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小学生 第100章

作者:随轻风去

第一百六十五章 在下得罪人太多……

打量了几眼,王廷相就开口道:“你应当不是受了冯南江所差遣,老夫揣测是你自己要来的?”

初夏也有点热,秦德威流了几滴汗,这王廷相也是本朝名臣,久任四方,管过民掌过军,果然不像菜鸡冯老爷那么好糊弄。

秦德威只能先老实答道:“还是为了冯县尊,事有从权,不得不来尔。”开局必须先稳住,不然直接崩盘被轰出去就全完了。

王廷相问道:“到底何事,说!”

秦德威不敢卖关子,斟酌着词句说:“前几日,有少司徒胡公邀见冯县尊,本不欲应约,但听了大司马传话,又不得不见。

其后在下与县尊勉为其难的赴会,然后又生出些许事端……”

秦德威简单将情况说了遍,总结道:“在下观那少司徒似有不测之心,而冯县尊茫然无所察,必有祸事。在下苦劝不听,只好找大司马做主。”

王廷相又问道:“为何要找本部堂做主?”

秦德威大着胆子说:“当初若无大司马发话,冯县尊根本不会去见那胡侍郎,也不会对胡侍郎丧失警惕。如今事态至此,大司马焉能不做主?”

被甩了一锅的王廷相不置可否的说:“那你这是责怪本部堂了?”

想了想远在京师为本方撑腰的夏师傅,秦德威决定再激进一点:“当初大司马传话,或许只是撮合之意,确实起了为胡侍郎张势作用,不然冯县尊早就仗义抗礼了。”

王廷相喝问道:“你没有一丁半点的实据,又如何敢妄言胡大人有不测之心!”

要说这阴谋论,秦德威可就是非常拿手了,他很肯定的说:“那胡侍郎若有什么想法又不便启齿,完全可以再托大司马居间传话!

但是胡侍郎却宁可不惜自家脸面,私底下对冯县尊哀求讨饶,事有反常必为妖!所以必定另有所谋,不然何至于此!”

看王廷相没有阻止自己,秦德威又补充了一句:“而且胡侍郎明知冯县尊与大司马有渊源,却依然对冯县尊有不测之心,岂不说明胡侍郎未必将大司马看得多重啊。”

王廷相拍案斥道:“休得胡扯!”

秦德威想了想就继续说:“大司马啊,你想不想再振官声,早日回京啊?”

王廷相却一眼识破了秦德威的本质:“停!别拿这套糊弄冯南江的说辞来糊弄本部堂!”

这招居然不管用了!秦德威惊诧之余就不说话了,反正该说的都说了,看你王大司马如何决断吧。

王廷相宦海几十年,不知经历过多少风浪,对秦德威说的这点事没放在心上。对秦德威而言这或许是天大的事情,但对王廷相而言真的是小事。

现在王廷相更多的是惊奇,一个才十三岁的小屁孩,居然对潜在危险具有这种野兽般的直觉,真是天赋异禀,做官的种子。

王廷相忍不住又问:“那你觉得,胡大人他们下面会怎么做?”

秦德威毫不犹豫地回答:“在下又哪里知道?”

王廷相不知是个什么意思,吐槽了一句:“看来你也不过如此。”

秦德威不甘示弱的说:“在下能想出一百种办法,但谁会知道他们按哪一种办法来?正如只有千日做贼,没有千日防贼的道理。”

王廷相忍不住又吐槽:“看你口齿如此便利,难道就说服不了冯南江小心避祸?”

秦德威做了个自以为很形象的比喻:“不知道大司马听过西游故事没有?有一折戏叫三打白骨精,现在冯县尊就像是那个唐僧,在下就是说什么也没用的孙猴子!”

王廷相不知为什么就想跟秦德威辩几句:“所以按你所说,现在什么也没发生,而且也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那你此刻找本部堂来,又能让本部堂做什么?”

“当然有一件最要紧的事情。”秦德威突然很不好意思的说:“不知兵部哪里最方便,能否给在下发一份用为书手的聘书?”

