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小学生 第267章

作者:随轻风去

另外缺席太多的话,可能会有懈怠的风评,亦或也有可能会被爱挑理的皇帝视为不勤谨事君。

在嘉靖十四年三月下旬这次经筵上,大臣们还是很整齐的。

嘉靖皇帝扫了眼旁听官员的班位,感觉重臣差不多都到了。

在身边侍候的司礼监太监低声提醒说:“刑部尚书王廷相未到。”

但嘉靖皇帝没有太在意,王廷相向来十分勤勉,偶尔缺席也必定是有事耽误了,不需要去责怪。

一个时辰后,又是中场休息时间,首辅张孚敬与吏部尚书夏言直接在御前争吵起来了。

张孚敬指责夏言怂恿薛侃上疏,夏言反指薛侃奏疏是张孚敬一手策划。

被召来的东厂秦公公无奈表示,下了诏狱的薛侃经过拷打也只肯招认,奏疏是他自己所想,并无别人指使。

这个时候,刑部尚书王廷相趋步入殿和叩见请罪。

嘉靖皇帝便问道:“使你姗姗来迟,刑部可有大事?”

王廷相一脸凝重的奏道:“确有大事发生!有会试中式举人秦德威,赴刑部自首!

言称会试前流言中的五人名单,实乃他所草拟!”

一屋子君臣齐齐无语,这位新科准进士是个傻子吗?且不说对错,这自首有什么意义?

只听王廷相还在郑重其事的进奏:“那秦德威还说,听闻厂卫追查此流言,自感身为陛下之臣民,当有赤子之心,以诚实为本,不可对陛下有所隐瞒,故而自首其事!”

这几句有点肉麻,但也是为了稳住天子,就像写公文必须加个冒一样。

为什么秦德威找刑部王廷相自首,而不是去都察院、厂卫自首,就是怕别人转述时不上心,细节决定成败!

君臣还是无语,虽然说的真好听,嘉靖皇帝也喜欢这样的话,但是……这自首行为它还是个傻子行为啊!

还有,你王廷相如此郑重其事又是什么意思?难道刑部太闲了没其他工作了?

也有人暗暗揣测出,或许王廷相就是想随便找点话打个岔,阻止首辅和天官继续撕逼?

嘉靖皇帝向来驭下严厉,正想斥责几句王廷相时,却又听到王廷相说:

“秦德威自首其事后,又告称,名单流言的根源在于首辅张孚敬,正所谓庆父不死鲁难未已!”

雾草!满殿君臣又震惊了,这是什么神逻辑?就算想攻讦首辅,也要讲点基本规则啊。

站在班位最前方的张首辅不怒反笑,忍不住开口道:“这样的疯癫言语根本不值一谈,王廷相你也要拿到御前来说?你这是想消遣皇上么!”

王廷相不理张孚敬,只对嘉靖皇帝说:“臣以性命担保,秦德威最后之言,值得入陛下圣听,对错亦只能由陛下圣裁。

所以不得不上奏,绝非有意消遣陛下!”

嘉靖皇帝好奇心被勾上来了,喝道:“他到底还说了什么!”

王廷相奏道:“秦德威自首时说,从嘉靖六年张孚敬入阁开始,到嘉靖十二年时,张孚敬故意挑动与翰林的矛盾,借机罢斥翰林二十二人!

虽然在嘉靖十二年,朝廷补充了十人入翰林,但还都是新人,当今难当大用。

这就致使如今翰林人数偏少,资深大翰林人数更少。

结果又导致,如果遇到会试,那根本就没有几个够资格的候选翰林官!

所以举子都觉得主考官人选十分好猜测,无非就是五六人当中一个,事实上也是如此!

相比之下,在弘治、正德时,主考官备选往往是一二十人之多,才会让人难以猜测!

以上皆为秦德威原意,然后此人又说,首辅张孚敬乃是考前流言滋生、败坏考试大典的根本之患!

不只本次会试,只怕下科、下下科会试,都会出现很容易猜出主考官的情况!”

满殿大人物又齐齐震惊了,还踏马的能这样进行政治攻击?这都是从哪找出来的论证?怎么可以想到这些的?

这姓秦的举子,仿佛凭空变出了一口大黑锅,劈头盖脸的就扣住了张首辅。

他绝对不是傻子啊!这逻辑简直太强了,角度刁钻的无话可说!

张首辅想辩解几句,然后他又发现,那秦德威自首所罗列的事情,其实都是事实……

可是这个事实,过去怎么就没人想到过?此子的洞察力竟然恐怖如斯?

想至此处,张首辅狠狠瞪了眼夏天官。如果没记错,这秦德威应该是你夏言的马仔!

而夏言已经目瞪口呆,心里懊恼之极,或许自己真不应该无视秦德威?

毫无拘束的放任秦德威这样瞎几把搞,会坏大事的!

众人皆以为“自首陈词”到此为止时,王廷相仍然没完,又继续说:

“秦德威自首时还说,即便论迹不论心,不作诛心之论,从现有事实分析也可以得出两项结论。

首先,自成化以来,就定下非翰林不入内阁的规矩。

而张孚敬大肆罢斥翰林此举,乃是绝后进之路也,减去后来者威胁!便可以使张孚敬大权专擅,无后顾之忧!

