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1982有个家 第1187章

作者:全金属弹壳

如今旧地重游,他是分外感慨。

今年如去年,浅滩处风清云白。

天气开始炎热起来,渔家人就得早早出海劳作。

船队出发的时候太阳刚出,来到梅花滩后风中的空气依然还未被晒热。

海风阵阵的吹,凉意习习,带着浓重的湿润感,给人独特的感觉。

现在正值退潮,不少渔家人趁着沁凉的清晨来赶海。

浅滩上人不少,这时候王祥海摩拳擦掌的说:“同志们,怎么样,干劲足不足?”

社员们纷纷笑起来:“足!”

“就等着大干一场啦!”

“怎么着,下大篙吧?”

大篙是探路工具。

蚶子藏在泥沙里,没有机器能透过泥沙发现它们的踪影,所以要知道哪里的毛蚶多,必须得用大篙来取样检测。

挥舞大篙是力气活,在生产队里都是青年人来负责。

王东虎、王东权等人手持大篙精神抖擞的上了舢板,有人摇橹,他们在船头挽起裤腿、撸起袖子准备开干。

王东权现在非常得意,开干之前还大喊道:“大篙出动,毛蚶快来!”

王祥海笑骂一声‘这家伙’,然后对王忆说:“这叫啥?这叫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现在咱们就要搞调查了!”

舢板船横列,这是准备开工了——拉网和捞毛蚶挥大篙的时候,船都是横着船身顺着或是侧着风航行的。

船头对准上风头,于是青年们便站在了船的上风头,然后把着大篙的把手吆喝着把大篙插入水底。

他们手臂肌肉鼓囊囊,清晨的阳光照在他们黝黑的皮肤上,有着健壮的美。

随着大篙拔起,网兜里塞满了泥沙,然后就是抖擞大篙,这还是力气活。

泥沙从网格里落下去,只留下个头足够的毛蚶。

几个大篙的网兜里都有收获。

见此王祥海便精神一振。

有门!

青年们继续操劳,继续挥舞大篙。

这个工作既辛苦又无聊。

王忆看的都感觉无聊。

于是他便跳下船去随意溜达着赶海找渔获。

还没有吃早餐呢,得自己弄点早餐出来!

清晨海水温柔又清凉,行走在这样的海水里,感觉是心清凉、神飞扬。

海鸥清脆啼鸣从头顶掠过,海水翻涌浪花在脚上小腿上拍打,‘啾啾’与‘哗啦哗啦’的声音中,王忆弯腰开始抓起小螃蟹。

偶尔有人过来跟他打招呼,王忆起身笑着回应。

这个时候他会抬头看海望天的活动一下颈椎,天空湛蓝海也湛蓝,云彩雪白风很清。

1983年的初夏,很美。

他溜达了一会带回来一些小海鲜,看到王祥海皱着眉头在凝神看海。

这是碰到难题了。

他询问怎么回事,王祥海意简言赅的说道:“那个啥,看起来这边的毛蚶数量不大行。”

旁边蹲着抽烟的王真凯说道:“那个从十几年前开始,咱们外岛的机帆船就得到了发展,毛蚶被捕捞的很厉害。”

“浅滩里的毛蚶估计都被捞光了,以前就听说现在渔民打捞毛蚶的范围已经扩展到了十来米的水深地,看来真是这样。”

又有人说道:“也可能是咱们锄大篙找的地方不对。”

王忆问道:“那怎么办?是继续试试,还是换地方看看?”

王祥海继续皱眉思索了一阵,最终说道:“大篙太短了,能接触的水深不太够,这样,往更深的地方走一走,去两三米以上的水深去看看情况。”

有人吹响了哨子,四方散开的舢板便摇橹回到船边来。

大篙总共不到两米长,如果要进两三米水深处,它自然就没用了。

这时候得换工具,卸下大篙的耙子网兜,用绳索来牵引。

两根绳子带动耙子网兜沉浸水底,拖拉着来查看收获情况。

这下子可就费劲了。

从工具的使用方式上就能看出,要使用这工具需要技巧。

青年们让开,老将们出阵。

劳力们迅速的更迭,没人对于轮到头上的工作提出怨言。

这是王家人的一个特点,吃苦耐劳有大局观也有奉献精神。

这也是王向红能领着他们保留住大集体生产制的原因之一。

很多队集体干不下去就是因为大锅饭不好吃。

干多干少一样吃饭,很多人心里不平衡,就没了干劲。

实际上在海上讨饭吃不能算计的太清楚,年轻人的力气值钱,老渔民的经验也很有价值。

王忆看着社员们忙碌的场面问道:“现在毛蚶是什么价钱?”

