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第一世家 第1316章

作者:晴了

程三郎犹记得自己曾经去那里溜达过,特别是那里的那个大广场,夜景特别漂亮。

特别是每当夜晚来临的时候,音乐声一响,成千上万人在那里跳着广场舞,那种规模,那样的场面,简直可以用浩荡才能够形容。

而在这个时代,想要让成千上万人整齐划一干点啥,除了军队这个大集体,其他的根本不可能。

此刻,大批的汉唐商行的工作人员,正在这里测量着这些废墟考虑应该怎么解决掉这些玩意,能用的物料,应该堆放到哪里去,哪些地方需要保留。

这是一个需要一定时间来进行划时代的项目,反正程三郎不着急,毕竟现阶段,万国园行宫正在加班加点的进行着建设。

等到那边搞得差不多,建筑队才会陆续撤到这边来。

二人巡视完了这边之后,再次上马,望北而去,不过他们没有径直前往天津桥那里过洛水。

天津桥当然不是建在后世的天津,而是洛阳城内最早建议的一座桥,而且是浮桥。

始建于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最初,它是一座浮桥,由铁锁钩连大船而成,跨水长一百三十步,隋朝一步差不多六尺,也就是两米。

天津意思是天上疆界上的港,在这儿停、发驶往银河的船。

引洛水贯都,以象天汉(银河),横桥南渡(天津桥),以法牵牛。

天津桥北与皇城正门端门相应,南与隋唐洛阳城南北主干道定鼎门大街相接。

将那条贯通洛阳城南北,宽一百一十米的天街给联通。

“天街”有天子之街的意思,对应于天上的“天街”星座。

而自打大唐立国之后,洛阳的百姓们往来于洛南与洛北,主要还是经过这座浮桥往来。

因为是浮桥,舟船多是每天都会有一定的时段,将桥面斜拉起来,以利舟船行驶。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使得洛北与洛南之间的交通往来不畅,隋朝之时,共有浮桥三座。

后因战乱之祸,三桥皆毁,大唐建立之后,只修复了这座天津桥,另外两座并未修复,而是以渡船代之。

总之,正是因为洛南与洛北之间的交通往来不畅,所以洛南之地的发展才会显得那样的滞后。

程三郎与李恪赶到了南市北面的洛水河畔,打量着这流水平缓的洛水。

李恪指了指不远处那边的巨石墩子,还有仿佛镶嵌在巨石墩子里边的铁环,还有一小截悬在那里的粗大铁链道。

“处弼兄你看那边,昔日这里也有一座浮桥,只不过现如今,也只剩下这些废弃的玩意了。

而在往西行里许,那里也还有一座浮桥。”

程处弼打量着这浮桥留下的残余废墟,目测着这水面的宽度,说实话,水面的宽度,跟那天津桥那边的水面相差不是很大。

目光朝着洛水北岸眺望,程三郎突然两眼一亮,又沿着河岸,继续东行了约五十步这才停下。

这里,正好与那洛水对面的牡丹亭酒楼面对面。

“怎么,处弼兄你想造桥过去?”李恪晃晃悠悠地跟在程三郎的身后边,也同样看到了对岸的酒楼。

“贤弟难道你还没看出来,洛南之所以多为平民百姓居住,达官显贵也不乐意在这边置产,原因是什么?”

李恪毫不犹豫地道。“还不就是因为交通不畅?从这洛南想要到洛北去,要么就去那人挤人的天津桥。”

“要么就只有乘舟横渡,若是显贵人家,车马想要多洛北到洛南,呵呵……怕是没有三四刻钟,根本就过不来。”

“这还是寻常时节,若是到得雨季,洛水发大水的时候,想要南来北往,那就更令人头疼了。”

程处弼目光仍旧紧盯着对岸的牡丹亭酒楼道。

“所以,我们想要开发洛南之地,不修桥,交通不便利,咱们搞出来的房产,卖给谁?”

第1982章 一石好几鸟的好事情,你爹凭啥不愿意做?

李恪愣愣地看着北面,忍不住又扭头朝着南边望过去。

“处弼兄,你可得想好了,在这洛水之上修桥,运气好的话,也就能够平安用上两到三年。

若是运气不佳,呵呵,当年修好,当年大水一来,就直接给你冲没了。”

“就算是那天津桥,就小弟知道的,光是我父皇登基这些年,都已经重修过至少三次。”

程处弼笑眯眯地转过了头来,朝着李恪扬了扬下颔道。

“你放心吧,我们要修的,自然不是那种浮桥,我们要修的,是那种在泸州各獠曾经修建过的,高悬在水面之上的铁索桥。”

泸州修建水泥官道,但是那里地势相当的复杂,不是说光有路就可以解决问题,还得有桥。

而程三郎作为一位优秀的爱国青年,对于《飞夺泸定桥》这样的优秀爱国教育电影,可是欣赏过的。

甚至还跟一票同学实地探访过,嗯,主要是正好有个同学家就在泸桥镇,他家就在泸桥镇上开馆子,专业卖河鲜三十年,很有名的一家馆子。

所以,一帮子同学既可以瞻仰英雄们曾经战斗过的地方,又还能够吃吃喝喝,不亦快哉。

而泸定桥那样的高悬于水面之上的铁索桥,距离水面高度极高,正好适合用在这泸水之上。

虽然泸定桥的长度只有一百来米,而这里的洛水足有近三百米,这有啥?

