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小学生 第151章

作者:随轻风去

在秦德威的历史记忆里,魏国公徐鹏举一辈子当过三次南京守备大臣,中间两次被罢职。

也许是嘉靖皇帝的权术之道,也许是嘉靖皇帝的一时心血来潮,秦德威懒得去琢磨其中原因,只是没想到第一次罢职这么巧就被他遇上了。

主人家遇到了这样的事情,那雅集就只能在诡异的气氛中草草结束了。

临走前,秦德威还特意等了下严府尹,结果严府尹什么也没说就走了,秦德威真不知道严嵩脑子里到底是什么坑。

今天既然见过面,而且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接下来事情应该很简单了。

你严嵩直接开个条件出来,自己满意了就放人,大家钱货两讫。你严嵩也是搞政治的,怎么就是不明白?

其实秦德威最近有点膨胀,懒得去理解别人了,就没摸准严嵩的心思。

举个五百年后的例子,某人被执法部门罚了两千元,不肯老老实实交罚款,非要找各种关系去摆平处罚。

最终结果往往是此人花了几千元钱走后门摆平处罚,从经济帐来看得不偿失,但他这样做会觉得自己有面子,能摆平处罚。

严嵩此时的心态大概差不多,虽然知道是自己儿子犯错在先,但他也不想为了捞出儿子,直接与秦德威签订城下之盟。

要知道,严嵩就是一个很在意自己面子的人,不会去做没面子的事情。

所以严府尹先前见秦德威躲着自己,立刻就猜出秦德威的心思就是待价而沽。

而严府尹又不想让别人看出自己向小小的县衙势力屈服了,故而一直想找人由上而下的解决问题,这样才能显示府尹的威严。

作为正三品应天府尹,严嵩是有资格与南京城任何人对话的,包括魏国公,也包括守备太监,当然也具备找关系平事的能力。

雅集结束后,要问起士子们对嘉靖十一年芳园春季雅集的印象,那还是很深刻的。

倒不是因为出了什么流行大作,或者传了什么绯闻故事,而是因为秦德威强行植入的各种硬广告。

大家回想起来,满脑子恍恍惚惚都是什么五凤、源丰号、太白楼、三白酒、歧路鸳鸯传……也不知是去了雅集还是去了市场。

至于魏国公徐鹏举被罢职这件事,其实对南京正经官场没多大影响,文人士子也不会太在意。对大多数文官而言,无论哪个勋戚公侯来当守备大臣,真没多大区别。

受影响比较大的,可能只是一些武官,比如魏国公的同族,留守右卫指挥佥事、商业价值最大的三山门把总徐云起。

对秦德威而言,雅集过后没有其他杂事了,他就继续去聚宝门外长干里的王以旌私塾上课。

过去这半年,课程是偏向于春秋题应试教育的,但从现在起,秦德威明显感受到,开始往深里讲了。

这日下午上完课,秦德威出了私塾回家,却看到奶兄弟徐世安在外面等。

秦德威很奇怪的问:“你怎的找到这里来了?难道你也想离开族学,到这里深造?要不要我帮你介绍下云池先生?”

徐世安傲然道:“我堂堂一个未来百户官,认识这种老冬烘做什么!”

秦德威摇摇头,三儿啊以后你别后悔。

不是他故意瞒着有用信息,而是王以旌老先生非常古板保守,他从不提起自己弟弟给自己长脸,秦德威也只能装不知道,更不好告诉别人。

“我今日找你,是父亲让我来的!”徐世安哪有心思继续扯教书先生,忧心忡忡的说:“这两天父亲日子十分不好过。”

前文提到过,三山门是内城墙十三门里,商业价值最高的城门,换句话说就是油水最大。

徐云起能当上三山门把总这个职务,一方面是十年前宁王之乱时,他上过阵立过功,另一方面就是身为守备大臣徐魏公亲族的缘故。

现在徐鹏举被罢职了,没了守备大臣的权力,成了个富家翁一样的闲散国公爷,还得闭门思过,那徐指挥的三山门把总职务立刻就不稳当了。

武官本来就难在外面找油水,最肥差的城门谁不想要?

没见徐云起靠着三山门就发家致富,还开了钱庄,居然还能与鼎鼎大名的源丰号联号经营。若能挤走徐云起,三山门不就是自己的吗?