书手连小吏都不算,就是各衙门或者官吏自行聘用的刀笔文书工作者,肯定没编制,用五百年后的话说,就是各公家单位的临时工。

当然自由度也高,书手并不影响科举资格,就像当临时工可以去考公务员。

王廷相愕然:“你要这个作甚?”

大概这是四面八方来求王廷相办的事中,最最最最小的一件了。

秦德威很诚实的回答说:“盖因在下得罪人太多,又无功名庇护,唯恐被缉捕报复。

若有兵部书手身份,好歹也是多一层护身符,不至于被别的衙门随便捉拿。”

王廷相:“……”

你小学生居然也很有自知之明,知道你自己得罪人太多?

“所以你今日大费周折求见本部堂,真实目的只是求个书手名号?“王廷相有点怀疑人生的问。

找到身价巨万的富豪只为了借一文钱,差不多就是这种感觉。

秦德威解(狡)释(辩)说:“在下总要保护好自己,才能更好的帮助冯县尊!

想必京中也有老大人拜托大司马关照冯县尊,在下其实也等若是帮大司马出力气了。”

王廷相不为什么,就想刁难说:“但书手都要某项事务精熟之人,你又有何所长?若是吟诗作词,还请出了兵部大门向左转,去隔壁礼部那边。”

秦德威仔细想了想,:“在下熟知四海八荒、天下万邦之情势,可为会同馆书手!”

会同馆隶属兵部,是接待藩国使节之处,当然也兼有了解海外情势的职能。

王廷相笑而不语,你这小学生接着吹。

他王廷相号称博览群书,所学驳杂,也不敢说自己对海外有多少了解,你一个十三岁小屁孩敢说自己熟知?

这是知识的积累,不是靠天赋就能吃饭的诗词!

秦德威不得表现一下自己的博学:“距我大明西去两万里之遥,有西番之地名曰欧罗巴,国家数百,大者如一省,小者如一县。前数十年有航海士哥伦布……”

“本部堂允了,用你做会同馆书手!”王廷相听了好一会儿,无奈的接受了这个现实,编的实在太像那么回事:“将你心中所知写下来,交到会同馆!尤其是西番诸国泛海数千里掠地的事情!”

秦德威又提出要求:“有可能的话,还是要快一点。而且在下不坐班值宿的,在家得空写写就好。”

王廷相就好人做到底:“明日傍晚之前你到兵部门厅来取火印木牌!”

秦德威又行了个礼,然后要告辞。

王廷相忽然又问:“以你之聪明才智,难道就想不到请本部堂先发制人?如此省却多少力气?你们少年人就不急?”

秦德威就答道:“在下最近正读春秋,看郑伯克段于鄢,故有感尔。”

第一百六十六章 反攻开始!

王廷相目送小学生离去,不得不说,这是个非常奇特的少年人,每次遇上都能给自己留下极深刻的印象。

上次他悍然单挑以本地文坛盟主顾璘为首的文学团伙,和文征明互相调戏的有来有往不相上下就不提了,就拿这次来说,又完全不是一般套路。

如果换成正常人来求救,肯定先阐述一下情势之危急,甚至会危言耸听夸大几分,然后请自己速速出手,摆平事端。

但这小学生居然就是轻描淡写说了几句情况,然后明里暗里的讽刺完自己东家。

最后画风突然一转,就只找自己这堂堂的南京兵部尚书、参赞机务索要一个微不足道的书手名额。

还有闲心跟自己扯了一通两万里外的西番掌故……想到这里,王廷相脑中莫名出现了一句话:“莫不是在消遣洒家?”

第二天,秦德威一大早就跑到兵部门厅蹲守。值班书吏见这厮昨日居然真能被大司马接见,便客气了许多,还给了一杯茶。

又是等到了午后,才有个差役带着南京会同馆的书手凭照和火印木牌出现,核对过后交给了秦德威。

此刻秦德威摇身一变,身份上就是南京兵部衙门下属某事业单位的一名临时工了,主要工作是撰写西番述略。

限期两月交稿,并交还凭照和火印木牌,期间每月发给银一两米一石。

王廷相办事很严谨,即便是使用书手这等小的不能再小的事,也要做到合规合矩,有章有法,不浪费朝廷一粒禄米。

秦德威重获衙门身份后,宛如新生,便又敢上街晃荡了。趁着今天还有时间,直奔县衙而去。

在预料之中的被拦住,他通报过后,才见到知县。

等从县衙出来,天色已经近乎傍晚,秦德威就回了家,自此再次闭门不出!

