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小学生 第155章

作者:随轻风去

当即就迁怒道:“你也不用干了,免去差事回家闲住去吧!”

南京世官多如狗,如果没有差事就是闲人。田锦衣听到潘太监免除自己差事,还想求饶几句,却被潘太监恶随从架了出去。

这都是姐夫的错!田锦衣十分恼火,他就不能理解,姐夫徐指挥公然放走秦德威,是脑子进水了吗?

所以田锦衣离开了内守备厅就气势汹汹的前往三山门,一定要讨一个说法,如果姐夫不给自己一个交待,就谁也别过了!

守在城门的徐指挥看到田锦衣,丝毫不意外,笑呵呵地说:“田老弟你被革除或许是好事!不妨与我一起守在三山门,早则今日,多则两三日就能见分晓!”

老指挥最多也就只能说到这个地步了,再多就不好细说。秦德威一再警告过,事先不许告诉田锦衣内情,防止田锦衣尽职尽责的向守备太监去告密。

“见什么分晓?”田锦衣疑惑不解的问道。

被革职是好事?这是什么逻辑?难道姐夫对家庭问题有什么新想法,嫌弃自己这外戚碍事?

徐指挥高深莫测的说:“天机不可泄露,一切尽在掌握,你看下去就知道了。”

看着平常在自己面前牛气哄哄的田锦衣那极度无知又极度求知的模样,徐指挥不由得心中暗爽。

难怪秦德威酷爱猪鼻子插葱装象(相),这种感觉确实挺爽的。等到目标出现,又可以装一波大的,想想就好嗨。

但田锦衣不爽啊,还在指责说:“再怎么样,纵然你心有所谋,也不该公然放走秦德威!这让你直接醒目了!”

“这叫钓鱼。”徐指挥充满智慧的解释说。“看看有没有什么不长眼的人跳出来。”

田锦衣无语,难道说的鱼就是自己?自己算不算跳出来?

这时候,有个亲兵禀报说:“李指挥使请老爷你过去!说是守备太监发了话,让留守右卫革掉老爷你的三山门把总差事!”

李指挥使就是徐指挥所属的留守右卫的正牌掌卫事指挥使,理论上是有权力调整本卫武官差事的,当然由于南京多头管理特性,武官差事往往由并兵部和都督府确定。

老指挥得意的对田锦衣说:“你看,这不就有鱼上钩了?”

然后又对亲兵吼了一嗓子:“让他滚!想革老子的差事,请兵部和都督府来下令!若想省事,至少得写个命令,注明是奉了潘太监指示,老子过几天做好手尾再交差!”

田锦衣听到这句话,立刻就隐隐感到,留守右卫李指挥使这回可能坑了。如果真在命令上写了“奉潘太监指示”,以后弄不好要成把柄。

作为主职是情报的南京锦衣卫官,田锦衣不乏灵敏嗅觉,也不缺各种信息。他突然觉得眼前的姐夫变了,这种装逼神态和挖坑手法似乎很像另一个人。

“到底是谁教你做事的?姓秦的?”田锦衣突然开口试探道。

徐指挥犹豫了下答道:“你别问了,我绝对不会细说!你若想知道,就在这里跟我一起守着。”

真是搞大事的节奏,被革除差事而不爽的田锦衣忽然就来了兴趣,“那行,我就陪你在这里守着!在我看来,你肯定是被秦德威当武器使了!”

徐指挥不满地说:“你怎么说的话?这叫合作!”

第二百五十九章 都来抢人了

潘太监总感觉哪里不对劲,但又说不出缘故。

收到秦德威出城逃走的消息后,暂时就失去了对秦德威行踪的掌控,他只是南京守备太监又不是南直隶镇守太监。

于是新来的严姓办事人员又出了个主意,建议找与秦德威关系密切的人。只要拿住了这些人,就不信秦德威能坐视不理。

然后派人出去找王怜卿的人回报说,王怜卿已经不在住处,说是追随秦德威去了。

她还留了四句半通不通的东西:“虽是风尘女,尚存节义心。舍业抛家去,只为感念君!”

