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与魔法与东方帝国 第406章

作者:大英柱石梅中堂

“给你的史书,没看过么?都这样了,难道还不是蛮子?”太史奇怪地反问。

“小姐!不要这样说话啊!”侍女急忙提醒道:“你还记得钱子诚的教训么?说话总是这么直白,是会倒霉的!”

“好吧……”太史略显不满地晃了晃脑袋,继续翻东西去了。

第419节 第一百五十二章 天下熙熙(上)

“要不要我帮忙啊。”贝阿朵丽丝看着忙碌的两人,忍不住问道。

“你估计看不懂。”太史摇头说:“我想查一下最近各地灾情,看看调度是不是出问题了。”

“你这边什么都有么?”贝阿朵丽丝好奇地问。

“重要信息最后都会汇集到这里的。”太史说:“我得整理资料,把关键的部分记录下来。”

“你们国家这么大,得写多少啊?”贝阿朵丽丝一脸不可思议。

“不是国家。”侍女纠正道:“天下大事,我们小姐都得去一一记录。”

贝阿朵丽丝歪了歪头。

诸侯国和蛮夷君长的领地,确实都叫国家。但汉朝自己,到底是不是国家,就是个十分模糊的概念。

汉朝人并不认为自己的朝廷,是和其他国家等同的概念。理论上,所有已知乃至未知的世界,或者说,“天下”,都应该接受管理和教化。但对外的时候,汉朝自己确实也有些国家的性质。尤其是视野突然开阔起来,天下变得更大、更超出自己的“天下”之后,他们自己也有些迷惑,自己到底算什么。

按传统的思路,已经能够管理的地方,管理它是理所当然的,不会像她见过的西洲领主那样,费心思编造理由;没能管理的地方,他们就认为是自己本事不够。主张进行收缩来节省开销的人,也不对教化蛮夷本身有所怀疑,而是怀疑现在是不是有教化的能力和必要。

一旦实力充足了,中原人就忍不住想去传播王化——他们似乎不能容忍自己的邻居生活在如此缺乏礼义的黑暗社会中。

贝阿朵丽丝都已经察觉,中原人思维中的世界,是一个家庭的关系。汉朝是家长,周边诸国是儿子、白送的儿子、孙子、捡来的孙子——当然,或许还有些犬豕家畜之类。

所以,汉朝人普遍认为,蛮夷归顺并且接受自己的教导,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只是大家的态度,不太一致。

有人认为主动教育蛮夷是没有用的,只能等他们自己愿意,再教导这些有心向学的人,否则只会自找麻烦,钱程等人和蛮夷打交道的机会多,就偏向于这个观点。

但也有人持相反的观点。他们认为,就像父亲应该教育儿子,儿子不成材,父亲也有责任一样。所以从上古开始,历代圣王不少都有主动出击、讨伐蛮夷的事迹。

这显然不是因为打蛮夷好玩,而是蛮夷实在……太蛮夷了,放着他们不管,简直是对人伦礼教的亵渎。所以对于教育蛮夷,这些士人甚至有种责任感,会十分热情地主动输出教化。

太史小姐也给贝阿朵丽丝说过这些事情。按她的考证,这种事情,几千年前,五帝的时候就开始了。贝阿朵丽丝怀疑,教蛮夷做人,已经是这些中原人的本能行为了——连太史本人,都喜欢没事儿教教她。

她与这些人接触的很早——除去当初追捕她的夏洛特,她自己就是和东方人共处时间最长的了。当初她也想不到,事情会变化得这么快。

听说,除了迫不得已逃去凉州的,也有不少人是主动跑去那里,想要实现理想的。

太史和儒生们也混的熟,经常有人往来这里。那些人觉得,凉州那边山高皇帝远,地势利于居住和行动,蛮夷又没什么文化。因为地势偏远,还有钱使君帮忙,也不容易受到阻挠,可以说,是把孔子以来先贤的理想付诸实现的绝佳地点。于是,时不时有人主动去那里,寻找机会。

钱使君每天都向朝廷发公函,要求提高配额,铸造更多的铜鼎、铁鼎。而且不止他自己,凉州的铁官、郡尉,还有沿途转运的官吏,都在频繁上书,说多出来的铜铁实在堆不下,又没法来回运,要求派遣更多的工匠,就地把材料用掉。官吏还和士人结伙,三天两头上书,极言整备礼器,教化蛮夷的好处。

重要的文书,最终都要到太史处留档,选择重要的载入史册。所以太史这里,时不时能会有机密消息往来,只是侍女和贝阿朵丽丝都接触不到罢了。

而钱使君的上书,大多都丢弃在院子里。缺引火物的时候,众人就随手撕一张下来拿去用;缺手纸的时候,也可以扯下几张,总之十分体贴。

钱使君是各地长吏中,废话最多的。

或许是新设州县,缺乏前例,不能断定的事情过多;或许是钱使君因为之前自己的经历,心存警觉;也或许是他们觉得自己的位置不一般,需要谨慎行事。总之,这些人屁大点事,只要不违例的,都去喊朝廷来定夺。

