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小学生 第366章

作者:随轻风去

大明财政再吃紧,撑住半年用兵还是没问题。

所以最大的问题就是,能相信秦德威吗?

军国大事不是儿戏,这秦德威目前连二十岁都不到啊!

文华殿里像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只有秦德威很淡定,静静站在宝座下面。

只要嘉靖皇帝敢派他出征,他就真敢去!

在原本历史上,大明朝廷最后还是决定南征。

开始在两广集结兵力,积攒粮草时,没几天莫登庸立刻就怂了,赶紧自缚出降,又是献表又是割让土地。

所以实际上一兵未发、一仗未打,安南就“平定”了。

这样的“南征”,秦德威为什么不敢去?为什么不敢放狠话立军令状?

这简直是嘉靖朝最好捞的一个大军功了,只是赶路辛苦点,毕竟距离京师太远了。

对了,后世网上流传的“朕与先生解战袍”,背景就是这次南征。

“不可!此事万万不可!”忽然有人进言反对。

秦德威瞥了眼,居然是礼部尚书严嵩。

第五百六十七章 安南之议

严嵩严尚书这句话,其实十分突兀,让别人极为诧异。

一是目前大多数人还都在震惊和不可思议,二是按照惯例,军机方面事情应该是兵部先说话。

严嵩一个礼部尚书就抢在前面,跳出来旗帜鲜明的摆明立场,看起来就非常醒目了,甚至还有点“不合时宜”。

但严嵩反应也很快,立刻又说:“兵事非同小可,若疏忽轻信,不免重蹈赵括长平之败。

秦德威请缨南征,纸上谈兵难以使人信服,故而请秦德威先陈述方略,以供陛下决断。”

这时候才有人也反应过来,严嵩的独子似乎被安排到广东去了。

秦德威万一去了两广,来一个“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和“王命旗牌便宜行事”,那严世蕃还能活几天?

不过严嵩的话也有道理,不能只听秦德威吹牛“半年平定安南”,还是要说点实在的东西。

秦德威暗叹口气,从原本历史结果倒推出来的策略,就好像变魔术,被揭穿就没有神奇感了。

只要自己说出来,那策略就不再独属于自己了。如果策略人人都能用,谁去南征就无所谓了。

真不愧是严嵩啊,一出手就能掐准关键点。

可不说出策略也不行,自己不可能故意藏着掖着,那是欺君之罪。

秦德威想来想去,看了眼严嵩,忍不住就讽刺了几句:

“军机之事最为机密,焉能在大庭广众之下公然陈述方略?莫非严尚书是故意想泄密给安南莫氏?”

严嵩假装没听见,被损两句就损了,有本事你秦德威别说出半年平安南的策略!

但嘉靖皇帝是真想听听秦德威的看法,安南的事情都已经讨论了七个月了,还没个结果,总拖着也不办法。

于是嘉靖皇帝就下旨散朝,让一百多文武大臣各回各家,只留下三个大学士和七个部院大臣。

这十人,就是当前朝廷核心层了,当然今天还加了一个秦德威这凑数的。

秦德威头次参加这么高规格的会议,心情有点小激动。

他斟酌了一下词句,然后才开口道:“安南谮主莫登庸篡国也就是这十多年时间,其实安南国内尚不稳固。

安南前朝宗室黎氏目前盘踞在安南国南部,还有大批效忠黎氏的官员投奔过去。

所以莫登庸绝贡十多年,看似是嚣张无礼,其实是畏惧害怕,所以才会阻断消息。”

这些情况,秦德威说得轻轻松松,但殿上君臣却真的不了解。

以当下的信息传递条件,万里之外安南的事情,只要有心隔断消息,京师朝廷就很难详细知晓。

就连莫登庸篡国这事,也是嘉靖皇帝专门派了特使去安南打听,才能核实情况。

对于信息来源,秦德威随便编了个借口:“这些消息都是特意从各使团打听来的,尤其是暹罗、甘孛智等国使团。

所以臣料定,莫登庸必定畏战,所以南征方略当以攻心为上!”

反正秦德威还兼着个鸿胪寺少卿提督四夷馆,与使团打交道逻辑上没毛病!

嘉靖皇帝催问道:“如何攻心?”

秦德威就详细的说:“第一,大造声势,极限施压。

总督军务大臣到了南边后,就正常筹备,开始从周边调兵并且积聚粮草,但不要出兵。

同时动静一定要大,在边境摆出厉兵秣马的气势,而且让云南巡抚从另一个方向积极备战,一起威吓莫登庸。

其次,传檄安南国内。告诉安南国其他人,大明天兵即将征讨莫氏。

第三,为莫登庸人头悬赏一万两!攻心攻到底!