大不了就在这洛水里边立下两座悬索塔,弄得敦实一点,两座悬索塔,足够让铁索飞渡这三百多米的洛水。

而且,抬高的桥面,完全可以让在这泸水之上往来的舟船轻而易举的往来穿梭。

李恪呆愣愣地看着处弼兄抄起一根木棍,唾沫星子横飞地在地面上划来划去,指指点点。

“处弼兄,你真要修?可这修桥本该是官府之事,咱们修了,也不着好啊。”

“贤弟你,你这眼界太浅,首先桥修好之后,道路通畅,道路一旦通畅,南来北往的人就多了。”

“那洛南之地也更容易发展得起来,这二来嘛,这桥就修在这里,等于是给那牡丹亭酒楼一带,增加了大量的人流……”

总而言之一句话,要致富,不光修路,还得修桥。再说了,如果没有桥,大量的物料怎么往南边运?

“重要的是,贤弟你想,等咱们汉唐商行出资,在这洛水之上兴建出来的桥上,雕刻上几个醒目的大字:汉唐商行大桥……”

“这等于是什么,这就等于是永久性的广告牌,这些桥一天不倒,这些广告就会挂在这里一天。”

说到了这,程三郎的大巴掌落在了两眼开始放光的李恪肩膀之上,另外一只手拿着那根小木棍朝着那洛水方向一拔拉。

“作为一位优秀的商业工作者,我们不但要把目光放得远一点,胆子也要大一点。”

李恪扭头看向程处弼,又看了一眼那尚无一物的水面。“处弼兄,这桥梁命名之权,怕是由不得咱们吧?”

“呵呵,咱们之前给你爹送了不少的好处,我们可一直都没有要求什么回报。”

“让你爹把命名权交给咱们汉唐商行,咱们汉唐商行把修桥建桥的费用和人工都全包圆了。”

“国家减少了财政支出,老百姓获得了道路通畅的好处,而咱们汉唐商行则可以持续性的打广告。

而且还能够利于开发和繁荣整个洛南,令我们汉唐商行在洛南的房地产事业兴旺发达。

这叫啥?一石好几鸟的好事情,你爹凭啥不愿意做?”

“……”李恪顿时脑子一乱,一石二鸟听说过,但是这一石好几鸟是什么鬼?

无可奈何的吴王殿下脸色发黑地抹了把脸,郑重地提出了警告。

“处弼兄,拜托你说话的时候注意一下你的形容词,你觉得我爹乐意当鸟吗?”

“行了行了,莫要计较这些言辞上的小瑕疵,就问你,这事你觉得值不值得干?”

李恪的眼珠子转了好几圈,最终一咬牙一跺脚。

“成,不过处弼兄你去跟我父皇说吧,这事小弟我……喂,处弼兄你干嘛去?”

最不乐意搭理这种有利益老子跑第一,有黑锅兄弟们顶住的混帐玩意。

……

“你们这是有事?”李世民懒散地伸了个大大的懒腰,打量着步入了文成殿偏殿的程三郎与李恪。

就见程三郎讨好一笑,伸出了手,递上了一叠图纸。

“叔叔,上一回你不是跟小侄说过,但凡是有好东西,都给你老瞧瞧……”

李世民听得此言,不禁一乐,接过了图纸摊开一打量,只看到了横横直直的线条,不禁有些发愣。

“哦?你小子又发明创造出什么好东西了?这是什么……”

“叔叔,看后面的,这是铁索桥,这是小侄我当年在泸州兴修水泥官道之时。”

“根据泸州的地形崎岖多变,沟壑纵横,而设计出来的一种简单,却又十分实用的桥梁:悬索桥。”

李恪安静如鸡地坐在一旁,由着处弼兄在那图纸上指手画脚的跟亲爹讲述着何为悬索桥,以及这悬索桥的优点。

李世民详细地询问了一番之后,不得不承认,程三郎设计出来的这种桥梁,不但适合用于地形崎岖多变,沟壑纵横的剑南道,同样也适合许多的地方。

“好小子,果然藏着好东西,若不是那天跟你知会过,怕是这玩意你也不会告诉老夫的吧?”

程处弼呵呵一乐,颇有些腼腆地说着很不谦虚地话。

“瞧叔叔你说的,小侄只不过是鼓捣出来的好东西太多,一时之间想不起来而已。”

“……行,下回等你记得其他的好东西,莫要忘记告诉老夫,赵昆,速速遣人去召工部尚书过来见朕。”

看到大唐皇帝陛下那副满脸欢喜,已然迫不及待开始摇人的状态,程处弼决定打蛇随棍上。

“叔叔,其实小侄能够想到这悬索桥,还是因为今日正好闲着无事,到洛水畔去溜达,看到了那些洛阳城内的百姓。”

“为了过这条横于洛阳城中的宽阔河流,在那里辛苦的乘舟,这才想起来。”

李世民挑起了眼,打量着在跟前摆出了一副忧国忧民模样的程三郎。

“别跟老夫废话,有事说事。”

“……”

第1983章 要不叫汉唐商行程家酒楼大桥?

程处弼一肚子忧国忧民之言,直接就被梗住,梗得两眼频频翻白。

你好歹也是一位仁爱的英明君主,怎么跟臣子们说话的时候喜欢慢条斯理,东拉西拉,到了我这里就老喜欢搞单刀直入。

看到名副其实的废话篓子程三郎眼珠子转了半天不知道应该说些啥的模样,李世民目光一转落在了亲儿子身上。

“恪儿,你来告诉为父,到底你们想要做甚?”

“父亲,还是……好的,孩儿说,我们汉唐商行考虑到我大唐有迁都于此的可能性。”

“但是,洛阳城的南北交通十分不便利,很不利于未来的大唐国都的兴盛和发展。”

“经过孩儿与处弼兄还有一干股东的商议,决定由汉唐商行出资出人出物,在这洛水之上,兴建四座这样的悬索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