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小学生 第515章

作者:随轻风去

有的吏部天官入阁后,事业权势更上一层楼;有的吏部天官入阁后,就成了背景板,反而失去了实权。

这种纠结心态,也是许瓒很烦躁的重要原因之一。

秦德威轻笑道:“你现在有没有想清楚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会怎么做。

如果你想入阁,我就会全力狙击你!如果你不想入阁,我就全力推举你!”

许瓒顿时怒不可遏,顺手举起了砚台,厉声喝道:“我家父子两代吏部尚书,没见过有人敢这样对吏部尚书说话!”

秦德威很熟练的闪现出一丈远,隔着廊柱叫道:“天官冷静!其实你可以反过来想想!

如果你想入阁,我也可以帮忙推举你!如果你不想入阁,我也能全力帮忙阻止你入阁!”

许天官心里衡量了一下秦德威的战斗力,放下了砚台,疑惑的说:“你不想推举别人入阁?”

秦德威答道:“入阁对我有什么用?我对入阁没兴趣。而且我现在对于任何政争都很厌烦,我只想做实事!”

许天官:“……”

似乎可有理解,如果能一人把持三部尚书的话,那谁也不想有政争,能一直如此维持下去最好!

思考过后,许天官叹口气,将桌案上的名单收了起来,又看了眼“刘永”这个名字,吐槽说:

“区区一个知府而已,也不知何德何能,让你如此力荐!”

第七百三十八章 政治这东西

嘉靖皇帝是在与国师真人陶仲文谈玄论道的时候,听到霍韬在无逸殿直庐暴病身亡消息的。

为此嘉靖皇帝停下了道法功课,很是发了一会儿呆。

每个亲近人物的死亡,都会让嘉靖皇帝内心受到一次触动,霍韬也算是嘉靖皇帝登基后重用的第一批人,至今也有二十来年了。

到目前为止,二十来年前开始提拔的议礼派已经全部不在了。

嘉靖皇帝对陶仲文说:“为何近日修炼,全无寸进?”

陶仲文想到了秦某人的嘱托,深思熟虑后,开口道:“陛下日理万机之故也。”

这意思就是暗示,公务太多影响修仙。

按照秦德威的过去指示,以及陶仲文本人的原则,他虽然在嘉靖皇帝身边辅赞玄修,但完全不会去涉政。

在嘉靖皇帝身边,其实不涉政务是最安全的,这也是上代国师邵元节得以善终的经验。

但秦德威又有了新想法,陶仲文不得不破戒冒一点险,说点道法之外的话。

而且先前新崛起的方士段朝用还说过,让皇帝闭关修炼几年的话,嘉靖皇帝当时也没特别反应。

所以陶仲文也往这个方向稍微引导一下,应该在安全线内。

嘉靖皇帝这个人虽然沉迷修仙,但却不愿意放权,比如奏章基本都要看过,重大事项都要亲自召见无逸殿群臣。

这些事务对修道的“干扰”确实很大,尤其最近边情事务很多,屡屡有六百里加急公文,更是频频打断嘉靖皇帝修道。

特别是两次被从四更天叫醒的经历,让嘉靖皇帝更是心烦。

沉思了一会儿后,嘉靖皇帝便道:“今后批阅奏疏时间,可以集中在深夜,不打断日间修炼。”

陶仲文自然不能发表意见,皇帝说是什么就是什么。

只是以后入直无逸殿的大臣们要更辛苦了,很可能动辄半夜三更被皇帝召见垂询,或者半夜接到皇帝写的小纸条,只能披衣熬夜回帖子。

然后又听到嘉靖皇帝说:“譬如加急公文,最为打扰修道,又当如何?”

加急公文一般都是敌情、灾情、造反、民变这样的紧急事件,必须要朝廷尽快应对。

按规定,加急公文要第一时间送到皇帝面前。

尤其是六百里加急,就算是三更半夜也要把皇帝叫醒了看,前段时间严嵩就两次这样干过,给嘉靖皇帝留下了深刻印象。

从公文流程就能看出,加急公文对皇帝修仙的肯定打扰最为严重。

比如向上天祈福祈到一半,忽然来了个加紧公文,要不要站起来看?

但加急公文涉及到的都是既敏感又紧急的事项,嘉靖皇帝又舍不得彻底放权。

陶仲文很有情商的答道:“此类事情非人臣可以自专,也不好完全托付给内阁诸先生,别人更不堪重任,只能陛下能者多劳了!”

当然不能全托付给内阁,嘉靖皇帝虽然扩大了内阁权力,但同时一直也在防范内阁专权。

这种涉及到战争、灾情、民变的紧急处置里,可供利用的猫腻太多了。

不过听到陶真人说“别人更不堪重任”,嘉靖皇帝突然又想起,两个月前俺答入侵的消息传过来时,秦德威曾经请求在文渊阁设置一个什么军机处,用以高效率的应对紧急军情。

当时嘉靖皇帝正在气头上,还以为秦德威完全不顾大局,只知道争权夺利,都那种紧急情况了还不忘从内阁夺权,差点打了秦德威廷杖。

现在再回想起来,在文渊阁单独设置军机处,与内阁区别开,似乎是一个极妙的组织架构?

