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单骑入荆州开始 第757章

作者:臊眉耷目

荀攸目光炯炯地看着太史慈,很是满意地点了点头。

徐庶笑道:“如此安排,甚是妥当啊……太常以为如何?”

蒯越对太史慈很是了解,知道他定是深思熟虑放会谏言。

“太史将军真乃大将之才也,可行之。”

太史慈的建议,得到了在场诸多将军和校尉们的赞同,一众将军们磨拳擦掌,满脸期待地看着张允,等待他发令。

但隔了好久之后,方听张允慢慢地张口道:“子义的谏言,很好……不过还需仔细斟酌,事关重大,咱们的一举一动都会改变天下走势,因此还是小心点的好。”

不得不说,张允这话很是打击人的士气。

马休站出来,问道:“大司马,属下认为太史将军所献战策,甚和眼下局势,还请大司马仔细斟酌。”

张允叹息道:“本将现在就是宰仔细斟酌啊……你们想想,河北多俊杰,袁绍手下有多少能人?子义能想到的方法,他们又如何会想不到?况且,这分一万兵,那分两万兵,粮草后勤路线怎么解决?万一被人家断了粮道,亦或是被袁军设围包夹,本将的兵马就是想去支援,也支援不上,到时候被对方各个击破,岂非送了本朝元气?陛下建立基业不易,如今咱们手中的兵力,就是陛下手中的本钱,本将断不能容忍有一丝一毫的风险。”

文聘站出来道:“大司马,机不可失啊。”

“若是这机会有风险,那本将宁可失了……不过,子义的想法也不是不可行,容我三思之后再做决断……今日,权且散帐。”

众人皆是无奈地告退了,众将多有微词,很显然都是对张允放弃战机不满,但却也没什么好办法,只能是听之任之。

有一利必有一弊,张允不争功,做事谨慎,虽然可以让己方不会遭受过多的损失,但同时当机会出现的时候,他也把握不住,万事万物都是相对的。

……

而另外一方面,刘琦一面令庞统在汝颍各县散布关于曹仁挖掘鸿隙坡的流言,一面让刘备,关羽,张飞三人分别在汝南郡收服各县。

但刘琦目前的兵力不足一万,并不是非常够用,而且若是要收服汝南郡,则下一步必然涉及到北上淮阳和颍川。

汝南郡是东汉第二大郡,人户极多,但是经过了数年间的人口大量南迁,南郡和长沙,江夏的人户数皆已经超越了汝南。

但即使如此,汝南郡的人口在中原地区,毫无疑问还是排名第一的。

这么大一块肥肉,既然终于到了自己的嘴里,那刘琦就一定要想办法守住。

他一边收服汝南郡,一边派人往南郡和宛城去调兵。

此时,蜀中的严颜和张绣,都已经率兵抵达了南阳,刘琦让他们合兵一处,进入汝南,同时让李通将他在郎陵的本部人马也调往汝南,如此就可以增强己方的势力,再根据情况一面留下兵马驻扎,一面商讨进兵颍川的事宜。