秦德威感慨几声,还以为徐魏公被免掉守备大臣职务,与自己没什么关系呢,没想到徐指挥这边危机感就来了。

也真是人走茶凉,太踏马的现实了,徐魏公被罢职才两天,徐指挥就感受到压力了。

徐世安请求说:“我爹的意思就是,徐魏公的守备大臣是被你拿掉的,你要负责到底!所以你至少帮忙出出主意,解决我爹的麻烦。”

秦德威辩解道:“这跟我有什么关系!是他自己做事不谨慎,而王廷相当过南京兵部尚书,深知内情,然后弹劾的他!”

“真不是你?”徐老三对此很怀疑,王廷相在南京搞整顿时,你秦兄弟就是头号爪牙,你们之间还能没关系?

秦德威赌咒发誓说:“绝对不是!我与徐魏公无冤无仇,搞他干什么!若真是我所为,天打五雷轰!”

徐世安叹口气:“那就是徐魏公太倒霉了,正好又撞上了江贼出没劫掠的事情,难怪天子震怒罢职。”

江贼劫掠?秦德威觉得这个事情很耳熟,但他肯定这辈子是第一次听说:“难道还有什么内情?”

徐世安毕竟是武官世家,又是姓徐的,对徐魏公的消息很灵通,“最近有数十贼寇,数次沿江大肆劫掠,过往客商人心惶惶。

但令人奇异的是,徐魏公作为守备大臣,始终没有抓到贼寇,一个都没有。背负了剿匪不力和无能的罪名,所以大概这也是被天子罢职的由头。”

如果是二十年后,秦德威直接就猜是倭寇了,但现在只是嘉靖初期,哪里来的倭寇跑到南京附近?

不过说起数十贼寇在南京附近沿江劫掠这件事,秦德威还真知道是怎么回事。

全因为这件事情实在太奇葩了,奇葩到不可思议的地步。所以上辈子他查找资料时,看到这件事后,印象极为深刻。

秦德威不由得叹道:“徐魏公怎么不早点问计于我?不然何至于被罢职。”

徐老三催道:“现在是我爹问计于你!”

第二百五十二章 这个笑话不好笑!

对别人来说,这是一个答案未知的题目,需要苦恼的是怎么寻求正确答案。

但对秦德威而言,他知道答案是什么,但他也苦恼,怎么才能合情合理的写出论证过程?

如果没有论证过程,算命一样凭空说出结果,未免太过于惊世骇俗了。

南京外面江上出现盗匪劫掠并不奇怪,出动官军剿灭就行了,不然要南京守备大臣和操江御史是干什么的?

前守备大臣徐鹏举和严嵩商议的公务,就是在地处江北的江浦县新设营地,加强江防的事情。

但近期新出现的这伙贼寇极其狡猾和隐蔽,徐鹏举剿到现在,连根毛都没剿到,甚至半点线索都没有,让外人看起来确实也太无能了。

结果这就成为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导致徐魏公没扛住弹劾,被天子罢了守备大臣职务。

正所谓时也命也,在风云莫测的官场,这也是常见的事情。

秦德威并不在意徐鹏举的命运,徐魏公再差也是一辈子富贵国公,用得着自己同情吗?

但徐指挥受到牵连导致位置不稳,来找自己问计了,那么自己还真有个想法,就是不知道老指挥有没有胆量跟着自己搏一次富贵?

“走!”秦德威对徐老三招了招手:“今晚请你喝花酒去!”

徐世安急了,质疑道:“现在是干这个的时候吗?”

秦德威摸着徐老三的头,欣慰的说:“三哥儿啊你真长大了,忽然也知道事情的轻重缓急了。”

如此两人一起往城北而去,天黑时到了徐指挥家里。堂上不适合密谈,许久不用的西侧院书房重新开启,老指挥在这里与秦德威碰面。

徐世安把秦德威领过来就算完成任务,正要出去,但秦德威却喊住了他,又对徐指挥说:“安兄弟也渐渐成人了,一起听着吧。”

徐云起老指挥当然不介意自家儿子旁听,他只关心秦德威到底有没有办法,他现在确实处境有点危险。

同族的徐魏公在完全没有安排后事的情况下,就骤然被罢职,手握肥差的他立刻引起了别人觊觎。

南京城四十多卫,挂着指挥使、指挥同知、指挥佥事的人两三百都是有的,又有几个能管着有油水的差事?

