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第一世家 第513章

作者:晴了

以此推断,能够编出“曲阜老孔家,让梨他最强”这样顺口溜的处弼兄,绝对能把像张玄素之流埋汰讽刺得更彻底。

为了君臣团结,东宫和谐,避免出现笑场的意外,自己还是忍一忍为好。

听到了李承乾这话,也知道这位太子殿下的确不是一个善于遮掩自己情绪的人,程处弼也就不再勉强。

……

散骑常侍孔颖达心情显然有些不太好,毕竟,作为曲阜孔家当代最优秀最杰出的读书老种子。

不但学识渊博,而且还广闻博记,自认满朝里边,自己在学问上,绝对是最拔尖的那种。

可惜,自己如此的才华学识,又是早年就效忠追随当今天子的那一批读书人。

可问题是,陛下登基之后,提拔了不少的才俊,出将入相,而自己却在散骑常侍的位置上一呆很多年。

甚至还因为陛下嫌自己嘴多,把自己扔到东宫去当老师。

这虽然让孔颖达不乐意,但好歹也算是有了心劲,可以好好地替大唐培养下一代接班人。

可是自己呕心泣血的付出,苦口婆心的说教,居然……

孔颖达的思吟被外面传来的小孩子的喧哗声给打断掉,紧接着,就听到了家丁亲随的喝斥声。

孔颖达不乐意地掀开了窗帘,正要喝问怎么回事。

就听到了一个稚童的嗓音响了起来。“快看,那就是孔让梨。”

“???”孔颖达一脸懵逼地看向那边,就看到了几个小娃娃一脸兴奋地冲这边指指点点。神特么的孔让梨,老夫是孔颖达!

好在随着家丁与亲随的驱赶,总算是把那些小娃娃还有百姓们给驱散。

孔颖达的车驾前行不远,终于来到了府门前停了下来。步下了马车之后,下意识地左右一张望。

就看到了周围那些街坊四邻表情诡异地朝着这边指指点点,总之不是敬佩与仰慕。

孔颖达满头雾水地步入了府中之后,抬手招来了管事。

“怎么回事?府门外面,怎么围着那么多的市井闲杂?”

“老爷,小的也不太清楚,要不,小人派人去把他们驱散了?”

“去吧,对了,顺便去打听打听,看看到底怎么回事。”

管事领命快步而去,孔颖达则抚着长须缓步而行……

……

孔颖达已然换下了朝服,穿着便装,跟前摆上了一壶已经煮好的菊花枸杞茶。

这玩意是陛下所赐,据说这玩意不但有清肝明目之效,还能养生。

特别是冲泡的时候,茶碗里边会浮着一朵很漂亮的菊花,又有枸杞点缀,份外地漂亮。

呷着菊花茶,抄起了一份《长安文集》,仔细地欣赏着上面自己特别创作的一篇文章。

这是关于对于《尚书》的点评还有对于《尚书》内容的理解,可以说,这一篇文章,绝对是自己这些年来,针对于《尚书》创作出来的精品之作。

作为一位文学家,又是一位博学鸿儒,孔颖达当然也很希望自己的学问能够让更多的人知晓。

但问题是,不知为何,每一篇文章,都绝对是大唐的饱学之士,博学鸿儒的呕心泣血之作的《长安文集》。

原本孔颖达还觉得自己的文章一出,必定会令长安城震动,无数文人士子弹冠相庆,为能够拜读到这样的好文章喜极而泣。

结果……除了自己的学生之外,也就只有一帮子同僚给自己频频点赞。

想象中的那种《长安文集》一出,万人空巷的场面,根本没有出现。

每一期六万份《长安文集》,总是要卖上几天的光景,才会卖光。

反倒是听说程处弼那个粗鄙武夫办的那份不知所云的《长安旬报》,每一期的销量据说都有十来万份的样子。

而且还有不少的商家现如今都是哭着喊着拿着财帛想要在《长安旬报》上打上一个广告。

第767章 那朗朗上口攻击点十分刁毒的童谣犹自回荡

打量着跟前堆叠起来足足有好几十份的《长安文集》,孔颖达不禁小声地嘟囔道。

“唉,想必魏王殿下的心情不会太好,改日,老夫应该往魏王府走上一遭……”

嗯,虽然不能给这位既乖巧又懂得尊师重道的魏王殿下送财帛,但是好歹给他进行一下精神上的鼓励。

支持他继续将《长安文集》办下去,并且要办好,而且还要维持着《长字文集》这种高雅的格调。

万万不要跟那乱七八糟,什么玩意都往里边塞的《长安旬报》似的。

毕竟,《长安文集》在孔颖达看来,这可是他们这些饱学之士,博学鸿儒们宣传自己思想与学问的大好平台。

就在孔颖达浮想联翩的当口,听到了有急促的脚步声传来。

一抬头,就看到了管事有些气极败坏地出现在了书房门外。

看到他那副气喘吁吁,气极败坏如同丧家之犬的模样,最讲究风度和姿仪的孔颖达面色一沉。

“你这样慌慌张张的成何体统?!”

“是是,老爷教训得是,小人错了……”管事拭了拭脸上的臭汗,赶紧弯腰垂首,保持着恭敬的姿态。

孔颖达又慢条斯理地呷了一口茶汤之后,这才问道。“怎么样,可有打探出什么消息?”