很快,北方又传来了关于张允和袁绍等方面的消息。

刘琦知晓了太史慈所献的策略,然后又知道了张允的决断,啼笑皆非。

若是换成自己在北方,毫无疑问一定会采纳太史慈的策略,但张允不会采纳,这也是在刘琦的意料之中的。

以张允的角度来说,他确实没必要冒险。

虽然这样有失战机,但却也能够让刘琦真正感到放心。

罢了,失去一些战机,那就失去一些吧,有些事情急不得。

河北和中原这么大的区域,哪能是一口气就能吃的下的?不现实。

饭还是一口一口吃的好。

不过,他又得到了河北袁绍让曹操为主将,纠集兖州诸将,准时南下。

曹仁死了,曹操与袁绍分兵,携三万人马南下,颇有些哀兵必胜的架势。

虽然哀痛和愤怒会影响一个人的心智,但刘琦觉得这件事未必就会出现在曹操身上。

当下,刘备再次派人持自己的文书,加急催促李典,严颜,张绣等人率兵火速进入豫州与自己汇合。

同时,他还派人召回了正在豫州攻城略地的刘备,关羽,张飞。

不日,三兄弟返回了刘琦身边,而严颜,李典,李通等人亦是已经赶到,数路兵将汇聚,集结数万之众,刘琦这心中终于也安定了下来。

下一步,就是该如何对付曹操了。

第一千零八十七章 用人不疑

曹操这边的将士基本上都是身穿白衣,举着白旗南下的,这种携丧带仇的复仇之师在战力上很强,非常难打,这一点也是刘琦深深知晓的。

曹军前部前锋夏侯渊,带领五千精锐先入东郡,并以曹操的名义在东郡召集各地县长,征调各县兵将加入他南下的阵营,用以增强此番南下的实力。

当然了,曹操很清楚刘琦非常难对付,而且上一次对阵刘琦的时候,曹仁最终是死在了刘备手里,曹操深恨刘备的同时,但也明白了刘备并不像是传说中的那么无能,这个在幽州屡战屡败之将实际上是一个不可轻忽的存在。

所以曹操一定要扩大自己所用之兵的数量,在这种时刻,就不能跟兖州本地的豪强们讲道理了。

他从河北出发之前,就给程昱写去书信,让他们在兖,豫两地征调本土豪强的徒附入军。

本土豪强的徒附征调入军,这样对曹操军有什么好处?毕竟这些徒附的战斗能力不强,又没有经历过系统的操练,可以说在两军对战的时刻,根本就不可能帮上曹军的忙,甚至还有可能添乱还说不准。

但曹操的想法显然不是让这些豪强的徒附来协助作战这么简单,战场上除了在正面正规作战的兵士,还有需要负责押运粮秣,修葺营寨,做军队里的杂活,或是充当敢死队的炮灰等等。

这些工作交付给徒附来做,就可以将曹军本部的有生力量给抽调出来,然后让他们全身心的投入到正面战场之中。

而消息传到了刘琦这边后,庞统和司马懿立刻谏言,请刘琦也照葫芦画瓢,在己方在汝南的县城中征调豪强的徒附,用来充实军士。

刘琦其实也有这个意思,但周瑜却谏言请他不要这么做。

周瑜的意思,是己方目前在长江以北地域和曹操的影响力不一样。

曹操毕竟统治这里有几年的时间了,根基比较牢固,在利益输送上也和这些豪强有了些牵连,他可以征调本地豪强徒附而不被对方憎恨,但不代表刘琦就可以这么做。

毕竟刘琦属于外来户,而本地豪强大族属于一个比较敏感的阶层,地方内部出乱子,祸源基本上都是这些人,在这种情况下得罪他们,实在是有些不智。

刘琦听了周瑜的话,当场表示赞同。

他随后问周瑜道:“只是曹操能在中原想办法征调徒附以为军用,而我们不能,此消彼长,对朕来说,是不是有些不利呢?”

周瑜言道:“在中原地区征调不可行,但不代表陛下不可以在别的地方行此法。”

周瑜的话让刘琦颇为好奇。

“公瑾此言何意?”

周瑜拱手道:“汝南诸县,是陛下刚刚所得,民心待收,不可定强策失人心,但陛下身为淮南之主,不妨从淮南征调民夫,用以为己用。”

刘琦皱起了眉头:“不从中原调人,而从九江和庐江调人,这就符合规矩,不会影响民心了?”

周瑜道:“臣之所以如此献策,乃是基于两点原因,一是九江和庐江离汝南较近,征调的人丁可迅速派往前线,不会耽误时间。”

“其二,九江和庐江昔日乃是袁术的地盘,袁术不懂得体恤军民,这些年弄的江淮之地民生凋零,黔首齐民流离失所,人不得安,地不能种,百姓易子而食,各地贼寇蜂起,直到陛下接手淮南,普及镇西稻,安抚流民,方使两淮安定。”

刘琦明白周瑜话中之意了。

“你的意思,是以朕今时今日在江淮的威望,可以行此事也?”

周瑜拱手道:“不仅仅是威望,更是如今江淮的形式,非得请陛下如此行事不可。”

“江淮如今是何形式?”

“陛下这两年间虽然致力安定天下,拯救江淮苍生,但袁车骑昔日将九江郡破害的太过严重了,以至于现在的九江和庐江,依旧有大批流民,这些人无田可种,纵然是想在本地给大族和豪强当徒户也不能成,毕竟豪强望族的能力有限,他们所能收留徒户的数量对于如今江淮的流民来说也是杯水车薪,那些不能得到豪强收留的,只能是进入山林,或是成了流寇,或是成了山越,但生活依旧贫苦,朝不保夕,所以是收编一部分徒户充军,对于淮南本土而言,也是一件天大的好事,如此在一定程度上而言,也可以解决一部分淮南目下难民与流民的数量。”

刘琦闻言缓缓地点头,道:“你此言甚是,只是就算是朕的声望足够,但若是随意征调豪强徒附,也需要找一个合适的方法,以免引起激愤。”

周瑜道:“臣举荐临涣县一个豪族中人,此人在淮东颇具影响力,家中良田徒附数量极多,且为人又乐善好施,目光远大,他若是率先答应借徒附与陛下,则淮东诸豪闻之,定纷纷踊跃进献。”

“你所言者是何人?”

