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小学生 第466章

作者:随轻风去

嘉靖皇帝不耐烦的挥了挥道袍袖子:“给你恩典,你就领了!”

秦德威这才敢确定,皇帝似乎并不是挤兑自己,是要来真的?

嘉靖皇帝也不再说什么,起身就出了前殿,回后殿修仙去了。

在刚才秦德威说到(不能走东华门)太绕路的时候,嘉靖皇帝不禁想起了十八年前的往事。

他朱厚熜进京继承大统时,大臣们强迫他以藩王身份走东华门入宫,而他坚持以皇帝身份从午门入宫,然后就产生了第一次君臣对抗。

呵呵呵呵,走东华门是不可能走东华门的,这辈子都不可能走东华门的……

于是秦德威莫名其妙的就成了嘉靖皇帝行为艺术的实验品,借着秦德威隔空嘲弄十八年前那帮大臣。

数日后,这次议事结果渐渐传了出去后,满朝全都是不明真相的人。明白的人不说,不明白的人乱猜。

无论是增设日本馆还是四夷馆提升为协理夷务衙门,都让朝臣们感到不可思议。

真不知秦德威到底何德何能,仅仅是奏请增设日本馆这么小的事情,皇帝就给了个协理夷务大臣,阁老们拦都拦不住。

更别说特赐出入东华门这种诡异的待遇,更是让人无法理解,除了天恩莫测还能说什么?

就算以后再赐顶方方正正的大轿子,秦德威从东华门乘轿入宫也不会让人震惊了!

这日秦德威回到家里时,仆从马二提醒说:“老爷又该制新名帖了,原有的名帖又又又过时了,不知老爷这次打算如何写头衔?”

秦德威随口吩咐道:“少詹事、左春坊大学士兼翰林学士、入直文渊阁、协理夷务大臣、特赐出入东华门,一个都不能少!”

马二心里嘀咕,如果真的一个不能少,那么“不参预机务”也该写上去,当然他没傻到说出口。

败老爷兴的事情,他马二从来不做!

第六百八十九章 两座大门

通州张家湾码头,这里仿佛永远不会安静,一年到头无数南来北往的客人交汇于此。

嘉靖十四年进士、离任知县、南京人陈凤从船上下来,深深的吸了一口气。

三年之后,他终于又到京师了!

当年一起考中进士的南京三人组,有的人似乎已经大学士了,有的人也混到了翰林院修撰。只有自己在外地苦熬!

如今终于回来了!今晚在通州安歇,明日起早赶赴京城!

忽然陈凤瞥见从远处另一艘船下来个人,看着似乎很是眼熟。又走近些仔细看去,便叫了一声:“胡梅林!”

另一位离任知县胡宗宪刚在岸上站稳,忽然听到有人喊自己的名号,顺声音望去,也认出了对方。

两人是嘉靖十三年的南直隶乡试同年,又都参加过嘉靖十四年的京城大比。

只是胡宗宪一直到了去年也就是嘉靖十七年,才中进士,平白的成了后辈。

见过礼后,胡宗宪对陈凤问道:“你怎得也在此?这是要回京,还是南下?”

陈凤略有自得的说:“我嘉靖十五年放了知县,三年考核卓异,超擢为兵部主事,是以赶赴京师叙职并上任。”

这种晋升确实也值得自豪了,从知县到主事可不仅仅是升了一品这么简单。

按大明官场观念,京官比地方官要贵重,更别说最核心的六部主事了。

从知县升到主事真算是很少见的超升了,跟别说才当三年知县就这样升。天下一千四百多个县,没几个能有这样待遇的。

虽然陈凤不太知道具体发生了什么,但他猜测与秦德威有关系,除了秦德威谁能这样帮自己?

不过胡宗宪听到了陈凤的际遇,却无动于衷,连一丁点的艳羡都没有流露出来。

这就让陈凤很没有显摆爽感了,他便也问道:“你又为何在此?”

胡宗宪有点迷惑的答道:“我在山东益都知县任上才一年,突然被行取为御史,也是赴京上任去的。”

陈凤:“……”

由知县被选拔为御史,行话说叫“行取”,也称得上知县最好的出路之一了,不比自己升为主事差!

关键是这胡宗宪才当一年知县,而自己可是足足熬了三年!想到这里,陈凤瞬间没心情显摆了。

忍不住就想刨根问底说:“你怎么就被行取了,是谁提携你?”

胡宗宪真是不明白,到现在还是稀里糊涂的,“我也不清楚啊。”

陈凤能想到秦德威,那是因为他与秦德威有特殊亲近关系,胡宗宪与秦德威相对没那么近,所以就没想到。

陈凤心里也犯嘀咕,胡宗宪出身徽州,科举也很兴盛,而且也是有钱地方,难道朝中有徽州大佬暗中提携胡宗宪了?

两人当晚一起住下,次日也一起出发前往京城。

等到远远的望见城墙时,陈凤对胡宗宪问道:“入城后,我暂时去秦板桥府上投宿,你打算如何安排?

不妨与我一起在秦府借住,那边地方大,足以容纳你我,等寻觅好了住所再搬走也不迟。”

胡宗宪早有主意,大手一挥:“不劳烦陈兄费心了,我先去教坊司胡同包个月!”

听得陈凤心里艳羡不已,可惜他没有胡宗宪家里有钱,也就没有动辄包月的豪气!

