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1982有个家 第950章

作者:全金属弹壳

稿费是提前就定好的,白梨花通知过王忆了——也就是通知,王忆这位‘文坛新人’没有跟出版社议价的资格。

而且这年头的作家们很少会跟出版社去议价,特别是新人,能出版作品就是了不起的荣誉了。

王忆的稿费不高,定的是千字三元,起步价。

这是国家规定的著作稿稿酬起步价。

五十年代三大改造,私营出版社实现公私合营,稿酬发放办法和标准由文化部统一规定,叫做《关于文学和社会科学书籍稿酬的暂行规定(草案)》。

该草案规定凡公开出版的书稿,一律实行基本稿酬和印数稿酬相结合的计酬办法,当时基本稿酬分为六级:著作稿是每千字4元、6元、8元、10元、12元、15元。

后来时代有些乱,文人不受重视,稿酬发放的便不太合理了。

不过当时文人同志们觉悟很高,很多人不要稿酬,或者说把稿酬交党费支援国家建设,也有人把稿酬送去贫困地区支援贫苦人民生活。

比如说去年《彭元帅自述》一书出版,作者便将所得的3500元稿酬全捐给了太行山区的贫困小学,因为元帅同志曾经在太行山区与敌作战,受到过人民群众的巨大帮助。

前些年的1977年,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发布了《关于试行新闻出版稿酬及补贴办法的新通知》,恢复废除了10年的稿酬制度,实行低稿酬制度,根据作品的质量和字数一次付给稿酬,著作稿为每千字2至7元。

然后到了前年也就是1980年,国家出版局党组制定了新的稿酬标准,适当提高了基本稿酬,著作稿提高到千字3至10元,同时恢复了印数稿酬。

王忆现在拿到的就是著作稿的基本稿酬,后面根据印数如果还有再版,那他可以再收到一些稿酬。

这些消息都是白梨花之前在信里跟他介绍过的,他已经有数了,拿到稿酬单看了看,好奇的问道:“这钱是去邮电局取——咦,怎么是880元?”

这年代小说不流行大部头,《龙傲天》第一卷 定稿是22万字,总计稿费是660元。

王忆对这个价格挺满意的,对于82年来说这钱可不少了,多少工人一年才刚刚能赚到660元。

但他现在看稿费单,其实就是一张汇款单,上面写的却是人民币捌佰捌拾圆整。

胡新发笑道:“是我们主编帮你争取的,本来你是新作者,按照规矩是给定一个起步价。”

“但我们主编看过你的作品后非常惊艳,他说你虽然是新作者,但却极有才华,我们出版社应当对你保持足够的尊敬,于是把定价从3元提到了4元。”

王忆赶紧向沈研究道谢。

沈研究很实在的说:“王老师你很有才华,文笔诙谐、人物鲜活、故事天马行空,以后前程不可限量,我给你定价稍微高一些也是为了表示我们出版社对人才的尊重。”

“这样以后咱们双方可能在金钱往来上有些争端,到时候希望你能相信我们对你的尊重,咱们可以解决争端。”

王忆苦笑道:“沈老师你过誉了,我想我没有那么出色吧?”

沈研究摇摇头:“不要妄自菲薄,王老师,你的作品只有遣词造句不够简练,文笔方面有所欠缺,但这是可以练的。”

“讲故事是天赋,会讲故事的人他第一次写书就可以写出好多好玩的故事,不会讲故事的人,哪怕他绞尽脑汁也写不出好故事。”

“所以在我看来,好作者就是会讲故事的人,而王老师你就是这样的好作者!”

“假以时日你把文笔练的更凝练,到时候恐怕可以成为童话文学和科幻文学等通俗文学的领头羊!”

“说不准你的作品还可以选入教科书呢。”白梨花笑了起来,“到时候我给学生讲课,就跟他们说,今天这节课我把作者给你们请过来了,让他给你们讲吧,哈哈。”

说着她自己笑了起来。

她是开玩笑的。

然而沈研究仔细想了想,竟然还点点头。

第448章 火红年代,火红记忆

王忆这边吓尿了。

你们真是一个敢说一个敢信!

他不是妄自菲薄,而是他知道自己水平。

他的文笔却是不够凝练,简单说就是太水了,这确实是个问题,因为他不是科班出身。

另一个他并不会讲故事,是现在童话小说、科幻小说太少了,小说这一块写出来的故事太少了。

但王忆在上大学期间看过网络小说、实体书小说不知道多少字,肚子里却是有很多故事。

问题是这些故事不是他自己的,是他看过后有印象,可以照猫画虎的写出来!

讲别人的故事终究跟讲自己的故事不一样,缺乏灵性也缺乏理解度。

可沈研究是真的看中他,还特意说:“王老师,你的这部作品值得这个价钱,而且以我的判断,你收到的稿费以后会越来越多。”

“这部作品绝不是首版即终版,它可以再版,甚至我可以保守的估计一下,它可以再版三次!”

王忆愣了愣:“这么牛逼啊?”

