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小学生 第445章

作者:随轻风去

西商份额从两成扩大到六七成,就意味着每年有价值数十万两白银的粮食等物资向边镇输送。放眼全国来看,就相当于是东南向西北的转移支付。

报完喜之后,冯恩又开始说起问题:“原先私盐贩子都是零星小团伙,甚至个人单打独斗。

但如今出现了大批失去盐引的南方盐商,他们很多人也就开始贩运私盐了,而且这些人比原先的小私盐贩子更猛烈。”

这种现象,秦德威也没办法彻底杜绝,任何改制都有利益受损的人。

秦德威只能建议说:“堵不如疏,还是想法子给他们一条出路,尽可能减少后患。”

冯老爷很熟练的就问道:“计将安出?”

秦德威没好气的说:“你自己也要多琢磨琢磨了,不用都来问我!这次我只说一个大体,我记得两淮盐业行销盐区是南直隶、江西、湖广。

每府算一个片区,由一个或者几个分销商人专营,然后将那些南方盐商逐渐变成承包片区的下级分销,也算是给他们活路了。

其中具体章程,你自己拿捏,但切记官府要掌握最大的主动!”

冯老爷想起什么,又笑道:“我近日忽然觉得,你提议盐法改制,其实你我也是损失重大!

原来盐商在扬州交了银子,然后就可以领取盐引,然后扬州这边要向京师输送银子数十万两。

对钱庄来说,这其实是个巨大机遇,尤其你一直梦想南北汇通。我在这里做御史,就可以尽力帮你达成心愿。

如今改回了开中法,边镇输送物资才能换盐引,扬州这里银钱流通就少了,也不用大量向朝廷输送银子了,对钱庄角度来说利益就小多了。”

秦德威叹口气,钱这个东西够用就好了,穿越者觉悟就是这么高。

这个时代没有人能想象到百年后的惨状,更想不到三四百年后的神州沉沦,虽然不知道自己能做到什么地步,但能挽回一点是一点。

两人许久不见,谈话一直谈到了天亮。然后秦德威继续赶路,其实他并没有多少时间可以耽搁在路上。

一路再无他事,时间刚进入五月中旬的时候,在初夏的热情里,詹事府少詹事、左春坊大学士兼翰林学士、提督四夷馆秦德威回到了京师。

京师秦府的正房大妇徐妙璇格外激动,匆忙协助安顿好顾氏和秦国泰后,天刚擦黑,就主动要拉着夫君上床。

徐小弟出去一圈回来,就荣升锦衣卫指挥使并协理北镇抚司,还成了民间传说中的御前带刀侍卫,堪称光宗耀祖,甚至是超越先祖了。

徐妙璇这个当姐姐的自思无以为报,只好以身相许多犒劳几次秦德威了。

秦德威有点吃不消这个热情劲,连忙叫停道:“慢着慢着,我找人去喊小弟过来,等我先见过小弟!”

作为一个合格的政治人物,回到京师后,当然是要先了解目前局势,不然睡觉都睡不安稳。

没多久,徐妙璟就匆匆赶了过来,向秦德威汇报起最近的各种情况。

原来嘉靖皇帝早在一个月前就回来了,又亲自去了昌平大峪山勘察一圈,最终确定大峪山风水真的不如承天府纯德山。

再然后,嘉靖皇帝就躲在宫里,没再出现过了,朝会更是停摆。

徐妙璟对此没有太在意,随口道:“陛下龙体向来并不强健,如今又奔波劳累了两三个月,故而需要休养。”

但秦德威听到这个关键信息后,心里就非常清楚,嘉靖皇帝他他他终于开启修仙模式了,只怕以后修仙就是主业,皇帝是副业了。

所以就摇摇头说:“只怕成化朝故事再现啊。”

成化朝是什么样,徐妙璟早被科普过了,他不能置信的说:“不至于如此吧?”

如果皇帝不上朝也不见大臣,那他这个值殿锦衣卫官差事不就只是个噱头了?

秦德威虽然知道趋势,但没法具体实证说明,只能以后让事实教育还存在幻想的徐小弟。

至于嘉靖皇帝如此转折的动机和原因,足够写本论文了。

简单来说,一是幻灭感,妈宝男皇帝遭遇父母双亡后,精神被严重打击,心态格外的孤独,更加偏向宗教慰籍了;

二是挫败感,嘉靖皇帝是个非常敏感的人,南巡沿途所见所闻不尽如人意,让他产生了辛苦十几年白费劲的念头,那他还折腾个什么?

