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浑道章 第557章

作者:误道者

其实现在不止他一个人在这么做,许多人也是如此,玉京朝府已然是在将大量文书和珍贵文藏拓录进训天道章之内。

除此外,他们还准备向上递书,向张御提请为此专门设列一个章印,这般若有下面学子或是官吏需要翻阅文书记录乃至古籍,就无需再专门传信,或是为此往来奔波了。

甚至有官吏认为,若将治务寄托于此,那么可以剔除大量的拖沓冗沉,使之上下通行畅达,只目前此事还在争论之中。

就在这个时候,有弟子疾步进来,揖礼禀告道:“主事,外面,主事还是出去看一下吧……”

项淳神情一怔,随即他意识到什么,他走到了窗台边,便见到一道似由地至天的云光清气由南向北而来。

他顿时意识到了什么,关照那弟子道:“是张玄首到了,立刻传命,让玄府所有修士随我一同出迎张玄首。”

那弟子赶忙应命。

少顷,一声悠长钟声在玄府之内响起,与此同时,还在玄府之内的所有修士也是从训天道章之内得到了报传。

项淳则在步出大堂后一路不停出了玄府正门,来至府前那一片平坦开阔的空地之上,抬眼望去,可见一个周身围绕玉雾星光的年轻道人正从远处一步步走过来,而其身上清气芒光自大地腾起,一直连接到天幕之中,并在那里生成一团云霞,如华盖一般遮于顶上。

玄府之内的修士弟子闻报后纷纷走了出来,聚拥来到了项淳身后,他们这时俱是满脸震撼的望着这一幕。

项淳这时把大袖展开,而后双手一合,对着前方躬身一揖,道:“东庭玄府主事项淳,携众弟子,见过玄首。”自玄廷诏旨下来那一刻,他便不再是玄廷玄首了,如今只代为署理府内诸事。

而诸弟子也是随他躬身一揖,齐声道:“拜见玄首。”

张御此时也是走到了项淳面前,他伸手一托,道:“项师兄免礼。”他又对后面道:“诸位同道也不必多礼。”

项淳郑重道:“谢玄首。”

后面的弟子也都是称谢一声,直起身来,众人不由向张御看来。

此刻站在近处,张御身上那等煊赫之象却反倒是令人无从察觉了,不过其人却围在一层湛湛清光之中。

在场除了身上一些在玄府担任司职,并有玄廷印信护持的修道人能看清他样貌外,其余弟子看过去只觉清光之中一片模糊,注视久了,反会头晕目眩。

项淳此时伸手入袖,将早已备妥的印信和拓玉取出往前一呈,道:“玄首,此是东廷都护府旧印及过往拓玉,还请玄首查验。”

张御点了下头,他目光一扫,只一拂袖,将这两物一并收了下来,随后他抬头望了一眼玄府大门,抬袖将玄廷所赐印信拿了出来,托在掌中。

而此印一现,印上立时就有光芒放出,霎时照遍整个东庭玄府,过去片刻,听得仙乐飘渺之声,天穹之中便一道清光降下,落在了玄府之中,并与此印相呼应,好一会儿之后,这光芒才徐徐敛去。

这是玄廷将整个东庭玄府的禁阵制拿之权柄移至他处,而到此一步,这处玄府就算是交托到他手中了。

他将印信一收,看向项淳身后的范澜、齐武二人,道:“两位师兄可好?”

范澜、齐武等人忙是一礼,道:“劳动玄首过问,我等皆是安好。”

张御又问:“其余师兄何在?”

项淳回道:“俱在都护府各处分府看顾,属下这便传言,让他们立刻赶回拜见玄首。”

张御道:“不必如此急切,以往都是熟识同门,那些不必要礼数规矩就免了吧,玄府事机要紧,何时轮值,何时再回来好了。”

项淳恭声道一声是,他侧过一步,道:“玄首还请里面请。”后面众弟子也是向两边分开了一条通路。

张御点了下头,随项淳往正堂而来。

他这一次来都护府的只是一具化身,而唯有遇到特殊情形,才会将正身降下。

这一来是上层修持更是容易,天地对修道人更有补益,二来是可长久容纳玄尊真身坐镇之地可不是随意一处都是可以的,这需得等玄府和都护府都是重作修筑和设布禁阵后,方适合到此。

甚至他坐镇之后,也不好随意挪动,否则会搅扰天地气机的变化。似竺易生,坐镇青阳之时就一直立于鹤殿之上,从来不曾去到别处。

且他本人还有守正之职,随时可能去往下界各洲宿对敌,这样自然是身处上层更为方便。

来至正堂之后,项淳又将玄府如今的众修名册和载述总目递上,这才算是初步完成了权责接替。

做完此事后,他又道:“玄首,自都护府升洲一事拟定后,玄廷便来了一位墨道修,已是等了玄首许多天了,说是下来就都护府和玄府扩建一事,需得玄首做一番详研。”