朝廷根本管不过来这么多事,何况他们还天天说车轱辘话。有司训斥了几次,他们老实几天,就换个方向继续复读。时间长了,从有司到皇帝,都被过于细碎的报告搅得烦不胜烦。

但他们那边,产出确实更高。年末上计的时候,连带着长安那边负责监管和审查他们的官吏,政绩都比同僚高出一截。

太史小姐对贝阿朵丽丝说,纵观历史,有个规律很明显:不管圣贤如何教导,人们还是会趋向利益,这是没法避免的事情。

官署里也是一样。有此等好处,有司自然懒得和他们过不去。他们要求什么,基本都直接批复回去,太无聊的公文,就扫一眼直接丢掉,省得又要花时间和这帮人扯皮。

连给皇帝的上奏,也都差不多。

自从当今天子继位以来,丞相的权势日益衰微,丞相官署的职能,很多都被内廷和皇帝本人分走,连带着很多地方事项的处理,也归了皇帝。虽然获得了更大的权力,但皇帝自己要干的活,也跟着增加了。

这种情况下,钱使君的奏章轰炸就很让人无语。一方面,过于细密的消息实在是让人头大;另一方面,他又拿捏的很好,书信里确实都是皇帝自己要求的、为了把权力牢牢抓在手里,而必不可少的信息,何况还间或有些发现宝物之类的好消息。

久而久之,皇帝也不再理会那些平平无奇的信件。最近长安又有大案,实在没精力陪他玩,每次有奏章来,就简单签个字,交给官署处置。这些奏章最终的结局,基本都是作为无用档案堆在库房吃灰。年末的时候,官吏草草检查一遍,再按规定处理废弃掉。

贝阿朵丽丝都对此印象极其深刻。

入冬以来,太史的官署和宅院,就开始焚烧这些没用的文档,算是废物利用,节省些柴火钱。钱使君和他的话痨手下们,贡献了起码一半的废纸。

第420节 第一百五十三章 天下熙熙(中)

贝阿朵丽丝帮不上忙,眼见暖炉里燃料快烧完,就去添点燃料。

门外角落里,有一大堆册子。

长安的官署要处理各地送来的文件,为了避免混乱,严格分类很重要。这些册子,都用了白色底色的封皮,上面有蓝色的标记——意思是,这是西边凉州来的文件,重要程度一般。

这种蓝白色的册子,堆了得有一人多高。贝阿朵丽丝拿起小篮子,装了满满一篮,带回了屋里。

“写了这么多,怎么做到的……”她一边嘀咕着,一边准备把册子往火里扔。只是看了眼那满满当当的篮子,又觉得不太好。

“这里面没什么有用的吧?”她怀疑地向书架后的两人问道:“我翻翻行么?”

“有用的哪会丢这儿。再说,也是有备档的。”太史探出头:“随便烧吧。这都不是什么要紧文书,你想看也行——要是别嫌烦的话。”

“哎?”贝阿朵丽丝好奇起来:“那我看看了。”

她随手打开一个,念了起来:

“凉州校尉使臣臣程昧死再拜皇帝陛下:今有凉州土产曰胡萝卜,其色橙,其味甘,其气微似萝卜,故名。乞进胡萝卜一车,及土产胡瓜等物。臣程再拜,敢言之。”

文书最后,是草草的勾画标记,表明已经审阅过了。又有内廷官员的印章,意思是已经回复,告知凉州方面批准执行,同时要求把这文书丢弃掉。

“对,都是这种。”太史的声音传来:“虽然偶尔也有值钱的宝物,但平时基本都是这样——你再看就知道了。”

“好像确实没什么。”贝阿朵丽丝顺手把册子丢进炉子里,又拿出一本。

“凉州校尉使臣臣程昧死再拜皇帝陛下:今有凉州土产曰胡瓜,一名黄瓜。其色青,其味清淡。乞进胡瓜两车,及土产胡萝卜等物。

又有群戎作乱诸事:已查,乃巴里希刁民于受降城花巷,狎妓拒支银钱所致。已令有司处置。臣程再拜,敢言之。”

“还真是啊……”她评价了一句,也丢进了炉子:“我再看看其他的。”

这回,她往深里探了探,抽出来一本。

“凉州校尉使臣臣程昧死再拜皇帝陛下:今有凉州土产曰胡荽,一名香菜。其状似芹,叶小且嫩,茎纤细,味郁香。乞进香菜,及土产胡萝卜、胡瓜等物。

又有:巴里希戎妇让娜,拾金不昧。蛮夷之间,尊礼守义之辈殊为难得。赖陛下圣明,教化渐彰。已令有司褒奖。臣程再拜,敢言之。”