在安南国目前情势下,只要把这三条策略做足了,就可不战而屈人之兵。”

别问秦德威的信心从哪来的,问就是历史结果倒推。

刑部尚书兼京营总督王廷相对兵事特别积极,抢着表态说:“这三条没有多余之举,花费亦不多,极为可行!”

嘉靖皇帝又垂询道:“后果究竟会如何?”

秦德威奏答说:“最坏的后果,大概就是莫登庸迎战,虽然几率很小但也不是没可能,那就只好打一打了。

最好的后果,就是莫登庸畏惧天兵,主动向大明请降,这个是几率最大的。”

在历史上,莫登庸还没打就直接投降了,还给大明割地了,让嘉靖皇帝有了开疆拓土的面子。

不过秦德威又继续说:“其实还有第三种可能,安南国内,前国主黎氏势力趁势而起,除掉了莫登庸。

这大概是更坏的结果,甚至比莫登庸迎战的结果更坏。”

要是这样的话,旧黎氏继续当安南国王,一切与从前一样。

那大明除了收获“友谊”之外半点好处没有,不就白折腾了吗?

嘉靖皇帝稍稍思索了片刻,然后接着问:“若莫登庸请降,又该如何处置?”

秦德威不假思索的说:“如果莫登庸肯降,那要鼓励褒扬,就给他一个土司封号,继续让莫氏统治北安南。

然后让黎氏在南安南继续称王,从此一分为二,皆为大明藩属。”

这“一分为二”,纯粹就是穿越者秦德威的恶趣味了。

当今这个时代又不是二十世纪,安南这种藩属对大明来说确实没啥大用。

威胁指数基本为零,更谈不上缓冲区之类的概念,是一个整体还是分成两块,都没区别。

对其他大臣们来说,怎么处置安南也是很无所谓的事情。

大概大家唯一的共识就是,不管怎么办,别花太多钱就行!

若能搞来几个县,或者弄个土司,也算是皇帝脸上贴点金。

——祖宗丢掉的地方,我朱厚璁又拿回来一些,这大概就是最大的意义了。

没有人反对,所有人都赞同,秦德威的全套方案通过。

十位大臣一起默默给秦德威点了个赞,秦学士今天真是个大好人啊。

弄出了从前期到善后这么完整的方案,明明白白的献了出来,只需要照着做就行。

所以现在随便派个人去南征,都能“半年平安南”啊,简直就是白捡一样的功劳。

岭南实在太远了,又是烟瘴之地,秦学士你还小,身子没长结实,就别劳累了。

未来是你的,现在还是让别人去辛苦吧。

第五百六十八章 心照不宣

真正的朝议,现在才开始!任何工作的首要问题,就是干部问题!

众人虽然摩拳擦掌,但不免还是迟缓了一下。

今天关于安南问题的决策,是秦德威突然提出来的,众人之前毫无心理准备,仓促之间都要多考虑一会儿。

所以还是秦德威抢在前面,正式奏请道:“臣侍读学士兼鸿胪寺少卿、提督四夷馆秦德威,请命征安南!”

别人或许还在纠结推荐谁,秦德威不用纠结。

礼部尚书严嵩再次针锋相对的出来,奏道:“此次南征,已经定策攻心为上。

秦德威此人机智多变,通晓夷情,确实也极为善于攻心……”

秦德威听到这里,冷不丁的插话说:“但是!”

严嵩没反应过来,仍然按着自己思路,几乎同时紧接着说:“但是……”

顿时从宝座上传来了一声笑:“呵呵!”

在文华殿上,敢这么失态的也只有皇帝了。

但对讲究严肃形象的嘉靖皇帝来说,在殿上发出笑声也是很少见的,大概是此时心情真不错。

严嵩老脸一红,随即又立刻恢复正常。

他只有一个儿子,即便赌上自己的一切,也要阻止秦德威南征!

严尚书若无其事的继续说:“但是,平心而论秦德威太年轻了。

刚才也说过,策略是攻心为上。秦德威这个岁数实在不足以威吓敌方。

对于攻心策略而言,非常不利。莫登庸看到如此年轻之人,或许心里会产生轻视,反而想出战试试看了。”

公平的说,严嵩说得不是没道理,也有一定可能性。

十九岁的总督军务,看起来简直就是玩笑。

有的时候年龄是个宝,有的时候就是个拖累了,秦学士但凡再年长十岁,也不至于如此尴尬。

秦德威尽力反驳道:“攻心所依仗者乃是大势,而大势则是我大明国运,个人作用并不是主要因素。”

严嵩丝毫不相让的说:“大势固然重要,但领兵者仍然不可轻忽,或者说领兵者也是大势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