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第一世家 第1707章

作者:晴了

听到了须发花白的考功司萧员外郎这番话,长孙无忌淡然一笑不以为然地摆了摆手道。

“这又不是什么大事,陛下乃是君,又重视为天下贤才,这么做,兴许是朝中缺人,你且下去吧……”

看到这位位高权重的顶上司并没有想要怪罪自己的意思,萧员外郎暗松了口气,可是他又有些担心那些试卷。

可是看到长孙无忌已经埋下了头,正在忙碌公务,只得朝着长孙吏部恭敬一礼后,悄然地退出了公房。

就在那萧员外郎离开了公房之后,提着只毛笔,却连一笔也没落下去的长孙无忌面无表情地将手中的笔又缓缓地撂回到了笔架上。

沉吟子半响,长孙无忌最终什么也没有说,而是召来了亲随,暗中地吩咐了几句。

看到了亲随面沉如水地快步出了公房,长孙无忌就这么安静地坐在那里,纹丝不动。

第2602章 卿等为何不发一言?

足足一刻钟后,那位心腹亲随这才气喘吁吁地快步赶了回来,小声地朝着长孙无忌禀报道。

“老爷,小人已经查验过,那份考功名册仍旧在库中。”

“嗯……好,你且下去吧。”

长孙无忌古井无波地摆了摆手,等到心腹亲随离开之后,如释重负地长出了一口浊气。

看来,陛下并未怀疑自己,兴许是觉得这几年,科举所取之士世家大族子弟有些多了吧?

长孙无忌抚着长须,目光闪烁不定,陛下这么做,是在对自己表示录用了太多世家大族子弟的警告?

又或者仅仅只是因为重视科举取士,这才想要看看这三年来的所取的才俊之士的文章。

长孙无忌思量了许久,最终吐了一口浊气,罢了,既然猜测不透陛下的用意,那就且先等上一等。

李世民缓缓在文成殿中踱步,手中拿着几份试卷,全都是被录取的举子的试卷。

但是这几份试卷,每一份都显得那样的平平无奇,可以说毫无可取之处。

可是他们偏偏就被取中了,而且李世民只看了他们的姓名,就明白了他们被取中的原因。

考功员外郎,不过一区区从六品上的中下层官员,他能够抗得住什么压力?

不论是上司,又或者是来自那些世家大族的压力,随便哪个,都能够让他乖乖的俯首听从。

所以,李世民不得不承认,程三郎那小子说的还真没错。

既然大唐决定要将科举取士成为天下读书人进入官场的主流渠道,首先,就需要拔高科举取士的地位。

思量了许久之后,李世民这才缓步来到了那一直侍立于殿中的绣衣使跟前,嫌弃地将那几张庸碌之才的试卷递到了他手中吩咐道。

“去给朕查一查,这几人吏部铨选可过,倘若过了,如今官居何职。”

一直十分沉静的绣衣使凛然遵命。

……

“陛下突然召我等前来所为何事?”文成殿外,禇遂良与几位同僚正在小声地议论。

不过处,一帮糙老爷们也在小声地嘀嘀咕咕,都纷纷在小声地猜测着。

陛下弄出这么个阵仗,难不成是哪里出了什么大事情不成?

好在没有让他们等待太久,赵昆从殿内步出,朝着为首的房玄龄一礼。

一干大唐重臣鱼贯而入,很快就看到了立身于文成殿中的大唐天子。

“诸卿且坐,今日朕召诸卿前来,是有几件事情,需要交待。”

“第一件事情,太子东巡之事,诸事已经筹办得差不多了,朕准备让太子于下月初离京东巡,诸卿以为如何?”

大伙刚刚坐定,就听到了陛下抛出了这件大事出来,都不禁有些错愕。

不过好在之前就已经商讨过这件大事,所以一干臣工自然也没有什么反对的理由。

“程卿。”李世民目光一转,落在了程咬金的身上。

就见这位虎背熊腰的朝堂第一恶霸拔身而起,立于殿中。

“太子代朕巡狩山东、江南诸道州,事关重大,卿为太子太保,率左屯卫兵马随行……”

所有人都齐刷刷地把目光落在了程咬金身上,这位朝堂恶霸奉陛下之命保护太子殿下,这倒也算得上是日常操作。

毕竟陛下对于程家人的信任,大家都很清楚。

而且程氏一门,亦出于山东东阿之地,程咬金对于山东之地,十分熟悉。

而且这个恶货不但是军中骁将,而且向来粗中有细,由他去保卫太子殿下,可是真要比那些真糙老爷们要强过太多。

等到程咬金退回自己的位置坐定之后,李世民目光一转,扫过一干重臣,这才又缓缓开口道。

“再有数月,又到了为国家取士的大日子。

我大唐经过多年的休生养息,天下读书之人日益渐长,然,所取之才俊仍有不足。

朕思来想去,必定是与我大唐科举之制延续于前朝,未有变革有很大的干系……”