内阁阁臣入直无逸殿,负责政务运转;而设在文渊阁的军机处,专门用以处置加急公文。

以后加急公文可先送到军机处,拿出处理意见后,再呈送御前,然后下发内阁复审。

这样就能大大的节省皇帝精力,不至于每个加紧公文都要打扰皇帝一次。而且打扰完了还很难当场处理完,等有了完整处理意见后又要再打扰一次皇帝。

此时嘉靖皇帝已经再考虑进一步减少用于处理公务的精力了,除了让自己更轻松之外,防范大臣趁机专权是最优先考虑的。

所以设置军机处除了减轻皇帝负担之外的第二个好处,就是与内阁可以互相制衡,不虞某一方形成专权,这点又让嘉靖皇帝很心动。

再从目前人员来说,文渊阁的秦德威应变能力强,善于临机谋算,正适合军机处的性质。

夏言、严嵩与秦德威都不和,内阁也足够遏制秦德威趁机胡来。

当然,任何组织架构的变动,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尤其是增设军机处这样的顶层变动。

嘉靖皇帝今天只是在厌倦政务的情绪里,以及陶真人的刻意引导下,有了一点初步的念头。

如果严嵩知道,自己两次把嘉靖皇帝从睡梦中叫起的行为,可能就是导致嘉靖皇帝起了设立军机处念头的直接原因,严嵩会不会哭晕在厕所?

陶仲文临走前,想了想又对嘉靖皇帝说了句:“陛下若有变更之意,不妨看看史书,里面自然有前人之鉴。”

以权谋自诩的嘉靖皇帝向来爱读史书,不用去翻书,脑中立刻就冒出了几个近似例子,比如汉武帝于丞相之外另设尚书台这样的掌故。

这些例子从君王统治角度来说,似乎大都是成功的例子,用五百年后术语来说,都是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

想到这里,嘉靖皇帝忽然觉得设立军机处大有可为,至少总不会变得更差。

陶仲文从殿里出来,同样偷偷的擦了擦汗。

正所谓伴君如伴虎,尤其还是嘉靖皇帝这样多疑的帝王,每句话都要再三小心斟酌,不能让嘉靖皇帝产生疑虑。

别看刚才的奏答都很风轻云淡,其实陶仲文已经是拼了老命了,都是为了秦德威的嘱托。

走出仁寿宫的陶真人暗暗下决心,以后再也不与嘉靖皇帝说政治了,老老实实当个纯神棍就好。

政治这东西,都是秦德威那种人玩的,一般人还是少碰为妙!

第七百三十九章 政治这东西(下)

秦德威从吏部出来,看了看天色,感觉时间尚早,他还不想这么早回家。

于是秦德威又钻进了吏部隔壁的户部,找王师叔去闲聊了,将近两个月没在京城,回来该走动的还是要走动。

王以旂正在为国库发愁,但又没有合适的倾诉对象,看到秦德威进来,连忙拉住了诉苦。

“自去岁以来,皇上下旨在西苑修建大高玄殿,还有其他殿宇土木,本就开支浩繁;

上月你在塞北大捷,斩获三千二百首级,五千五百官兵的封赏又是一大笔开销;何况马上又要举办献俘礼,开支同样不小。

而且前月黄河下游又发水了,偏生眼下正处于去年秋粮支用所剩无几,今年夏税尚未收齐的的青黄不接时候……”

秦德威随口问道:“也没什么吧?这才哪到哪?然后呢?”

跟一百年后形式极度恶化王朝末年的财政危机比起来,嘉靖朝尤其是中前期财政问题的难度就不是一个量级的。

王以旂闻言无语,这是人话吗?真想把户部尚书的官印塞给秦德威!

秦德威又说:“国库亏就亏吧,亏点钱才能让皇上知道紧张,才好劝皇上开源。

实在不行先把朝廷文武官员今年俸禄减半,再拿去赈灾。反正即便俸禄减了半,他们也不会辞官!”

王以旂吐槽说:“你也是朝廷命官。”

秦德威轻松自如的说:“我没事,反正我今年俸禄都罚完了,减半不减半的没影响。”

王师叔突然不想跟秦德威说话了,端茶送客。于是秦德威无奈从户部出来,又去了隔壁礼部。

张老师这礼部尚书虽然入直无逸殿,日常并不在礼部,但礼部事务还是要送到无逸殿去请张老师处置。

秦德威找礼部官员询问一番,了解张老师的近况,然后就从礼部告辞了。

但是不想回家的男人再次跨进了隔壁大门,也就是兵部。

在巡街官兵眼里,挨个串门子的秦学士活得像个下部院指导工作的宰辅。

从兵部出来,秦德威跨过街道,又去了大本营翰林院,并受到了热烈欢迎。

秦德威坐在柯亭人群里问道:“今年去南直隶主持乡试的是何人?”

有人答话说:“江汝璧。”又很醒目的补充道:“估计这时候已经快到南京了。”

秦德威叹口气,今年是来不及插手了,下次再说吧。

随即又将自己的边塞诗文拿出来,与翰苑同僚共赏。

同一时间,在翰林院旁边的詹事府里,徐阶、唐顺之、罗洪先、赵时春等人正严阵以待。

如今詹事府一把手詹事陆深病重不出,二把手少詹事兼左春坊大学士秦德威境界太高,醉心于与内阁争权,基本都不在詹事府出现。

所以职责辅佐东宫的詹事府里,现在的核心人物就是徐阶、唐顺之、罗洪先、赵时春这几个人了。

徐阶是嘉靖二年的探花,赵时春是嘉靖五年的会元,罗洪先是嘉靖八年的状元,唐顺之是嘉靖八年的会元,都是士林一时之精英。

上午秦德威进城时本就很引人注目,进城后又在部院里面乱窜,消息早就在附近衙署里传开了。

估摸着秦德威在翰林院转完后,就回来詹事府,所以詹事府几个核心人物就齐聚大堂,等待秦德威的到来。

闲坐无聊,罗洪先开口道:“秦学士知道我等的意图么?”

赵时春答话说:“我等密论不为外人所知,秦学士又如何能知道?”

唐顺之则叹道:“那秦学士鬼神莫测,仿佛能掐会算,很难说他到底会不会不知道。”

徐阶想了想说:“其实我反而认为,能把秦学士拉进来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