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第一世家 第1970章

作者:晴了

赵昆大步走出了船舱之后,目光一扫,看向那帮膘肥体壮神完气足的大内侍卫。

“你,还有你,还有你,给我过来,陛下有口谕,让我等拆八块舱门。”

“啥?!”

“啥个屁,还不快去,你们给我记住了,只要八块舱门。”

“……”一干侍卫头子,只能顶着一脸的懵逼,悻悻地领着手下去干拆舱门这样的事。

此刻,正好有大臣在甲板溜达,欣赏着这一望无垠的辽阔大海。

突然听到了身后不远处传来的动静,下意识一扭头,瞬间,眼珠子就鼓了起来。

他们看到了那些陛下的忠诚卫士,此刻正扛着不知道从哪里拆来的舱门,吭哧吭哧地往甲板上行来。

“啊这……这是要做甚?”

“本官想起来了,方才程三郎登船的时候,就抬来了好几块门板,好像是要跟陛下弄什么东西。”

“现在那些侍卫们又去抬,指不定就是程三郎弄上船的门板不够,陛下不得已,只能让人再去拆。”

“门板,能弄什么东西,难不成,程三郎要与陛下在舱室里边设计军械?”

“这可不好说,也不对啊……设计军械,就在这甲板上不行吗?地方还宽敞……”

登州水师大内侍卫拆舱门疑案,瞬间就变成了船上的将士与官员们的一个热门话题。

大伙都在纷纷猜测,到底那些门板能干啥?

程家人虽然将门板的应用,上升了一个高度,但是,除了拿来开关门,要么拿来抬王公勋贵之外,好像真没有什么能让人想出来的功用了。

……

直到第二天,大唐皇帝陛下,诏一干登船的大唐文武齐聚一舟之上,说是有重要大事,召开朝议。

等到诸船的文武都来到了这里,进入了特地辟出来作为朝议地方的大舱室后。

都第一时间注意到了立于舱室两侧的那些用绸布盖着的长方薄片,大小犹如门板。

跟同僚一打听,好几个情绪控制不达标的臣工直接就乐出了声来。

陛下是准备在这里重演程家宴惨案还是咋的?

好在很快,等到了陛下到来,君臣相见之后,没有什么过多的废话。

大唐天子就直接开门见山地陈述了起来,现如今李道宗、张俭、薛万均等几员大将,此刻正在领军渡过鸭绿水,径直向平壤城进发。

而大唐登州水师,是载精锐三万,正径直南下,之后将会在陏里水入海口登陆。

之后,水陆并进,径直往平壤城而去,在那里接受高句丽的请降。

在敌国的国都,接近敌国的请降,这样的举动,代表着大唐皇帝陛下不会再给高句丽任何翻盘的机会。

并且,在接受了高句丽请降之后,将会将高句丽贵族王公上下,一同拉上大唐的登州水师,径直拉往登州。

未来,大唐皇帝陛下,将会在大唐,前往大唐宗庙举行盛大的献俘仪式。

并且,高句丽的贵族王公们,在该杀的杀,该那啥的那啥之后。

剩下的那些三瓜两枣,也绝对不可能再让他们有回到高句丽,令高句丽有死灰复燃的机会。

也就是说,高句丽的旧土,将会由大唐直接管辖,一如昔日之高昌一般。

虽然之前陛下就有过这样的想法,并且还跟臣工们也进行过商议,但这一次,却是以朝议的方式表述,那就说明,这事已经成为了定论。

……

“诸位爱卿,既然高句丽的旧土,由我大唐直接管辖,但是,这终究是新占之地……”

特别是辽东之地,民风彪悍,部落林立,汉人的数量虽然也不少,但是更明白的是那些各族占优。

而现如今,程三郎身为辽东州都督,干得相当的不错,而且现如今,各族安宁,老实乖巧,并且也都已经在官府的引导之下,开始了勤劳致富。

相信用不了太久,辽东一带老百姓的日子肯定是蒸蒸日上,不会比原本大唐治下的诸州县差。

关于这一点,一干文武臣工还真没话说,毕竟他们也在那里渡过了整整一个冬天。

辽东城,还有周边诸城是个啥情况,他们也同样很清楚。

那些契丹、靺鞨各族,如今一个二个都一口标准的长安官话口音,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关中的百姓搞奇装异服表演。

再加上大量的山东盐民的进入,与那些辽东原本的百姓以及各族打散混居,你根本感觉不到,一两年之前,这里还是处处都是刀光剑影的战场。

短短不过年余的光景,生生把那原本生灵涂炭的辽东一带,建成那副样子。

掏心窝子问问,这真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的,这让大家也都不得不承认。

程三郎那小子虽然经常闹妖蛾子,名声极恶,心眼极小。但他是真有能力,有大本事。

而正是因为程三郎治理得极好,再加上旁边就是营州都督府,所以,大唐皇帝陛下认为。

等到高句丽举国而降之后,将会在鸭绿水以东之地,新设大都督府。

那么原本的辽东州都督府,就没有必要再继续存在……

第3040章 啊不……应该叫唐改版行省制度

听到了陛下这话,一干文武重臣们纷纷侧目,朝着程三郎看过去。

奈何这小子一副老神在在的模样,浑然看不出有什么失落。

很快,就听到了陛下话风一转。辽东终究是新占之地,地处北方苦寒之地,交通往来不便。

许多政务的决策,很难及时与朝廷对接,而朝廷给予的反馈容易导致时效性的延迟。

为此,决定将原辽东州都督府,改置辽东行省。

“辽东行省?”

