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小学生 第394章

作者:随轻风去

不过嘉靖皇帝纵然很不满,也不能当场把严嵩贬出去。毕竟严嵩代表着“政治正确”,目前绝对不能倒。

就算严嵩出了点问题,嘉靖皇帝也只能忍着,不然朝中没有第二个严嵩了。

严嵩没东西,但别人都有,于是朝贺继续进行。

等到了尾声的时候,严嵩再次出列,奏道:“臣蒙陛下殊恩,以大学士兼管礼部,专意制礼之事!

所幸不负圣望,如今大礼告成,臣不必继续破例兼管礼部,请辞去管部差事!”

这都是预先定好的环节,朝廷早就定下大礼告成后,严嵩就辞去管理礼部的职责。

又按照预定套路,严嵩辞去管礼部的实职后,然后嘉靖皇帝赏赐给严嵩一个太子太保之类的宫保衔。

再然后把严嵩在内阁的排名调整到第二位,仅次于夏言,在顾鼎臣之上。

但是当严嵩现在真的请辞礼部后,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嘉靖皇帝没有做出任何表示,就这样默不作声的接受了请辞,后面预定的赏赐统统没了。

严嵩只是从第三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变成了第三大学士,其它什么都没有变。

纵然是再坚强的人,遭受这样的打击,也不免失魂落魄,但却又不能流露出任何“怨望”,不然会引起皇帝加倍猜忌。

永远有看热闹不嫌事大的人,有个侍郎不知道是抱着什么心思,对嘉靖皇帝奏道:

“当初秦德威提议过,让严嵩请辞后,推荐新礼部尚书人选,当时陛下允准了。如今时机已到,不知严嵩可否有了意中人选?”

真是哪壶不开提哪壶!严嵩深深的看了眼那人,将来弄不死秦德威,还能弄不死你?

就瞅瞅皇帝这个冷淡不满的态度,严嵩哪还敢再推荐人选的事情?这不是对皇帝蹬鼻子上脸找不自在吗?

所以严嵩只能答道:“臣实在驽钝,无识人之明,不敢擅拟人选。”

听到这句,众人又是恍恍惚惚。

第六百零二章 秦失其鹿(中)

今天大部分东西都是虚的,只有这个新任礼部尚书人选才是最实在的,也是令人最关心的!

大家原本以为,新的礼部尚书人选八成已经是严嵩的自留地了。

严嵩挟大礼告成之势,随便提个人选,皇帝也很有默契的批准,事情就能这么定下。

连秦德威都“迫于大势”支持严嵩了,谁还能阻挡?

但实在预料不到,严嵩今天忽然发神经直接自毁,失去了提名的权利,让所有人都无法理解。

回想这过程,从头到尾都透露着诡异。

但说到“诡异”两个字,很多人又不约而同的想起了秦德威。

看看秦学士这段时间的表现,也很诡异!

先不想那么多了,如今严嵩放弃了提名礼部尚书的人选,那可就是“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的局面了!

低调了许久的左都御史霍韬感到这是个绝佳机会,立刻出列对嘉靖皇帝奏道:“尚书人选,不宜久拖,可按惯例廷推!”

机敏的人立刻就听明白,霍韬到底是什么意图了。

大明高层官员的选拔制度里,有廷推这么一种程序,比如户部尚书王以旂,就是当年通过廷推而上位的。

按照规定,廷推是外朝官员开会推举人选,参加人员是三品以上大臣、科道的掌科给事中和掌道御史。

而内阁大学士要避嫌,不参与外朝人事。同样翰苑词臣也属于内廷侍从,不参与外朝廷推。

也就是说,如果现在就进行廷推,大学士夏言、侍读学士秦德威这样的人立刻就要回避,他们不是外朝官员,没资格参加廷推!

霍韬判断,今天严嵩出人意料的放弃了提名权,而死对头夏言对此八成没有准备。

在没有提前布置的情况下,夏首辅就很难对外朝廷推施加影响。

因为在外朝的那些党羽目前并不知道夏首辅的意图,而且也没有时间彼此沟通了!这就是一个机会!

确实如同霍韬所预料,首辅夏言感觉陷入了极大的被动。

如今外朝礼部尚书空缺,核心的七卿中实际上只有六卿,而在这六卿中,夏言的代言人只有刑部尚书王廷相!

而且王廷相现在也不完整了,有一半可能还是属于秦德威的!

可以说,自从严嵩和秦德威相续“背弃”,而毛伯温又还在“待业”中,如今夏首辅在外朝的支持力量正处于最虚弱时期。

而霍韬和兵部尚书张瓒一直是抱团取暖,在目前这个特殊处境下,这两人占据了六卿的三分之一,这就是很巨大的优势了!

夏言绝对不容许多年死对头霍韬拿下礼部,但暂时又没有对策。

首辅老大人忍不住又在心里大骂严嵩秦德威这两个王八蛋,如果不是这两人拆台,何至于让霍韬趁虚而入!

但夏首辅同时又非常矛盾的特别渴望,秦德威重新回来支持自己!

只要秦德威肯站在自己这边,那么在外朝就有了户部尚书王以旂、完整版刑部尚书王廷相两个重量级代言人,足以继续压制霍韬了!

别人都在等着看夏首辅的反应时,似乎与此事毫无关系的秦德威却站了出来抢戏,对嘉靖皇帝奏道:

“霍韬所言不可取!礼部尚书所掌文事,应当取自翰苑文学之士,所以让词臣推举即可,不需霍韬操心了!

