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第一世家 第431章

作者:晴了

李世民下意识地扶了扶腰,另外一只手指了指堆在案几一角处那厚达尺许高的小折子,朝着李恪示意。

“来,你看看,这是这几日,绣衣从长安各处收罗来的消息……”

李恪伸手从上面取下了第一份,只看了几眼,脸色不禁变得难看起来。

“父皇,这是……”

“还有,继续看吧。”李世民没理会李恪,反倒抄起了一本书籍。津津有味地一边欣赏,一边喝着茶汤。

你们这帮混帐小子,成天在暗戳戳地捣腾些破事,害得老夫动不动就要给你们擦屁股,总得让你们长长教训才是正经的。

李恪只能硬起头皮一份份的折子翻看下去。这些折子里边,可是记录着从长安城内的那些茶肆、酒肆,客栈等人群聚集之地议论的话题。

而且全都是关于有人暗中与诸私塾交道,用免费赠送书籍为诱饵,让那些私塾教授《三字经》的八卦消息。

里边,有着各种各样的阴谋论,有些人认为是《三字经》的作者别有用心,另有目的。

有些人则认为《三字经》分明就是邪书,所以那位著作者不敢露脸。

总之,各种各样的猜测都纷纷喧嚣尘上,看得李恪两颊浸汗,作声不得。

第636章 谁敢跟恶名远扬的老程家抢《三字经》著作权

“父皇……”李恪放下了手中的折子之后,径直朝着李世民拜倒。

“这是孩儿想要替大哥的入城式,增加一些人气,才想到的法子……”

李世民板起了脸朝着李恪瞪了一眼道。“那为何不告诉老夫?”

“孩儿原本也想禀报父皇,可是,处弼兄说,这不是什么大事,若是事泄。

长安城里那些读书人若是借此事找麻烦,那就亮明招牌。

说是东宫臣工奉太子教,编撰一部比《千字文》更简单易学的开蒙书,准备等元旦时献给陛下为贺。”

“孩儿思来想去,也觉得处弼兄说的有理,所以……”

“……”李世民愣了愣,脸色迅速地黑了下来,果然,自己还是小看了那个混蛋闹腾妖蛾子的本事。

不过李世民也醒悟了过来,之前,把那《三字经》给放出来,又让李恪去找那些私塾去教授《三字经》。

炒起了一波又一波的话题,不管是话题爆炸,还是话题跑偏,只要将身份一亮。

唔……李世民能够想象得到,太子承乾,自然可以博一番美名,而自己这位大唐皇帝,也肯定会心怀喜悦。

如此一来,可以在太子承乾未入长安之前,先收割一番声望。

但还有一个更重要的问题,东宫的臣工,呵呵……

谁敢跟他们恶名远扬的老程家抢那《三字经》著作权,到那个时候,他程三郎怕才是最大的获益者。

这小子之前作诗已经收割了不少的才名,这《三字经》要是再问世,真不知道会令多少读书人羞愧汗颜。

“这小子什么时候变得这么深谋远虑了?”李世民牙疼般的吸了口气道。

“父皇你是在说处弼兄?”李恪一脸懵逼地看向父皇帝。

就处弼兄那个做事向来顾头不顾腚,成天闹妖蛾子的糙老爷们,居然还能深谋远虑?

“……”看到恪儿那一脸难以置信的表情,李世民不禁扪心自问老半天。

嗯,也对,程三郎那小子真要是老谋深算到这样的地方,又岂会浑身漏洞,都要靠自己给他们擦屁股才算完。

“你仔细说说,你跟他到底怎么商议的?”李世民冲李恪勾了勾手指头,示意这位亲儿子最好说实话。

李恪还能说嘛,摸了摸鼻子显得有些腼腆地道:“之前散布流言,是处弼兄他们想的主意,而这跟诸私塾沟通,传播《三字经》则是孩儿的想法。”

“……”李世民愣愣地看着李恪,方才还以为是这小子仗义在给好朋友打掩护,结果没想到,居然是这小子出的主意。

李世民揉了把脸,真觉得有些哭笑不得。自己是不是应该多赐给恪儿点补脑的东西。

“父亲,孩儿是不是做错什么了。”李恪一脸呆萌地看着亲爹,总觉得今天父皇的情绪有点问题。

李世民失笑地摇了摇头。“你先回去吧,对了,老夫看你精神萎靡不振,多吃点核桃什么的,补补脑,知道吗。”

“好的父亲,那孩儿就先行告退了。”李恪一脸懵逼地离开了甘露殿。

总觉得自己是不是因为睡眠不足,导致思维迟滞,导致了这一切如梦如幻。

还以为要被亲爹狠狠的收拾一顿,结果到了之后,居然就这么轻描淡写的放自己出来了。

摸不着头脑的李恪打了个大大的哈欠,他觉得自己现在要的不是继续思考问题。

而是应该窜回府中好好地睡到天荒地老,等有了精神再去考虑这个问题。

……

早朝,李世民安然地坐在朝堂之上,由着一位位的朝臣上前奏事,等到诸部大佬都退回各处位置之后。

李世民正准备再寒暄几句,就要退朝的当口,就看到了有御史站了出来。

“陛下,臣有事启奏,这些日子以来,长安城内外关于《三字经》的各种流言纷扰,令人心不安……”

“臣觉得那位《三字经》的作者至今尚未露面,会不会有什么不可告人之处?”

