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疯皇 第167章

作者:星辰玖

泰昌一看这阵仗,不由对着躬身迎上来的孙承宗笑责道:“稚绳,不是说了不要大费周章专门来迎朕吗?”

孙承宗连忙拱手解释道:“皇上,微臣只是让大军在此列阵以代替操练而已,算不得什么大费周章,这大军就要出征了,每天的操练是必不可少的,站这站几个时辰也算是操练了,皇上,您说是吧?”

泰昌点了点头,微笑道:“嗯,这话倒是有那么一点道理,怎么样,粮草可还够用?”

孙承宗连连点头道:“够了,够了,这沈阳和辽阳一线良田足有上千万亩,二十万大军连带家眷放开了吃也吃不了这么多,这会儿存粮还有上千万石呢,吃到明年都够了,更何况,到了秋天,又能再收一季。皇上,其他地方粮食要是不够,您只管说,我们支援个几百万石还是不成问题的。”

朕这会儿可不差钱了。

泰昌连连摇头道:“不用不用,你还是让军户多存点粮以备灾荒吧,这会儿天气可是说变就变,不正常的很。”

孙承宗连忙拱手道:“微臣明白。”

泰昌紧接着又对一旁的徐骥道:“千里,怎么样,红薯和土豆种苗有多少了,现在每亩的收成如何?”

徐骥连忙拱手道:“现在红薯和土豆的种苗已经多达数千亩了,至于收成,上一季的已然超过一千五百斤了,这一季估计两千斤应该有了。”

泰昌微微点头道:“嗯,不错,好好准备一下,一旦击败了建奴,剿灭了反贼,朝廷就要着手解决西北的灾荒了,你这红薯和土豆可是解决灾荒的依仗。”

徐骥连连点头道:“微臣明白。”

一行人就这么边走边聊,很快便来到了城里的大政殿中。

文臣武将刚在两侧站齐泰昌便毫不犹豫道:“地图。”

两个锦衣卫连忙将沈阳到建州卫城一线的地图在他跟前展开来。

这一线的地形的确比较复杂,不过通往建州卫城的路却是简单明了,出了抚顺关,沿着浑河往前走一段,走到浑河与支流苏子河的交汇处,在沿着苏子河往东南方向推进就对了,只要拿下沿岸的萨尔浒、界凡寨、古勒寨、马儿墩寨,建州卫城便到了。

泰昌仔细看了看地图,这才朗声道:“稚绳,萨尔浒到建州卫城一线可曾探查清楚?”

孙承宗毫不犹豫的拱手道:“微臣已派出斥候探查过了,萨尔浒到建州卫城一线,四座山寨,每座山寨皆有五千左右的步卒镇守,至于建奴骑兵和建州卫城内的情况,微臣着实探查不到,还请皇上恕罪。”

几千步卒倒是不算什么,建奴唯一的希望就是靠骑兵的机动性来出奇制胜。

泰昌又想了想,随即问道:“车轮舸开去苏子河试过了吧,怎么样?”

孙承宗还是毫不犹豫的拱手道:“这个微臣也试过了,车轮舸如果光搭载几个人还是能开到建州卫城附近的,不过,用来运粮的话就不行了,吃水太深,很容易触底。”

嗯,这样就行了。

泰昌果断道:“建奴如果玩不出什么花招来,此战必败,我们就集结大军抱团缓缓推进吧,这样建奴纵有再多花招那也是白搭。”

实力到了一定的程度,直接抱团碾过去就行了,根本无需什么战术,玩战术反倒容易出事。

杨镐当年那就是为了公报私仇,故意玩什么兵分四路的战术,结果一场必胜的仗硬是被这畜生给玩成了前所未有的惨败!

孙承宗当然明白这个道理,实力已经到了碾压的程度还玩什么战术?

直接碾过去就行了啊!

他毫不犹豫的拱手道:“皇上英明。”

泰昌微微点了点头,随即朗声道:“那行,集齐十万步卒精锐,好好准备一番,三日后随朕出征,稚绳你就留在后方镇守吧。”

这个。

孙承宗想了想,还是小心的拱手道:“皇上,不若微臣跟您一起去吧,辽东交由元素镇守就行了。”

袁崇焕吗?