更何况礼制事务纷繁,陛下还是要用熟悉可信之人,以免误事!”

嘉靖皇帝十分诧异,他还以为秦德威会直接推荐人选,求自己乾纲独断呢!结果就这么贴心的提出了一个更稳妥的方案?

前面一段都是废话,而后面那段才是关键。

嘉靖皇帝从即位开始就热衷于礼制事务,从天地到爹妈,各种礼制改来改去。

所以秦德威的暗示就是,皇帝您这么爱好修订礼制,尤其是您最近整出了那么大动作,你不找个熟悉可信的人配合你玩,您能放心吗?

而嘉靖皇帝熟悉的人都是谁?当然是三天两头见面的一帮翰苑文学侍从了,这就是词臣最大的优势所在。

感觉秦德威说的很有道理,嘉靖皇帝就下旨说:“本次许翰苑坊局词林官员,推举礼部尚书人选。”

让外朝官员瞎几把推举,没准会推举出一个唱反调的礼部尚书,那还不如从亲近词臣里选一个!

于是众人还在琢磨霍韬提出的廷推方案,冷不丁的却就听到了新方案。

他们只能在心里感慨,这秦德威反应真踏马的快,如此短时间内就想出了怎么忽悠皇帝的话术!

不过也不对,这不仅仅是反应快,而是早有预谋!也就是说,秦德威早就预见到今天会有这种情况!

或者说,秦德威早就预见到了严嵩发神经,然后秦失其鹿的局面!

然后那种挥之不去的诡异感觉,又又又一次涌上众人心头,他们完全看不懂秦德威到底都做了些什么!

同时也看不懂,秦德威提出这样方案,又是个什么意图!

你秦德威就算想推张老师上位,但那一大群翰林词臣就能听你的?

翰林词臣相对于外朝官员来说,不但性情更为清高,而且各自为政山头混乱。

人人都以“储相”自居,谁都不服谁,没那么容易被你秦德威全部摆平,又凭什么集体支持张潮上位?

推举人选这种事,是大臣们自己的事情,皇帝按规矩一般不会在现场。

所以嘉靖皇帝指定了方案后,就走人了,随便狗咬狗去吧!反正到最后,还是要让他这个皇帝满意了才能批准。

等众人送走了嘉靖皇帝,立刻就进入了临战状态。

其实依照秦德威提出的新方案,那就是词臣内(选)战(举)了,大部分朝臣只能冷眼旁观,或者通过眼神等方式施加压力。

但谁又没有一颗“捡漏”的心?万一出现几败俱伤情况后,或许还有新机会?

一开始这个机会是夏言的,而后来这个机会落到了严嵩手里,可严嵩又莫名其妙的把机会放弃了。

然后秦德威又把机会抢回了翰苑,那谁又敢说,下一个得到机会的不是自己?

第六百零三章 秦失其鹿(下)

外朝廷推经常搞,早有一套固定章程了,但词臣自行推举礼部尚书的情况很少,没有效法的先例。

所以应该怎么开始?众人不知不觉又看向秦德威,毕竟这事是他向皇帝提议的。

而秦德威则走到吏部尚书许瓒面前,行个礼道:“烦请冢宰出面来主持推选。”

官场上做事,皆要有能拿上台面的由头。

外朝廷推都是由吏部尚书来主持的,而这次秦德威也请许尚书出面主持,相当于请专业人士当外援。

但许瓒摆了摆手拒绝说:“这是你们词臣的事情,本官参与其中不伦不类。”

众所周知,外朝的部、院、寺、监这些政务衙门,与翰林坊局这些内廷臣僚是两套不同体系,就是《出师表》里写的“宫中府中”的区别。

所以许天官要表现出避嫌的态度,当然如果真能参与礼部尚书的推举,许天官还是乐意至极的,毕竟这能够扩大他的影响力。

但是大明官场很多时候要讲究个“三辞三让”的规矩,不能公然表现的出迫不及待,那样会坏口碑。

所以要等秦德威再三邀请过后,许天官才可以“无可奈何”的答应。

然后就在许天官期待的目光里,秦德威转过身,又回到词臣这边,当仁不让的对着众人道:

“但凡推举人选,必定要先有个主持,既然冢宰不肯,那就由我来主持吧!”

许天官:“……”

词林官们也有点无语,但大部分人又想了想,秦德威也确实有资格主持。

毕竟秦德威是正五品,在词臣体系里绝对算得上中高级人物了。

大部分词臣都是编修、修撰、侍读、侍讲这个层次的,哪有资格与秦德威竞争。

当然也必定有不服气的,比如与秦德威最不对付的蔡昂,当场就质问了一句:

“为何要由你主持?词林里还有许多年资比你深的前辈!”

秦德威立刻就答道:“啊,对对,蔡前辈你说的都对!那么就由蔡前辈来主持好了!”

然后秦德威又对众人说:“蔡前辈德高望重,以蔡前辈的年资,主持本次推举,想必就没有人不服气了!”

众人:“……”

秦德威你今天能有点正常反应吗?怎么每次答话都不在大家预期之内?

连与你品级一样的蔡昂都不敢怼了,你秦德威还是嘉靖男儿吗?你是不是为了拉票,脸都不打算要了?

秦德威没管别人怎么想的,对着蔡昂督促说:“时间不早了,请蔡前辈赶紧开始吧!”

“啊,这……”蔡学士猝不及防的被秦德威推上了主持的位置,一时间不知从何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