派人出去找江宁县秦捕头,居然也全家失踪了,似乎早有准备的不知去向。

派人去源丰号钱庄,也是大门紧闭,并发了公告说歇业五日,还有不知哪来的官军和衙役在这里驻守。

严姓书办还鼓动潘太监直接武力冲了钱庄,但潘太监觉得这是个蠢建议。

源丰号钱庄发了那么多股票出去,南京城里不知多少人买了,蛮干冲钱庄和捅马蜂窝差不多,还嫌热闹不够大?

到这时候,潘太监终于发现不对劲的地方在哪里了。

那秦德威的安排似乎都是短期行为?他似乎就没想着长远,只想混过几天的样子?难道秦德威认为,几天内就能平事?

所以守备太监潘公又又又发飙了,秦德威何德何能,凭什么认为几天就能摆平事情?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三山门平地一声惊雷,整个南京城都震动了。

田锦衣被革除差事的次日,徐指挥继续坐镇三山门,上午收到了一条从江边传来的线报。

真有一只打着守备太监府第旗号的运输队伍,从外城江东门进了外郊,沿大路朝着三山门而来。

听到这个,徐指挥就彻底放心了,秦德威推测的没有错!一世富贵就在今日!

这是一支二十五人的队伍,人数不算少。但没关系,这几天徐指挥特意安排,值守城门官军增加到了二百人。

而且徐指挥也略懂兵法,把这支队伍单独放进瓮城后,然后二百官军分成两队,一里一外的前后夹击,瓮中捉鳖。

徐指挥还懂心理学,只告诉手下官军说,有百姓冒充守备太监仆役,没说这些人可能是江洋大盗。

贼寇还是很凶悍的,又陷于死地被迫死战,不少官军都受了伤。徐指挥怕官军畏战,亲临一线压阵,也吃了点苦头。

过程很辛苦,结果还是好的,二十五人全部擒住。

旁观的田锦衣不禁大惊失色:“徐云起你与秦德威一样疯了?这些人确实就是守备太监府的仆役,如何成了假冒的?”

田锦衣之前一直在内守备厅听用效力,守备太监府的樊仕勇、朱潮这些仆役头领,他也都是认识的。

但现在,这些人居然被姐夫抓捕了起来,这不是疯了又是什么!

秦德威只是动动笔骂街写笑话,姐夫却敢直接动手,简直比秦德威还要疯!

徐指挥不说话,居然从货物中搜出了兵刃,田锦衣顿时也感到不对劲。

然后徐指挥初步问了几句,结果这些人里面,没有一个能把货物数量轻重和种类准确说出的。

这更说明他们根本不清楚货物的具体数目,也没有税关的通关票证,间接证明这很可能是抢来的赃物。

把消息放出去,自然会有被劫掠的货主来认领,到时就全明白了。

人还是那些人,但事情上不对劲的地方太多了,再回想起刚才那战斗力,也不像是仆役,田锦衣顿时沉默了。

也许自己被守备太监革职,可能真的是好事?

原以为秦德威和徐姐夫都疯了,竟然敢对守备太监不敬,没想他们更疯,这岂止是不敬啊。

徐指挥心情大好,拍了拍田锦衣的肩膀,“田老弟啊,正所谓见者有份,你想不想分润点功劳?”

田锦衣木然的点了点头,从心的回答了一个字:“想。”

徐指挥笑眯眯地说:“有这样一个事情,最近我认识了一个小娘子,父母双亡实在太可怜了。

我想做做善事,把这小娘子接到家里,给她一条活路。但又怕你姐姐误会什么,所以帮我劝劝你姐姐如何?”