其次,翰苑剩余之人也不敢轻易与张孚敬相抗,大处便于张孚敬操纵考试,小处亦可操纵选举推荐,进一步巩固权势!

所以秦德威又道,其中隐患巨大,奏请陛下明鉴三思!”

这次王廷相终于转述完了,但殿中众人全都已经麻了。

你管这叫“自首陈词”?简直就是对张首辅全方位的狂轰乱炸!

中立人士又回想了一下刚才夏天官与张首辅的互相撕逼的手法。

再与这个“自首陈词”相比,那两位的争斗简直就是两小儿辩日!

这秦姓准进士的刁钻手段和天罗地网般的逻辑构建,才更像是真正高级的朝堂斗争啊。

第四百三十二章 真实的朝堂斗争(下)

其实最尴尬的还是首辅张孚敬本人,如果只是被人骂也没什么,都被人骂了十几年了,不在乎多一次。

但大明朝堂有个规矩或者套路,宰辅大臣被弹劾后,需要礼节性的谢罪请辞。

如果是被当面弹劾的,那就要对天子免冠谢罪;如果是被奏疏弹劾,那就也要上疏请辞。

那么问题来了,这次“自首陈词”算是弹劾吗?而且那秦德威身份也不是官身,只是个半吊子准进士。

所以张首辅也不明白,作为被攻击对象,程序上该怎么办?

也许需要有个人出来说说话,铺垫一下?

但此时文华殿里,鸦雀无声,居然没有任何人站出来发言。

这在号称言路畅通、实则吵吵闹闹的大明朝堂里,是很少见的。

就是那些对张首辅不友好的人,想跟着落井下石居然也无话可说。

在秦某人的“自首陈词”里,该骂的都骂完了,他们没法骂的更好,强行加词只会过犹不及啊。

有很多人也能隐隐约约的感受到,这篇“陈词”似乎触动了哪根弦。

在理清楚之前,还是不要轻易表态为好。

或许应该先看看皇帝陛下是什么态度?

但嘉靖皇帝也在皱眉想着什么,王廷相奏报里,长篇大论的扯淡那么多,真正让嘉靖皇帝在意的只有两个词。

“专擅”,以及“论迹不论心”。

其实嘉靖皇帝很清楚,张孚敬近十年打击清理翰林词臣的行为,是为了自保,甚至也是自己默许的。

因为靠大礼议起家的张孚敬,并不是通过正常途径入翰林并入阁的,所以不能服众,天天被翰林清流嘲讽。

所以张孚敬当时不强力打击翰林群体,就无法树立首辅威望。

可翰苑是什么地方,是未来宰辅大臣的储备之地。

形势发展到如今,就算张孚敬没那个揽权心思,在事实上也造成了一种首辅钳制后进的专擅局面。

刚才那陈词说的很清楚,会试主考官都没几个备选了,还都是声望不行无法与张首辅抗衡的。

那么在将来,需要从词臣选拔大臣时,又该怎么办?

在一片安静祥和里,终于还是有人忍耐不住,打破了气氛。

议礼派巨头之一、都察院左副都御史霍韬当仁不让的挺身而出,斥道:“此乃不懂事举子妄议宰辅,偏激刻薄之论!”

有没有理不重要,就是先旗帜鲜明的表态,表达对首辅的支持,以及引导舆论。

说时迟那时快,霍韬话音未落,只见又从翰林方队里窜出一道人影!

殿中众人定睛一看,乃是刚卸任了会试主考官的张潮张学士!

于是众人不禁又陷入深思,此人到底是侍读学士还是侍讲学士来着?

至于张学士要说什么,没人太关心。不用听就知道,肯定身为座师替自己学生辩护。

果不其然,只听张学士对天子奏道:“霍韬所言极是,此乃秦德威偏激妄议之语!”

众人:“……”

等等,你张学士拿错奏本了?

然后张学士又继续奏道:“先前京师坊间传言,朝中数位权臣将于殿试打压秦德威!

对此秦德威心怀愤恨,甚至还填词两首排遣抑郁!此事广为流传,应试举子皆知。

故而秦德威本次陈词,不免也有挟私报复嫌疑!臣知此内情,不敢隐瞒陛下,惟有奏明其事,待陛下之公正!”

众人瞬间感觉到,阅读理解题出现了,张学士此番奏对,到底是在指责谁和帮助谁?

最关键的是,皇帝会怎么表态?

夏言夏师傅心里很不是滋味,堂堂的吏部天官、外朝文官之首、首辅张孚敬的最大对手,此时居然成了无人关注的小透明路人甲。

刚才张学士这些话,可以交给他来说的,他能比久疏战阵的张学士发挥的更好!

他夏言在朝中的人设,可是“张首辅的最大政治对手”啊!

要是张首辅就这样垮了,过程还没他夏言什么事,那可就真搞笑了!

宝座上的皇帝突然开口问道:“那两首词是什么?”

群臣一时猝不及防,没想到陛下竟然突然文艺了。

说时迟那时快,群臣还在紧张回忆两首词到底什么内容时,只见从六部方队里窜出一道人影!

殿中众人定睛一看,乃是吏部尚书夏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