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1982有个家 第9章

作者:全金属弹壳

天涯岛形状并不滑溜,海岸线蜿蜒曲折,所以四周多有海湾。

这些海湾本来是蓝色的,浪花袭来顿时泛上了白色,雪白的潮头拍打暗礁,发出‘哗啦哗啦’的声响。

海湾里有妇女和孩子在捡海贝、钓散鱼,王向红吆喝一声,她们听到后纷纷站直身子抬起头跟着吆喝,然后再哈哈笑。

这一幕让王忆心情澎湃。

往近看脚下是波涛汹涌,潮水如雷;身边是树木茂盛,郁郁葱葱。

往远看沧海茫茫,扁舟如叶,浪花翻涌中,阳光落下被反射成金光,如此海上如金鳞摇曳。

这一刻他明白了父亲生前为什么对故乡念念不忘。

还是家乡美!

第8章 纷至沓来乡情重

山顶风景好,视野好,王忆看到了四周海情也看到了部队留下的营房。

营房分为两部分,整体是南北走向排列,南边临海是原本的官兵宿舍,一共有十座房屋。

北边是两座房屋,这两座房屋更高大一些,以前是机关办公室,现在成了村委办公室。

在这二者中间的开阔地带是原本的军队训练场,也是如今学校的操场,上面有一根旗杆,一面五星红旗在海风吹拂下猎猎飞扬。

王忆冲着红旗敬了个礼。

王向红看到这一幕便笑了,又摸索出一袋烟点上了。

他介绍说道:“咱们这个小学是解放后就建立的,叫解放子弟小学,后来58年统计各村学校,发现全是什么解放呀、红星呀的名字,于是就勒令咱改了名。”

“咱渔家人都没什么文化,随便起名叫天涯小学,这名字便这么沿袭下来。”

小学没有围墙也没有校门,十座房屋有序排列,六间房子是班级,两间房子是库房,两间房屋空置。

王忆走近看,问道:“咱岛上现在多少学生?”

房子结识但简陋,有些窗户玻璃都碎了,岛上没有玻璃补上,便用纸壳子顶上。

所以哪怕是大晴天、大白天,这房间里头还是黑洞洞。

王向红说道:“学生仔不少,一到五年级都能填齐,一个班能有十到二十个人。另外还多了个育红班,那人更多,不好说。”

王忆咋舌:“我看咱村子也不太大,竟然这么多孩子?”

王向红苦笑道:“咱岛上人祖祖辈辈都喜欢人多,毕竟出海打渔谁也不知道哪天能撞上个三灾五难,所以家里人口少,很容易就绝户。”

“这样在计划生育工作上,咱王家村是大落后,从没当过先进,唉,老少爷们还是想多要孩子。”

现在学校没有教师停用了,门口上了锁。

王向红去村委办拿来钥匙打开,一间整洁但破烂的教室出现在他们面前。

房子内侧墙皮翻卷,墙上有马克思有列宁有高尔基有主席的画像,前后各有一扇黑板,之间摆放着课桌。

让王忆大开眼界的是,这里的课桌是砖头垒成的,上面架着石板抹着水泥面,高矮位置都固定。

没有椅子。

王向红及时介绍道:“咱学校就这么个条件,课桌还是部队临走前帮咱建的,椅子要学生仔们从家里带。”

王忆看着密密麻麻的桌子说道:“这里面桌子挺多呀。”

王向红不好意思的说道:“没有那么多教师,所以平时学生得并班学习。”

“低年级的往前坐、高年级的往后坐,老师先给低年级讲课,讲完了就让他们写作业,再给高年级讲课。”

王忆下意识摇了摇头。

家乡的风景很美,可经济、教育、医疗等方方面面的条件很落后!

这不是天涯岛独有的困境,外岛各村都是这样。

所以随着国家经济快速发展,这些外岛都荒废了,村里人有点条件便会搬迁进城里。

王向红看见他摇头,心便提了起来:

“唉,王老师,你要是觉得不好办就算了,前几年上面陆陆续续给咱派了好几位教师,都耐不住寂寞、受不了这艰苦的条件。”

“说来也是,在咱这里没有电影院没有公园,我听说城里还有少年宫歌舞厅啥的,那多热闹?咱这里除了祖祖辈辈过活的本家人,谁能住的下?”

这番话说的心酸。

人终究得认清现实。

王忆安慰他说道:“我觉得咱这里很好。”

“抗美援朝战争的时候,美帝武器先进大炮坦克多,主席说他们是钢多气少,咱们的志愿军英雄是钢少气多。”

“同样,咱们天涯岛是书少气多,城里学校条件好,那是书多气少!”

“军队里士气重要,学生才气重要,腹有诗书气自华,咱一定能办出个让城里人刮目相看的好学校!”

开什么玩笑,爷们我可是来自二十一世纪的大好青年,我有四十年的时代优势和资源优势,难道还办不了个村里小学?