此言一出,不少臣工都朝着这边侧目相望,开始窃窃私语议论纷纷。

李世民微愕之后,安稳地坐在大殿之中,似笑非笑地看着那些臣工,果然不出朕之所料,这件事情肯定要出妖蛾子。

而这个时候,作为朝堂之中最博学的大儒孔颖达也清了清嗓子越众而出。

目光先是扫过殿中诸位臣工,这才慢条斯理地道。

“陛下,老臣也听闻,有人暗中与长安城内外的诸多私塾暗中勾结,以利诱之。”

“要让那些私塾教授《三字经》,甚至老臣还听闻,不教授《三字经》的私塾,受到了威胁……”

“由此看来,那位《三字经》的作者哪里是什么看淡世事分扰的高雅之士。

分明就是一个奸险小人,其秉性阴暗,实不堪用。”

“不错,陛下,臣也觉得,此人这么做,必是居心叵测……”

“陛下,臣附议……”

李世民看着站出来的臣子,半天之后,这才露出了一个玩味的笑容。

“诸位卿家,朕知道了,你们先退下……”

“陛下,臣以为,此事处置,益早不益迟,毕竟这《三字经》传播甚广,若是再不及时断处,老臣担心……”

“够了!”看到孔颖达等几人还在那里喋喋不休一副意欲追根究底的架势,李世民的脸色终于阴沉了下来。

孔颖达看到了李世民如此,非但没有退缩,反倒摆出了一副很强项的模样慷慨激昂地道。

“陛下,臣等所言,皆是发自肺腑,一心为国,绝无私心。”

“……你们的意思,是朕有私心喽?”李世民玩味地打量着孔颖达,不紧不慢地道。

可任谁都能够听得出来,这位大唐天子,已经有些拱火了。

就在这个时候,刚刚从大理寺少卿转任为民部侍郎的孙伏伽也越众而出,这位亦是有名的强项,也拜倒在阶下。

“陛下,臣也觉得孔常侍等人一心为国分忧,倒是那位《三字经》的作者。

陛下爱才,有意招贤纳士,他非但对陛下的爱材之心视若不见,反倒行事鬼祟,实非君子,还请陛下明查。”

“……”

第637章 他看到了陛下那张笑得份外诡异的脸

长孙无忌这个时候,也站了出来,慢条斯理地道。

“陛下,臣也觉得那《三字经》作者,行事诡秘,目的不明,是该当严查之。”

“你们,就那么想知道《三字经》的作者是谁吗?”李世民缓缓地坐回了御案后边。

“正是。”那些站出列班的臣工们都不约而同地颔首。

李世民的嘴角微微一扬,玩味地道。

“其实朕已经查明了这《三字经》的作者是谁了,只是朕在考虑,该不该说而已。”

“???”满朝文武都齐刷刷地把疑惑与懵逼的目光,看向这位笑容看起来怎么都觉得有点恶趣味的大唐皇帝陛下。

“陛下早就知道了?”房玄龄忍不住也趣出了列班,朝着李世民一礼追问道。

“这倒没有,朕也就刚刚知道。”李世民朝着房玄龄微微颔首答道。

呵,朕才不会那么傻,若说早就知道,岂不是让你们这些臣工觉得朕在调戏你们?

房玄龄扬眉再闪朝着李世民一礼道。

“还请陛下明言,臣有些迫不及待想要知道这位大才姓甚名谁?”

“这种行踪诡秘,行事鬼祟的人,岂堪大才之喻?”孔颖达心情很不爽地又吐了一句槽道。

这下子,另外一位忠耿之臣魏征不乐意了,站了出来,朝着孔颖达沉声道。

“孔常侍还请慎言,这位《三字经》的作者,既然能够作出这等开蒙佳作,其才之高,魏某亦是敬佩不已。”

“他不出仕,或许是有其苦衷,而今陛下既然知晓其人,又何须孔常侍你过多置喙?”

“你!”孔颖达的脸色瞬间就黑了下来,恶狠狠地瞪向魏征,魏征毫不示弱地瞪了回来。

“还请陛下明示。”长孙无忌扫了一眼魏征和孔颖达,径直问出了最核心的问题。

……

“诸位想必都知道《千字文》吧?”李世民并没有直接回答长孙无忌,而是扯到了大唐开蒙的文章:《千字文》。

一干文臣皆是无语,这不废话吗?谁不知道《千字文》?这可以算得上许多朝臣昔日读书之时的启蒙读物。

不过既然陛下这么问,熟知陛下有了谈性的时候,最喜欢东拉西扯的长孙无忌笑眯眯地颔首答道。

“这《千字文》,臣等自然是知晓的。这篇文章,乃是出自于梁朝的散骑侍郎、给事中周兴嗣之手。

四字一句,不但对仗工整,条理清晰,而且文采斐然,以诗赋之体裁,而作开蒙之文章……”

看到这位妻兄如此上道,李世民颔首微微一笑。“不错,但是,这篇文章,虽然是为了开蒙而创作的。”

“但是对于开蒙稚童而言,则显得有些过于深奥,反倒是颇受文人雅士所好……”

“而太子数月之前,伴上皇避暑于骊山汤泉宫,与东宫属官言及我大唐励志革新,大兴科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