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小学生 第543章

作者:随轻风去

如果在几个月前,陆炳说不定就被严世蕃忽悠的热血沸腾,一口把事情包揽下来。

但近几个月,先后经受了秦德威和郭勋的熏陶,陆大人已经成熟多了。

他先推脱了一番说:“或许没有严大人想的那样夸张,你们找个人出面弹劾秦德威也一样。”

严世蕃确定了屋内没有外人,屋门也没有人偷听,然后才对陆炳说:

“与陆大人说几句推心置腹的话,我们不能弹劾秦德威,甚至我还会阻止所有人弹劾秦德威,还有另一层用意。

就是要在皇上心里,营造一种虽然秦德威恶行累累、作恶多端,但却已经无人敢言的局面!

不如此,又怎能让皇上真正认识到秦德威的嘴脸?又如何能让皇上摒弃对秦德威的宽容?”

陆炳:“……”

不服不行,严世蕃这一手,已经学到几分“莫须有”的味道了。

看似什么都没做,但却凭空引导皇上进行脑补并产生猜疑。

原来真正的重点,不在于控诉秦德威作恶,而是作恶之后没人敢说话。

严世蕃对陆炳行了个礼:“其他环节都好说,唯有让皇上了解秦德威恶行这个环节,只能拜托身为锦衣卫官的陆大人了!

事情了结后,我们严家父子欠陆大人一个人情!”

当夜回到家里后,陆炳写了份札子,然后第二天早晨赶赴到仁寿宫,让太监将札子送到嘉靖皇帝面前。

这不算是奏疏,只是一份情报,嘉靖皇帝看完后,就对身边的黄锦吩咐道:“你去无逸殿问严嵩,近日有无弹劾秦德威的奏疏?”

说实话,陆炳札子里记录的几件关于秦德威的事情,嘉靖皇帝都不太敢相信。大明臣子无法无天到这个地步的,也真是不多见了。

但陆炳应该不会胡编乱造,而且如果是编造的,也太容易拆穿了。

不多时,黄锦从无逸殿回来,对嘉靖皇帝奏道:“近日并没有弹劾秦德威的奏疏。”

嘉靖皇帝的脸色立刻就不好看了,他本意是找几份弹劾秦德威的奏疏来,与陆炳呈进的札子对照看,以此分辨是非曲直。

但是嘉靖皇帝却没想到,秦德威都干出在刑部大门鞭打官吏的事情了,竟然一个弹劾秦德威的奏疏都没有!

正在这时,东厂提督秦太监进来了,也是拿着札子,对嘉靖皇帝进行日常情报信息的汇报。

秦太监刚念了个开头,嘉靖皇帝就打断了秦太监,问道:“你这里面,有没有关于秦德威的消息?”

秦太监便意识到了什么,但他又不能犯欺君之罪,信口开河乱说一通。

因为札子已经拿了出来,现场改也来不及,说的不对立刻就能被拆穿。

所以秦太监只能说:“没有关于秦德威的消息。”

嘉靖皇帝突然盯着秦太监,讽刺道:“难懂你们东厂也学会了为尊者讳?”

第七百六十七章 一面之词(上)

突然被皇帝阴阳怪气的说了几句,秦太监有点懵。俗话说伴君如伴虎,伴嘉靖皇帝这种君,就更像是伴虎了。

秦太监刚进来,他还不明白前因后果。他虽然对秦德威的“恶行”有所耳闻,但还不知道“没人弹劾秦德威”。

然后就冷不丁的遭到嘉靖皇帝质询,先是被问出“东厂不汇报秦德威恶行”,然后又听到皇帝说“东厂也学会为尊者讳”。

一直站在旁边的黄锦黄太监看着全过程,替秦太监捏了一把冷汗。

皇帝在一开始,猜疑的是秦德威擅作威福;其后猜疑的是,为何没人弹劾秦德威;

