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小学生 第10章

作者:随轻风去

“我……”王美人感觉枯竭的双眼又可以生产泪水了,下意识的张开双手,想和身边之人来一个香喷喷的拥抱。

秦德威却很不凑巧的推了她一下,让这个拥抱落了空:“你可算得偿所愿了,又发什么呆?赶紧去吧!”

第十七章 阅读理解

王怜卿从婆娑树影里的席位窜了出来,穿过人群,走向主堂。此时别人再看到王美人,就完全没有看笑话的意思了。

就凭刚才诗稿落款里那个“王怜卿代书”,她今晚就不可能是笑话了,至于和一个破落小厮在一起鬼混的事情,那叫艺术个性。

目送王美人登堂入室,聚集在诗稿那里的人群又纷纷议论起来,探讨这首诗到底为什么能雀屏中选、独占鳌头。

王逢元王公子也没有走,站在人群里,一个字一个字的又看了一遍。他比谁都想弄清楚,问题出在哪里?

有人议论道:“天中双阙双芙蓉,地上五楼五鳷鹊。应该是这一句景色写得很好,很有精神!”

王逢元的朋友不服气,反驳道:“王吉山的大作我也看了,同样景色,不比这个差!”吉山是王逢元的号,王吉山就是朋友对王逢元的称呼。

但此时王逢元只想大骂一句猪队友,这是唯恐大家不想起他吗?能不能别提到他了?

输得已经够没面子了,还要被拎出来鞭尸是几个意思?

又有人发议论道:“旧祖开国新卫霍,莫非玄机出在这一句?明着吹捧徐家,将徐家先祖比喻成卫青霍去病。

这也算是别出心裁得新吹捧法式了,至少在下以前没见过,主人家必定喜欢了。”

王逢元另一个朋友更不服,带着几许义愤说:“王吉山大作我也看过,同样吹捧了徐家,只是没有这一句推陈出新而已!

诚然要给主人家捧场,这是行规。但是诗词要看整体,总不能因为王吉山大作里吹捧之句写得不如这首好,就将这首定为第一?

若是如此,堂上诸公大错特错,拿当逢迎拍马当艺术标准,我替王吉山鸣冤不服!”

王逢元恨不能把朋友们的嘴堵上,踏马的这时候能不能不要再提我了?

还一口一个大作,这是恶心谁呢?还敢代替我指责堂上大佬们,这真的是队友吗?

心累,这届朋友真不行,得考虑换一波人。

“哈哈哈哈!”忽然有人大笑了几声,“尔等只在字里行间寻章摘句,岂不闻功夫在诗外乎?

依我看来,此诗作者水平如何倒在其次,但其人洞察力才是机敏无双!其中关窍,吾已了然!”

这个论调与众不同,登时就吸引了不少人旁听。

却见这个二十余岁得士子做了个罗圈揖,自我介绍道:“在下何良俊,松江府生员。初至南京,人生地不熟……”

立刻有既懂事又性急的老司机叫道:“在下带路!明日在秦淮河画舫作东道,请何兄弟畅饮!”

何良俊表示了下谢意,然后才继续解说:“你们只看正文,但却没注意最关键一句在于序言么?

思汉唐之音,又闻有明公来镇南京,这一句才是要害!这句是写给谁看的?是新来的王兵部浚川公!”

这里所说的王兵部浚川公,就是前文提到过的新任南京兵部尚书、参赞机务王廷相,号浚川,所以称为浚川公,坐在主堂上首座的那位。

被点拨了这么一下,众人顿时若有所悟,频频点头,是了是了,应该没错。

王廷相可不仅仅是个高官,而且还是弘治、正德年间赫赫有名的复古派七才子之一,与文坛领袖李梦阳等人并列。

而复古派的文学口号就是“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七才子之首李梦阳提出来的。

了解这个背景后,再看序言那一句“思汉唐之音,又闻有明公来镇南京”,众人就顿悟了。

这意思明摆着就是:以此诗向王尚书致敬么?

“而且这句还有第二层意思!”何良俊见众人消化了自己的观点后,又一次阐发新论:“不知诸位可曾知道,上上个月,李空同公去世之事?”

