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小学生 第434章

作者:随轻风去

其实对秦德威的心思,严世蕃凭借机智隐隐也猜到了几分,但只要秦德威在吵嘴里不能明说,那就只能憋屈着,被自己爽!

想到这里,严世蕃感觉自己又行了:“在下真没什么身份,本来就上不了台面,为父亲鞍前马后的尽孝,也没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

反倒是你秦学士这样做,虽说是为老师效劳吧,但也太夸张怪诞了,不免有用力过猛之讥啊。”

“够了!”秦德威一声大喝,打断了严世蕃的话。

严世蕃对左右其它大臣的马夫笑道:“看看,秦学士恼羞成怒了!”

附近马夫纷纷低下头,装作没听到,你们神仙打架,别来连累凡人啊!

秦德威叹口气:“本不想与你这严监生计较,可是你定要逼我。如果你是为了尽孝,那我劝你还是换个人来牵马。”

然后又比划着说:“不然就凭你这眼神,就凭你这身板,就凭你这腿脚,怎么牵马执鞭?

万一出了事故,严阁老有个三长两短,那你到底算是尽孝呢,还是虐待令尊呢?”

雾草!严世蕃瞬间仿佛万箭穿心,红着眼嘶吼道:“我与秦贼势不两立!”

因为有钱常年肉食进补的秦德威已经成年了,心里比较了一下双方的物理战斗力,便夷然不惧,反而撸起袖子,咄咄逼人的上前几步。

正在这里当值的第一责任人陆炳见状,也不敢看热闹了,连忙大喝一声:“都住手!不是,都住口!谁敢在此喧闹惊驾!”

然后带着官校迅速上前,拦在秦德威与严世蕃之间。

恰好此时卿云宫龙飞门打开,嘉靖皇帝骑着马出来了。

因为这是去谒陵,所以并没有伴随着钟鼓配乐,皇帝出来的很安静,没有给外面人太多提前反应时间。

结果嘉靖皇帝才出龙飞门,坐在马背上视野极佳,立刻就看到了左前方不远处,也就是驻马的地方乱作一团,很多人都在朝着那个方向张望。

不过发现皇帝出来后,众人就像是一起被按下了暂停键,然后立刻朝拜,没有人不懂事的继续乱下去。

陆炳上前对嘉靖皇帝奏明情况道:“少詹事秦德威与尚宝司丞严世蕃生了口角,臣正在竭力阻止!”随后又补充了一句:“严世蕃乃阁臣严嵩之子。”

嘉靖皇帝有点生气的质问道:“此二人怎么会在这里?”

陆炳如实答道:“均是充当马夫,声称为尊亲和师长牵马执鞭而来。”

嘉靖皇帝口气很严厉的斥道:“他们以为朝廷连两个马夫都派不出来么?让这两个东西都给朕滚下去,别在这里碍眼!”

陆炳又等了一下,见皇帝没有别的话,这才领命去传旨了。

嘉靖皇帝这次没让秦德威随从,并不是厌烦秦德威,或者刻意敲打。他单纯就是觉得秦德威最近实在太热了,需要冷却一下。

而且秦德威近期写诗数量实在太吓人,让嘉靖皇帝心里有点害怕。

万一登纯德山谒显陵时,秦德威又积极的献上十篇八篇的作品,那就又是不好不赏的情况了。

不管是金银还是彩缎,亦或是御器,总要给点,不然皇家脸面何在?以后别人谁还有积极性?

可从帝王术来说,如果赏赐次数过多,那赏赐本身就不稀罕不值钱了,所以不能再给秦德威水诗词混赏赐的机会了!

综合考虑后,嘉靖皇帝这次圈定随驾大臣名单时,把秦学士排除了出去。

听到嘉靖皇帝的旨意,高端马夫二人组反应各不相同。

秦德威明显松了口气,看来皇上对自己没什么不良看法,就是不知为什么抽了个风,所以这次登纯德山不叫上自己。

但严世蕃就苦涩了,本来有意找机会在皇上面前刷存在感,但还没开始就结束了!

而且更要命的是,和秦德威一起被留在了钟祥!昨天父亲警告过,今天钟祥城里没人能护得住自己,难道一语成谶了?