即便秦学士有意识的拼命扔了几十篇马屁诗文进行精神鼓励,可也掩盖不了现状,当今世道并不是嘉靖皇帝所想象里的盛世。

三是恐惧感。导致产生了对长生的极度渴望,而且这个欲望逐渐压倒世俗事情,在嘉靖皇帝心目中占了上风。

徐小弟又继续汇报起其它事项,对他而言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南巡期间,国师邵元节挂了……

御驾回了京师后,徐小弟的老泰山陶仲文被封为“神霄保国弘烈宣教振法通真忠孝秉一真人”,接替已故邵元节总领道教事务。

也就是说,陶老道,阿不,陶真人正式成为了嘉靖朝第二代国师。

说起这个,徐小弟越发觉得姐夫英明神武了,四年前就能看出陶真人的潜力,这是什么眼光?

徐妙璟又开口道:“月初陛下去大峪山巡视时,首辅夏桂洲不知为何伴驾迟到,陛下大怒,谴责夏桂洲怠慢无礼。

其后陛下盛怒之下将夏桂洲罢官,并追回了御赐银章,但过了几天,陛下怒气消去,又让夏桂洲官复原职。

不过夏桂洲上疏谢恩时,词句又惹怒了陛下,再次遭到训斥,少师被降成了少保。”

秦德威对此也无话可说,这种戏码未来几年将会频频上演,至于其中有没有严嵩拱火就不知道了。

其实如何处理与夏言、严嵩的三角关系,是一门很大的学问。

“对了,你小心点,听说陆詹事对你意见很大。”徐妙璟又提醒说,“詹事府重建后,如今人员渐渐到齐,只剩你还没归位了,导致迟迟不能开府,陆詹事很不爽。”

大洗牌后的詹事府由虚官转向实职,可谓是群贤盈府了,大批的士林精英被选拔进来,很多都是在外地的。

比如嘉靖八年的状元罗洪先从江西老家重新入朝,嘉靖八年的会元唐顺之也是从老家常州重新入朝,还有大多数人更熟悉的嘉靖二年的探花徐阶。

二月份詹事府改组,到四月份的时候,三十五名新任詹事府官员从四面八方汇聚,基本全部到齐了,唯独缺席的就是某少詹事。

太子东宫乃是国本,东宫官署重建是非同小可的朝廷大事,詹事府詹事陆深想着等人到齐后,就办一个隆重的开府仪式。

并让詹事府全员出席,并互相认识和熟悉一下,毕竟这是一个完全新组成的官署,很多人之间彼此还是陌生状态。

结果等来等去,最后只有少詹事兼左春坊大学士还没归位,而且一缺席就是一个月过去了,新詹事府的成立大会迟迟没有召开。

如果别人缺席,陆詹事就不管不顾了。但缺位的是詹事府唯一的二把手,还是左春坊大学士这样的吉祥物,又是那么特殊的一个不好惹的人。

所以陆詹事也没法绕过去,于是就越等就越恼火了。

听到这个事情,秦德威就很无奈的说:“唉,都是形式主义的东西,何必讲究那么多,他们等我干什么!我并不介意的!”

徐妙璟对秦德威看了又看,心里默默的想道,姐夫你现在是说着不介意,可如果他们真不等你,背着你开府,指不定你又要发飙了。

然后徐妙璟默默给自己点了一个赞,他觉得自己又有所长进了,居然能看出姐夫的言不由衷了。

徐妙璟还有不少消息要说,但他偶然抬头时,发现不知何时姐姐站在了门口,正对着自己狠狠瞪眼。

于是徐小弟立刻站了起来,主动告辞说:“时候不早了,我要回去休息了,姐夫若还有话明日再说!”

秦德威目送徐小弟离去后,又对徐妙璇说:“你先去睡吧,我要去西府与父亲说说话,还有李泾。

他们应该马上就要去辽东了,我要抓紧时间与他们谈谈,不知道多晚,你不用等我了。”

正所谓权力越大,责任越大啊!

第六百六十四章 平常的一天

最后秦德威还是没过去,因为关于父亲和李泾的前途,先见的人应该是兵部尚书王廷相。

等回了卧室办完正事后,徐妙璇又提出说:“顾姐姐住在这里不合适吧?会不会太慢待了?”