沈研究笑道:“让现实来说话吧,你的书已经开始印刷了,第一版是20000册,将在今年元旦的时候登陆全国各大城市的新华书店。”

“元旦上新,这是出版界的一个殊荣。”胡新发给他介绍说,“各大出版社把自己有信心的好书放在这一天进行出售,你是我们出版社新年元旦放出的十二本书之一。”

沈研究说道:“看看你的书销售量怎么样,如果销售的好,那你下本书的稿费还要提升一个等级。”

王忆看向自己的书。

对于这个年代来说,印刷质量很高——现在很多书封面就是简单的书名和出版社,连作者名都没有,作者名在里面第一页。

但《龙傲天》的封面是有图案的,用了一副世界五大洲、四大洋地图。

然后边缘竖着一列字:龙傲天环球大冒险。

王忆掀开书页。

里面是他的本名。

他没用‘海儿’这个写过诗的笔名,他也不打算以后还用这个名字,就让他成为诗坛的传说好了。

顶多以后认识海子等诗人的时候,他可以提一下子的笔名,以获取诗人们的好感,获取改变海子命运的操作空间。

《龙傲天环球大冒险》是他光明磊落写出来的小说,他可以用自己的名字来署名。

继续往下掀,里面出现了一系列排版整齐的黑色铅字。

王忆心里突然有一种古怪的感觉。

说不上来,反正他抚摸着这本书很是有些感动。

王向红一直在静静的听他们知识分子聊天,现在王忆掀开书后他跟着上去看了看。

看着上面那些铅字他更是感慨:

老王家真是出文化人了呀!

他决定今天就去祠堂给先人们烧纸上香、供上这本书!

两位编辑同志远来是客,中午头自然要热情款待人家。

金陵不是海洋城市,隔着海边还有一段距离,所以午饭很好办,直接上外岛的三羹十二鲜!

三羹是沙鳗芋艿羹、豆瓣鲳鱼羹和王忆昨晚才吃过的鮸鱼羹。

十二鲜则是十二道海鲜菜,这个看自己安排。

漏勺得知王忆出版了书籍,他跟着感到骄傲,于是大展手艺做了满满一桌海鲜菜:

葱油蟹、墨鱼大烤、黄酒淘黄鱼、油炸贻贝、白灼滑皮虾、黄鱼鲞炖红烧肉、打冻玉秃、三抱鳓鱼、雪汁细眼梅童、脆皮龙鱼、香芹藤壶汤、带鱼萝卜饭!

王向红、寿星爷和教师们集体作陪。

最近寒流南下,但阴云不多,天色还挺好的,中午阳光直挺挺的照耀着岛屿,照的屋子里亮堂堂、暖呼呼。

寿星爷到来后很高兴,又有一顿大餐吃啊!

他又快要熬过一年去了,寒冬的氛围一天胜过一天,今年不是个好年头,夏有旱情冬季寒冷。

可却是他这辈子过的最舒服的冬天。

这不,前几天刚吃了顿好的,现在又来一顿好的!

更好的是他得到一个消息,王家出文曲星了,王忆写了一本书,这本书变成铅字了!

老爷子不识字,可是拿到这本书后却仔细的一页一页的翻阅。

他从里面看到的是一股气,王家的一切正在积极向上的气!

现在这年头一个渔民或者说一个民办教师能出版一本书可太难了,教师们清楚这一点,所以酒桌上王忆是当之无愧的主角,这顿饭把王忆吃的很开心。

吃过午饭趁着天气暖和,王忆亲自开船把三人送去县里。

王向红跟了船,回来的时候直接拐向防空岛,他们要去看砖窑建设进展也要卸下水泥。

王真尧等几位壮年时代曾经去防空岛奋战过的老人也跟了船,他们要再去看一眼。

看一眼曾经奋斗过的地方。

等到砖窑厂建起,防空岛的一切就跟他们的记忆没有什么关系了。

路上他们便念念叨叨的说,防空岛是外岛的海防重要项目,诞生于五十年代反美蒋空袭时期。

当时翁洲地委主持了这项人防工程建设,他们发动党政机关和人民群众整修原有的洞穴、构筑起防空洞,以做临时人员掩蔽部。

如今不知不觉,三十年过去,他们一个个的从壮汉变成了老汉,从威风凛凛变成了垂垂老矣。

船只靠上防空岛。

岛上如今情形跟以前已经有所不同,首先是野外能看到有辘轳架,这是挖出水井了。

然后山洞几处入口都放了小推车,也有和好的水泥,另外最显眼的还是高高堆起的砖头。

砖头的王向红找徐进步买来的,不知道买了多少,修砖窑厂的工作是王向红在负责。

另一个船舶停靠位的天然码头上竖起一个老旧的牌子,上面的白漆字迹有所脱落,但还能清晰看出这句话:

我赞成这样的口号,叫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看到这块牌子,一位叫王真中的老汉激动的指着喊道:“嗨呀,多少年了?多少年了?这牌子还留着呢?”

王真尧对王忆笑道:“这防空岛的活断断续续持续了十几年,起初是反美蒋空袭,后来是防备跟北面老大哥大打战略空战还有核战,当时我们是断断续续来岛上干,每年都有这样的标语牌。”

王向红对这些牌子也有印象,他问大胆说道:“这些牌子是哪里找到的?”

大胆抹了把鼻子说道:“在里面山洞一张油布里找到的,找到了好些呢,你们跟我来。”

山洞每个门口都竖起了一个这种牌子,上面的标语确实极有六十年代的风味:

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

好人好马上三线,备战备荒为人民

不想爹,不想妈,不想孩子不想家,一心想着为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