“老爷,那帮子升斗小民,也不知道的从哪听来乱七八糟的流言蜚语,被小人狠狠地训斥了一顿。”

“什么样的流言蜚语,你且说说?”孔颖达扬了扬花白的眉头,好奇地问道。

“老爷,那些话实在是有碍视听,小人觉得你还是不用搭理为好。”管事有些心虚地看了孔颖达一眼道。

“老夫让你说,快点。”这话孔颖达可不爱听,忍不住板起了脸喝道。

“不知道那些市井的小童从哪学来的童谣,小人打听到了几句,其中一句是这么说的……”

管事摸了摸鼻子,在孔颖达那极具威摄力的目光的逼视之下,硬起头皮道。

“清河有崔氏,本朝黄门郎;曲阜老孔氏……让,让梨他最强。”

“……”一阵突如其来的穿堂风,从书房门外卷了进来。

角度刁钻地经由孔颖达的袖口,钻到了他的心口位置,让他情不自禁地打了个哆嗦。

管事一脸惊恐地看到了,看到了自家老爷整个人都在哆嗦,然后脸色一会青一会红一会紫一会蓝的变化莫测。

抬起了颤抖的手指头,指了指自己,紧接着白眼一翻,一头直接栽倒在案几后边。

看到了这一幕,管事直接给吓得亡魂大冒,用足吃奶的劲,扯起嗓子干嚎起来。

“老爷昏倒了,快来人啊啊啊啊!!!!”

……

礼部郑侍郎,迈开四方步,牵着自己的小乖孙正在自家的后花园里边溜达。

这个乖孙不但乖巧,重要的是很聪明,有着过目不忘的本事。

这让郑侍郎宠爱不得行,原本想要亲自教导,可惜自己实在是太忙了点,加上他父亲在外地任职。

所以郑侍郎给这个才七岁的乖孙找了一个好老师,那位可是萧德言的师弟宁学士。

宁学士不但博学广闻,重要的是特别会给小娃娃们启蒙,为此,郑侍郎也是费了老鼻子劲。

这才把自家的乖孙塞到了宁学士门下去学习。

方才郑侍郎亲自去将乖孙接了回来,一路上考校小娃娃的学业。

还真别说,这小子,居然把整篇《三字经》都给背下来了。

虽然郑侍郎很不看不起程处弼那个粗鄙武夫,跟他爹程咬金一般,都不是什么好鸟。

但是,郑侍郎也不得不承认,他创作的《三字经》不论是易学性,还是可读性,都的确在《千字文》之上。

“乖孙,你在老师那里,除了学业之外,可有交到朋友?”

来到了凉亭处,郑侍郎坐了下来,看着跟前这位聪明的乖孙问道。

“交了,老师也说过,让我们不能只注重学业,还要多教朋友,而且孙儿还认识一位很厉害的师兄,他会的可多了。”

“他不但会背《三字经》也会《千字文》还会《顺溜之百家童谣》呢。”

“???”郑侍郎一脸懵逼地看着乖孙。顺溜之百家童谣是什么鬼?

看到爷爷呆头呆脑的模样,这位乖巧的孙儿不禁有些得意地道。

“那是我那位师兄这两天跟邻居家小孩学会的,他一学就会了,还拿来试我们,孙儿又岂会怕他,也学会了。”

看到乖孙一脸洋洋得意的劲头,郑侍郎不禁心怀大畅,爽朗地笑了起来,抚着长须道。

“哦?那爷爷倒要洗耳恭听一下……”

“好的,那孙儿就背给你听……”就看到了乖孙一边拍巴掌一边伴着节奏背诵起来。

“大唐李为皇,威名四海昌;长孙贤为后,母仪人向往。

东阿诗书程,诗赋美名扬;善阳老尉迟,夺槊最在行……”

郑侍郎脸上的笑容与慈爱渐渐地僵硬,薅长须的手也僵在半空动弹不得。

脑子里边只有那种魔鬼般的节奏,还有孙儿快活而又稚嫩的嗓音继续响起……

……

“停!”当听到了“荥阳有郑氏,卖书比人强。”这句时,郑侍郎整个人都差点裂开。

神特么的荥阳有郑氏,卖书比人强。我们郑氏乃是传承千载的世家大族。

诗书传家的好不好,卖书比人强是什么鬼意思。

看到自家爷爷手捂着心口,一脸黑线摇摇欲坠的模样,乖孙小脸给吓得煞白。

“爷爷,爷爷,你没事吧?别吓孙儿。”

“老,老夫得缓缓,你先停一停……老夫必须得缓一缓。”郑侍郎软软地靠着凉亭的柱子,闭上了双眼。

偏偏那朗朗上口,攻击点十分刁毒的童谣,犹自回荡在脑中,久久不散……

长安城内的世家大族,又或者是勋贵高官,都从各种各样的渠道,听到了这朗朗上口,易唱喝记,别具一格的《顺溜之百家姓童谣》……

有听到了这玩意之后,捶胸顿足破口大骂的,有气得晕厥过去,赶紧去请医者的。

也有听到了这玩意之后,心怀大畅,呼朋唤友前来喝酒,祝贺自己也能够显摆名声的,不一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