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小学生 第452章

作者:随轻风去

秦德威故意把手里的圣旨晃了晃,对前堂小吏喝道:“别废话!速速带我去见天官!”

当值小吏也不知道秦学士手舞圣旨是什么情况,反正不敢怠慢,直接领进去了。

所以秦德威用了最短时间,坐在了吏部尚书许瓒面前。没错,是坐着的,四品词臣就是这么有排面。

秦德威直接说明了来意:“我有个同乡同年陈凤,三甲进士,嘉靖十五年外放为知县,到今年算是三年考满,烦请冢宰高抬贵手,让他升回京师,安排个六部主事吧。

我还有个南直隶后辈叫胡宗宪,去年的进士,也直接外放当知县了,烦请冢宰高抬贵手,给他一个考核卓异,然后行取为御史。”

许瓒:“……”

虽然敬你秦德威是个四品词臣,但你是不是太把自己当回事了?还是太不把吏部尚书当回事了?

毫无铺垫酝酿,毫无利益交换,就这样直接冲进来要官?你以为你这个水货大学士有内阁大学士那样的面子?

“来,我给你看个好东西!”秦德威打开了手里的圣旨,展示给许天官。

许天官虽然心里疑惑,但还是不动声色的抬眼看去,然后看着看着就脸色大变,虎躯一震!

因为他看到了“直文渊阁”几个字,心里立刻就惊骇的掀起了滔天巨浪!

秦德威用手拿着圣旨,恰好手指头捏住了“直文渊阁”后面几个字,没让许天官看到“不参预机务”几个字。

发现许天官变脸后,秦德威就机敏的合上了圣旨,不让许天官继续仔细看了。

一般人看到“直文渊阁”后,都会自动脑补上“参预机务”,近百年来,这两个词组从来都是连在一起的。

而且正常人也根本想不到,还有“不参预机务”这种词组。

秦德威心里默默感谢这世道没有各种社交软件,消息传递速度还是靠人肉,自己新职务消息不可能第一时间全部扩散到各衙门。

许天官不敢相信,万分震惊的问道:“谅你秦学士也不敢矫诏?”

秦德威郑重的点点头:“这份圣旨自然是真的!难道我活腻了想来个诛九族不成?”

许天官真的无法理解,为什么皇上会让二十一岁的秦德威“入阁”,可“事实”又摆在眼前。

他甚至都猜测皇帝修仙吃错药发疯了,但圣旨就是圣旨,依然无法抗拒。

秦德威不给许天官太多消化时间,再次发出请求:“陈凤、胡宗宪两人目前都只是知县而已,并不是多大的人物,升迁也不影响大局,冢宰你就高抬贵手吧!”

同样一件事,再次听在许天官的耳朵里,就是来自“阁老”的请求了。

只是两个小小知县的命运,不值当为此驳斥阁老的面子,于是许天官就点头了。

秦德威催促道:“那就烦请冢宰将文选司、考功司郎官召过来,现场办了!”

许天官还是理解不了,难道他堂堂冢宰答应过的事情,还能反悔?所以只能当是秦阁老年轻毛躁,办事急性子。

反正都是无所谓的小事了,许天官还是根据秦阁老指示,让文选司、考功司的郎中直接带着相关籍册过来。

干脆利落、特事特办的做好陈凤升迁、胡宗宪行取的手续,并在呈文盖上了吏部大印,这事基本就算尘埃落定。

最后把呈文送到秦阁老手里,让秦阁老亲自拿到内阁备案并拟写正式敕命下发就行了。

秦德威心满意足,对许天官表示了谢意,然后急匆匆的走出了吏部。

中层党羽加二!这并不是无足轻重的小事,而是解了秦学士的燃眉之急。

因为在秦氏工具人里面,高层所占比例太大,而且年龄也偏大,这个结构是非常不健康的!

所以当务之急是要尽力壮大中间阶层,增添年轻力量,让组织实现健康发展。

不过秦德威没有时间细想和品味新到手的胜利果实了,他正在与时间赛跑!