王祥海抽了口烟说道:“价钱还行,怎么着也得一毛一毛五的一斤。”

王忆说道:“这价钱还行呀?哪怕一天忙活出十吨也没多少钱。”

王祥海愣了愣,说道:“王老师,十吨毛蚶的话至少得两千块啊,这还没有多少钱?这是很多钱了!”

一斤毛蚶起价一毛钱,一吨是两百元。

王忆反问道:“可咱一天能捞十吨毛蚶吗?”

王祥海立马摇头。

老渔民王志说道:“肯定捞不到,前些年这个东西能丰产,但现在它们可是稀罕物了。”

“稀罕物倒是夸张了,”有人说,“不过确实不那么容易丰产了,机器捕捞的太厉害了,还有现在有厂子往海里撒农药,把蚶子给药死了!”

机动船拖带耙子或者使用卷扬机捕捞毛蚶的能力都很强,而且在春夏秋冬三季都可以组织生产,对毛蚶的更新换代影响很大。

现在海水污染问题也出现了,近海的海水养殖场多了,经常有人用六六粉来杀灭寄生虫之类,导致海水被污染的厉害。

王祥海说道:“现在少了,所以价钱好了,都能赶上一毛钱一斤了。”

“以往呢?往回退十年,咱给回购站卖毛蚶多少钱一斤?五厘钱一斤,一分钱二斤!”

王忆咋舌:“这也太便宜了。”

王祥海磕了磕烟袋锅说:“就这么个价钱,爱卖不卖,这是国家规定的,谁也改不了。”

王东虎刚才干活最猛,累了一身汗水。

他去驾驶舱换了衣服出来,一边擦头上汗水一边问:“今年毛蚶能卖一毛多一斤?价格这么好?去年不才五分钱?”

王祥海说道:“咱们现在有机动船了,不用非得去县里码头卖了,可以去沪都那边往外卖。”

“这东西运到沪都港口之后卸船就得是一毛钱的价钱起步,我都让六子打听过了,没得错!”

王东虎点点头。

沪都的海货自然比县里头贵一些,改革开放后允许私人做买卖,不少人干起了贩子的生意,从福海往沪都进行贩卖。

现在农副产品跨地域出售价格差距还不是很夸张,贩子们主要就是赚个辛苦钱。

毕竟投机倒把罪还在生意人们的头顶上悬挂着。

毕竟打投办还有人在上班呢。

在海边水更深处取泥沙后,收获的毛蚶果然多了起来。

有时候一网兜上来里面有十多个。

见此,王祥海皱起的眉头终于松开了,脸上也露出笑容:“好,我就知道梅花滩下能有毛蚶!”

现在外岛毛蚶资源还比较丰富,甚至可以说这生产处于顶峰时期。

从过了正月十五开始,天气回暖,寒风转春风,然后藏在海滩深处和水下的毛蚶就开始往上爬。

到了清明节开始,浅滩处的毛蚶就已经比较多了。

这种情况下散户收拾毛蚶都是找海滩上、浅滩处等类似地方,便于寻觅。

但那时候的毛蚶是便于寻觅,但不便于大规模收获。

到了现在的五月份,浅滩处的毛蚶多数被人已经收拾走了,那么他们就得到水下去捕捞。

确定水下有可观的收获量,王祥海便安排劳力开动了。

三艘机动船敞开,几艘小舢板重兵云集:

王祥海在小小的舢板上安插了六个人,两个是老劳力、四个是年轻劳力。

老劳力要带年轻劳力干活,传授经验,负责指挥。

而年轻劳力负责出大力气,帮助师傅们减轻体力上的压力。

老中青结合,经验和力气全到位了。

顿时,他们这边海上干的热火朝天起来。

老劳力先凭借经验找毛蚶富集的地方,找到了年轻劳力就用绳子拖动带网兜的耙子在树下取泥沼。

‘嘿哟嘿哟’的喊声有节奏的响起。

随着汉子们肌肉一次次绷紧又松弛、松弛又绷紧,于是一兜接一兜的泥沙被拉上舢板倒入其中竹筐里。

两辆机动船在舢板之间穿梭,收集竹筐,将里面泥沙倒入船上再将空筐子放回去。

有人用铲子将泥沙产入卷扬机内——渔家说的卷扬机不是工地上用的那种驱动卷筒、卷绕绳索的机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