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小学生 第322章

作者:随轻风去

再想想秦德威是南京人,而严嵩近几年一直在南京养望,俩人关系应该不错吧?

也许严嵩入朝是夏大学士的意志,但秦德威是在外面负责具体操作的?

所以与秦德威关系非常密切的王廷相,是不是充当了秦德威的工具人?

一个正二品实职高官,居然给六品官当工具人,下贱!

如此众人又各有心思的议论了几圈后,焦点候选人就剩了两个,南京礼部尚书严嵩和礼部左侍郎湛若水。

这两人是资历最老的,都是弘治十八年的进士。在大明就这样,不知道选谁时就选一个资历老的。

其中湛若水的呼声更高一些,毕竟湛若水是当世著名的经学“大师”,学术威望很高,地位相当于后世的常务副,转正丝毫不奇怪。

而且从嘉靖十年到现在,湛若水一直在京师,别人相对更熟点。而严嵩则相反,为升级去了南京好几年。

这个情况完全在王廷相的预料之中,没有丝毫担心。

今天第一轮廷推,将礼部尚书的候选名单缩小到严嵩和湛若水两人就足够了!然后夏言会安排下一步,让严嵩脱颖而出。

别人也显然懂这个规矩,第一轮廷推选出两个最热门人选,散了后再各自运作。

等到下一轮廷推,再选出最终人选,这个套路大家都知道。

所以对礼部尚书人选的议论,今天到此应该就暂停了,下面该接着说说重头戏吏部尚书的人选。

正当这时,角落里忽然有人举了举手,“我还有一个提名,与诸君共议。”

众人转头看去,这不是最近任满回京的王以旂又是谁?这王以旂是正三品,当然也有资格站在此地发言。

大明有三十来个督抚,都算是朝廷外派官员,不是地方官。但并非每个督抚回京时,都能凑巧碰上廷推的。

王以旂想起了秦师侄的嘱咐,咬咬牙说:“我推举……左都御史霍韬为礼部尚书!”

雾草啊!东朝房里顿时一片哗然,这个提名确实出人意料,但细想又在情理之中!

众人这时才发现,意识里居然还有这样一个盲点!

大家推举礼部尚书时,都忽略了左都御史霍韬!

霍韬是正德九年的会元,早年间也是有词臣出身的,虽然时间很短暂!

但有出身就是有出身,同样具备礼部尚书资格!

而且从左都御史迁礼部尚书,不算贬官,程序上完全可行!

所以综合分析起来,具有礼部尚书候选资格的人里,被忽略的霍韬居然是最大的那一位!

大家只想着霍韬会去争吏部尚书,却忘了他也有礼部尚书的候选资格!

但此时此刻,被提名的当事人霍韬脸都黑了。

你们真是够了!这是要瞎搞个几把啊!老子的目标吏部尚书!你把老子往礼部尚书这里扯什么啊!

左都御史与礼部尚书比较起来,当然左都御史实权更重。

但礼部尚书的优势和词臣差不多,就是与皇帝距离更近,有利于拉关系,等到机会后可以一步入阁。

可是对大礼议功臣、嘉靖皇帝的老战友霍韬来说,他不需要通过当礼部尚书来拉近与皇帝的关系!

对霍韬来说,只有吏部尚书才是值得他争取的!

“扑哧!”户部尚书许赞身为另一个吏部尚书的有力竞争者,忍不住笑场了。

他在官场混迹了四十年,无论遇到多诡异的情况,也不会失态的,除非实在忍不住。

人人知道,这次其实就是霍总宪与他许尚书两个人争夺吏部天官位置。

万万没想到,还有这种神奇的演变,最大的竞争对手霍韬居然莫名的被扯到蛋了。

所以礼部尚书候选名单从双雄对峙,变成了三足鼎立?

要论起官场地位,现在的霍韬比严嵩、湛若水强了十条街啊。

此时东朝房里不缺乏计算机敏的人,心里已经迅速开始盘算起各方的支持势力对比了。

至少支持许赞进位吏部的人,绝对会支持霍韬去礼部!

部分夏言的党羽,在没有明确统一思想的前提下,只怕也乐见霍韬去权柄较轻的礼部!

支持霍韬的人,此时只怕内心分裂的很,其实礼部尚书也不错,要不要考虑一下?

从嘉靖皇帝的角度来看,霍韬这样的老战友,当个距离更近的礼部尚书,是不是更合适?

这么计算下来,霍韬被推举为礼部尚书的机会还是很大的?

本来就很浑的水,被搅得更浑了。

暂时没人公开发言了,都在交头接耳、窃窃私语。

忽然有人对王以旂问道:“我听说,你是秦板桥的师叔?”

王以旂苦涩的点了点头,他也不明白,为什么心情如此苦涩。

“哦!”众人顿时恍然大悟,原来正主是这位,那就不奇怪了!

随即又很不能理解了,秦德威不是让王廷相当工具人提名了严嵩为礼部尚书吗?

