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小学生 第613章

作者:随轻风去

张老师又询问道:“一年之后,就一定能平乱?”

秦德威如实答道:“我最短也需要在东南呆到到明年,具体情况如何,还要再看其他方面。”

张老师疑惑的说:“既然你心里已经有了粗略筹划,以及进度预估,想必已经便览全局,还有什么其他方面值得你关注,或者让你没有把握?”

秦德威解释说:“倭寇之外还有海贼,海贼之外还有私商,状况必定层出不穷,绝非可以轻易预料的。

譬如有个叫王直的海贼,大概今年已经与倭人诸侯勾结上了,在海外势力极大,拥众可能数千之多,素来以走私为生计,与沿海民户多有贸易勾连。

若倭寇之患一旦泛起,王直就肯定跟着一起作乱,不可预测因素太多了。”

有些细节性的东西,比如王直与倭国诸侯勾结的行径,别人都是闻所未闻,很多人连王直是谁都不清楚。

听到秦德威抛出了如此细致的“干货”众人终于可以相信,秦德威已经掌握了非常多的信息情报。

而且懂行的都知道,所得到的信息越丰富,做出的决策就越正确。秦德威做出了今年备战,明年大力围剿的方针,一定也是有道理的。

张老师不禁叹道:“我现在才真正明白,为什么你一定要亲自去东南了。”

秦德威答话说:“若想获胜,先要知己知彼。别人只怕连知己知彼都还没有做到,我又怎么放心别人去东南?”

殿内众人只能叹服,虽然秦中堂当钦差去东南,似乎是被严阁老挤兑去的,但秦中堂确实是最佳的人选。

难得秦中堂居然肯为了朝廷做出“自我牺牲”,大家就应该相信他,支持他。

秦德威忽然又开口道:“东南情况复杂,还要总督多省,海陆兼具,尤其浙闽都是科举大省,地方名流荟萃。

我单人去了东南,只怕镇不住地方,有损朝廷威望,让人嘲笑朝廷无力啊。”

众人:“……”

来了来了,又来了,这才是大家更熟悉的秦中堂。

第八百四十章 请从秦德威始!

熟悉的腔调,熟悉的节奏,也只能让众人感到,秦德威又想搞事了。但是秦德威具体要搞什么事情,众人却仍然猜测不到。

只有事先与秦德威交流过的王廷相捂住了脸,本以为昨日秦德威说尚方剑之事,是随便开玩笑的,难不成秦德威打算来真的?

这是多大的脸啊,谁给你秦德威这么厚的脸皮?如果没记错的话,大明应该有一百多年没赐过尚方剑了。

还是说秦德威最近戏文看多了,羡慕戏文里的尚方宝剑之拉风,心里就琢磨着非要弄一柄?

而且这种事情,秦德威不可能自己亲口提出来,没有臣子主动索要尚方剑的先例,那样有违纲常。

所以问题就来了,不知哪个倒霉蛋今天将会成为秦德威的垫脚石,把尚方剑这个话题引出来?

不知道别人有没有提防,反正他王廷相不跳这个坑!

今天王廷相是明白人,但别人就算不明白,也都知道防止跳坑了,这么多年都被秦中堂训练出来了。

现在的阁老准阁老们,翟首辅怕跳坑不想说话,严阁老今天不知为什么一直低调没发言。

所以也只有张老师敢出来回应秦德威了,这也许是朝臣一致同意张老师入阁的原因。

秦中堂的陷阱套路太多了,在执政的高层里面,总要有个不怕跳坑,不怕被秦中堂坑的人,可以随时站出来代表朝廷质问秦中堂。

毕竟秦中堂再怎么坑人,也不能坑自己老师啊。

如此就听到张老师直接问道:“按惯例,你这样用兵的钦差皆有王命旗牌和便宜行事之权,又如何镇不住地方?

往常如此多涉及军务的边镇督抚,都是这样,也未见有说镇守不住的。”

近百年来的督抚制度就是这样的,涉及到军务的都给个“便宜行事”特权,以加强督抚的权威,方便指挥武官,一般也足够用了。

但就“便宜行事”这点特权,嘉靖皇帝还总是舍不得给,不过他现在已经昏迷了。

至于赐尚方剑制度,在原本历史时空上,一直到万历朝才恢复,再到明末就泛滥了……

在众目睽睽下,秦德威对张老师答道:“因为形势与往常不同,必须要有新东西了。

何况北方边镇上下格局其实很简单,而东南截然不同,远比边镇复杂得多。”

随后秦德威又说:“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关于倭寇之乱,我敢断定,未来一两年会出现贼众数量爆发的形势,这是多年来积累所至。

而东南沿海防线漫长,又不像北方有边墙可阻拦外敌,所以为了防备随时可能出现的倭寇,必须另想别法。

在我设想备战的方案,除了从外省调兵和招募训练新军之外,还要倡导乡兵,让各地有志之士自行召集勇士训练,以备倭寇。

这就叫以民意为关塞,以民心为长城!”

说到这里,秦德威又对兵部尚书王廷相说:“大司马以为如何?”

对此众人没感到奇怪,王廷相是兵部尚书,在军事问题上咨询王廷相太正常不过了。

虽然与秦德威是同伙势力,但王廷相想了一下后,依然很公事公办的质疑说:

“以乡兵守本土,确实可行,战斗意志也不是问题,但仍有可疑虑者。

能召集乡兵者,必为地方大户望族也。本就足以横行乡里,若再趁机拥兵自重,只怕从此朝廷号令不行!”

众人暗暗点头,王大司马说的也确实在理,没有因为是同党就一味迁就,在公事上还是要讲究底线的。

但秦德威似乎对被质疑毫不在意,连忙接上话说:“对对,大司马说的都对!

