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浑道章 第152章

作者:误道者

那就有十分意思了,因为天夏本土以前是禁制膜拜神明的,那么这尊神明的诞生,究竟是天夏有意放任,还是只是机缘巧合下成就的呢?

看来只有到了本土才能知道了。

他将这尊神像收了起来,想了想,就又从架子上取下了一个石匣,并从里面拿出了一块略显残破的石板来,凝视着上面的那些文字,只是片刻之后,眼眸中就倒映出一丝丝古怪的符纹来。

他眼中有光芒一转,霎时又恢复了一片清明,这时再看,那石板好像又变得普普通通起来。

上次为抚理安神散发出来的灵性力量,他不得冒险进入了安神的意识之中,可也由此无意之中看到了许多东西,这些天来,他逐渐将自己能够理解的东西归纳整理了起来。

却发现自己无端懂得了许多文字语言,这是远古神明生来就懂得的东西,用这些异神相互之间交流所用。

这本来也没什么,可他随后发现,在明了这些语言之后,再去看这块石板和养父那些信笺上的符字时,就不怎么吃力了。

再加上之前他自己所译读的内容,他已是把这里面的东西看明白了七七八八。

其实这块残破石板上所刻录的东西与之前伊地人的金板一样,这东西同样是用于与“至高”沟通的,不过石板上所载内容可比伊地人的东西高明多了。

按照他养父留下的信笺来看,只需照着念诵石板上面的文字,那么就能直接借用至高的力量。

说起来,这与他的“言印”道印看起来有些相似,但两者其实是完全不同的,言印道印是完全利用了他自身的神异力量,在经过一种巧妙的运转变化后再克敌制胜。

这里面体现出的是一种高超的变化和技巧,力量完全是来自于他自己,如果是他自身用尽一切手段也做不到的事,那么言印自也无法达成。

可这至高之言就不同了,这是纯粹沟通“至高”,直接借用“至高”的力量。

这一块石板如果翻译出来,那就是“完美”。

实际上这并不能正确将石板上面的内容准确而完整的表达出来,只是若要转化能够让人为之理解的语言的话,那“完美”无疑是最接近的。

这也难怪阿尔莫泰当日想要得到这东西,还疑似从中得到了力量,因为这位身为“美神”,这样的至高之言实在与他太契合了。

可是自己的养父为什么要把这东西留给他呢?

是想让他从中得到力量么?

张御不由深思起来。

而且在那些信笺之后,指明了另一块石板的线索,虽然信上没有明确说,但似乎是在指引他去寻找这东西。

不过这信笺上面还有最后一点内容他还没有能译读出来,他相信这里面隐藏的东西更为重要,等把所有都弄明白了,再去决定如何做好了。

毕竟他已经踏上了修道之路,自有自己的道,其余的东西,有的话可以做参鉴,没有的话也不必太认真。

他站了起来,洒然一拂袖,那石匣已是重新回到了木架之上,自己则是迈步往静室去了。

半月之后,望夏台被重新做了一番修缮,看起来变得银光灿灿,分外耀眼,而在望夏台之外,还有一座略低一点的高塔被建立了起来,秋苒所说的“望仪”就在上面。

当然,这是从光烨营的飞舟上直接拿来按上去的,秋苒虽然是天机部的人,懂得如何炼造望仪,可没有合适的工具和帮手,她也不可能凭空变出来。

本来到此一步,光烨营此行任务就差不多完成了,不过因为秋苒提议要在建立泊舟台,所以还需要再耽搁一段时日。

按照秋苒的说法,有了这东西,与本土的往来也就方便许多了,甚至浊潮退去后,可以源源不断将本土的物资调运过来。

都护府也是乐得如此,从目前了解的情况来看,天夏下赐的补免要是现在不去用,那么多余下来的也不在以后补给你。

若是都护府将来自己想要建造这东西,那不知要付出多少代价了,所以要尽可能的把能吃的都吃了,哪怕吃撑了也要吃下去。

在建立飞舟泊舟台之前,苏芊带着光烨营把附近的密林扫荡了一遍。

张御当时远在瑞光城的玄府之内,也能看见远天白光闪耀,夜空之中仿似升起了一道道撕破天穹的闪电,也难怪光烨营手中的玄兵被称之为“裂夜”。

到了第二日,窦昌去看过之后,回来报呈说那片地界周围千里范围内尽成焦土,几乎没有什么东西存在了。

虽然这样的破坏程度比不上素义玄兵,不过这也仅只是光烨营一刻之内的战绩,甚至没有动用飞舟上的玄兵,那条据说战斗力最高的玄龙也不曾有任何动弹。

苏芊当日敢夸口说无惧高位修士下的任何敌人,也的确是有底气的。

项淳在见识到这等威能后,也是提议道:“玄首,我以为,我们玄府用去了素义玄兵,少了几分威慑之力,这次或也应该问玄廷再补一枚过来,”