张御点了点头,他明白,增洲扩府之事不仅仅是内部的治政体系和人口变化,甚至整个都护府都需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扩建,这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变动,他道:“那劳烦项师兄先请这一位到此。”

项淳应有一声,便令弟子去请人。

过不多时,一位中年道人带着随行弟子自外走了进来,他见到张御后,打一个稽首,道:“张守正,在下墨功,乃是林师弟子,擅长营造修筑之道,此回奉玄廷之命到此署理都护府增扩一事。”

张御点首道:“原来是林廷执的弟子,林廷执的手段我是知晓的,想来他的弟子也是不俗。”

墨功忙道:“不敢,守正谬赞了,晚辈不敢和林师相比,但对于修筑一道,确有几分心得。”

张御道:“墨道修来都护府当有不少时日了,不知可有建言?”

墨功道:“晚辈在上月廷议之后,便来至都护府勘察海陆,晚辈以为,都护府若升府为洲,当先选定一处洲治,此为日后洲中正枢,正如人之心首,乃是重中之重,现晚辈有三个选址,具已立图画影,还需请守正过目。”

张御道:“墨道修可展于我观。”

墨功一伸手,随行弟子忙是递上一份三尺长宽的图卷,他拿了过来,对着大堂空处只是一照,那里便凭空生出了一幕幻景,他口中道:“守正请看,这第一处选址,晚辈将之选在了是海上。”

张御目注过去,见那幻境之中展现的一座美轮美奂,立在壮阔海面之上的大城。

这幻景将每一处细节都是展现了出来。可以看到,此城不单单是立于海上,实际上是由海底修筑起来,分为上下两部,外观看去是两个合拢的巨大圆盘。

其有数条道跨海陆桥,像血管一样像四面八方延伸,将周围的一座座海岛乃至旦港都是串联了起来。

所有陆桥外围则是筑有海坝,一直连通到旦港,若有需要,可以海水抽离出去,形成一条可供通行的宽敞陆路。

而这座大城的下半部分其实是一座坚固的海下堡垒,而露出海面上半部分,则可以说得上是一驾巨舟,可漂泊海上,亦可飞空遁行,关键时刻可以随时带着整个城中居民一同撤离,去往本土。

张御待看罢之后,不置可否,道:“可以收起了。”

墨功当下在堂中众人意犹未尽的目光中将这份图卷卷了起来,随后从弟子那里又接过一幅图卷,口中道:“张守正请看这第二幅。”

……

……

第九十九章 风云过安山

李青禾在把居处稍作整理过后,就出了泰阳学宫,雇了一驾造物车马,来到了瑞光城外的东北二十里外,靠着洪河的一处村庄之中。

这里是须人村落之一,此间大大小十多个村落合起来大约有上万人,大多数以狩猎耕地为生。

须人也是接受天夏文化最深的部族,但同时又保持着自身部族的传承。主要是他们不愿意把自己等同于天夏人,只把自己视作天夏人的仆奴种族。

李青禾乘坐马车进入村中后,见这里道路整洁干净,主要道路之上还铺上了石板,家家户户门前都是围有一个栽种各种蔬果的小院,用青竹搭筑的廊道外面,挂着一串串的小巧灯笼。

他在一户人家门前停下,下车给了车钱,这时一个十六七岁的须人少女正抱着一只花猫从里走出来,好像是察觉到外面动静,所以出来张望下,在看到他之后,先是一怔,随后有些迟疑道:“是……离禾哥哥么?”

李青禾笑道:“对,是我。”

少女灰色的眸子里露出惊喜之色,回头对着屋内喊道:“阿爹,是离禾哥哥回来啦。”

一阵脚步声匆匆自里奔出,一个四旬左右的中年男子跑到了门外,抬头看了李青禾几眼,喜道:“离禾?”

李青禾露出笑容,躬身一揖,道:“阿叔,是我,不过我现在叫李青禾了。”

中年男子拍了拍脑袋,道:“对对,你来书说过,是天夏主家给你起的名,这可不能弄错了。”说话之间,他还露出了羡慕之色。

须人视天夏人为地上神子,以能服侍天夏人为荣,只可惜不是每一个须人都此资格的,每一名能够跟随天夏人的须人,都需经过族里长老的同意,有时候还需经过卜算,他年轻时便未能通过长老这一关。

这时又忍不住打量了李青禾一下,上前捏了后者结实的手臂,感叹道:“十年不见了,你还和以前一样没变化,你看着就像当年方才离开的时候,不过精气神是不同了。到底是不一样了。”

他又试着问道:“这次跟着主家回来的?”

李青禾点头道:“是,先生准我回来探亲,我还给叔父和小苗都带了些东西。”

中年男子这时心中微微一动,道:“别在这站着了,里面说。”他拉着李青禾入了宅院,又让那少女搬了一个木凳过来,就在院子中坐了下来,而后试着问道:“阿禾……这次你回去,能不能把小苗也一起带走?”