这家伙守城的确还行,而且当个巡抚管管后勤什么的也可以,不过一旦让这家伙当上蓟辽督师可就不行了,这家伙便会狂的不知道自己是谁了。

嗯,打完这一仗就把这家伙调回朝廷去任个六部侍郎算了,省得这家伙在辽东瞎折腾。

泰昌在心里暗自琢磨了一番,随即缓缓点头道:“行吧,你随朕出征,元素,你留下来镇守辽东。”

袁崇焕闻言,连忙拱手道:“微臣遵旨。”

这会儿他的确比较老实,因为上面有个孙承宗压着呢,他想张狂也张狂不起来。

第226章 再战萨尔浒

萨尔浒位于浑河南岸,浑河最大的支流苏子河与浑河主干交汇之处。

因为这会儿没办法穿山凿洞,所以,一般穿越山区的道路都是沿着山间的河道修建,而出了抚顺关就全部是山地,通往建州卫城的大道也就一条,那就是沿着苏子河一路修过去的官道。

萨尔浒就卡在苏子河的河口,位置自然极为重要。

大军想要从抚顺关方向攻打建州卫城,那就必须从这里过。

萨尔浒这个地方一度也是大明朝野都不愿提及的禁地,特别是大明军方,一旦提到这个地方,那简直是无地自容!

万历四十六年萨尔浒之战可以说是明军心中永远的痛。

将近二十万边军精锐啊,竟然惨败在才堪堪六万人马的建奴手里,什么战术,什么战力,什么什么什么,那都是个屁啊!

这一仗输的太过荒唐了,太过离奇了,输的简直让人无法相信啊!

那时候的大明边军可不是什么乌合之众,战斗力强着呢。

万历三大征,大明边军击败了播州杨应龙手下的十余万土司大军,击败了西北啺菔窒碌氖嗤蛎稍缶靼芰硕匕追岢夹慵值紫碌娜嗤蛸量埽搅χ靠晌教煜挛薜小�

为什么二十万百战百胜的精锐之师却偏偏打不过总共才堪堪六万人马的建奴呢?

齐楚浙党百般遮掩也掩盖不了一个事实,那就是他们扶持起来的主帅杨镐为了公报私仇,胡搞瞎搞,硬生生的把将近二十万大明边军精锐给坑死了。

主帅杨镐之所以胡搞瞎搞就一个原因,因为他跟主将刘綎有仇!

他们的仇在援朝之战就结下了。

当时明军与倭寇大战于蔚山,杨镐也是主帅,这家伙为了给铁哥们李如梅抢功竟然不准其他将领围歼被困在岛山的倭寇!

当时倭寇三重壁垒都被明军给攻破了,眼看着明军就要大获全胜了,歼灭蔚山所有倭寇也只是时间问题了,他竟然下令鸣金收兵!

他之所以下令鸣金收兵就是不想让其他将领建功,他就是要等他的铁哥们李如梅率军来拿下这个大功!

结果,他没等来铁哥们李如梅,等来的是倭寇的六万援军!

其实,他手底下三万明军精锐并非干不过六万倭寇援军,那时候的明军精锐可不是一般的强,只要他指挥得当,三万明军精锐干翻六万倭寇并不难。

但是,他却被倭寇援军吓得直接撇下手下三万人马,掉头就跑,跑得不见了踪影!

大明将近三百年历史,真没出现过如此荒诞离奇,如此窝囊的主帅!

主帅都跑了,明军立马就乱套了,结果,三万明军精锐差点被倭寇全歼了!

这场大战可以说是明军在两次援朝战争中唯一的一次大败,而倭寇一直吹嘘自己没输也是因为莫名其妙的赢下了这场大战。

要知道大明两次援朝战争损失的精锐总共都不到五万,杨镐这一次就断送了将近三万,各路明军将领自然是气得破口大骂,使劲上奏弹劾!

刘綎就是当时带头弹劾杨镐的,因为他们是抗倭名将刘显之后,而且战功赫赫,曾经平缅寇,平罗雄,平倭寇,平播酋,平倮寇,身经大小数百战,乃是当时大明的第一猛将,各路将领都相当敬重他。

他这一带头弹劾当时把持朝政的齐楚浙党都扛不住了,无奈之下,齐楚浙党只能暂时将杨镐革职,雪藏了起来。

不过,杨镐并没受到任何惩罚,几年之后,他又被齐楚浙党扶上了辽东经略之位,而且正好这次刘綎率军来到了他的手下,参与征讨建奴的大战。

仇人相见,那是分外眼红啊!

刘綎都没想到这畜生会在这种决定大明国运的大战中公报私仇,杨镐却是只想着弄死这个仇人!

这么好的报仇机会他自然不会错过。

所以,他制定了一个专门公报私仇的战略,兵分四路,让主将刘綎带着最少的人马先从最南面的宽奠出发,孤军深入,美其名曰去吸引建奴主力,其实就是让人家去送死!