又过两日,夜晚,柳叶街无名园,凉亭。

还是新安会馆程总管和南京户部的胡侍郎相对而坐,认真而谨慎的进行最后的情况核实,对手可是有背景的地方正印官,不能不加倍小心。

施文明站在凉亭外,汇报着自己所知的情况:“冯县尊这两日没有外出拜访过人,也没有给其他官员写过书信,一切异常都不曾有。”

胡侍郎点点头,对程总管道:“说明此人真的是毫无觉察,可以动手了。不然若都如此严苛较真,你们的钱业取不到三分以上利,如何赚钱!”

其实严格说起来,秦德威和冯知县并没有扫荡全部行业的想法,这种事情就像是其他地下产业,永远扫不干净的。

秦德威思路就是严打思路,抓几个判一批,短时间制造出足够的影响而已。

但年轻人锐气太盛,把老人们吓到了,虽然可能存在误会误判,可是说这些也没用了。

随后施文明又汇报道:“那日秦德威与冯知县翻脸后,据我所知,便与冯知县没有往来。听说是在家专心攻读春秋经,准备明年道试。”

胡侍郎阴狠的说:“年轻人受不得气,稍加激怒就负气使性,就算偶有得意,也是忘形而不自知!今次就让他原形毕露,明白明白世事道理!”

程总管没说话,只诧异的看了眼老友,感觉他对秦德威的痛恨更甚于冯知县。

最后胡侍郎对施文明指示道:“反攻开始!你先行动!”

却说钱业公所愿意加钱认购源丰号那两千县衙官股,这在冯知县看来是件好事,有三点好处。

一来可以提早将库银收回,落袋为安,省得总是担心亏空负责。二来能够让官银获利,增加县库收入,这也是自己一大政绩。

三来能充实源丰号本金,同时又让源丰号与同行钱业建立起关系,公私两便,何乐不为?

就是与钱业公所就细节问题谈判,需要派个自己人去,毕竟源丰号涉及自家隐私,不便让外人代理,而且冯知县本人更不合适亲自出面。

这时候,这几天没事就跑过来刷存在的老乡施文明自告奋勇,愿意跑腿去谈,冯知县就委托施文明去了。

最后结果很好,施文明也是有本事的人,促使钱业公所一些同行联手出四千两,购买源丰号那两千县衙官股,比原先预定的还多了一千。

当初县衙只出了二千库银入源丰号的股,没想到转手就卖了四千两,管县库的户房书吏不禁一起赞美大老爷英明神武。

钱业公所在施文明带领下,直接将银子存到源丰号,然后送了银票到县库。

兹事重大,冯知县也不敢轻忽,亲自看着四千两银票入库,并嘱咐库吏尽快兑换成现银,还当众表彰了最大功臣施文明。

到此仍没有什么异常,但是此后就是风云突变,令人目不暇接。

全城钱业公所十二家同业东主,突然联名向南京都察院控告江宁县知县冯恩!罪名是勒逼敲诈商家巨额钱财,数额高达四千两!

南京都察院里似乎有人早有准备,当即发了驾贴,派出专差御史赶赴江宁县县衙。毕竟涉及到南都地面父母官,事情重大不可轻忽。

专差御史先直奔江宁县库盘点,然后又发现了更严重的问题!本该入库的四千两,居然只有二千两在库,其余二千两疑似被知县贪赃!

于是专差御史便封了县库、大印、架阁库、户房,又勒令知县冯恩不许出衙,居内待勘。

前文说到过,在大明体制下知县也是朝廷命官,由朝廷直接任命和罢免,其他官员对知县是没有人事权利的。

但在非常时期,得到授权的御史可以进县衙对知县进行勘察,以清理积弊。

当然最后结果还是要上奏朝廷处置,专差御史又不是钦差御史,对官员只有监察权,没有处置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