从吏部出来的秦学士再次如同疾风一般掠过街道,冲进了六部之末的工部。

现任的工部尚书叫甘为霖,以督造皇陵、郊庙、祭坛得力,去年被嘉靖皇帝欣赏并提拔为工部尚书。

秦德威故技重施,手舞圣旨冲进了甘尚书的公堂,如今留给他的时间不多了!

所以秦学士开门见山的说:“京师匠户皆归工部管理,烦请大司空高抬贵手,勾销军器局五十八名匠户名额!”

甘尚书装糊涂的问了句:“为什么要勾销?”

如果一个权臣平白无故的跑过来要求勾销官属匠户名额,还能是什么缘故?

估计这些匠户早都逃亡了,至于具体逃亡到了哪里,被谁所藏匿,简直不言而喻!

但匠户也是一种户口,而且数目还有定额,都是属于官府的资源,所谓的五十八名其实就是五十八户,哪能随便勾销。

要知道,京师制造和营建任务十分繁重,如果都这样乱来,让匠户散光了,那么谁来完成官方的任务?

所以甘尚书需要秦德威提供一个理由,而且必须是强大到能说服一名尚书、并证明他自己能够承担后果的理由。

秦学士胸有成竹,又是故技重施,非常有技巧的亮出了圣旨,对甘尚书招呼说:“来!我给你看个好东西。”

甘尚书顿时与许天官同款的脸色大变!同款的虎躯一震!心里掀起同款的滔天巨浪!

“这个理由充分不充分?”秦德威淡定的问道。

如果说六部第一的吏部可能还有点与阁老掰腕子的实力,但工部是绝对没有这种可能的。

“够了!够了!”甘尚书失魂落魄的答道,二十一岁的阁老,这还有公理吗?还有人性吗?

他才刚刚与严阁老搭上线,但严阁老又是新鲜出炉更年轻秦阁老的对头!

这宦海,可真踏马的风波险恶啊,若是站错了队,未来仕途堪忧啊!

秦德威催促道:“那就现场办了吧,都是军器局的工匠,籍册上应该好找。”

等秦德威走了后,从甘尚书身后的屏风里,闪出一名独眼胖子,冷笑着说:“秦德威找你办事,你就办了?”

名义上这名叫严世蕃的独眼胖子只是个工部主事,但却对甘尚书并没多少客气。

刚才严主事正在与甘尚书讨论从工程里克扣银钱的事情,听到秦德威来拜访,就立刻躲在屏风后面偷听。

听到严世蕃的质问,甘尚书无奈的答说:“他,他现在也是个阁老!”

严世蕃:“……”

秦德威疯了,还是你甘尚书疯了?

甘尚书解释说:“圣旨上写得明白,是真的!”

严世蕃还是不太能相信,只咬牙道:“就是身为阁老,私自藏匿逃亡匠户也是重罪,尤其数目还是如此之多!现在你手里有这份名单,实证就很容易寻找!”

秦德威并不知道自己与甘尚书沟通的时候,严世蕃偷偷躲在屏风后面。

去了吏部、工部后,户部、礼部、兵部都不用去了,此刻秦德威已经来到了长安左门。

就是在登记的时候,秦学士偶然遇到了宪宗皇帝驸马、京山侯崔元。

说起这位崔驸马,当年去迎接兴王来京师时立过功劳,也算得到了嘉靖皇帝信任。

大明的大臣有三大序列——文臣、武(勋)臣、亲臣,有一定文化水平崔元作为亲臣代表,这次也得到入直无逸殿的召唤。

秦德威忽然想起什么,与李小娘子他兄长竞争协同坐营官、让王廷相都为难的人,似乎就是崔元的亲戚?

于是秦德威又主动对崔驸马招了招手,“来,我给你看个好东西!”