虽然皇帝让这两人“滚下去”,但两人肯定不敢当着皇帝的面,自己先走人。

所以两人也只能在最外围边缘地方等着,恭送嘉靖皇帝离去,然后是随驾大臣和护卫官军次第离开,然后两人才敢重新恢复自由。

秦德威看了看左右,忽然狞笑着重新撸起袖子,一把抓住了严世蕃。

两人因为都装成马夫,没有带着仆从,所以此时应该是一个十分罕见的单挑机会,秦德威向来善于利用优势。

此时什么叫优势?身材更高大,体格更强壮,年纪更轻,单挑独眼、虚胖、腿脚还不好的人,就是优势。

而严世蕃吓得脸色惨白,他很知道,秦德威绝对不是银样镴枪头,真得敢对大学士儿子动手!

但宫门外还有值守的官校,很尽职尽责的上前劝阻道:“宫门前严禁斗殴!”

秦德威低声回应道:“火海救驾的徐妙璟乃是我妻弟!”

直属于皇帝的亲军武官或许可以不卖文官面子,但对同系统内红人就要顾忌几分了。

为首的武官叹口气,一边转身一边说:“无论如何不要让我看见,不然大家都难办。”

秦德威二话不说,强行拖着严世蕃,就朝宫门斜对面的小巷子里钻。

严世蕃竭尽全力的挣扎,嘴里故意放声嚎叫道:“你秦德威有什么权力强行拉人!你秦德威还有没有王法!”

可惜在卿云宫前,过路的不是太监就是官员,都很懂事的两不相帮,真没有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热血好汉,现实世界又不是话本故事。

秦德威冷笑道:“你叫破喉咙也没用!你背地里给我使了多少小绊子,别以为我不知道,顾璘就是你撺掇的吧?我也是忍你很久了,拼着罚俸一年,今天与你算算账!”

却说前往纯德山的大队人马离开卿云宫后,嘉靖皇帝骑马前进,左右后方最近的人员是两个大学士。

比起端起首辅架子的夏言,嘉靖皇帝还是更喜欢与说话更好听的严嵩闲聊。

严嵩变趁机口头向嘉靖皇帝谢罪:“方才犬子惊扰圣驾,罪该万死!”

嘉靖皇帝随意问道:“为何令郎今日如此大胆,竟敢在龙飞门外喧闹?”

严嵩有点哀伤的奏答:“犬子胸中有几分才华,怎奈其貌不扬,自幼多遇坎坷,性情最受不得激动。今日又遇到了秦德威,故而一时失态。”

周围其它人听到这里,齐齐无语。从来没发现,严阁老的话竟然如此有道理。

因为遇到秦德威才失态,这个说法仿佛让事情一下子变合理了,而且还情有可原了。

试问谁能保证遇到秦德威时不失态?所以严世蕃又能有什么错呢?

就是嘉靖皇帝听到这个解释,居然也不觉得严世蕃有多大错了。

此时严嵩仿佛不是大学士,而是一个普通老父亲,絮絮叨叨的说:“犬子确实聪明,自幼博览群书,才学满腹。怎奈造化弄人,身有残疾,不得其用,可惜之极啊。”

这种舐犊情深,让嘉靖皇帝产生了些许情绪上的共鸣,他也想起了自己的父母,轻轻叹口气。

严嵩继续说:“臣近些年来考证古法、更订礼制,犬子多有辅助,但也只能隐藏幕后,是以功名不彰。”

嘉靖皇帝终于产生了些许兴趣,“竟然有此等本事?”

从昨晚开始,严嵩当然能看得出来,自家儿子就是受了秦德威晋升为四品的刺激,所以才想积极求官。

作为父亲,即便口头上再贬低,还能怎么办?谁不希望儿子有一个好的未来?

而且一个垃圾挂职寄禄的尚宝司丞,在秦德威面前真不够看,完全没有安全性可言。若能迁转为一个正经的要害官职,反而能提升人身安全。

如今费尽心思,终于说到皇帝有兴趣了,严嵩就答道:“容臣自夸,犬子也称得上俊彦奇才,有博古通今之能。”

嘉靖皇帝忽然问了句:“比秦德威如何?”