东庭玄府正堂之上,墨功将第二幅图纸打开,同样是一道光幕照落前方,那里现出一方雄伟城池出来,不过这一次堂中诸人看去,却就觉得十分眼熟了。

墨功言道:“瑞光距离港口很近,并被启山围拢,还处在洪河中游,地势可谓非常好。这第二个选址,仍旧是落在瑞光城这里,只是若化府为洲,这里就必须加以扩建。

晚辈却是打算在此营造一座子母城,在启山外围修筑一座大城做为母城,而原来的瑞光城则是做为与港口相连的子城附廓。”

众人看着,不觉点头。

瑞光之东,启山之外,是一片广阔无比的大平原,一直到被远处的安山所挡住,都是一大片无遮无掩的地界,这样的地势对付一般敌人是够了,可对付具备神异力量的敌人,却是力有未逮。

而光幕之上所显,子母两城彼此背靠启山,母城向南北方向伸张出去两道呈半弧形的城沿,如同翅膀一样将原来的瑞光遮护在身后,而自身则直面广阔原野,给人以一种无比厚实的安稳之感。

墨功道:“如此调整,玄府也无需变动位置,我查勘地理时,见瑞光城地下还有一个较大得空洞,闻知那里埋藏有一个安神躯壳,我可在那里再行拓展,将玄府大宫筑于此处,并与启山及母城连作一体。”

说着,他伸手在图卷之上一抚,可见子母城之下几乎是与整个城市相对应的大小的空间内,又是出现了一座规模极大的堡垒般的建筑。

不止如此,可见建筑周围还有一条条延伸出去的地下驰道,不会飞遁的弟子也可由此去往都护府的任意一处地界,可以想见,随着都护府的扩建,连通的驰道也会相对越来越多。

项淳侧首看了下身后,见范澜、齐武二人都是目不转睛得看着,而其余弟子眼中也是充满向往之色,显然这一图景十分符合众人的心意。

其实他本人对此倒也算是合意,不过这终究要看张御这位玄首是如何想的,若是玄首不认可,那表面看上去再好的方略也没用。

如同上一幅图卷一样,张御对此同样没有表达任何看法,他道:“不知最后一幅选定在何处?”

墨功这一次没再从弟子接拿,而是直接从自己星袋之中将拿画卷取了出来,他缓缓将之打开。

随着光幕照出,里面显现的景物一下吸引了在场所有人的目光,有的人不自觉往前走了半步,无他,这座城池着实太过宏伟了。

这座大城建立在一座大台之上,此台之高,几可称是神宫巨阙了,便是横卧在大平原上的安山山脉也不过到其半腰之中,而此处无疑就是建立在了安山之侧,故是如此看去,安山好似只是城下一条大坝也似的城围。

且在那安山山脉之上,还有绵延不尽的大小城台及密密麻麻的飞舟泊台,可以说,这处地界把整个安山都给囊括近来,成为了一条纵贯地陆的守御工事。

这是一座高出于所有山脉的云中之城,远方的乞格里斯峰,也即是神女峰望去似只是城中的一座高塔罢了,其气魄之恢宏,格局之雄伟,着实让人叹为观止。

许英站在后面,震惊无比说道:“这是把整个安山都是一起圈在城中了,这,这能建成么?”

墨功撇了他一眼,道:“这位道友需相信我天夏之能,移山填海对我实非难事。若无改天换地的气魄,凭何敢称自己为天夏人?这位道友,你胸中格局太小了。”

许英悻悻道:“花费也是不小心吧?”

墨功道:“此次营造由玄廷和玉京首府承担八成以上耗用,所以道友不必担心府洲负担不起。”说话之间,他也是转首看着张御,似乎很是期待后者的选择。

张御望着那一幅图景,也是思量了起来,这一座城若建成,其规模无疑比前面两个图卷所展现的大城加起来还要庞大。

看得出来,这立造者,是想建造出一座与玉京原尚台相类似的大台。

而三份图卷,其实表达了三个不同的理念。

海上建城偏向于保守,以经营海上贸易,监察戒备地陆为主,一遇危险,军民随时可以撤离。

而瑞光城的扩建则是不偏不倚,在原先的基础上有所增进,但改变不大,乃是谋求固守原先疆域,而后谨慎面对安山另一边的变化。

但是最后一个,却是翻越安山,将这一条贯穿地陆的山脉甩在了身后,直接向内陆深处挺进。

这是把自己立在抵御东面危险的第一线,并做出一副全力进取的架势。

为何此城规模如此庞大?因为唯有如此大的巨城,才能承载守御和进攻同时兼顾的功用。

他倒是对最后一个选择有些欣赏。

进攻才是最好的防守,要知直到现在为止,每年都有土著部族不断从内陆迁徙出来,并且大多数一上来就仗着祭祀和神裔拥有的神异力量,野蛮的对洪河隘口发动攻击和抢掠,直到被教训过后才老实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