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小学生 第511章

作者:随轻风去

还有,毛总督如果想状告秦德威,为什么不给靠山夏言写信?被秦德威作法魇镇了吗?

以及,毛总督为什么敢公开喷秦德威跋扈,并说出自己受逼迫?不怕被秦德威往死里收拾吗?

另外,难道秦德威真的未卜先知,知道会有这场廷议,提前给王廷相准备了这些?

最后,为什么王廷相要公开这封“信息简报”的内容?按照惯例,应该先偷偷给夏言看,然后暗中达成妥协才是政治常态。

一切都很难以理解,不可思议,用常理解释不清楚。

大概唯一不诡异的地方就是,毛伯温在大同被秦德威逼迫到想要辞官了。

众人对此似乎完全不感到意外,就是不知道毛总督具体都经历了什么。

有孤陋寡闻的人好奇的问:“秦德威卸掉总督差遣后,在应该大同无职无权,如何又能对总督跋扈?”

王廷相举了举手里的几张纸,解释了一句:“秦德威署理了大同巡抚关防。”

很多人齐齐无语,交出总督关防后转眼就署理巡抚关防,这种骚操作一般人哪里想得到?

廷议现场渐渐就冷了下来,情况太诡异,以至于每个人都陷入了长考,就没人发言了。

王廷相也不着急,就安静的等着别人思考结束。

远在大同的秦德威当然不会知道,京城里正在发生的事情,他只是个穿越者又不是能掐会算的神仙。

但从毛伯温被强行加兵部尚书衔总督宣大这件事上,秦德威肯定能意识到,夏首辅对兵部尚书位置有想法。

如果连这点政治敏感性都没有,秦德威即便是穿越者,也早就坟头草三尺高了。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承受挤压或者攻讦的必然就是王廷相了,很容易就能推断出来。

所以秦德威先是用“甩掉责任”来诱惑毛伯温,让毛伯温产生向京城求援的念头,并以此动摇了毛伯温的意志。

等毛伯温略微服软后,忽然又变脸继续逼迫,让毛伯温以陈情咨文的形式,写给兵部。

对毛伯温而言,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可以通过属于兵部的驿传系统,以最快速度将公文送到京城,尽快出结果,减少自己的煎熬时间。

反正这个内容,迟早都是要给首辅夏言看的。直接写信给夏言,和经由兵部给夏言,似乎区别并不大。

于是被秦德威反复打击过的毛伯温,最后还是写了这封在别人眼里看来鬼迷心窍的陈情咨文。

这就是秦德威给王廷相准备的“护身符”,如果王廷相受到了夏首辅的挤压,就可以拿出这个来对抗。

当然“护身符”具体如何使用,在什么时候使用,就要靠王廷相见机而作了。

身为从政四十几年、履历极其丰富的老官僚,王廷相的处事应变能力都没问题,秦德威还是很放心的,所以也没有多想。

在秦德威预想中,只要找到个关键节点,王廷相将“护身符”偷偷给夏首辅看过,夏首辅就不得不妥协,这就是政治中的暗箱操作。

但秦德威也没料到,王廷相竟然在内外大臣集体廷议的这样场合,将“护身符”直接公开了。

谁能想到,一个四十几年的老官僚,居然干出了这样激烈的事情。

反正这里面内幕重重,此刻廷议现场的众人只觉得作为局外人,实在是云山雾罩。

夏言挤兑王廷相,想让毛伯温取代王廷相为兵部尚书,然后秦德威似乎又提前逼毛伯温提出辞官。

两边仿佛都在下棋,但外人眼里的棋局上一片迷雾。只能知道,执棋先手的夏首辅只怕已经走不下去了。

夏言在愤怒过后,也意识到了问题关键所在,你王廷相手里有东西,竟然不想着暗箱操作,而是公开掀了棋盘!

便强忍着怒气的喝斥道:“兵部收到这样咨文,为何不先关白与内阁?”

以当今内阁逐渐凌驾于六部之上的风气,六部的重要文件往往都要先给内阁看过,然后再走流程。

王廷相则针锋相对的说:“兵部是皇上的兵部,不是内阁的兵部!”

这句话,更是直接挑战和否定内阁的权威,是内阁和六部之间最敏感的话题。

夏首辅怒气更甚,厉声质问道:“内阁何事不与闻?”

论官场资历,王廷相在朝中大概仅次于许瓒,自然也有脾气,顶撞了一句说:“内阁道统在文渊阁!”

就这一句话,气得离开文渊阁、入直无逸殿的阁老们集体血压飙升。

大概只有值守文渊阁的翟銮无喜无悲,反正王廷相说的“道统在文渊阁”指的不是自己。

众人听着夏言和王廷相之间的对话,此时都听呆了,两人真是什么都敢说。

别说旁人,就是王以旂、张潮等自己人,也惊诧莫名,不知道王廷相今日又是怎么了。

也有人能猜出几分,大概是夏言先前的态度激怒了王廷相,泥人也有火气,何况一个兵部尚书?

礼部尚书张潮忽然想起,自己才是今天的主持人,连忙站出来说:“王浚川慎言!休要节外生枝!”

王廷相却又昂首而道:“我仕宦四十余年,大多数时候都在地方做实事,但近六年入朝后,反而是做事最不爽利的时候!

至今可以断定,阁臣之中,真正能做事的也就是秦德威了!

夏言你想拿走我这个兵部尚书,让毛伯温取我而代,也不是不可以!

但请你也先组织一次丰洲滩大捷好么?哪怕战功只有丰洲滩大捷的一成,我王廷相也会服气!

别忘了,那毛伯温的征安南之功,也是秦德威白让给你们的!

而你夏言又做了什么?将士出征归来枕席未暖,你就急急忙忙将总督换人,这就是你首辅的格局?”