严嵩:“……”

嘉靖皇帝没有为难一直很顺从的严阁老,很给面子的便下旨道:“着两名官校飞骑回转,命其中一骑换上严世蕃过来!”

当即就有两名侍驾的锦衣卫官校调转马头,向着来路飞奔而去。

临近飞龙门时,远远的就听到了杀猪般的嚎叫声,顺着声音望去,就看到前方巷口有两人拉拉扯扯的。

再细看,是一个高大英俊的年轻人正强行动手,把另一个矮胖丑人拖进了小巷子,画风十分诡异。

两名官校纵马加速冲了过去,同时叫道:“圣旨到!都住手!严世蕃接旨!”

在皇权社会,圣旨两字大于一切,钻进小巷子里的秦德威听到有人喊圣旨,下意识的稍稍愣神,停住了动作。

严世蕃摆脱秦德威的魔爪后,立刻很机敏的躺倒在黄土地上,连续打了几个滚,又使劲用力,连连撕破了衣袖前襟。

转眼间,他全身上下变得又是灰头土脸又是破破烂烂的,看起来状况可怜,仿佛刚被按在地上打了一顿。

秦德威:“……”

为什么他始终将严世蕃视为劲敌,这就是原因。

严世蕃正想着再自抽两个耳光留下痕迹时,那两个官校却已经到了巷口,看到了自己,严世蕃只能作罢。

毕竟来者不一定是向着自己的,当面做伪证容易出事。

两名官校看到严世蕃形状,也是愣了愣,之后才有其中一名官校翻身下马,对严世蕃喝道:“圣谕!传严世蕃觐见!速速上马!”

浑身破烂的严世蕃得意的大笑几声,对秦德威道:“你等着吧!爷爷我这就去见驾了!”

自家父亲既然预见到,自己留下不会有好事,肯定会被欺凌,那肯定也会想办法把自己捞走!

他相信父亲,一个大学士如果连这点事都办不到,那可以趁早回家养老了!

刚才死皮赖脸的拼命挣扎,拖延了这半天,终于等到了转机!

第六百五十二章 托臣给陛下带个话

嘉靖皇帝在路上前进时,不可能为了接见一个严世蕃就停下,严阁老的儿子还没这个资格让皇帝驻马。

所以一直到了大队人马中途停下休息的时候,严世蕃才在引领下,得以上前觐见皇帝。

只见此时严世蕃凄凄惨惨,堪称筚路蓝缕的出现在众人面前,嘉靖皇帝忍不住很嫌弃的皱了皱眉头。

左右其他大臣也很无语,严阁老平日里是怎么教导儿子的?如此低端的卖惨,还想拿到这里用?

这里是庙堂朝廷又不是乡间地头,殊不知皇上最讨厌失礼没规矩的吗?

严世蕃扑倒在皇帝面前:“臣知己身衣冠不整,有不敬之罪!只是接到圣旨后,立即马不停蹄的赶来面圣,没有时间整理。”

嘉靖皇帝念及这是严嵩的儿子,就问道:“怎会如此狼狈?”

严世蕃奏答说:“是臣眼疾身残,行动不便,一时不慎从马上掉落,不想这狼狈之像,污了陛下的龙目!”

两旁众人都很意外,这严世蕃居然没有趁机告状。

刚才秦德威和严世蕃一起被留下,然后严世蕃就变成这模样,想想就能猜出是谁干的,可严世蕃竟然能忍住不说。

本来嘉靖皇帝是漫不经心的,但听到回答后,就意味深长看了眼严世蕃。

好感度加了点,感觉严阁老这个儿子还是挺懂事的,知道识大体,不节外生枝的让他这个皇帝为难。

稍事休息后,君臣继续向纯德山前进。

再说起嘉靖皇帝这次南巡承天府,主要目的就是实地考察,最终确定父母二人到底要怎么安葬。

第一种方案,父亲献皇帝陵墓北迁到京师大峪山,与蒋太后合葬;

第二种方案,父亲献皇帝陵墓不动并扩建,母亲蒋太后梓宫南下,与父亲合葬于承天府显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