李梦阳号空同,所以空同公指的就是七才子之首李梦阳。

“所以思汉唐之音,或许也可以解释为追思李空同公。”何良俊说:“毕竟李空同公最著名的口号就是,文必秦汉和诗必盛唐。”

于是众人又顿悟了,复古派七才子之间可是至交知己,意气相投的好兄弟,尤其李梦阳还是领袖人物。

所以在李梦阳刚去世两个月的时候,写上这么一句“思汉唐之音”,能不让王廷相有所感慨触动?

王廷相王尚书是主堂里最大的那个大佬,能让他触动一下,就相当于成功了一大半了!

很多人不禁捶胸顿足,他们怎么就没有这个洞察力?怎么就没想到这茬?

此时已经没有别人议论了,何良俊俨然成了全场的中心,只有他还在大发议论:“你们后悔也没用!

就算你们写出序言那两句,但同时也要有笔力写出搭配出色的诗体,如此才能前后呼应!

既然前面写了思汉唐之音,后面的诗就必须写出汉唐气韵!

尤其第一句的金陵此日称京洛,开篇汉唐气息扑面而来,堪称完美承接序言。而最后一句里的开国新卫霍,堪为画龙点睛之语!”

有人不耻下问:“这最后一句看似平平无奇,无非是拍马逢迎,也能什么奥妙吗?”

何良俊立刻解读说:“将徐公子祖上比喻成汉代卫青霍去病,这个很新奇,但很容易变成强行尬吹,这就落了下乘。

而这首全诗充斥汉唐之风,嵌进卫霍就很合适,可谓是吹捧也吹出了新高度、新境界!

而且还有更绝妙之处,我们在这里雅集,写诗词少不了要赞美主人家吧?但这首却另辟蹊径,直接赞美主人家的开基立业的祖宗。

你说如果二选一的话,放着赞美祖宗的好诗词不要,反而选择那些赞美自己的,传了出去,这孝道还要不要了?”

众人哄然大笑:“妙,妙论!”

这阅读理解做完,众人都收获了求知的快感。

何良俊又回头看了眼张贴的诗稿,喟然长叹道:“此人才力超群,心思深邃,洞察世事,绝非常人也!他不为头名,谁还配头名?

就算吾辈知道了他今晚的作诗思路,又能怎样?我们能作出如此精密合理、如此具备设计感的诗词吗?

说句我的真正感触,我们是掏空心思搞创作,而他可能只是无聊之余的炫技而已!没见此人连个名字都懒得署上吗!”

读书人哪有几个能轻易服气别人的,众人纷纷回应道:“也许只是妙手偶得而已,何兄弟言太过了!”

秦德威偷偷的站在人群外围,看着何良俊目瞪口呆,此人不去后世当中学语文老师或者语文教学参考书编辑就太可惜了。

有些地方,他这个作者本尊也不知道还能如此解读啊。

第十八章 公卿司马何须问

建在假山下的主堂虽然宽阔高敞,可是里面人数并不多,最最正中位置上,已经五十六岁的王廷相手持诗稿,反复观摩,心情有点复杂。

左次席的南京本地文坛盟主、前二品高官顾璘老先生面无表情,看不出其他异色。但是在这个庆祝新园重修完毕的场合,不笑就已经说明不愉快了。

右次席的主人家,东园公子徐天赐连连苦笑,本来气氛是很好的,但那诗稿传进来后就变尴尬了。

王廷相是文学复古派七才子之一,是全国主流文学声音代表,而顾璘是南京本地文坛盟主,而南京本土文学风气叫六朝派。

复古汉唐和金粉六朝,一听名字就很不对付啊!用后世的话来形容,一个是宏大叙事星辰大海,一个是精致的小资文青……

“思汉唐之音,又闻有明公来镇南京”这话,在外面普通吃瓜群众看来,也许只是为了打动王廷相,但是他们不懂政治。

当着本土六朝派盟主的面,给复古派大佬写了这么一句,甚至还直接点名,如果复古派大佬不接,传了出去会怎样?

岂不就是代表朝廷的复古派大佬向本土六朝派盟主低头?这还对得住复古七才子名声吗,对得住刚刚去世的李梦阳吗?

