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小学生 第629章

作者:随轻风去

便有人发言说:“我以为,目前朝廷当务之急,就是如何让储君亲近大臣,以免遭受蒙蔽。

就如同屠总宪所说,如果秦德威不在文渊阁,储君左近确实就无人了!”

又有人开口道:“文渊阁作为距离文华殿和东宫最近的衙署,却没有任何辅政大臣在此入直,也实在称不上合理。

所以将辅政大臣移到文渊阁,也是两便,又有助于辅导储君,何乐而不为?”

在严党眼里,他们的“把内阁搬回文渊阁”诉求称得上“拨乱反正”,具有很大的正义性。

很多中立的官员看待这个问题,差不多也是这样认为的。其实在严党与秦党的历次争斗里,很少有这种中立官员倾向于严党的情况出现。

故而这个情况反过来,又给予了严党这边巨大的信心,预感这次终于能扳回一局了。

王廷相注视着几位踊跃发言的“中立人士”,冷声道:“设若秦板桥在此,尔等敢说这些话?”

别人简直就无奈了,你王廷相今天离开了“秦德威”,就不会说话了吧?

堂堂一个兵部尚书,威胁别人还不敢亲自上,仍然要借着秦德威的名头?

王廷相又道:“秦板桥刚离开京师,后面就有人想要将军机处移出文渊阁。难道尔等以为,秦板桥对此就毫无预见,不做准备?”

屠侨激将说:“秦德威到底做了什么准备,王大司马倒是让我们见识一二,总藏着又有什么用处?”

可以说,这个回应说到了所有人的心里,谁都好奇,秦德威会怎么应付?

只是王廷相这会儿终于有点卡壳了,他是真不知道秦德威到底都有什么安排。

到目前为止,秦德威的布置没有显露出半点端倪,而且无论问起谁,都表示完全不知道秦德威留下了什么布置。

出于对秦中堂的“敬重”,大家就多等了一会儿,可是王廷相还是没有任何表现。

不由得让很多人产生了一个想法,莫非王廷相在虚张声势,上演的是一出空城计?

让别人误以为秦德威设下了“埋伏”,然后吓退别人?

最后王廷相只能说:“秦板桥之安排,岂能随意广为人知?”

其他人开始怀疑,看王廷相今天这表现,莫非是被秦中堂当炮灰了,准备被牺牲掉的?

能站在这里的人都不缺乏观察力,到此谁还能看不出来?王廷相是不是炮灰不知道,但肯定黔驴技穷了。

可王廷相也没办法,这次秦德威体验卡的体验太差了,就算是捏造什么,他也编不像!

秦德威所能干出来的事,往往比瞎编胡扯还瞎编胡扯,让别人怎么编?

不得不说,严党这次寻找的角度还是很精准的,时机拿捏的也不错。

而且一定程度上把握住了“大义”的名分,堵住了王廷相的嘴。你王廷相又不是“入直文渊阁”,凭什么继续占据文渊阁?

所以王廷相今天遇到“大逆风”,真不是能力不行,真有点非战之罪的意思。如果不是强词夺理,还撑不到现在。

事已至此,王廷相不由得叹口气,他和秦德威的差距大概就是这样了。

如果秦德威本人站在这里,根本不需要对此“辩解”什么。

在秦党公认的三大骨干里,礼部尚书张潮因为晋升为内阁大学士,所以没有参加今日廷议。

那么今日在场的,除了王廷相之外,就是户部尚书王以旂了。

但王以旂昨日就对王廷相坦白了,同样不知道秦德威是否另有安排。

如今看到王廷相的窘境,王以旂琢磨了一下,就伸出了援手说:

“其实屠总宪所言,无辅政大臣与储君接近的问题,也不是没有其他解决办法。

辅政大臣原本有五位,秦板桥离开京师后,便少了一人。

如今兵部王大司马暂代秦德威主持军机处,已经开始驻守文渊阁了。

不妨再继续推举王大司马递补为辅政大臣,也是两便之举,还能见少朝廷的动荡。”

众人纷纷陷入了深思,这是户部尚书王以旂本人的态度,还是秦德威的幕后指示?难道传说中的秦德威的布置就是这个?

虽然秦中堂并不在廷议现场,但每个人总是不约而同的想到秦中堂。

有人反驳说:“推举兵部尚书为辅臣,难道朝中无人了吗?还是王大司徒念及私情?”

再传统挂念里,推举辅政大臣应该和推举阁臣模式差不多,“非翰林不入内阁”的那种模式。

王以旂又解释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如今辅政大臣中,皆以文事见长,唯一精通戎政的秦板桥,又暂时离开。

所以推举王大司马递补为辅政大臣,便可弥补缺憾。

况且其他辅臣多是馆阁出身,只有王大司马久任地方,对辅导储君同样不无裨益!”

对王以旂能列出几条看似合理的理由,众人完全不感到意外。

政治就这样,对任何一件事物,每个人都可以从不同角度列举出对自己有利的条款。最终所比拼的,还是话语权大小。

廷议所在的东朝房里,暂时出现了冷场。

大概“中立人士”也觉得,王以旂讲出了几条道理的情况下,犯不上去硬刚,把秦党往死里得罪,那是白白当炮灰。

得到义父撑腰和授权,今天一直再寻找机会表现的赵文华,这时候感觉终于等到了。

确定没有人抢自己风头后,赵文华站了出来,没有回应刚才最后发言的户部尚书王以旂,却又对兵部尚书王廷相说:

“我刚才就在想,你王大司马强行盘踞在文渊阁,无论说什么也不肯离去,究竟为的什么?

按道理说,军机处迁移到哪里,也不影响你主持军机处吧?