绝不可能!

这番话把王向红给打动了,他就吃这一套!

王忆一鼓动,他一手掐腰一手握拳砸下说道:“好!王老师你说的好!主席同志说,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你有志气,好,好!”

接下来还要解决住宿问题。

王忆指向最南边临海的两座库房说道:“给我随便选一间就行,我住在学校里、吃在学校里,不把咱天涯小学办好我哪里都不去。”

王向红动情的说道:“王老师,你是个王家好子弟!唉,当年我对不起你爹啊!没想到你和你爹不但不记恨咱王家,还回来报效家乡!”

王忆诧异的看向他。

怎么突然来了这么句话?

这话似乎牵扯什么隐私,王向红说完后便赶忙转移了话题:“你去选个库房,我下午就给你找床、找人来给你搭建个灶台——不,你吃饭还是下去吧,去我那里,我家不差一张嘴。”

王忆摇头道:“给我搭建个灶台吧,具体是怎么吃后面再说,先把学校办起来再说。”

他准备给自己偷偷开小灶呢。

路上王向红给他介绍了天涯岛子弟的教育情况。

很不乐观!

现在国家还没有将九年义务教育奉为国策,没有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甚至没有作出《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所以现在孩子不上学是不违法的。

以前天涯小学有教师,岛上人家就把小孩送来上学:多数不是冲着学知识来的,是让老师给看孩子。

去年开始学校没有教师处于闲置状态,于是多数人家孩子就不上学了,只有少数人家的家长有眼光,坚持让孩子继续念书。

这些孩子没法在岛上上学,只能去邻近的水花岛。

这样路程是个问题,在水花岛有亲戚的可以借宿亲戚家,但这是个别人家才有的条件,其他孩子每天早晚得用船去接送。

开船接送学生不光累还危险,不是怕翻船,怕的是冬天风寒夏天风热,一旦孩子生病那是能要命的!

所以王向红三人发现王忆可以做教师后才那么激动!

两间库房打开,王忆选择了东边一间,光线更好、窗户更多,推开窗子就是面朝大海、鸟语花香。

不过这都是想象。

现实是打开后里面堆满破烂杂物,风一吹灰尘乱开,有用的就窗台上一个碗……

王忆呆滞:开局一个碗,其他全靠莽?

中午社员们回家吃饭,不用王向红动员,听说王祥文的儿子回来了而且成了大学生教师,顿时有人络绎不绝的来找他。

大家伙起初是来看热闹,但得知王忆为了办学校住在这山上的营房里头,他们纷纷掉头离开。

王忆被他们的反应整懵了,王向红听了自己的话后可是热血激昂,怎么村里人听了后都跑路了?

离开的村民很快回来了,最快回来的是他昨天见过的王东峰。

壮小伙扛了个袋子,健步走来后放下说道:“王老师,你要住这里不能没有口粮,我家今春多打了点玉米面,给你送二十斤。”

王忆说道:“啊?不、不用吧,这年头粮食多金贵……”

他话没有说完呢,又有人来了,头上顶着一口小铁锅:“王老师,我老婆回娘家的时候要了口锅回来,正好,给你用了。”

王东峰笑道:“赫,荣哥你舍得啊,这铁锅是你大舅哥用工业劵买的,你老婆好不容易才拿回来呢。”

王东荣说道:“就是我老婆让我给王老师送过来,以后二娃三娃要来跟王老师念书的。”

学校里头再次开始络绎不绝。

这次再来人没有一个空着手的,有的送个干干净净的被单、有的送一床老蚊帐、有的送个碗送把筷子。

送吃的最多,有人拿一把鸡蛋,有人抱一坛猪油,有人拎一串咸鱼,还有用报纸包了一把盐的。

这些东西王忆全看不上,他昨晚随手送给秀芳的可是满装厨房八件套。

但他心里承下了一份份厚重的情谊。

要知道对生活物资匮乏的村里人来说,他们送来的都是珍宝。

送鸡蛋的人自己平日里舍不得吃鸡蛋,这一把鸡蛋可能是攒了好几天准备去乡里换点闲钱补贴家用。

送猪油的人家里头的菜或许一天到晚见不到油星。

送咸鱼的——嗯,这个岛上真不缺。

不管送什么,王忆都得承情。

这是他同族对他这教师的最高礼遇。

王忆收下这些东西在心里暗暗叹气,这个学校必须得办好,他必须得把送来的孩子教好。

人情重过山!

王向红给他带来铺盖卷、一套锅碗瓢盆,说道:“王老师,你这里乱,收拾起来不容易,这样,我再给你调拨个劳力过来。”

“让大迷糊来,大迷糊最能干杂活脏活。”妇女主任刘红梅挑着担子走来。

担子两头各有一个水桶,里面是满满当当的清水。

秀芳也来了,带着厨房八件套要还给他,还说道:“这半天没见,我不能叫你弟弟要叫你王老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