武官系统里的最大腿都没了,别人更不敢乱找,徐云起老指挥就想到了机智的秦德威。

一是秦德威太聪明了,总是能想出各种办法解决问题,全城公认的神童。二是秦德威在文官里有点关系,看看能不能寻求外援。

“办法其实很简单啊。”秦德威轻描淡写的说:“难道徐老爷你没想到吗?老夫人的兄弟田大人不是南京锦衣卫官,在内守备厅听用吗?”

内守备厅,就是南京守备太监的官署,设在皇城西安门外。相对而言,守备大臣的官署叫外守备厅,设在中军都督府。

就这主意?徐指挥有点失望,“要想请守备太监这样的南京城最顶级大人物发话,那要花多少钱?再说守备太监大都年事很高,少有久任,管不了长久。”

老指挥还有实情没说出来,他不想求正房亲戚办事,免得在家里又被压住抬不起头。最近他在外面找了个小的,正琢磨领回家里呢……

秦德威试探过后,又开口道:“别的办法也不是没有,就是不知道徐老爷你有没有决心。”

老指挥大喜道:“我就知道秦哥儿与我家老三不同,从不空口白牙、虚张声势,一定真有主意!”

徐世安:“……”老爹你可不可以继续忽视我?

秦德威提出一个思路:“事情还是要从江上贼寇说起,徐魏公都因此而被罢职,这可以看作当前南京军卫最大的事情了吧?

如果徐老爷你若是能捉住这些贼寇,肯定就是大功,谁还能动你?再让徐魏公帮你说说话,升个指挥使是不是也够了!”

老指挥还没说话,但徐老三忍不住就先说:“秦兄弟啊,你怎么跟我一样不靠谱了?现在全南京城官军都知道,谁能抓住贼寇谁就是大功,但要去哪儿抓?”

徐指挥也挺无语的,如果有那么好抓,以国公爷的资源实力早就抓住了,至少不至于一无所获。难道他一个城门把总的资源比守备大臣还厉害?

“你们思路就不对!”秦德威解释说:“在我看来,只有徐老爷你才能抓住那些贼寇,只要你想。”

傻子才不想!老指挥还是没明白,为什么秦德威一再强调只有自己可以做到?

秦德威进一步分析说:“贼寇数十人,每次劫掠财货规模都不小,我猜他们肯定是到南京城里销赃。

城外小地方一是没有这个实力消化,二是骤然出现大批财货容易暴露,所以这些贼寇每次劫掠完后必定进城。

在里城各城门里,三山门又是直通商业街区而且距离最近的城门,所以贼寇销赃多半是从三山门进城。”

这就是为什么秦德威会来找徐指挥的原因,确实也只有徐指挥能配合他了。

“言之有理!”老指挥拍案道:“小哥儿你继续说!”

“也不完全是吧?”徐老三又插了一句疑问:“外城的江边,有江东市集、有龙江市集,也可以销赃,不必入城。”

秦德威反问道:“你在江上或者是江边抢劫完了,然后就在江边市集销赃?当贼寇有这么当的吗?”

“不用理他,你继续说!”老指挥迫不及待的催促道。

秦德威渐渐说到了正题:“按道理说,这样大规模的贼寇,不可能一点线索都留不下来,前几次都没有被发现蛛丝马迹,只能说明一个问题。

他们很可能是在大人物的庇护之下,所以官军查到关连大人物时,就不继续了。”

秦德威又举了个例子:“比如贼寇在城外江边潜伏时,住在大人物的庄园别业里,官军会进去搜查吗?

或者贼寇运送赃物从三山门进城时,打着一位大人物的旗号,看起来就像是这位大人物的商队,那你们守门官军还会仔细检查运货队伍吗?”

徐指挥顿时如梦方醒,“就是这个道理,难怪贼寇踪迹全无,没有半点线索!”

照秦德威的这个思路,只要不走漏风声,还真有可能在三山门堵住贼寇。

秦德威又说:“所以下次出现贼寇劫掠消息后,接下来几天徐老爷你在三山门多加注意,没准就会有所收获。

但是徐老爷要想好,如果贼寇真打出了大人物的旗号,比如自称是大人物的家奴仆役,你有这个决心去查吗?”

徐指挥咬咬牙说:“天理公道在此,怕个什么!在这样的大案面前,大人物也不好使!”

秦德威冷不丁的问道:“如果是南京守备太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