等秦太监进来撞上了枪口,又开始猜疑东厂为什么也没有汇报秦德威的“恶行”了。

面对这种一层套一层、一环扣一环的猜疑,下面奏对的难度就十分大了,一句话说不好就要在皇帝心里落下一根刺。

特别是秦福进来的晚,只看出了皇帝对东厂产生猜疑,对前序两道猜疑却不太明白的情况下。

秦太监心念急转,但面上不动声色,仍然平稳如常的说:“陛下明察,若说起东厂为何不曾将秦德威近日行径进奏,实在是因为无此必要。”

作为东厂提督,他不可能说不知道秦德威最近的行为,便只能另外想法为自己开脱了。

嘉靖皇帝不悦的说:“什么叫无此必要?难道那秦德威没有违法乱纪?”

秦太监继续奏答道:“秦德威所作所为都是公开行径,官场上人人皆知,自然有科道官弹劾他。

等陛下看到弹章,就能知晓此事,又何必东厂多此一举汇报?”

嘉靖皇帝愣了下,仔细一想似乎就是这个道理。东厂以为会有言官弹劾,故而不用另行重复汇报,也在情理之中。

就连在刚才,嘉靖皇帝本人不也以为会有言官弹劾,派人去内阁找奏疏么?

秦太监用眼角余光察言观色,见皇帝脸色稍稍缓和,连忙趁热打铁的说:“说到底,秦德威行径并不是暗室欺人,事情明白清晰,用不着厂卫侦缉勘察。

再说,那都是彼辈文臣之间的公开纠纷,若无其它变故,东厂坐探只监控就足矣,确实没必要硬行参与其中,不然就太逾越规矩了。”

这些道理也没错,厂卫都是“密探”,光天化日之下的事情,哪里又需要密探了?

在旁边旁听的黄锦便暗暗感慨,这秦福在没有多少思考时间的情况下,还能如此条理清晰、责任分明,又不触及皇帝疑忌的把自己开脱出去,也真是不容易。

嘉靖皇帝貌似放过了秦太监,又开口说:“我刚才让黄锦去内阁查过奏疏,秦德威违法乱纪,却无人弹劾,你说这是为何?”

秦太监心里顿时恍然大悟,这才明白皇帝为什么犯病了,原来还有这样的缘故。

他心里一边琢磨着,一边做出惊讶的神色,先是“失声”道:“居然无人弹劾?怎会如此?我大明向来言路畅通,何至于此?”

然后又问道:“臣斗胆敢问,既然无人弹劾秦德威之恶行,陛下在宫中玄修,又是从何得知?”

嘉靖皇帝想了一下后,拿起陆炳递进的札子,对秦太监说:“此乃锦衣卫陆炳所奏报也,东厂不知情?”

秦太监连忙奏答:“东厂对陆炳作为确实不知情,而且陛下也不能只听臣一面之词。

既然乃陆炳所奏,其人必有想法,臣想向陆炳询问无人弹劾秦德威之事。”

刚才秦太监进仁寿宫的时候,就看到陆炳在宫门那里值守。现在想来,陆炳很有可能是再等结果或者等下文。

嘉靖皇帝的问题十分不好回答,秦太监也没把握能应对得当,那就拖陆炳下水好了。

陆炳名义上是东厂秦太监的“下属”,秦太监想询问下属也理所应当。

于是嘉靖皇帝略加思索后,觉得确实不能只听一面之词,便派小太监去宫门传旨,把陆炳叫了进来。

等陆炳进殿并对皇帝行过礼,秦太监就对陆炳开口:“在皇上面前,我有些话要问你。”

陆炳看了眼秦太监,回应道:“洗耳恭听。”

秦太监就问道:“秦德威近日作威作福,却无人敢惹,无人敢迎其锋芒,无人敢纠正他,究竟是为什么?”

某种意义上是代替嘉靖皇帝询问的,所以秦太监就只能先抓着嘉靖皇帝最关心的问题来问。

陆炳与秦太监不同,来之前都是有腹案的。听到秦太监的问题后,心里正好有标准答案能对的上。

于是陆指挥就很顺溜的答道:“近数年来,但凡得罪过秦德威的人都没有好下场,而秦德威一路步步高升,谁人不畏惧?