就是可能会出现如此情况,所以作为总督钦差,一般的王命旗牌和便宜行事只怕不够用啊!

再说这是临时之举,倭乱平定后,自然会逐步撤销,此时更需要加强朝廷威权!

而且乡兵问题只是一个例子,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一般边镇督抚的威权只怕根本镇压不住!”

众人:“……”

听到这里,大家总算摸清楚情况了。原来秦德威对钦差特权还不满足,想要的是更多授权,更大的权柄。

随即又听秦德威继续对王廷相说:“既然大司马看出了问题所在,那么应该如何解决,想必大司马也有了思路!”

秦中堂一边说着,一边对王廷相拼命递眼神。

昨天我说得都很清楚了吧,老前辈你应当明白我的心意啊,既然明白就请你大声的说出来!

王廷相久久无语,这秦德威踏马的连自己人都给挖坑!谁说秦德威不坑自己人的?

刚才自己还奇怪,索求尚方剑这么厚脸皮的事情,秦德威会怎么引发出来,哪个倒霉蛋会被秦德威当成踮脚的。

万万没想到,小丑就是自己!

难怪秦德威昨天会吹捧自己为十全老人,搞得自己明知是尬吹但还是很有点小虚荣心发作!

原来到了今天,也需要自己去尬吹一下秦德威啊!这算什么?官场互吹?

王廷相老大人自从二十岁中进士开始,宦海生涯长达四十六七年,无论如何起伏,一直都保持着基本节操。

但在今日,王廷相感觉,自己有可能晚节不保了。

毕竟自己不知道还能活多久,而秦德威则有可能是给自己盖棺论定的后辈人物。

在众目睽睽之下,王廷相艰难的开口道:“我认为,确实需要……强化此次东南平倭事务钦差的……权威。”

到此为止,别人还都没感到奇怪,王廷相给秦德威帮腔太正常不过了。

就是不知道如此寻常的一句话,为什么王廷相说得结结巴巴。

秦德威神态异常和善,使劲鼓励说:“大司马有何提议?不妨说出来共议,不要藏着噎着了。”

王廷相先是仰天长叹一声,然后才说:“我看这次不妨恢复旧制,赐给钦差尚方剑,授予一定临机专断和专杀之权。”

其余众人本来正漫不经心听着,但此时纷纷愕然不已,各种诧异的眼神注视向王廷相。莫非你的儿子也被秦德威绑架当人质了?

尚方剑已经有一百几十年没有出现过大明臣子手里了,你王廷相是怎么能想到这茬事的?

如果不是了解王廷相为人刚正,本身做官已经到了顶点,还以为这是想跪舔秦中堂以求幸进!

虽说很多督抚都有王命旗牌和“便宜行事”之权,但如果再给个尚方剑,那感觉是截然不同的。

而且嘉靖皇帝本人还是比较不乐意给臣下这样的威权,真要把尚方剑赐下去,怕不是会把皇帝气醒过来。

“王浚川你莫不是在说笑?”首辅翟銮代表所有人质疑说:“你有什么理由觉得应该赐给尚方剑?”

王廷相绞尽脑汁地想了一会儿,回忆起来秦德威若干优点,然后才对翟銮答道:

“理由主要有两点,第一,如今天子不豫,长久不能视事,导致朝廷没有可乾纲独断之人。

经过刚才秦德威介绍,东南事务十分繁杂,涉及面极广,很容易导致互相扯皮、互不配合的局面。

而如今既然朝廷相对从前软弱,那就必须加强钦差的威权,以达到能统领东南全局的作用。”

众人没有打断王廷相,第一之后,必定还有第二。

其实有没有道理是其次的,主要大家还是想听听,王廷相还能怎么编,帮秦中堂无中生有的编出一把尚方剑出来。

很快又听到王廷相继续说:“第二,大学士钦差前无古人,特殊之事自当用特殊体制,非如此不能彰示朝廷威严!

我想来想去,也只有赐予尚方剑给秦德威,才能既不触动当前钦差机制,又能展示朝廷的力度!

故而大学士督师赐尚方剑,可以形成定例,请从秦德威始!”

众人听完了王廷相掰扯出来的理由,居然觉得有那么一点似是而非的道理。

似乎赐予秦德威尚方剑,从理论上来说是完全可以的。

当然,对大部分人来说,秦德威拿不拿尚方剑似乎与自己也没有直接利益关联。

但秦德威则感觉很意外,因为王廷相的发挥完全超出了他的心理预期,甚至有一种令他刮目相看的感觉!

想不到王廷相这样人设形象比较刚正的人,居然还有这样的潜力。

早知如此,就应该多挖掘挖掘王廷相的潜力了,也不至于直到今日才认识到王廷相的另一种功力。

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请从秦德威始”这句话听起来有点不吉利!

在大明朝堂上,任何事情都会有人质疑,更别说尚方剑这样的有点争议的问题了。

浙党大佬、左都御史屠侨当即就问道:“真的需要尚方剑?没有尚方剑就不能当钦差了?只有便宜行事还不够?”

对此众人也不意外,毕竟秦德威去的主战场是浙江,而屠侨老家宁波府就是平倭的最前线。

而且众所周知,秦德威对屠侨向来不假颜色,如果拿着尚方剑去了屠侨老家,屠侨能安稳就怪了。

王廷相回答说:“这是我的提议,不一定成熟。至于到底需要不需要尚方剑,还是让秦德威自己来说。”

王大司马捏着鼻子说了几条后,终于还是无法持续丧失节操,不能忍受别人异样的眼神,直接把皮球踢回了秦德威身上。

不能只让自己卖老脸费力,你秦德威如果想要东西,也得卖力气!

秦中堂估摸了下,王廷相可能真已经到了极限,不能再催着王廷相继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