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小学生 第172章

作者:随轻风去

演出到此结束!

秦德威轻松惬意得拍了拍身上的尘土,对王廷相说:“今夜幸不辱命,若无别事,在下就先告辞回去了,毕竟东城路远。”

王廷相:“……”

你这种急急忙忙完成工作,然后急急忙忙打卡下班的样子是什么鬼?

本来王廷相还是挺满意的,看着王慎中被秦德威打得溃不成军,算是圆了自己一个心愿,找回了文坛前辈的脸面。

但这时候才发现,秦德威今晚表现过于简单粗暴了,虽然能让自己很爽快,但却像是饱腹快餐,缺乏隽永的回味。

再细细想,秦德威这次并没有展现出细腻层次和考究设计,完全就是以力服人的路数,竟然连反派的对手戏都不给!

爽的也太直白了,没有深层细节处理!在南京的看你秦德威装逼的时候,并不是这样浮躁的啊?

想到这里时,王廷相老大人又不太满意了。他这种高官就爱瞎琢磨人,是不是被秦德威敷衍了?

就开口道:“不要着急走,如果晚了,老夫派人护送你回去!

年轻人须得谨记谦虚二字啊,这文会是一个交流的场合,你不能只顾得自己说,总要听听别人的看法吧?”

啥?秦德威一脸懵,明明演出可以结束了,你王大中丞还想拖戏?

下意识的脱口而出:“这么弱的反派,你还想开反向金手指?”

王廷相疑惑不解,反向金手指什么意思?

秦德威连忙改口:“这么弱的对手,大中丞还要给他强行加戏?”

王慎中:“……”你礼貌吗?

被王廷相拦住不能下班的秦德威有点烦,扭头对王慎中说:“抱歉,在下着急走,你还有什么遗言赶紧交待吧!”

王慎中脸色真跟死人一样,紧紧抿着嘴不知该说什么。

但八才子之一的吕高突然对秦德威说开口道:“你这几篇也称不上绝顶之作,但你拿着几首诗作狂成这样,未免言过其实!”

对这种批评,秦德威竟然毫不介意,反而赞同的点了点头:“你说的没错!在我的诗作里,今晚这些确实都只是二三流的!

然后又补充了一句:“但是对今晚而言,二三流的诗作也够用了!”

众人:“……”

你说大家二三流都不如吗?你踏马的做个人吧!要不是左都御史护着你,你早挨打了知道吗!

等等?挨打?欠打?少年?

席间突然有人反应过来了,惊呼道:“天生欠打五行缺揍!莫非你就是金陵小学生?”

秦德威:“???”

这是有什么误会?为何你们到现在才突然反应过来?

两京之间的往来交流是很频繁的,秦德威在南京折腾出的事迹,京师这边不少人多多少少也是有所耳闻的。

不知为什么,南京那边过来的官吏说到秦德威时,最深的印象往往是欠打,导致京圈这边看到秦德威的欠打气质才反应过来。

雾草!此人竟然是小学生,果然与传闻中的一模一样,早该想到的!

再说了,那王大中丞不也是一年前才从南京回来的吗!找外援多半要找南京的!

王廷相得意的哈哈一笑:“不错,此人就是小学生!在南京时,他就是我们复古派文学的鼎力支持者,故而与南京文坛领袖顾东桥多有争端!

你们也知道,那顾东桥是金陵本土六朝派的,小学生虽然是金陵本地人,但却一直反对顾东桥的理念,推崇我们复古派!

你们尽可去打听,小学生在南京,是不是与顾东桥屡屡互相冲突,反而与老夫走得近?原因何在?就是因为文学主张的异同!”

秦德威:“???”

王廷相说的文坛内幕,他秦德威这当事人怎么完全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推崇复古派了?

不过秦德威突然明白了,为什么在复古七才子中,只有王廷相做官做得最大,还越来越大。

王廷相还在说:“嘉靖九年春,老夫刚到南京,此子就献上文字说,见东园之盛,思汉唐之音……”

秦德威无语,这都两百七十三章以前,啊不,三年以前的东西了,难为你王大中丞还能记着,不愧以博闻强记著名。

也难怪王大中丞刚才要拖戏不让走,他并不是想给对手加戏,而是给他自己加戏。

既然被认出来了,秦德威不介意进行一下形象表达,对众人开口道:“其实与经国济世比起来,诗词文学只是小道而已,我对文名真没什么兴趣。

这几年我后悔的就是,不该在诗词上浪费太多时间,耽误了我精进真正学问啊。”

王廷相:“……”

实锤了,你秦德威今晚果然是在敷衍,说话竟然也学老夫!

第二百九十章 救人的思路

月上高空,夜深人散,嘉靖十二年二月早春,秦德威在京圈文坛的首次亮相结束了。

他原本以为自己今天纯粹就是帮着王廷相打人来的,谁知还被王廷相拉入了复古派的阵营,扣了一顶复古派帽子。

忍了忍了,谁让你是左都御史,能罩得住,所以你说是啥就是啥吧。反正他秦德威诗词文章都是抄来的,对流派没有执念!

其实王廷相也是没法子,搞文学的都知道,文坛地位一半靠吹,尤其是在后世地位更要靠后人吹,没后人吹就埋在历史里了。

如今包括他自己在内的复古派七才子都快谢幕了,但后起之秀嘉靖八才子偏偏又是反复古的,这让王廷相很不爽,同时还担心自己的身后名。

可是复古派在这十年间后续乏人,而王老大人所认识的年轻人里,只有秦德威最能打,还是个走单帮的。

所以他就连哄带骗的把秦德威拉入复古派阵营,让秦德威以后扛起复古派大旗,压制住王慎中这帮子异端!

