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小学生 第347章

作者:随轻风去

毕竟嘉靖皇帝他爹生前一天皇帝都没当过,都不算在列祖列宗内。

但如果改谥号、追加庙号、并强行送入太庙,那性质可就不同了!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太庙就代表着这个祀!

真那样做的话,在礼制上就是又一次触及了底线!

所以秦德威不肯继续推进了,他也爱惜羽毛,不想被视为无底线的“佞臣”。

也不想像“议礼派”那样,虽然赢得皇帝宠信,但也会被满朝孤立,人人喊打。

但严嵩觉得,这个底线似乎没那么重要,是自己难得的登顶机会。

其实还有个区别,严嵩可以凭借这个话题换取入阁。

但秦德威最多再升一级,收益相差太大,所以对秦德威而言不划算。

严世蕃极力鼓动说:“父亲大人有什么可犹豫的?你如果还想入阁登顶,就这么一次机会了。

挨几句指责又算什么,那前首辅张孚敬,被人骂了十几年,不也没什么大事,一样善终了。”

严嵩叹道:“你的想法虽可行,但当前时机并不对。

我才做了不到一年礼部尚书,天子对我还不够熟悉,导致我升无可升。所以此时逢迎天子又能有什么效果?

等什么时候皇上对我更熟悉了,或者出现入阁的机会,再抛出这个入太庙的话题,博取更进一步的机遇。”

就算被人抢在前面拍皇帝马屁也不要紧,谁让他严嵩是礼部尚书。

无论谁首先掀起这个话题,他严嵩都是权威的那个,攫取好处不在话下。

严世蕃见父亲已经想通了,便催促道:“先去找夏阁老,看看夏阁老对父亲的态度!

父亲放心,如果与夏言关系破裂,天子说不定反倒对父亲另眼相看!否则父亲你只能永远屈居夏言之下了!”

第五百四十章 裂痕

严嵩知道自家儿子是个有点愤世嫉俗的怪才,但今天第一次从儿子口中听到对夏言的不敬之言。

他心神不定的熬到了天黑,就微服出行,前往夏言府上拜见。

严嵩虽然身为七卿之一的礼部尚书,但他有自知之明,秦德威不会卖的他面子。

在他的熟人里,也只有夏言能阻止秦德威对儿子的报复了。

夏大学士刚在从内阁回来,精力有些不振,一边吃着膳品,一边接见了严嵩。

“令郎究竟是怎么回事?”夏大学士没好气的质问说:“怎得如此不知天高地厚?”

其实弹劾本身是小事,让夏言不爽的是,这种不打招呼、自作主张的行为。

严嵩低声下气的答道:“小儿辈向来有仇怨,一时难以自制。”

夏言呵斥道:“若难以自制,就让他回老家读书去!这里是京师,任何人都没有难以自制的资格!”

严嵩好歹是礼部尚书了,被这样教训肯定有点不爽,但也只能先唯唯诺诺的应了几声,然后才说:

“道理都明白,只是犬子必遭秦德威报复,还望桂洲兄出手相救。”

夏言有点不耐烦的说:“那就叫令郎先吃个教训!总要先让秦德威消消气,我再去开口。”

正所谓,有错就要认,挨打要立正。

严嵩知道自家儿子与秦德威多年宿怨,真不敢试探秦德威的报复底线,那么多人都秦德威被送走了。

继续对夏大学士恳求说:“还请桂洲兄救命!”

夏言便又道:“不然你们父子对秦德威负荆请罪去?如此我也方便开口。”

严嵩暗暗叹口气,如果自家儿子肯对秦德威服软道歉,还用来找夏言吗?

夏言极为不满的说:“本就是你们惹出的事情,你们又不肯负荆请罪,又不愿意吃教训,那怎么让我对秦德威开口?”

严嵩本来就是个文艺敏感的人,先前又被儿子灌输了半天,听到这里同样也产生了些许不满的情绪。

明明就是你夏言一句话就能压下的事情,却定要让他们父子去向秦德威低头。

你就这么不尊重一个礼部尚书?一个礼部尚书在你面前服伏低做小还不够?

但自负的夏言没有把握住严嵩的心态,将严嵩当成了属下训斥。

夏言的逻辑也很明确,你严嵩这个礼部尚书是我帮你弄来的,我需要考虑你的心情吗?

而秦德威的地位,大部分都是他自己努力争来的,并不是我夏言扶植的,跟你严嵩当然不一样!

当初秦德威有本事屡屡甩脸色,然后自己闯荡,你严嵩如果也有这个本事,那也不拦着你。

严嵩没从夏言这里求来想要的结果,又怏怏不乐的回了家。

严世蕃连出去迎接都没有,就坐在书房里等父亲进来,直接开口问道:“父亲此去如何?想来我所料不差。”

严嵩面无表情的摇了摇头。

严世蕃又火上浇油的说:“现在父亲你才明白,你在夏言心目中是个什么位置了吧?可能连秦德威都不如!”

严嵩感觉儿子似乎还有点幸灾乐祸,恼火的问道:“你又想说什么?还是多想想你自己所面临的问题!”

严世蕃换了种说法:“其实夏言也忽略了一点,到了礼部尚书这个地位,能真正确定父亲你去留的,只有陛下而已!”