张御点首道:“这件事我会留意。”

尽管他准备离开这里去往本土,可毕竟算是从东廷玄府出来的,若是条件允许的话,他也是愿意伸手帮衬一把的。

正在几人说话之间,一个人影从外面缓缓走了进来,他的身影十分飘忽,一路过来,不但弟子役从不曾发现,甚至连项淳、窦昌两人都没有察觉到。

张御在玄府之中时,通常会收束灵性,不去看太多人,可即便是这样,整座殿阁内所有的动静他也是一清二楚,所以对方一进入殿阁他就已经发现了,现在看到其人进来,他看过去,道:“陈师兄,你已是观读到第三章书了?”

项淳和窦昌两人都是一惊,他们转头看去,这才发现,不知道什么时候,陈嵩已是站在了那里。

陈嵩拱手一礼,道:“见过玄首。”又对项淳两人各是一礼,而后才道:“这几日我观读玄首传下的‘灵空之印’,侥幸能观览第三章书了。”

张御见陈嵩身上气息圆润通透,没有任何沉浊,就知道他这一次功行跃升非常成功,并没有随意塑造一个神异器官就退出来。

其实这与陈嵩自己的选择也分不开关系,在成就第二章书后,他虽也观读一些章印,可毕竟属于他这一脉修炼的章印也就这么多。

而且他对于自身的道路异常执着,所以也从没有想过从头修炼其他正印,这几十年就是在那里积蓄神元了。

根基打磨的浑厚无比,所以这一次转运“灵空之印”,很是顺利的就寻到了属于自己的神异器官。

陈嵩这时又对张御一礼,道:“还要多谢玄首传法。”

张御摇头道:“不必谢我,这是颜玄首借我之手留下的传承,你该谢他才是。”

陈嵩想了想,也是点头。

张御思索了一下,道:“本来我想再过两日就卸去代玄首之位,不过陈师兄既成此法,玄府也有护持之人了,我当可功成身退了。”

项淳闻言一惊,忙是恳切劝说道:“玄首,还请再多留些许时日,此事不妨等到登船之前再议,毕竟陈师弟不能露面,我玄府也选不出与苏芊对等交流之人。”

陈嵩也是道:“还请玄首再担待些许时日。”

张御再是考虑了一下,项淳所言倒也不无道理,便道:“也好,那就待一切尘埃落定之后再处理此事。”

项淳心情顿时一松。

其实这么多天下来,他觉得张御做玄首也是很不错的,不但威望和实力都是足够,而且从不插手具体的事务,大方向上也把握的很好,两个人配合的很默契。

最主要的是,六十年来,他还是第一次感觉玄府是在往前行进的,而不是像以往那样勉强维持不倒退。要是一下交到别人手中,还能维持住这样的格局么?至少他自己是没有信心的。

他是真心希望张御能带着玄府这么继续走下去,可惜的是,东廷玄府毕竟格局太小,终究是留不住其人的。

张御在与陈嵩交流了一下三章之后的心得后,就离了玄府,转回居处去修炼了。

接下来,一切风平浪静,也没有什么大事发生,转眼又是六十多天过去,随着安山之上的飞舟泊台逐渐搭建起来,登船离去的日子也是越来越近了。

……

……

第两百二十三章 登舟行天远

又是十天过去后,时间已是进入了十一月中旬了,泊舟台差不多完成,不少银色飞舟已然停靠在了上面。

秋苒看着在自己指挥下建成的泊舟天台,心里满满都是成就感。

这是她第一次自己主持修筑泊舟天台,不过完成的还算不错,只是日子稍微拖延的长了一点,光烨营也没法回去过新年了,这让好多人在那里抱怨,她也是不得不许下了不少诺言,才好不容易把这些人安抚下去。

只是这里还仅是粗粗搭了一个架子,由于一些质材的少缺,并没有能最终完善,现在只是斗战飞舟可以停泊在此,这些飞舟上因为载有玄兵,所有必须停在远离人群聚集的地方。

至于那些运转物资的飞舟泊台,实际应该是另择地方修筑的,不过她相信自己已经在这里有了一个好的开端,那么接下来的事,天机部一定也还会交给自己的。

她走前几步,踩上一只泛着光芒的玉圆盘,就被一道无形之力送到了泊台的最高处,过程非常轻松平稳,由于外面的琉璃罩,也没有感觉到外来的山风。

她眺望着远处那壮美的风景,伸了下懒腰,“下来,该回家了。”