此言一出,一干文武全都心头一跳,原本还在小声窃窃私语者,也全都悄然收声,支愣起了耳朵。

陛下的意思说得也很直白,那就是,作为朝廷,应该尽纳天下贤才。

但是现如今,却总是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和缺憾。

“这些日子朕日思夜想,总算是有了一些关于科举之制的改良弊端之法,诸卿可先传阅。”

一旁的宦官,将案几上的一张稿纸,递给了百官之首的房玄龄。

这才只扫了两眼,房玄龄就不禁眉头一跳,有些错愕地看向了陛下,又看向这张写满了飞白体的宣纸。

……

一干文臣,全都看得眼皮直跳,哪怕是养气功夫很到家的长孙无忌。

此刻也同样被陛下的这份改良弊端之法给震得不轻。

足足两刻钟之后,看到那些文武重臣传阅得差不多了,已经回到了御案后边的李世民这才沉声开口道。

“诸位卿家,觉得如何?”

当先第一个蹦出来的,正是那位寒门出身的马周,此刻他显得有点过度激动,面色涨红地道。

“陛下圣明,科举之制,起于前隋,而我大唐承继前朝之制,应用至今,为国取才无数。”

“然,科举之制前朝草创,弊端甚多,处处漏洞,而今,陛下却思得良法,实乃天下读书人之福音……”

看着那位激动得有些语无伦次的马周,一干世家大族出身,又或者是有着世家大族背景的官员。

即便是再能控制情绪,此刻却也显得有些不淡定。

这里可不是在贞观殿里边,还能够交头结耳,共商对策,这里是文成殿。

陛下与一干臣工之间的距离并不远,而且此刻,陛下的目光正在反复游移。

马周刚刚言罢,房玄龄、魏征、以及那位同样是科举出身的大理寺卿孙伏伽都纷纷出列附合。

而长孙无忌,最终也站了出来表示附合,因为,陛下的目光,已经落在自己身上近一息。

长孙无忌很清楚,自己必须站出来表达清楚自己的态度。

李世民抚着长须笑眯眯地打量着那些仍旧没有表态的大臣。

“卿等为何不发一言?”

第2603章 臣请陛下允臣时日,待我吏部……

一位侍郎硬起头皮出列之后,小心翼翼地开口相询道。

“陛下,倘若糊名誊录成制,那么行卷岂不就成了摆设?”

“行卷是什么……我大唐科举之制中,可有明文规定,举子必须行卷?”

“……”李世民的反问,直接让那名官员心中犯虚,可是一想到那些不怎么出息的子侄,只能硬起头皮继续道。

“陛下,我大唐科举制度,虽示规定行卷为必须之项,然自贞观初年以来,有才能者,无不以往昔之佳作,汇编成册,以任人品评,增其……”

大唐天子李世民脸上的笑容渐渐地收敛,鹰目如电,落在了那名官员的脸上。

“朕问你的是,我大唐科举之制,可有定规,举子必须行卷?!”

随着李世民第二次喝问出口,那名正侃侃而言地官员脸上的错愕。

渐渐地变成了胆怯与惧意,很快就垂下了头,想要躲开明显不悦的天子目光。

此刻,殿内一片死寂,而一干原本显得有些蠢蠢欲动的世家大族臣子不由得面面相觑。

“我大唐立国至今,对于科举制度也仅仅只是作了一些小修小补,可是这所谓的什么行卷,那是何物?”

“倘若,人人都以行卷扬名便可,那为何朝廷还要进行科举?”

陛下的声音不大,就连语气也没有什么波动,但是,却听得一干臣工眼皮狂跳不已。

“这等行卷之举,即便在举子之间流行,然,为何朝廷未将其纳入定规,就是因为朝廷觉得,弊大于利。”

一旁的房玄龄这个时候清了清嗓子,给出了一个老沉持重的建议。

“陛下所言其是,臣也觉得,既然我大唐科举之制需要改良,令糊名誊录制度以成定规。”

“那么,那行卷这等俗习,既然是不少才俊扬名之渠道,朝廷虽不纳,亦不当禁之。”

房玄龄这话出口,李世民微微颔首,算是认可了这位大唐名相的建议。

而那一干世家大族的臣工,虽然心有不甘,却也无可奈何,毕竟,既然都已经搞了个糊名誊录。

哪怕是那些庸碌之辈,花钱请了枪手搞出来的行卷再牛逼,怕是也很难再有机会凭借此物,直接被科举取士。

因为,陛下搞出来的糊名誊录制度,直接就将科举取士的步骤拆分了开来。

过去,就是考官出题,考官批卷,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

可现在,糊名的是一帮人,批卷的又是一批人,重要的是批卷人根本就不知道自己批改的试卷是谁的,因为连笔迹都看不出来。

而且哪怕是有些人想要整暗号,呵呵,除非你把所有的考官都收买一遍,可那样一来,很容易就会出现纰漏。

“诸卿,还有什么想要问的?”

李世民老神在在地打量着这些臣子,意味深长地道。

“倘若诸位没有意见,那明年春试,就照规定来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