前阵子连当时夏首辅也未能幸免,时间没过多久,朝臣尚还心有震慑,所以才有满朝噤言,无人弹劾秦德威的状况!”

说完了后,陆炳暗暗复盘了一下,感觉自己的“答案”没有任何问题,标准的不能再标准了。

秦太监直勾勾的盯着陆炳,忽然说了句:“陆炳你说无人弹劾秦德威?你又是怎么知道的?”

这句话猛地听起来莫名其妙,让在场很多人摸不到头脑,不懂秦太监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

只有聪明人稍稍琢磨了下后,忽然就细思极恐了。

此时正在低头喝补药的嘉靖皇帝听到这句话后,也诧异的抬起头,看向陆炳。

秦太监没给别人开口的机会,迅速又说:“就在刚才,皇上派人去内阁查过奏疏,才能确定最近无人弹劾秦德威!

在此之前,连我这个提督东厂都不能确定,是不是真的无人弹劾秦德威,敢问陆指挥你又是如何得知的?”

陆炳下意识的说:“这不是秦太监你问的么?”

秦太监又重复了一遍说:“我问的是,为何秦德威无人敢惹、无人敢迎其锋芒、无人敢纠正?

按照正常人的理解,我指的应该是,为什么秦德威屡屡当众违法乱纪,又是打人又是毁田,却无人敢阻拦纠正?

再说回我的问题里,根本没有半个字提到无人弹劾秦德威的事情。

而陆指挥你却偏偏就能这样理解,并且主动说了出来。请你再回答一次,你到底怎么确定的无人弹劾秦德威?”

陆炳:“……”

有的时候,真恨不得自己是一个哑巴!

他陆炳现在应该只是一个路见不平、义愤填膺,所以向皇帝投诉秦德威的人!

他陆炳此时此刻,对“无人弹劾秦德威”这件事应该不知情!

但却在秦太监的语言陷阱诱导下,不知不觉暴露了自己已经知情!

或者说,最大的问题在于,自己明明知情,但却企图在皇帝面前装作不知情。

嘉靖皇帝叹口气,没想到这次陆炳也不老实,八成是跟谁串通好了。当然,对大臣之间勾心斗角的事情,嘉靖皇帝也并不介意。

陆炳拼命对嘉靖皇帝解释说:“臣也是偶然耳闻,有人议论说言官没人弹劾秦德威。

但臣也并不能确定,故而未敢胡乱奏报。只是对秦德威作威作福的事情感到气愤,便投书给陛下!”

嘉靖皇帝对陆炳这些解释或者掩饰毫无兴趣,只是问话说:“你还是说说,为什么没有人弹劾秦德威?”

原本的标准答案,陆炳刚才已经说了一遍了,这次再重复就显得太糊弄了。

但陆炳又不可能说出真相,把严世蕃出卖了。

这次出现没有言官弹劾秦德威,其实是多重因素作用的结果,就是陆炳也不是全部内情都知道的。

第一,与秦德威亲近的言官自然不会多事;第二,与严阁老关系不错的言官,受到暗示也是按兵不动;

第三,还真有不少人被秦德威吓住。第四,都察院左都御史屠侨被严世蕃打过招呼;

第五,其他个别零星弹劾的秦德威的奏疏,在通政司被赵文华暂时拖延,还没有送进宫里。

无法说出真相的陆炳想来想去,只能对嘉靖皇帝奏道:“臣该说的都已经说过了,陛下也不能只听臣一面之词!

如今秦德威就在文渊阁入直,不妨将秦德威召来,陛下亲自面诘!”

嘉靖皇帝:“……”

秦太监说不能只听一面之词,把你陆炳召了进来;结果你陆炳也说不能只听一面之词,又要再召别人?

不过也有道理,找别人问来问去,都是猜测,应该直接看秦德威这个当事人的表现。

想着上午还有时间,嘉靖皇帝就派了小太监去文渊阁喊人。

直到这时候,甩锅成功的秦太监才有工夫琢磨,秦德威到底想干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