现在我终于明白了,王大司马你原来还是满心贪图富贵,所以欲借助文渊阁为晋身之阶!

无论加了入直文渊阁也好,还是递补为辅政大臣也好,都能让你更上一层楼!

能从一个外朝尚书,变成横跨中外的宰辅级别人物!大概这就是你王廷相内心真实的想法!”

赵文华的话可谓是十分诛心,直接往王廷相身上泼脏水,但却又似是而非的很有迷惑性。

于是就引起了现场的议论纷纷,向来口碑硬朗的王廷相真是那样的人吗?在官场中,从来就不惮以最大的恶意揣测别人。

王廷相有口难辨恍恍惚惚,往常秦德威经常对别人这样“攻心”,没想到今天同样的招式也落到了自己身上。

赵文华的那些话如果传开了,不会对自己的身后名造成影响吧?会不会被写进史书?

还有,如果这是报应,为什么是自己替秦德威遭受?

自己强行守文渊阁,归根结底就是替秦德威守的!

官职俸禄都不足惜,但如果把自己名声再赔进去,那损失就太大了!

此时此刻,王廷相心里十分煎熬,陷入了空前纠结和两难的境地。

最后王廷相面上郑重其事的对众人说:“我有几句肺腑之言说与诸君,当前秦德威刚刚离京,正是他心里最敏感的时候,诸君最好不要轻举妄动!

以我对秦板桥之了解,他对于离京之后的事情,绝对不会没有防范。就算他一时不防,事后也绝对不会善罢甘休,一定会反击报复。

如此一来,朝廷又纷争无穷,没有宁静之时了!

我王廷相守在文渊阁不愿离去,并非为一己之私,实乃是不想看到朝廷内乱。”

不少人暗暗发笑,都这样情况了,王大司马你还迷信秦德威呢?

难怪秦德威找你来守家,盲目迷信到你这个地步的人,还真不好找。

屠侨终于看到了胜利的曙光,这是他入朝一年半以来,被秦德威反复羞辱过后,第一次对秦党获胜!

略显轻狂的打断了王廷相的陈述,开口道:“别的事情就不劳王大司马操心了!只说今日公论如何?”

王廷相叹口气,便道:“如果文渊阁容不下军机处,就移至西苑无逸殿吧。”

其它该提醒的提醒过,该警告的也警告过了,他已经尽力了。

别人听到这里,心里也明白,大概这是王廷相最后的“倔强”了。毕竟无逸殿距离皇上近,又是阁老们呆过的地方,说出去也不太掉价。

屠侨看王廷相“服软”了,又对主持廷议的吏部尚书许瓒催促说:“今日公议再无疑议了!”

许瓒立场比较中立,虽然也从诧异秦党的溃败,但还是公事公办的说:“今日诸君的公论就是,内阁阁臣应当重回文渊阁入直,军机处可移至西苑无逸殿,我会照此具本回奏!”

今天的廷议,到此就结束了。

严党众人喜笑颜开,真感觉这是历史性的一刻!苦战多年,屡败屡战,终得首胜!

群臣刚从东朝房出去,就看到门外站着个太监,有人认识,是一个叫冯保的文书房小太监。

冯保见大臣们出来,就上前行了个礼,高声道:“奉命前来告知诸公,今日司礼监文书房搬迁至西苑无逸殿。

从明日起,司礼监文书房只在西苑迎和门接受奏疏!”

卧了个槽!群臣顿时就震动了,这可也是个大事!

在大明朝廷的公文流程中,内阁和司礼监相当于阴阳两半,内阁负责拟票,司礼监负责批红。

如果皇帝不能正常履职或者偷懒,司礼监和内阁的作用就更大,两边加起来相当于实际上的皇权代理。

皇权里属于司礼监代理的那一半,突然搬到无逸殿去了,怎能不是个政治大事?

尤其是廷议刚决定了,内阁从西边无逸殿搬回东边文渊阁,然后司礼监文书房却要搬到无逸殿去,这是讽刺谁呢?

更要命的是,刚才朝臣把军机处赶到了无逸殿,结果司礼监也搬到无逸殿,这就很微妙了。

以后军机处岂不就可以和司礼监无缝对接了?那中间还有内阁什么事儿?

这一出实在令群臣猝不及防,严党的笑容都僵住了,搞的刚才廷议胜利像个笑话似的。

王廷相无可奈何的叹口气,痛心疾首的对左右说:“我一直说过的,别去招惹秦板桥,别去乱动秦板桥定下的格局!

我反复强调过多次,诸君就是不听,以至于如此!我也没有办法了,现在可如何是好啊?”

第八百五十五章 只能叫幕府了

在今天散朝后,严阁老虽然人回到了无逸殿,但却完全无心处理公务,他的心思都在午门外的东朝房。

据探报所知,秦德威已经抵达直隶和山东交界处的德州,看样子是不会杀回马枪了,所以今天发动攻击也算时机恰好。

虽然变更办公地点似乎只是一件小事,但却是难能可贵的第一步。

有手下人不停将东朝房廷议现场消息传过来,一直到最后,严阁老听到了自己最想听到的消息,一切都尘埃落定了!

终于获胜了一次!严阁老觉得狭小的直庐已经容纳不下自己的喜悦了,情不自禁的走到空间更广阔的院中。

还没想好应该怎么庆祝时,严阁老忽然瞥见秦太监从大门走了进来。

这让严阁老十分诧异,因为现在无逸殿是内阁地盘,而秦太监身份是司礼监掌印。

如果秦太监有话要说,就会打发小太监过来传话,基本不可能亲自过来说话,那样太掉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