胡宗宪又道:“不过我先随着你去秦府拜访。”

京城里不只是风花雪月,还有人情世故。

入城后,两人便直奔西城而去。当年科举时,陈凤就寄居在秦德威家里,也是轻车熟路了。

不过这次来到了地方后,却见“曾府”大门紧闭,根本就没个有人迎客的样子。

这叫陈凤诧异不已,听说秦板桥混的很好,大门处不该如此冷清的。

难道自己赶路这段日期里,秦板桥又失势了?

胡宗宪指着门旁墙上说:“有张文书。”

凑近了看去,只见墙上布告写道:“拜访秦学士者,请继续东行。”

两人齐齐无语,便沿着路向东走了百来步,就看到了两座大门,隔着数十步比邻而起。

这又是什么鬼?陈凤好奇的两边都看了看,一个大门上面挂着“天下文魁”,另一个大门上面挂着“词林华选”。

两个门匾看起来,都很像是秦德威家。

“天下文魁”下面又有楹联,上联是“蓬蒿三径连紫禁,身被人间雨露饶”,下联是“书帙万卷傍丹霄,手攀蟾宫桂花多”。

“词林华选”下面也有楹联,上联是“朝霞暄夕露,风鸣石濑泉”,下联是“云宿宫墙树,水鸟聒晨烟”。

陈凤横看竖看,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都是“逼气”和对于出入宫禁的夸耀。

这秦板桥三年不见,飘得越发没边!一个大门还不够,用两个大门装逼也是没谁了!

踏马的,站在这里忽然就感到自卑了,怎么破?

胡宗宪也是看懵了,陷入了选择困难症,这是该从哪个大门进去?

恰好此时,负责大门以及前庭区域的大管事张三巡视到此,瞧见了陈凤,连忙上来招呼道:“见过陈老爷!这是几时到的?”

一边寒暄着,一边把陈凤从中间大门请进去,领到了外书房。

陈凤问道:“你家老爷在府上么?”

张三笑着答道:“陈老爷稍安勿躁,我家老爷出去送人了,预计也快回来了。”

陈凤奇道:“是什么大人物,竟然能劳驾你家老爷去送?”

张三知道陈凤与自家老爷乃是同年同乡好友,有些家里事告诉也无妨,便答道:

“我家老爷新纳了偏房李氏,又将李氏兄长调回辽东镇,出任什么广义分路参将,今日便是去送李家大哥了。”

陈凤久久无语,三年不见,秦板桥真是不一样了。

在现如今镇戍体系下,总兵、副总兵之下,就是参将,拥有一定方面的指挥权,再升一升就能佩副将军印绶了,绝对算是高级武官。

随便一个小妾的兄长,就能安排成参将,这是什么样的强力大臣才能做到的?

陈凤唏嘘不已,秦板桥变了,已经不再是那个与自己勾肩搭背,聚在书房里,一起为了考试临阵磨枪的滑头少年了。

第六百九十章 用人之道

按照与别人的约定,将李小娘子她哥、李成梁他爹、李泾运作为京营的协同坐营官,就算镀金完毕,然后调回辽东去。

所以才有了秦德威今天送李泾的事情,比起在京营处处受拘束相比,李泾也乐意回辽东老家去。

尤其是还能以参将武职回去,衣锦还乡乃是人生最大的爽感之一了,虽说这荣耀一大半是靠妹子换来的。

秦德威之所以送行,不仅仅是因为李小娘子的缘故,确实也有不少话要叮嘱,自家后爹还在巡抚辽东呢。

将李泾送到了城东官亭,临别之际,秦德威便很郑重的说:“我有几句话不便写在信里,你到了辽东一定要亲口传给曾老爷。”

李泾抱拳道:“尽管吩咐,定不辱命!”

秦德威就继续说:“嘉靖十四年,我给朝廷上了《五年定辽疏》,而明年就是嘉靖十九年,五年之期将满。

所以请你转告曾老爷,无论如何,一定要做出政绩来!无论改制、钱粮都要出彩!”

这事关系到秦中堂的威望,不可轻忽!区区一地都改不好,以后拿什么去说服别人?

然后秦德威犹豫了片刻,才又说:“若政绩不那么出彩,我还有个法子。

辽东地广人稀少,又有水源,可以从对面北虏那边,招徕最赤贫的那些底层人口,鼓励他们逃亡过来,划给地方放牧。

记住不收中上层,只要最底层甚至奴隶,善加招抚轻徭薄赋,彼辈脱出苦海逃得生天,必定感恩戴德,以后就可以利用了。”

秦德威说得这个法子,在原本历史上大明就用过,效果还挺不错。

然后北虏那边也学会了,反向招徕大明边镇的赤贫农户、军丁,到了北边后也给与土地耕种,负担比在大明轻得多。

双方互相挖墙角,结果两边逃亡去了对面的胆大穷人,都比在老家过得好……

最后秦德威强调说:“但这个法子只能当备选,不到别无他法时,让曾老爷不要轻易轻启用!”

李泾好奇的问道:“莫非还有什么后患?”

秦德威解释了一句:“不是后患的问题,而是手里要存点东西!如果策略都让曾老爷用完了,以后我怎么办?”

李泾:“……”

他再一次明白了,难怪秦德威年纪轻轻便能位列中堂,这就是搞政治的!

送走了李泾,秦德威和李小娘子掉转马头,向着城里面走。

李小娘子比平时稍显沉默,长到这么大,她还是第一次身边没有娘家亲人陪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