第六百七十二章 只能有一个学士

崔元是嘉靖皇帝的爷爷宪宗的驸马,与嘉靖皇帝亲戚关系本来没那么近,但最后仍然成为嘉靖皇帝最信任的皇亲国戚,封为京山侯,又召入无逸殿。

由此可见,崔元为人处事能力不是顶级也是一流,连嘉靖皇帝都能侍奉好,那肯定不能小看。

王廷相为了李泾出任协同坐营官的事情,找竞争者崔元说道时,崔驸马一直推三阻四,没给痛快话。

今日秦德威在长安左门遇到了崔元,便亲自直接开口了。

没说上几句,崔驸马就干脆利落的答应说:“既然秦学士亲自开了口,那我自然要卖秦学士的面子!不用再说了,这次我堂弟退出,秦学士放心就是!”

这个爽利程度,连秦德威也感到意外,只道是崔元会做人。

崔驸马笑了笑,就往西苑仁寿宫谢恩去了。

这就叫卖人情要卖到关键人物这里,先前来说情的王廷相又不是真正事主,直接把面子卖给秦德威才是人情最大化。

秦德威也先去了西苑谢恩,不过在仁寿宫门外被挡住了,于是就象征性的对仁寿宫拜了拜,算是尽到君臣礼数。

然后秦学士折返回皇宫东边,沿着内金水河,穿过上朝的奉天门外广场,一直走到左顺门。

再往左顺门里面走,路北边是文华殿,路南边是文渊阁,这里就是大明近百年来的决策中枢。

但从今日起,决策中枢暂时转移到西苑去了,皇宫东边这里就只留下了年幼的东宫皇太子和奉旨留守文渊阁的秦德威。

秦德威看了看天色,已经不早了,没有多少时间让他继续感怀,便大踏步转向路南,来到文渊阁的院门。

此地本来是内阁重地,不轻易放外人擅入,但今日不同,秦学士就很顺利的就进去了,还是他第一次来到这里。

或者说,三名内阁大学士都已经撤走了,所以此地已经不能算内阁了,只能继续叫文渊阁。

秦德威里里外外巡视了一遍,内心大失所望,这里的硬件设施真不行。

京师其他衙署不管占地大小,大多都是有大门,有前厅,有正堂,有左堂,有右堂,还有膳堂、司务厅等附属建筑。

而眼前这里,主要建筑就是一栋文渊阁,贵为大学士也要全部挤在文渊阁里办公。

而文渊阁内部只有中间是公用堂屋,其它地方都是小单间,光线也特别差,毕竟这里一开始就不是为了办公设计的。

然后文渊阁外面两侧临时搭建了卷棚屋舍,供中书舍人们办公使用,看着跟违章建筑似的。

大概地方实在不够了,又在院子东头增修了个东阁,毫无建筑美感。

对于今天的参观文渊阁初印象,秦学士曾写过一篇散文,多年以后还在流传:

“宫里文渊阁的格局,是和别处衙署不同的:都是里面几个暗幽幽的格子间,桌上预备着笔墨,可以随时写字。

入直的大学士们,早晨上了工,每每花些时间,先点几根蜡烛……

我从二十一岁起,便在宫里的内阁当学士,皇上说,年纪太轻,怕参预不了机务,就留守外面做点事罢。

外面的中书舍人,虽然容易说话,但唠唠叨叨缠夹不清的也很不少……”

现在就有一个姓李的老中书舍人,陪在秦德威身边,絮絮叨叨的介绍着文渊阁掌故。

转完一圈后,李舍人就询问道:“学士坐哪里视事?”

主要是秦德威这种半吊子入直文渊阁,近百年没有先例,李舍人也不知道怎么安排才符合规矩,干脆让秦德威自己拿主意。

秦德威视线就移到了文渊阁中间的堂屋,这堂屋里供奉着“大成至圣先师”。

然后在圣人牌位下面,朝南专设有一个御座,给皇帝预备的,但近几十年从来没用过,成了纯摆设。

御座再往下,才是东西相对的几个座位,供大臣们使用,一般大学士们碰头开会就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