怎么又让王以旂提名霍韬为礼部尚书?简直就像是精神分裂啊。

还是说,秦德威这是恶趣味的双手左右互搏,还是打算两边下注,能成一个就算成功?

廷推主持人、吏部左侍郎周用叹口气,开口道:“今日散了吧!”

他很明白,出现了这样的意外,各方都需要时间来重新酝酿策略,重新纵横捭阖互相勾连。

所以今天继续廷推已经没意义了,干脆就解散了,等下一轮廷推。

从宫里出来后,不少官员不约而同的打发人去找秦德威,人人都想找他。

但得到的回报说,秦状元到城外试验火炮去了。

第五百零九章 自作孽不可活

霍韬回了家后,直接派人给王以旂传话,就问一句:“尔等到底想要什么?”

霍韬不是不明白,直接与秦德威沟通效率更高,但他怕自己被气死。

所以说,人总是会被形势逼着理智的。

王以旂给的回话也就一句:“得加钱,但让炮弹再飞一会儿。”

霍韬气得眼前发黑,这样的回复,与直接联系秦德威有什么两样?

这种语言风格,踏马的肯定是秦德威预先准备好的回答!

在这天,京城官员的私人聚会陡然增多。

极度关注廷推结果的某严姓独眼国子监监生,与刑部主事赵文华碰头喝酒,打听着各种传闻细节。

他们两个人,一个是严嵩的亲儿子,另一个是严嵩的干儿子。

一个在国子监不死不活、看不到任何前途的熬着。

另一个在刑部主事位置上已经干了两任六年,今年又该任满考核了。

严嵩能否王者归来,几乎是他们的唯一希望。

如果霍韬真当了礼部尚书,必定会挡住严嵩的路,严嵩是没有资历再去接替左都御史或者吏部尚书的。

严监生狂怒的拍案道:“这秦德威当真可恶之极!”

赵文华叹道:“不得不承认,秦德威本次出手妙到毫巅,进可攻退可守。”

严监生愤愤不服的说:“世兄不用长别人威风,我若站在那个立场,也能想到这样的计策!”

赵文华很想吐槽,人家秦德威跟你都不是一个段位了,你还比个啥啊。

随后就问了句:“就算世弟你能想到,但你敢去做么?”

严监生只是狂又不傻,顿时哑口无言。一般人确实也没这个胆量,提名霍韬为礼部尚书。

这么干无异于往死里得罪霍韬,以后必定面临皇帝宠臣霍韬的疯狂报复,一般人真扛不住。

哪怕是竞争对手许赞许尚书,出于维护游戏规则的考虑,也不会这么做事。

如果许赞提名霍韬当了礼部尚书,那霍韬反手就能提名许赞去当空出的左都御史,吏部尚书谁也别想了。

赵文华又说:“所以也就秦德威可以不在意,他得罪霍韬次数太多了,也不差这一次。正所谓,虱子多了不痒、债多了不愁。”

为了避免刺激严监生,赵文华有些话也就没说。

那秦德威有“嘉靖男儿”的光环,听说把皇帝好感度刷得还不错,当然有抵抗攻讦的本钱。

而且翰苑词臣类似于后世的秘书班子兼顾问,考核升迁自成体系,与都察院关系不大,霍韬很难干涉到。

严监生放下了对秦德威的仇恨怨念,当务之急不是咒骂秦德威,而是自己亲爹这事咋办。

赵文华分析说:“这件事情,关键在于夏阁老!

如果将霍韬送到实权很轻的礼部,让出了都察院或者吏部,对夏阁老也是非常有利的局面!

所以归根结底,要看夏阁老到底选择搞霍韬,还是保义父!”

严监生拍案而起,狠绝的咬牙说:“我今晚去拜见夏阁老!”

当日夜晚,王廷相偷偷摸摸的微服来到了政治盟友夏大学士家里,从后门进去的。

但此时夏师傅确实也陷入了一种左右为难的处境,秦德威的独走提供了另一种获利的可能。

就像赵文华所分析的,到底是搞霍韬送他去礼部,还是保严嵩送他去礼部?

想来想去还是拿不定主意,夏大学士忍不住就抱怨道:“这个秦板桥,总是自作主张,让我如此难办!”

王廷相没回话,他知道,夏言不需要自己帮忙选择,所以只是想着自己的心事。

直到今天,王廷相终于发现,秦德威与夏言虽然在地位上天差地别,但可能是同类人。

这两人都有唯我独尊、不愿附从的心性,做事都是刚愎自用、不听别人意见的风格。

王廷相只能庆幸,亏得这两人不是同代人。如果他们同在内阁,怕不是要打到天崩地裂、日月无光。

正在这时,门子向夏大学士禀报说,同乡侄辈严世蕃前来拜见。

夏言哪有心思见一个小辈,挥了挥手说:“就说我已经睡下了!”

但门子捏了捏怀里的银子,又开口说:“那严公子头破血流,衣裳碎裂,甚为凄惨,不知受了什么委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