而另一边,苏芊与都护府商议过后,也已经定下归程,就在月底之前出发。

现在所有准备随船去往本土的名单都已经确定,虽还未到正式动身的时候,但一些需要携带大件物事已经陆续在往运物飞舟上送过去了,届时到了地头,只需签下的凭条和印信就可以拿回自己的东西。

苏芊这几天也不怎么露面,她是在书写此次行动的呈报录册。

这里面需要记录很多东西,比如对于都护府目前战力的评述,而今主要面对的敌人,六十年来的一应变化,还有对这片地陆未来形势的判别等等。

由于这并非是游记,而且后来之人可能会拿她书写的东西作参考,军府上官也可能会翻阅,所以描述的东西必须详实而严谨,不能掺杂入太多个人的情感和判断。

这使得她必须字斟句酌,有些时候还需借阅一些东廷本土的书籍来翻看查阅,以免出现什么严重纰漏,由于这些这必须是她亲手完成,不能假手他人,所以每一次写这种东西让她异常头疼,这让她这几天脾气也有点不好。

而在正式确定归期后,张御也没有再继续耽搁下去,他把玄府中所有观读到第二章书的玄修都是唤来,并在众人面前将玄首印信和衣袍交给了项淳,算是卸脱了这个职位。

当然,真正决定玄首位置的还是玄廷,不过那还要一段时间,如今东廷都护府形势复杂,现在又六十多年过去了,规矩可能也会有所变化。

张御一身轻松的走出玄府之后,并没有返回居处,而是纵空往西北而去,这一次,他直接回到了自己的出生地,不过走了一圈后,发现这里早已经什么都不剩下了。

因为重立驻屯镇,从前所有的旧居现在都被拆除重建了。

倒是以往那位陶生老师修筑在山上的那间草庐还在,他这一生的童年倒有大半时光是在这里渡过的,后来他出去修道,就与这位老师失去了联系,也不知道这位老师去了哪里。

他推门走入草庐之中,发现里面东西也很久没人动了,显得很是破旧,到处都是灰尘蛛网。

站在此间,他仿佛能听到自己当年留在这里的朗朗读书声。

他想了想,亲自去外面的井上打水,把屋内重新扫洒了一遍,期间他并没有动用任何心力。

待把一切整理干净好后,他在这里又坐了一会儿,这才走了出来,伸手出去,把门自里轻轻合上,对着门庭躬身一揖,这才转身离去。

片刻之后,一道青虹纵起,倏忽遁空远去。

时间匆匆一晃,很快就到了登舟离开这一天。

位于天穹之中的载渡飞舟纷纷降落下来,这些飞舟在天中看着不起眼,但是落下来,却如吞海巨鲸鱼一般,硕大无比,只是数艘并列就已经将港口撑满。

飞舟之上舱门旋开,一道柔和的水银色桥梁延伸到港口之上,看去流转不停,光线一照,幻彩斑斓。

在港口候船厅廊等候着的东廷民众,也是在光烨营士卒的安排之下,开始有条不紊的登舟,而被允许第一批上舟的,则是那一百五十三名在洪河隘口一战活下来的老卒。

他们一个个身着泛白的旧戎装,排成军列,眼神之中泛着激动,迈着齐整的步伐,在所有人敬慕的目光之中进入了飞舟。

而在人群的最后面的,则是玄府众人。

这次前往青阳玄府修业的大概有五十名弟子,由范澜、齐武两人带领。

众弟子此刻的心中,既有期待,又有忐忑。

不过在得知张御会和他们一同前往本土,尽管他已经不是玄首了,却也有种莫名心安,甚至无端多了出来一些信心。

此刻泰阳学宫的居苑中,张御在天台之上正在画着临走前的最后一幅画,在落下最后一笔后,他退开几步,看有片刻后,便收拾好东西,就从上面走了下来。

屋子里看去宽敞了一些,除了一些家具和无用的摆设,其余诸物,包括书籍古物等东西,都是在昨天就已送到飞舟之上了。

不过身为曾经的代玄首,待遇自是不同,他的东西也是单独用一艘飞舟运送,不会与别人的放在一起。

他看了看自己的居处,在这里住了快将近两年的时间,也是留下了一段深刻记忆,以后也不知会不会再回到这里了。

倒是迟学监曾对他言,这幢居处会一直保留下去,并派人定期打扫。

他双手伸出,将遮帽戴起,拿过蝉鸣剑,就往外走去,妙丹君原本一直蹲在他的脚下,见他走出去,也是爬起跟了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