田锦衣只能“呵呵”了。

贼寇人数太多,临时拘押室完全不能容纳,于是只能腾出官军晚上睡觉用的值房,将贼寇关了进去,然后里外三层的守着。

三山门把总只是一个守城门的军头一样的职务,并没有司法权。所以按照程序,徐指挥抓完人就只能上报,然后等着哪个衙门负责过来提人。

事情太大,徐指挥寻思着报给卫里或者都督府没卵用,就直接捅到兵部了,然后就是全城官场震动。

又次日,小小三山门把总的班房顿时门庭若市,门槛要被踏破的趋势。

坐都没地方坐了,大家全站着,茶水什么的更没空间品了。

徐指挥这辈子已经年近半百,从来没有这样受过追捧。

左手边,是操江御史;右手边,是南京刑部侍郎;左手边第二位,是应天府府丞;右手边第二位,是南京大理寺丞。

上元县知县也来了,但站不到屋子中间,只能在门槛边上站着。在门槛外还有个武官,是应天巡抚的标下中军官,连夜快马加鞭从句容县巡抚行辕赶过来的。

这些人过来的目的,言简意赅的说,就是来抢人的,都想把二十五名江洋大盗抢回自家衙门审理。

这么影响巨大的案子,而且案情又这么简单清晰的完全不麻烦,只要手里有司法权的,谁不想沾光!

一审成名,就在眼前!人生在世,没别的机会能无风险的审到南京守备太监这个档次的大佬了!

南京守备太监,别号“两千里亲臣”,是太监系统里第一“外藩”,地位和司礼监太监是平等的。

当然,竞争有点激烈,想要提走人犯,真需要徐指挥的配合。

留守右卫指挥佥事、三山门把总徐云起扫视了一圈屋里屋外,飘飘然的想道,今日始知何为权势也!

就在昨日,就这些人,肯定都不带正眼看自己这守城门军头的。

可惜啊可惜,只要过了今天……徐指挥再次恋恋不舍的扫了一圈人群,好花不常开啊。

咦?徐指挥突然发现,这么多衣冠禽兽的大人物里,怎么混进了一个卑微的中年衙役?

哪个衙门这么不懂事?而且这衙役看着有点眼熟?

第二百六十章 有的人都已经……

徐指挥还没想到这眼熟衙役是谁,结果又来了西城察院和兵马司的官员,站在外面挤不进屋子。

毫不夸张的说,全南京城所有具备司法权的衙门,全都派人来了。

屋里这些人里,地位最高的就是操江御史赵副宪和南京刑部张侍郎,两人大概都觉得对方是最大的劲敌,互相对标,吵得十分火爆。

因为屋子太小,两人距离太近,伸伸手指头就能戳到对方脸上,看着似乎快打起来了。

张侍郎高声讥讽说:“你操江御史就是个武夫衙门,不老老实实练你的水师去,怎么还妄想来审这等大案?”

操江御史听名字似乎是个很奇葩的官职,但其实也很厉害。

朝廷专设副都御史或者佥都御史掌管南京上下游的长江水师,衙门设在城外新江营,所以才被张侍郎讥讽为“武夫衙门”。

赵副宪便涨红了脸,额上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操江御史不算武夫,御史……如何不能审案?”

张侍郎哄堂大笑:“什么审案?前几天有人亲眼见你上了船,满江乱窜,抓不到贼寇。这次你怕不是想来抢案犯,然后去遮丑吧!”

然后其他官员也不甘寂寞,有帮腔助拳的,有火中取栗的,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把总班房实在太小了,大家在屋里一通乱吵,人人头晕气闷,便不约而同的嚷嚷出去说话。

徐指挥一边欣赏着高级文官撕逼场面,一边暗暗惊心,他现在才真正理解,自己搞了件什么大事,对文官们的诱惑力又是多么大。

这二十五巨寇案件就像凭空掉下的一块大肥肉,谁都想叼走。

贼寇是从潘太监府上出来的,那潘太监就算不知情也脱不了干系,必定要论罪的,只是罪名大小而已。

谁审案并给南京守备太监论罪,谁就能在文官里获得巨大声望和雄厚资历,跟白捡的一样。

注:不是判决是上疏论罪,理论上只有皇帝才能判决太监。

如果潘太监知情,那就更好了,完全可以想办法审成不知情。只要潘太监肯拿出点好处交换,这罪名大小都好商量,名利双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