如果一切都打开天窗说亮话,又有人不畏惧首辅权势,在这里戳破一切表面虚伪掩饰,那夏言的党羽也真无话可说。

站在一边的严嵩暗暗松了口气,幸亏自己今天预感秦德威不会善罢甘休,又加上最近自己流年不利,所以非常低调不露头,避免了像夏言这样被“公开处刑”。

但冷不丁又听到王廷相转头对自己说:“我这些话,对你严嵩也一样!

不要以为别人不知道,秦德威是被谁逼得写了天日昭昭!”

严嵩也怒了,你王廷相怼夏言就随便怼,找上他严嵩做什么?

而且逼秦德威写下“天日昭昭”的主犯是翟銮,又关他严嵩什么事?他严嵩只是企图一起落井下石而已!

王廷相挥了挥手里的几张纸,对阁老们道:“原先我一直以为,秦德威做人做事有点不够光明磊落。

后来我才明白,不如此就不足以在你们面前自保啊!

等秦德威回朝后,应该在文渊阁另设军机处,让秦德威能避开内阁干扰,专心做事。”

张潮害怕王廷相再说下去,兵部尚书官职就真保不住了,难得粗暴一次打断了王廷相。

再说秦德威也强调过,维持住夏言对严嵩的压制,谁想到今天王廷相居然针对夏言暴走了。

“王浚川休要再说无关之话!现在继续议事,献俘大臣定为出征帅臣,召秦德威回京,应该都已经赞同了?”

众人无语,真是有其徒必有其师,刚才发言的明明大都是赞同王廷相献俘,到你张潮总结里,就是都赞同秦德威献俘了?

但最后却没人出来反驳,只能默认事实了,献俘大臣就由秦德威来担当。

张潮趁热打铁的说:“那代表朝廷律法惩处俘虏的刑部尚书,又该由谁人担当?”

夏言无力的挥了挥手说:“不必别人了,让总督宣大军务的毛伯温卸掉差遣,回刑部就是!”

虽然不知什么缘故,但毛伯温都已经跪成那样了,还留在大同有何用处?

献俘礼上关键位置都有了人选,张潮主持的议题也就差不多了。

忽然又有人问道:“毛伯温如果回朝,宣大总督又该委任谁?”

按道理说,如此重要的官职出现空缺,肯定有不少出来推举人选的,但今天却一反常态,无人响应。

因为每个人都想到了,那气不顺的秦德威还拿着大同巡抚关防,谁去当总督就是送死啊。

有人便道:“那还是先举荐新任大同巡抚吧,总督并非常设官职,如今北虏已退,并且暂时也不会南下了,总督也不是必须要有。”

还是赶紧先让秦德威放下巡抚关防,不然还怎么往大同城里派遣官员?

已经消停半天的王廷相忽然又当仁不让的说:“兵部左侍郎詹荣可以。”

边镇巡抚,本该就由吏部和兵部联合提名,所以王廷相说话理所当然。

许多人第一时间只想到,似乎就是那个卖了宅子给秦德威的人……

等了一会儿,没人表态。

王廷相就对吏部尚书许瓒说:“若无人反对,就此上奏给皇上。”

到此关于献俘礼以及关联人事议题的讨论基本完毕,礼部尚书张潮记下结果后,再次开口道:“下面,就是出塞将帅如何封赏的事情了。”

所谓将帅,将大概是总兵官白爵,帅就是秦德威了,其实众人都清楚,这里指得只有秦德威。

而白爵白总兵这样武臣的封赏问题,自有成规,按规定办事就行,也犯不上在廷议商讨。

第七百三十五章 咬人的狗不叫

要讨论文臣立军功以及封爵之事,就要从制度说起,当然大明所有制度都起源于太祖高皇帝。

当初太祖对文臣封爵问题,只定下了三条规矩,第一,文臣非有大功勋于国家,不得封爵;

第二,文臣生前不许封公侯,最多只能封到伯爵;

第三,若生前出将入相,能除大患,尽忠报国者,同开国功勋一体,可以封侯谥公。

但这三条并不是完整的制度体系,都是泛泛而言,没有细致条文,十分缺乏执行性。

比如说,什么级别的功劳算大功?又比如,大明是文武分家制度,谁能又相又将、出将入相?

后来在具体执行中,文臣封爵问题就和献俘礼一样,随性的很,并没有一定之规。

而且大明文臣封爵的例子实在太少,都知道因军功封爵的三大例子只有靖远伯王骥、威宁伯王越、新建伯王阳明。

各人情况各自不同,完全没有典型性和代表性,也就没有所谓“成例”可以遵循了。

所以秦德威这次军功,还是只能单独议论,没法用任何一个前例模板去套用。

但涉及到秦德威的事情,又是敏感的封赏问题,此刻却又没人敢乱说话。

秦德威出塞大捷后,连首辅夏言和大学士严嵩都碰的灰头土脸,别人谁敢随便发言?

就算是“好心”帮忙提出建议,谁又知道秦德威本人到底满意不满意?

故而就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甚至还有人叫道:“礼部张尚书可一言而决也!”

反正你张潮是秦德威的双料座师,你拟定的封赏办法,无论秦德威怎么想的,也不敢公开表示不满,又何必让别人表态?

两大强权阁老都哑了火,不想沾惹这事,但前段时间三次苦苦请辞,却三次被皇帝殷殷挽留,天天称病在家的真水货大学士翟銮,这时候却率先说话了。

众人都有点诧异,你翟銮就是个“将死之人”,皇帝留给秦德威的出气筒而已!

等那秦德威班师回朝,立刻就能让你翟銮知道什么叫天日昭昭,怎么你还敢跳出来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