周瑜认真地道:“臣所言者,乃临淮郡东城县人,姓鲁名肃,字子敬。”

“是他……”刘琦的表情略略一沉,道:“这位鲁子敬,既是一位英杰,这些年来在临淮,却不曾得袁公路征辟么?”

周瑜笑道:“这也正是鲁子敬的高明之处,昔时袁车骑在淮南势大,欲用鲁子敬为东城长,闻子敬对其母言,袁公路骄横无纲纪,非治乱之主,徒凭四世三公之名惩威尔,今虽据淮泗,称雄一方,但吾料之,其兴也勃,其亡也忽,不足为其立事。”

刘琦听了这话,不由哈哈大笑起来。

“这个鲁子敬,倒是颇有远见,他跟公瑾相善?”

周瑜拱手道:“不敢瞒骗陛下,鲁子敬与我相善,陛下若是愿意,周瑜愿意写书信一封,请子敬来陛下军前效力……只是不知陛下……”

周瑜心中此刻吃不清楚,以自己的身份若是向刘琦举荐贤能,到底算不算是僭越。

毕竟,他当初乃是一名降将。

不想,周瑜的话刚说完,就见刘琦毫不犹豫的对他道:“公瑾能为朕举荐贤能,这说明你与朕并不见外,你昔日虽是兵败而投,但咱们君臣能够做到今日这样坦诚相见,互相信任,此乃天意使然,这说明你与朕都是当世英杰,彼此惺惺相惜……你举荐的人,朕绝对是用人不疑!”

第一千零八十八章 鲁肃

刘琦的话说的很郑重,表现了他对周瑜无比的信任。

士为知己者死,周瑜对于刘琦的信任也异常感激。

他万万没有想到,自己只是向刘琦提了一个人名,刘琦就毫不犹豫的答应了,这得是何等的信任,才能如此?

当然,刘琦这么做有意拉拢周瑜是为其一,其二是他本来就是知道鲁肃这个名字的。

但凡是后世的正常人,只要是听到了鲁肃的名字,又岂能不为之所动?

这才是刘琦真正毫不犹豫就答应的真正原因。

根本原因不在周瑜,还是在于他知道鲁肃!

但周瑜并不知晓此事。

当下,周瑜便开始写书信,派人给居巢的鲁肃送了过去。

……

鲁肃的故里虽然是在东城县,但是近年来,他为了躲避战乱,同时也是为了躲避一些烦心事,则是搬迁到了居巢。

其实淮南和徐州地区,一直是英才遍地,包括张昭,张纮,陈登等人,曾经一度都被袁术给盯上过。

但很可惜,一向自持四世三公的袁术,在这几个人的面前是丢尽了脸,无论怎么派人征辟他们,这些人就是不应。

更可恨的是,这些明震一方的名士也就算了,偏偏连鲁肃这样的人物也不肯投效袁术,大大增加了袁术的挫败感。

别人也就算了,其实在袁术的眼中,鲁肃属于极为不靠谱的那一类人。

什么是极为不靠谱?

简单点解释,就是败家。

东汉王朝的望族豪强,之所以能在地方称雄,基本原则就是他们在百年时间里不断的兼并土地,将土地越兼并越大。

各州的豪强,别人都是在不停的兼并土地,唯有鲁肃反其道而行之。

在各地牧守逐渐独立之前,鲁肃就开始反其道而行之,他不仅不治家事,反倒是大量的施舍财货,出卖土地,用这些用家私换来的财货周济乡里以及结交英雄豪杰,用来扩大自己的声名。

说白了,鲁肃在某种意义上而言,就是东汉版的及时雨鲁子敬,淮泗地区的呼保义。

鲁肃虽然是士族出身,家中又有田地私产,但并不是那种特别知名的高门,换句时髦点的话,就是高不成低不就。

在这种情况下,鲁肃结合天下大势,自己为自己设计了一条路。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