“这行省是什么?”

“难道我大唐过去的行政区划分,除了道之外,又要增加一级不成?”

“道只是监察,陛下提及行省,想要有其道理。”

就在一干臣工们议论纷纷地当口,随着李世民的抬手比划,那边的程三郎当即就站了出来。

手中抄着一根小鞭的程三郎朝着李世民一礼之后。

清了清嗓子,看到了所有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了自己身上之后,程三郎转身,抬手一掀,露出了身后边的一块门板。

“诸位,诸位,还请诸位看向这边,来,请大家看门板,哦不……看展板。”

“诸位请看,这便是准备在辽东州都督府所辖地区实施的行省制度……”

所有人都看到了那很醒目的门板上挂着的那些竹牌,随着程三郎的讲解的深入。

一干大唐文武重臣们,很快就反应了过来,所谓的行省制度到底是什么。

用最简单明了的话来慨括就是,中央对地方,下放一定的权利的同时,又收回了一部份相应的权利。

最明显的一点,那就是,行省制度下,地方上对于军队的控制,受到了明显的削弱。

再有就是,行省制度的建立和建全,朝廷的命令,直接下达至行省,然后又行省向下一级传递。

程三郎当然不可能按照元蒙时期的那种行省制度搞,在他看来,新中国成立之后的那种行政区划分,才是最合利的,最具有优越性的。

……

另外就是,行省制度,巧妙了避开了州,也就是说,不在行省辖区内设立州,避免与大唐目前所流行的州级行政划分冲突。

而是改设为府,例如,辽东行省下设旅顺府、南苏府、仓岩府、辽西府以及辽东府五府。

旅顺府下辖旅顺县、卑沙县、积利县、石城县、大行县、乌骨县等……

随着程三郎的侃侃而言,还有那张悬挂在人前的地图上,十分明晰地标记了出来。

再有就是,行省机构内部的组织架构,也同样被挂在了门板上。

例如,裁撤辽东州都督府之后,程三郎将会暂时充任辽东行省总督一职,以便于各种工作的交接。

所谓总督,就是由大唐皇帝陛下亲自授命的主掌一省军政大权的临时派遣。

程三郎所讲述的行省制度,自然不再是一开始他自己闭门造车搞出来的那种。

而是又与大唐天子以及名相马周等人合计之后,最后炮制出来的大唐版行省制度。

巡抚是主官,但是没有军事指挥权,像辽东州因为是在边境地区,所以会设立提督。

巡抚之下,则是负责民政民生的布政、刑事典狱的按察、负责当地财政收支的支度。

负责当地省学、府学、县学的学政、以及御史台直接委派至地方,监察省、府、县官员贪赃不法渎职的监察。

而提督自然是由朝廷委派,负责边境行省抵御外敌,又或者是平定叛乱等。

说实话,程三郎也不知道这种经老丈人以及大唐名相马周等人一番鼓捣之后的魔改版行省制度,啊不……应该叫唐改版行省制度。

反正不清楚,到底是唐改版行省制度更加的优秀,还是自己认知的行省制度更加的优秀。

但至少,行省制度的出现,极大地削弱了地方上出现军阀的可能性。

一干文武重臣,全都全神贯注地听着程三郎在那里侃侃而言,那些简单而又直观的组织架构图。

让所有人都能够看懂,看明白,行省组织架构是怎么形成的,谁管理谁,谁又负责谁。

条理分明,连带一干大唐武勋重臣也是煞有介事地在那里评头论足。

“不愧是程家老三,这小子脑子就是活,把国家大政,这么往门板上一撂,清清楚楚,看起来也贼顺眼。”

“是啊是啊,不愧是文武双全的程家麒麟子,唉,可比我家那几个孽畜强多了。”

“年轻一辈里边,着实没有哪家子侄,能跟这小子比肩的。”

“可惜了,早年间,跟程知节那老货没打过多少交道,不然,之前登州水师频频立功,还荡平倭国之功,必定能有我儿一份。”

“可惜我家娃娃太小,唉……”

程三郎迎着那些情绪很复杂的目光,费了半天的嘴皮子,总算是条理分明地将大唐行省制度给剖析得清清楚楚,这才拍屁股下场。

……

接下来,自然就到了那些文武官员表达意见的时候,不过陛下与那马周二人搭档一唱一和。

即便如此,也还是经历了数天的反复讨论,以及各种研究奏对。

当然那些跟程三郎关系不大,毕竟他只是负责出主意的人,把主意扔出来之后,自然就是三省六部自己掐去,爱咋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