秦德威兼祧两房,从身份上来说,对顾娘子的界定比较模糊,她是叔父那一支的人,肯定不能算纯粹的小妾。

名分擦边球的事情不好说,但从待遇上确实应该给予单独一套宅邸,象征是独立一房。

女人多了相关联的麻烦事也多,秦德威抓了抓头发,“看来又要想法子把旁边的宅邸买下来了,然后再与这边内部打通。”

奶兄弟徐世安也没有走,也住进了秦府,打算在京师长长见识再回去。

到了次日,秦德威出门之前,与奶兄弟徐世安一起向母亲周氏请安。

出来的时候,秦德威就说:“今日你若想游览京师,我让马二给你做向导,带着你转转。”

徐世安嘿嘿笑道:“如果不小心转到了教坊司胡同……”

秦德威干脆利落的说:“到了胡同里面就报我名字!就一定会有人热心接待你的!”

徐世安大喜道:“果然好兄弟!”随即他想起什么,又诧异的问道:“那你干什么去?还有什么事情,比陪我还重要?”

秦德威感慨道:“我这种社稷股肱与你可不一样,实在太忙了,今日还有一大堆尚书要见,所以无法陪你去玩了。”

徐老三想了想自己这个正五品千户的低端身份,不禁自惭形秽,但又有点不相信。“莫不是你跟京师人学了漫天胡吹?尚书还能排着队见你?”

秦德威懒得解释,只说:“你可以跟着我!”

徐老三下定决心说:“胡同里哪天都可以去,今天我就跟着你开开眼。”

于是秦德威就带着徐世安出了门,先去找王廷相,询问曾后爹和李泾任职的问题。

王廷相好奇的看着徐老三,秦德威介绍道:“这是我那奶兄弟,跟着我出来见见世面,老大人有话但讲无妨。”

于是王廷相这才开始说:“令尊没太大问题,兵部和吏部联名举荐令尊巡抚辽东,已经上奏了,等待批下来就是。

就是李泾出任协同坐营这件事,生了些许波折,很多勋官跳出来反对。”

这都在意料之中,到了协同坐营这个等级的京营武职,都是勋贵裙带的自留地了。

李泾这样一个边镇外地来的武官,想要升到协同坐营官,那简直就是异想天开。

秦德威冷笑道:“武职选用都是你们兵部的权柄,一群废物样儿的勋贵也敢说三道四?谁反对的声音最大?”

王廷相连忙道:“事情不是这么办的,不能像你一样,做事总是不考虑后果。”

秦德威非常不服的说:“我怎么就不考虑后果了?寻常人最多只能考虑到几年以后的后果,但我考虑的都是几十年甚至几百年以后的后果。”

王廷相见秦德威越扯越远,又把话题拉了回来:“我与那些勋贵说,李泾升为协同坐营官后,不会继续在京营久任,将立刻调往辽东,反弹的声音才平息了下去。”

秦德威不在意王廷相怎么解决的,最后能把事情办了就行。

不过说起来,三大工具尚书里,还是王廷相办事能力最强,毕竟是在宦海浮沉历练了四十几年的人,大部分类型官职都当过。

其次就是师叔王以旂,虽然做人低调话不多,但实务能力很不错,当过知县练过兵,修过河督过漕,经验丰富。

至于张老师,就让秦德威比较“呵呵呵”了,一直在翰林院打转,还坐过十年冷板凳,又不是那种绝顶大才。

最后秦德威还是问道:“到底是谁反对?”

王廷相透露说:“是京山侯崔元,他有一门亲戚也谋取这个武职。”

对这个人秦德威有所了解,驸马出身,近年来最有牌面的贵戚之一,算是能得嘉靖皇帝信任,封了侯,经常充当典礼吉祥物。

秦德威拍板道:“你先与他说,如果说不通再由我出面。”

然后秦德威又说起另一件事情:“急递铺都归兵部管理,所以有个双赢的事情想与大司马合计合计。”

王廷相忍不住吐槽说:“老夫可以不听么?你居然用合计合计这样的话,看来一定是非常难办的事情。”

秦德威直截了当的说:“其实并不难办,就是源丰号租用急递铺的事情,每处急递铺每年给五两银子,足够多征发一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