其实穿越者秦德威很想告诉王廷相,你真不用去压制,这帮愤青未来十几年逐渐都被各路大佬们赶回老家了,然后新复古派的李攀龙王世贞就出来了。

秦德威与王廷相在楼下作别,王廷相还解释了几句。

“当年老夫在南京时,听到你说,知由行验,万物皆有行也,行必有理也,理又生知也。这与老夫理念有近似之处,便也视你为同道了。”

秦德威无语,这王老大人记忆力也真是超强,怎么文学就不行呢?天赋点没在才艺上?

自己当年只是为了在雅集上能参与大人物话题,随口编了几句哲学而已,难为他还能一直记住。

王廷相哲学理念是气学,算是朴素唯物主义,而受过社会主义教育的秦德威理念是正统唯物主义,当然有近似之处了。

主要是当今崇尚气学的人实在太少,王廷相算一个气学大佬,而另一个气学大佬、天皇巨星杨慎还被发配云南了……

所以秦德威提出的观点与气学稍有接近之处,王廷相就记上心了。不然位居大明权力榜前列的左都御史,凭什么会对一个十五岁小秀才另眼相看?

参与今日文会的其他人也在议论今天强势登场的秦德威,还有很多将秦德威与王慎中相比较的。

两人身上确实也有值得比较的相似之处,都是年轻人,都是近几年在文坛迅速崛起的人物,而且一个在南京一个在京师,南北相映成趣。

但今日直接碰面,却又让大家产生了两人其实并不匹配的感觉。

才华先不说了,王慎中在京师以狂出名,但就是这个“狂”与秦德威比起来,仿佛也差了许多意思。

大家明显能感受到,秦德威那种“我不是针对谁”和“我赶时间”的逼气,绝对是独一档的,而王慎中差太多了。

想到这里,更让一些三四十岁的中年人无比感慨和绝望,文坛实在太踏马的内卷了!想后世留名实在太不容易了!

他们好不容易熬到老一辈的王道组合复古七才子逐渐谢幕,熬到流量组合江南四大才子成为历史,结果王慎中和嘉靖八才子又冒头了。

这八才子大都是二十多岁的年轻人,自负少年气性,纵横京师文坛,看着可能是未来的王道组合了。

结果又蹦出个更年轻十岁的,更狂更傲的,轻而易举就把王慎中踩得不成人形了。

这文坛还能更卷吗?

秦德威带了两个随从,王廷相又安排了两个军士,将秦德威安全送回东城三吴会馆。

此时别人都已经睡下,秦德威就不去惊扰了。

躺在床上,秦德威临睡前暂且放下其他事情,不禁想起了徐妙璇。知道她也在京师里,但京师这么大,又怎么去找呢?

及到次日,秦德威让马二和段庆分头去送帖子,一个去礼部尚书夏言府邸,一个去兵部右侍郎王以旂府邸。

然后他去见冯恩的母亲吴氏,老夫人很关切的问道:“小先生昨日可有收获?”

秦德威如实答道:“昨日去见了都察院王公,说冯大人已经移送到刑部大狱,有人关照着,在狱中暂时不会吃多少苦头。”

为让老夫人安心,秦德威没说冯恩在锦衣卫诏狱时经受过拷打的事情。

然后又说:“在下已经寻得门路,争取能去狱中见冯大人。以后怎么做,等见过冯大人再定,目前暂时不要轻举妄动。”

第一天就有进展,吴氏心情好了不少,又问道:“以小先生之见,我儿这案子要多久才能结案?”

秦德威叹口气说,“此案是钦案,没有天子御准,就结不了案。以我看来,天子还想着借此做文章,所以时日短不了,老夫人做好长住京师的准备吧。”

吴氏忧愁的说:“未来生死不知,何时是个头?若有白发人送黑发人之事,又情何以堪。”

秦德威就劝道:“等明白各方形势后,我有办法先消除天子的杀意,先保冯大人无性命之虞。然后再慢慢等待时机,运作冯大人出狱。”

嘉靖皇帝是想把冯恩论死罪的,也许是生气了真心有杀意,也许是想借着冯恩死罪为由头考验大臣。

要想要消除天子的杀意,也没别的办法,就是让冯恩儿子冯行可出面卖惨。

当街做大孝子,血书、叩阙、拦轿、捆绑什么的,全都安排上,一天不行就两次,两次不行就多几次。

这个“孝“字,嘉靖皇帝还是吃的。毕竟对嘉靖皇帝来说,“孝”就是他最重要的人设,也是他的政治基础。

若没这个“孝”作为政治伦理,他怎么发动大礼议?

若没有“孝”字,他凭什么将亲生父亲凌驾于弘治皇帝之上?凭什么追认亲生父亲为父皇?

所以秦德威的思路很明确,首先等见到冯老爷时,给冯老爷指点一条最简单快捷的路子。如果冯老爷肯照办,分分钟出狱并官复原职。

当然,冯老爷大概率不肯照办的话,那就只能仿照原有历史采取笨办法,先让冯行可去卖惨,保住冯老爷小命。

再之后,走一步看一步,见机而作了。

其实秦德威也不是没有办法,嘉靖皇帝不就是想借着冯恩案考验当今大臣们对大礼议的态度吗?

假如找另一个更好的案子呈现给嘉靖皇帝,那么嘉靖皇帝肯定就懒得再抓着冯恩不放了,正所谓“围魏救赵”。

秦德威心里有素材,知道谁比冯老爷更合适作为嘉靖皇帝的“试金石”。

但这个办法动静太大了,连秦德威这穿越者也不敢随便发动。

第二百九十一章 考校一二

然后秦德威就在会馆里等着了,现在他也不敢外出乱窜,唯恐有人找自己。

到了晚上,就收到了同乡师叔王以旂的回话,让他明天到家里吃晚饭,会有个仆役过来带他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