更别说王尚书还是初来乍到的新官上任,第一次在南京文坛亮相……

所以刚才王廷相王尚书就是这样被逼着上阵了,力挺这首不知从哪钻出来的“汉唐之音”。

而顾老先生也有自己的文学尊严,必须力挺自家人王逢元。

最后让主人家徐天赐二选一,东园公子看过两首诗,一首里面有吹捧祖宗的句子,另一首王逢元大作里面只有赞美自己的句子。

他还能怎么办,虽然他情感上是偏向于本地人王逢元,也喜欢自己被赞美,但是大义上只能选祖宗。

“东桥公!对不住了,都是在下的不是。”徐天赐抬起酒杯,对着顾璘连连表示歉意,作为主人家,他必须要起到缓和气氛的作用。

刚才明明是王廷相先挑的头,却要自己这个主人家出面打圆场,苦。

顾璘号东桥,时人都喜欢用号来称呼别人,名和字在交际场合已经很少用了。

老先生对徐天赐回应道:“不妨,吉山技不如人,也怪不得其它。反正他还年轻,来日方长。”

王廷相依旧拿着诗稿,若无其事的对二人说:“我看作诗之人心术阴诡,竟敢挑弄吾辈心境。此风断然不可长,等见了他,必定要敲打警戒一番!”

顾璘也跟着骂道:“此人必定是功利之人,所图幸进邀名而已!”

他也已经打定主意,等会儿此人进来后,一定要狠狠教训此人。在南京地盘上混,竟然不卖他这六朝派盟主的面子,不打不行。

徐公子撇撇嘴没说话,某些文人就是口不对心,你王尚书真要如此憎恶此人,那又何必拿着诗稿不放手?

这么说话,估计也是给本地盟主顾老先生台阶下,缓和一下关系,谁让顾老先生的高徒王逢元被否掉了呢。

说起来徐公子也非常好奇,到底是什么样的刁钻人,才能写出这玩意来的?

一句“汉唐之音”逼着王廷相出马,又一句“新卫霍”逼着自己也不得不站队。说穿了,这踏马的就是道德绑架!

正当三大佬尬聊时,王美人婷婷袅袅的走进来了,给三大佬行礼道了个万福。

同时她还与早在堂中的师姐冯双双进行了一秒钟的眼神交锋。

“哼,我不也进来了吗?今晚诗魁可是我的人,诗稿上传扬的名字是我王怜卿!”

“你别得意太早,呵呵,谁笑到最后还不一定呢!”

王廷相直接问话:“你就是代书人王怜卿?此诗乃何人所作?没和你一起来?”

王美人很乖巧的答道:“此乃秦德威口述,他让奴身提笔代写。”

她回答的也很有技巧,只说秦德威口述,没说一定是秦德威所作,留了点余地。毕竟实在是匪夷所思,她也不是很能确定秦德威到底是不是真作者。

秦德威又是哪个?三大佬对这个名字都很茫然。

王廷相想看到的是诗人,而不是美色,又挥了挥手吩咐道:“你再去把他带进来!”

王怜卿低头应了一声,正要再出去时,陪坐在席间的冯双双突然开口了。

“几位老爷们,奴家突然有个新想法作诗魁彩头,奖品只有那幅名画是不是太枯燥单调了啊?”

徐天赐和冯双双最熟惯,笑骂道:“你这浪姐儿,竟敢说本公子拿出的奖品单调枯燥,可你又有什么幺蛾子?”

冯双双故作羞涩的回答说:“奴家想着,奴家也能当奖品的,可以陪诗魁十日,并分文不取!这也是给徐老爷开园增光添彩,壮大东园名声。”

徐六公子向来豪放不羁,最喜欢这种调调,“哈哈”一笑,“秦淮四美这分量,也不知他能否承受得住!准了准了,账都算是本公子的!”

冯双双得意洋洋的撇了王怜卿一眼,就算让你捡到一个诗魁又怎样?你辛辛苦苦一场忙,最后都是给我做嫁衣!

王怜卿只想把胸中怒火都喷出去,烧死这个贱人!但在三大佬面前,她完全不敢失态,只能先出去找人。

当即有守门的仆役将消息传到了外面,又引起了外面读书人尤其是年轻士子的轰动,羡慕嫉妒恨无以复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