文书末尾的空白处,还是勾画批复和印章。可能是内容太没趣,批阅人看起来就是随手画过去的。

“哎,我好像听说过这个让娜。”侍女说。

“对。”书架后,太史回答:“还有照顾孤儿、送迷路的阿尔比昂老人回家、用法术挡住失控马车之类的。这戎妇好像经常做好事。”

“也不错了。有这种榜样,对宣传教化还是有好处的吧。”

“是啊。虽然是小事,但写进文书里,好像也没什么——对了,那个香菜,听说挺受欢迎的。”

“胡萝卜和黄瓜也很受欢迎。我听说,他拉来的太多,宫里不让再送了,只好拿出去卖。不过很快就被长安的贵妇们买光了……”

“哎?”

屋里的两人又讨论起来。

贝阿朵丽丝无语地把钱程的土特产文书,一个个地往炉子里扔。

一个册子不小心滑到地上。她粗略翻了下,发现也差不多。

“凉州校尉使臣臣程昧死再拜皇帝陛下:今有凉州土产曰西瓜,其色外青内赤,味甘而凉。乞进西瓜三车,及土产胡萝卜、胡瓜等物。

又有群戎作乱诸事:西戎连日蠢动,或欲聚众攻郡县及归化诸戎。乞择机另铸大鼎,招募鼎士,以备不虞。臣程再拜,敢言之。”

文书末尾,依然是熟悉的批复标记和传令官员的印章。签字潦草到贝阿朵丽丝都觉得,批阅者恐怕根本没细看。

“大鼎是什么啊?”她一时又想不起来这些名词,问道。

“就是礼器。儒生们天天倒腾的。”太史随口说道。

“哦。”贝阿朵丽丝了然,也懒得再去翻看,把整筐册子,一股脑都丢进炉子里了。

“他那边不是又发现铜矿了么。”太史说:“游侠儿之间,还传出消息,说连极西的艾博罗地区,也有巨大的铜矿存在。比当初文帝给邓通的铜山,都大了不知道多少倍。长安城里,恐怕不少人都听说了。”

“那这回,开拓凉州的提议,恐怕也没法阻挠了吧。”侍女应道。

“天下人的共同特点,就是为利奔走。”太史毫不意外:“以往开拓边疆,大多只有投入,没什么产出,所以除了皇帝为了功业硬撑着,其他人大多兴趣缺缺。现在西洲有这么丰厚的利润,就算远,又怎样?早晚会有人去那边的。”

“之前,朝廷开拓的主要方向在南方和西南夷,不少大商人与豪强在这些地方有很大的投入,利用不断的征伐产生的巨额开支,谋取利润。一边赚官府和中原人的钱,一边趁机兼并土人的领地和财物。”

“中原人不敢惹他们。土人不满、作乱,也会被他们喊来官府摆平。所以,他们获得的利润非常大,他们和他们背后的人,也不能容忍自己赚钱的渠道萎缩乃至亏损。所以,这些人一直都在反对凉州的开拓。”

“他们在长安,有很深的关系,他们一直大肆宣传,说经营西南关系到朝廷和皇帝的面子,先前花费巨亿,不可能轻易放弃。信他们的人也不少,他们控制的商栈、地产、工坊,也确实在渐渐升值——但是,等有人觉得时机仍在,接下这些产业,先前的大商人就立刻卷走资财,转去凉州经营了。”

“哎?”贝阿朵丽丝没反应过来:“他们不是不喜欢凉州么?”

“他们不喜欢的是亏钱。”太史揶揄道:“在哪赚钱,他们才不在意呢。”

v

PS1:世界品位最高的露天铜矿就在欧洲。

当然了,随便往哪个方向走,都比中原的铜多……

PS2:商朝人就可以为了铜发动跨流域远征并且建立城市了。这东西太值钱了。

当然,世界范围内,其实也一样。人类对矿藏的追求是很早的。

因为青铜的原料分布很分散,所以青铜时代实际上存在一个遍布亚欧大陆的贸易网络。最西到英格兰和西班牙地区,都有开采矿藏和大量出口的遗迹。

不过后来这个网络被大范围的蛮族入侵破坏了,几乎所有的文明城市和国家都一起覆灭了,金属矿藏也随之荒废。等后来人再次到达这些地区的时候,已经不知道发生过什么了。

PS3:欧洲在青铜时代的这次大倒退比罗马崩溃都严重的多。因为后者是个缓慢的渐变过程,而且其实没那么夸张。而前者,是真的短时期内全部完蛋了……

仅有的两个没崩溃的国家是埃及和商。

埃及法老和商王也是当时仅有的能拉出来两万士兵的统治者了。(赫梯已经不行了)

o

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