他还说得冠冕堂皇,只要刘綎吸引了建奴的主力,他就会指挥其他三路大军里应外合,一举将建奴主力歼灭。

刘綎没办法,为了战斗胜利,他只能率军赴死,大明第一猛将就这么被他害死了。

问题,他的死还一点意义都没有。

因为杨镐根本就没在前线指挥,他制定的就害死刘綎的战略,其他三路大军,他们就没去指挥!

他就是坐在沈阳城里看戏!

结果,西路杜松轻敌冒进,北路马林太过保守,南路李如柏这个二世祖仗着和杨镐是铁哥们,拖拖拉拉,行动迟缓,三路人马,严重脱节,根本就没有一点配合,刘綎就这么白死了,而且紧接着西路大军和北路大军也被建奴利用地形各个击破。

三路大军伤亡殆尽的时候李如柏这个二世祖还在路上晃晃悠悠,根本就没抵达预定的战场!

而且他收到三路战败的消息之后立马就率军仓惶逃窜,自己人都不知道踩死多少自己人!

万历四十六年的萨尔浒大败着实荒唐无比,杨镐如果不是为了公报私仇玩花样,直接命大军抱成一团碾压过去就赢了,哪怕兵分两路,来个南北夹击也赢了,但是,他偏偏就要兵分四路,故意给建奴创造机会。

因为他不给建奴创造机会,建奴就干不死主将刘綎啊!

开玩笑呢,刘綎可是当时大明第一猛将,但凡杨镐能给他六万人马甚或是五万人马,他都能率军干翻建奴,但是,杨镐就给刘綎两万人马,让刘綎去送死!

泰昌当然不会做出这种龌龊无比的荒唐事来。

他命大军好好修整了三天之后,这才下令让何可纲和祖大弼率左协五万步卒为先锋,先行出发,而他则带着两万铁骑和一万禁卫紧随其后,祖大寿和赵率教则率右协五万步卒跟着他身后,三波人马之间的间隔都不到一里,就这么不疾不徐的往抚顺关开去。

大军开到抚顺关,他又命所有人马原地修整了一天,补齐了粮草,这才依次出关,缓缓向萨尔浒推进。

他真的不用急,因为萨尔浒离抚顺关也就五十里左右,他就算慢慢推进一天也走到了,而且萨尔浒到建州卫卫城也就两百多里了,他哪怕就是一天推进二十里,十来天也就到了。

更何况,西面的戚金也正带着神机营将士在缓缓朝建州卫城推进呢,就算他这边遇阻,戚金那边十来天时间也能推到建州卫城,而且不管是他这边的十余万大军还是三万装备齐整的神机营将士都能打得建奴屁滚尿流,他急什么?

这时候该急的是建奴!

那么建奴这会儿是什么情况呢?

其实,建奴这会儿的实力跟当初第一次萨尔浒大战的时候差不多,皇太极尽起族中青壮也凑够了堪堪六万人马。

骑兵三万,步卒三万,搭配的还挺好。

奈何这会儿建奴内部却是矛盾重重,努尔哈赤过世之后指定的继承人并不是他四贝勒皇太极,而是大妃阿巴亥之子多尔衮。

皇太极为了夺位,联合四大贝勒逼迫大妃阿巴亥陪葬,多尔衮失去了依仗,自然就与汗位无缘了,皇太极也因此跟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这三兄弟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

紧接着,他又联合大贝勒代善力压二贝勒阿敏和三贝勒莽古尔泰,夺取了汗位,从而跟这两个贝勒也闹得跟仇人一样。

可以说,这会儿就是建奴内部最为不稳定的时候,偏偏这个时候明军却打过来了,怎么办呢?

不得不说,皇太极还是有那么一点手段的。

他直接命二贝勒阿敏和三贝勒莽古尔泰率两万步卒守萨尔浒、界凡寨、古勒寨和马儿墩寨,又命年幼的多尔衮三兄弟率一万步卒守赫图阿拉,而他则带着三万精骑在外伺机而动!

他这明显是要借明军的手收拾最有实力的对手阿敏和莽古尔泰啊!

而且,就算赫图阿拉失守他也不会有事,死的也是多尔衮三兄弟!

这做法倒是与当初的杨镐有点像。

两人都是想借敌人的手除去自己内部的仇人。

不过,他并没有如同杨镐一样躲在大后方看戏,他还是想赢的,只要有机会,他还是会率三万骑兵给明军来个致命一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