对朝廷机构稍有了解的都知道,正常情况下,一般尚书是不会被大学士彻底操纵的,毕竟六部尚书也是直接向天子负责的人。

严世蕃莫得感情的继续分析说:“夏言与父亲同乡,年纪也相仿佛,如今对父亲的用处真不大了。

甚至相反,夏言还有可能是挡在父亲前面的巨石,如果父亲想继续前进,看看山顶风景的话。

儿子我冒失一次,能让父亲你认清楚当前的处境,那也是非常值得了!”

严嵩不由得想到,谁能让一个礼部尚书继续进步?不言而喻,只有皇帝。

具体怎么办,严世蕃先前已经说过思路了,就是再发动一波“大礼议”。

给嘉靖皇帝的亲爹上庙号、入太庙,以此为晋身之阶。

这是一件很“严重”的礼制事务,不亚于当年嘉靖皇帝认谁当爹。

一旦被上了庙号,并且神主进太庙,那就是大臣口里的列祖列宗了,但祖宗是能随便认的吗?

嘉靖皇帝自己认爹就罢了,还要带着大臣和后世一起认祖宗?

再怎么说,嘉靖皇帝他亲爹生前只是个藩王而已,追谥为皇帝就罢了,再搬进宗庙就太过分了。

所以这事情,一般大臣是不会支持的,甚至想都想不到的。

严嵩按住了纷繁的心情,对儿子喝道:“没有你说得那般容易,须知独木不成林!”

对此严嵩看得很清楚,在礼法上,嘉靖皇帝内心追求的是被“广泛认可”。

孤零零的一两个人支持,反而会让嘉靖皇帝觉得是讽刺,甚至这一两个人会被大臣们视为另类。

当年大礼议的时候,也是有张璁、桂萼、方献夫、霍韬、席书、黄宗明、郭勋等等一大批文武大臣鼎力支持,场面上有声有势的。

如果真的只是单枪匹马的上疏倡议一下,就能飞黄腾达,早就有人去干了!

严世蕃惫懒的瘫在罗圈椅上答道:“所以我的意思,也不是立刻就让父亲去动手啊。父亲说时机未到,我也很赞同。

你现在所要做的,就是交结同道,暗中寻求所有潜在的盟友。”

严嵩示意儿子接着说。

严世蕃当然早有想法:“比如说左都御史霍韬,他本身就是议礼派的宠臣,可以在天子那里抵消掉夏言。

而且现在议礼派逐渐式微,霍韬也急需够分量、能同气连枝的新盟友。

如今人人都知道,儿子我与秦德威多年仇怨,彻底撕破脸了。恰好霍韬也是秦德威死敌,这不就有共同语言了吗?

还有兵部尚书张瓒,根据廷推细节来看,这个人必定与霍韬有关联,而且与京营总督王廷相有龃龉。

这不又巧了吗?王廷相可是秦德威的同道前辈。

若能有礼部尚书加左都御史加兵部尚书,这个阵容就已经很不错了。

此外工部的林尚书,他肯定不是夏言那边的人,费费心思,说不定也能拉拢过来。

而且在大学士里,顾鼎臣这个人虽然没什么主心骨,但他向来热衷逢迎天子,极有可能支持上庙号这种事,也是潜在的同道。”

第五百四十一章 公平公正公开

经过严世蕃这么划拉了几下,仿佛给严嵩划出一道切实可行的的路子。

如果说十几年前嘉靖皇帝刚登基时,认爹事件算是第一次大礼议的话。

那么给嘉靖皇帝亲爹上庙号并且神主入太庙,就算是第二次大礼议。

严世蕃明显觉察到了这其中蕴含的机会。

严嵩想了又想,然后才道:“这些事情急不得,宁可慢些也要稳住,同时还不能让夏桂洲产生太大警觉。”

严世蕃随口道:“没事,如果我被秦德威报复,父亲即便有点小小的负气之举,也是能被理解的,夏言也想不到别的地方去。”

不过严嵩听到秦德威这个名字后,顺便问出了一个疑惑:“你如何可以确定,秦德威对我有敌意?”

并不是说严嵩没有心机,主要是他与秦德威的直接接触很少,而且近几年的关注重心在夏言这样高层次的人身上。

所以秦德威并非是严嵩的关注对象,严嵩也没有仔细琢磨过秦德威这个人。

严世蕃则相反,他花过很多时间研究秦德威,便很有把握的答道:

“以父亲和夏言的关系,在正常情况下,秦德威肯定会亲近父亲。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就好像是秦德威交好王廷相那样。

但父亲你应该能感觉到,秦德威对你始终刻意疏远,这不是敌意又是什么?”

严嵩反问道:“难道不是因为你屡屡得罪秦德威?”

严世蕃冷笑几声:“秦德威能拥有今日之地位,说明他的官场头脑是很成熟的。

一个成熟的官员,会因为儿子我这样不成器的东西,就故意疏远一位本可以亲近的礼部尚书?

而且还有句话叫做不打不相识,儿子我确实几次得罪过秦德威,但秦德威可曾找过父亲你来解决问题?

这就足以说明,秦德威完全不想与父亲扯上关系。”

严嵩心里很不痛快,秦德威这样潜力无限的人如果对自己有敌意,目前还看不出什么,但未来多多少少也是个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