢镗这样一个省级大将,还不至于让吴承恩亲自送过来,并站在旁边等待批示。

混官场的人都知道,看弹劾不仅仅是看被弹劾对象是谁,更重要的是看发起弹劾的人是谁。

这次弹劾卢镗的人,就是巡海御史胡宗宪,这才是吴承恩亲自跑过来的原因。

毕竟胡宗宪和秦中堂还是有关系的,连巡海御史这个位置都是秦总堂安排的。

“呵呵呵呵!”秦中堂突然忍不住笑出声来,仿佛手里拿的不是弹劾,而是一本笑话。

吴承恩暗暗感慨,秦老师越来越心思莫测了。就像现在,他完全不能理解,秦老师的“笑声”到底是什么意思。

只是可以不懂就问,“老师何故发笑?”

秦中堂摇了摇头,他的笑点实在无法对别人说出来。

你胡宗宪在历史上就以好色贪财出名,居然还弹劾别人私德?这难道不搞笑吗?

当然,现在的胡宗宪还是个青年版的,除了喜欢包月之外,可能还存有些许理想和热血。

笑完了后,秦德威把弹劾卢镗的折子丢给了吴承恩,吩咐道:“不用做出处置了,就把这弹劾原样送给卢镗!让他仔细看看!”

吴承恩“恍然大悟”,原来这就是秦老师的心机啊,借此“收服”卢镗。

那么胡宗宪弹劾卢镗,莫非也是秦老师指使的?

正胡思乱想时,又听到秦德威继续吩咐说:“此外,以我私人名义写信给胡宗宪,主要内容就两点!

第一,问清楚了,到底是谁怂恿胡宗宪弹劾卢镗的?胡宗宪究竟是听了谁的话?

第二,给我好生训斥一番胡宗宪!就说我更希望看到的是,能有人弹劾他胡宗宪滥杀俘虏,侵吞缴获财物!”

吴承恩一一记下后,不禁再次感慨,秦老师越来越有开府大佬的气派了。

不过他心里又迷惑了,难道不是秦老师指使的胡宗宪?

临走前,吴承恩又忍不住就问了句:“老师就这样轻轻放过卢镗?”

秦中堂反问道:“不然还能怎样?难道去重用那些避敌畏战的人?”

这时候,有个派去宁波的标营亲兵回来了。

听了禀报后,秦中堂扔了笔,对左右吩咐道:“事不宜迟!让钱塘县立刻备船!马上出发去宁波巡视!”

第八百八十章 公事公办

用“身在杭州心在宁波”来形容秦中堂,那是再合适不过的,吴承恩作为秦中堂身边的亲信幕僚,当然也很清楚这点。

看到秦老师急不可待的往外走的样子,吴承恩很怀疑,秦老师是不是嫌弃最近在幕府工作繁重,所以找借口溜出去散散心?

毕竟在逃避工作量这方面,秦老师是很有多前科的。

所以吴承恩很尽职尽责的拦了一下,劝阻说:“老师!幕府这边也离不开你!”

秦德威不耐烦的说:“该判的都已经判了,没判的等我过几天回来再判,这几天你们可以先把相关条例都拟定好了!”

吴承恩苦口婆心的劝道:“就算是商讨拟定,也需要有主事的人啊!”

秦德威答道:“预计这一二日间,那唐顺之也就到杭州了!可以暂时委托他来主持一下!”

当初南下的时候,秦德威派了徐文长去常州拜访唐顺之,想请唐顺之出山到自己幕府工作。

去年詹事府大清洗后,当时身为东宫属官的唐顺之被牵连罢官,闲居在家。

这唐顺之所学博杂,据说从数算、兵法到哲学,甚至枪法棍法,无所不精,在五百年后互联网上被吹的神乎其神。

虽然秦德威在朝时,主要精力都放在了智力游戏上,对唐顺之没有过多关注和了解。

但盛名之下,至少也是有几把刷子的,请过来辅佐办事绝对够用。

所以就派徐文长去拜访和邀请唐顺之,毕竟徐文长也是以博杂出名,和唐顺之应该能谈得来。

如今幕府人手紧缺,秦中堂本人再溜号,那工作量该有多繁重?小属员吴承恩想到这里,顿时头大如斗。

“宁波就那么好,非去不可吗!”吴承恩有点点违反师生纲常,有点点无礼的质问道。

秦中堂理所当然的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大炮一响,黄金万两!干什么不要钱?不去宁波,怎么刮钱?”

吴承恩:“……”

万万想不到,人性如此复杂,秦老师竟然还有贪官污吏的一面?

当秦中堂甩开吴承恩的阻拦,心怀对宁波的向往,大踏步走出仪门时,就看到徐文长和唐顺之一起从大门外走了进来。

徐文长看着“迎出来”的秦中堂,愕然的站住了。

还没有来得及通报,秦中堂怎么就知道他们来了?而且居然还委屈自己出来迎接?

如此礼贤下士的秦中堂,骄横狂傲的人设要崩啊!

秦德威也稍微愣了下,没想到自己要出门时,正好撞见唐顺之过来。

心念急转间,秦中堂大笑了几声,很丝滑的又往前走了几步,既然都已经被误会了,那就继续。

“半年不见,荆川先生别来无恙乎!”秦中堂热情的招呼说。

唐顺之看着秦德威,内心挺无语的。

去年他们东宫属官看到嘉靖皇帝不靠谱,想提高太子政治地位,游说各位权臣时,他唐顺之负责游说的就是秦中堂。

当时秦中堂对自己态度冷淡的不行,甚至避而远之。没想到时至今日,自己落魄了,秦中堂态度反而热情了起来。

与此同时,唐顺之心里也挺不是滋味的,怎么自己的修齐治平之路,就如此不顺利?

秦德威比自己晚了两科,如今都是中堂大学士督师了,自己却混成了罢官闲住。

他出身也不差,甚至非常优异,二十三岁就中了进士,还是会元,后来成为嘉靖八才子中的第二位,也曾经前途无限光明过。

就是没几年,在秦中堂的不懈努力下,嘉靖八才子就散了。

再后来自己入职东宫,这是自己的第二次机会,结果去年又被大清洗了。

为了能当甩手掌柜,从繁重的日常事务里摆脱出来,秦中堂继续热情的忽悠说:“如今幕府事务繁多,但又人才匮乏,急需荆川先生来辅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