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单骑入荆州开始 第743章

作者:臊眉耷目

父女两个人交谈了一会之后,蔡琰便将自己适才与蔡觅之间的谈话告诉了蔡邕。

蔡邕听完之后,显得有些不淡定了。

他用手轻轻点了点蔡琰的头,不满道:“你这个孩子,真是不让为父省心,皇后既然想要让咱们兴儿为嗣,继承大位,你为何还拦着?须知咱们兴儿本就是长子,再说了,陛下的孩子,再加上你亲自教育,又怎么会没有出息!?这好端端的机会,你如何就这般浪费了!殊为不智。”

蔡琰笑了笑,道:“皇后虽是好意,这对兴儿也确实是个机会,但琰儿觉得,还是时机不到,立嗣事关重大,一个不好,说不定就不是机会了,而是变成了灾难。”

蔡邕不屑道:“老夫看,皇后跟你的关系很是不错,哪里会有什么灾祸?”

蔡琰轻叹口气:“皇后对孩儿很好,也正因为如此,我才更要小心,尽量不把与皇后之间的关系弄僵了才是。”

“什么意思?”蔡邕闻言,不由皱起了眉头。

蔡琰轻叹道:“父亲,皇后对我友善,实是因为陛下,皇后对陛下上心,爱屋及乌,因此厚待我们几个,但皇后本人其实并非心地纯善之人,她眼下没有孩子,为了陛下,为了大汉,故而想要为陛下找寻一个子嗣来继承江山大业。”

“这不是好事么?”蔡邕不解道。

“眼下看是好事,但父亲仔细想想,日后一旦万一……万一皇后诞下一名皇子,那又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局面?”

蔡邕的脸色一下子变得有些灰暗。

蔡琰继续道:“这个世上,什么事都是有可能的,但是依照孩儿的角度,若孩儿是皇后,当真有幸诞下皇子,但储君之位却是其他皇子的,孩儿的心中怕是不会甘心的……父亲,皇后虽然对陛下一片赤诚,却也不是简单的人物,听闻蔡勳为了调查蔡家在荆州圈地的事情,连蔡中,蔡和的人头都交出去了,可仔细想想,若是这件事没有皇后点头,蔡勳岂敢擅自妄为?”

蔡邕点了点头,道:“你想的很对,难得你如今与皇后交好,但却也能看清时局,没有被冲昏了头脑,唉,可叹为父的脑筋就没有你这般活络,不然蔡家当年也未必会因为为父而由盛转衰……昭姬,蔡家由你在,为父才是真的放心了。”

第一千零六十章 众臣议袁

大司马张允,司徒荀攸六月三十日,紧急接到了刘琦在荆南的手令之后,立刻召集朝中诸将,商议如何应对河北来犯之敌的事。

“陛下在荆州传回消息,说是袁绍不日即将动兵,陛下此刻在荆州,不能即刻赶回朝廷主持,只能由荀某辅助大司马调兵遣将,以应大局!”

说到这,荀攸看向张允,道:“大司马,陛下有旨意,令你全权处置雒阳军务,当下之事,应当如何?”

张允心中其实还是很紧张的。

论及军事才能,张允还是有的,但他的这份军事才能,你让他独领一军可以,但你要让他当能够指挥全国军队,调兵遣将的大司马……说实话,他还是差了一些。

说是大司马,但事实上,真正执掌全国军队的人,一直是刘琦。

此刻刘琦骤然放权,让张允全权处置,他还真的是有些慌张了,不会玩了。

这应该是怎么个规则啊?

张允求助式地看向了黄忠。

“那个……黄将军!”

“末将在。”

“你且将当下时局,向诸位解释一下。”

刘琦的诏书,荀攸虽未曾向所有的战将公示,但私下里还是先知会了几名重要人物。

黄忠自然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位。

见荀攸问到了自己,黄忠随即站了出来,对众人道:“诸位,卫士署在河北探知,眼下袁绍身似有疾,虽暂不知是否会威胁其性命,但想来病症不轻,依照黄某人判断,似我们这般年纪的人,到了一定的岁数,若是大限将至,所想的必然是当如何尽快完成心中的志向,方不负此生……这一点,袁绍与我相同,陛下亦是这般猜想。”

在场众人皆不是凡人,经过黄忠这么一说,自然明白他想要表达的意思了。

“袁绍为了完成心中夙愿,怕是会对我朝动手了。”太史慈总结了黄忠的话。

蒯越摸着下巴,似乎是在琢磨着什么。

“敢问黄将军,目下袁绍方面可有什么动静?”

荀攸笑道:“太常这话,算是问到点子上了,我军的斥候已经探听到了消息,河北那边确实是有异动,只是与我朝暂无干系。”

“是何异动?”

“说起来,河北眼下的情况,与袁绍和曹操也并无实际相干……是乌桓三王部的踏顿,与鲜卑在边境发生了摩擦,因为没有适当的调停,导致两方的王庭产生了直接的冲突,而南匈奴王庭似乎也借着这个机会,将其部落的势力,向着云中和定襄转移,似有意要分一杯肉羹。”

众人听到这,面上皆露出了欣喜之色。

三王部的势力并不算特别强,跟鲜卑相比还是有一定差距的,但因为背靠袁氏这棵大树,倒也是敢和鲜卑掰一掰手腕。

相比于南匈奴和乌桓三王部,鲜卑这几十年来势力发展的着实有些迅猛了,当然论及人口基数,鲜卑相差了汉人十倍不止,而且论及生产力和科技,鲜卑和中原的差距还很大,但鲜卑毕竟是全民皆兵,不论男女老少,只要给他一匹马,一把弯刀,他们都敢纵马南下,上阵杀敌,这一点着实是令汉族人大为头疼。

而且相比于当年的匈奴,鲜卑现在的地盘实在是太大了。

大到什么程度……可以这么说,如今被鲜卑首领所控制的地盘,单以土地面积来算,几乎和自长江以北的汉朝州郡加起来的总和还要大。

当然,这些地盘大部分都是草原牧场和沙漠,并没有建立出有效的文明,但这一望无际的草原地域,却给了鲜卑人极大的战略纵深。

南面和云中,定襄等地接壤,而北面的鲜卑边境,按照后世的地理来计算,几乎都要直抵贝加尔湖了,而中间的蒙古高原、乌兰巴托等地毫无疑问已经成为了鲜卑人的后花园。

所以说,自东汉以来,鲜卑就是大汉朝在北面最巨大的威胁,这一点并不是胡乱说说的,他们确实有这个潜力。

而乌桓和南匈奴虽然依附于汉朝,但也并不算完全就会被汉朝境内的人所信任,如今他们与鲜卑在定襄和云中等地开始争夺放牧权,这对于汉人来说,自然是一件好事。

“如此看来,塞北乱事突起,袁绍虽然有心与我朝相抗,倒也是一时之间无暇南顾了。”

荀攸点了点头道:“正是如此。”

一直没有开口的吕布突然言道:“袁绍虽然一时不能来了,但终归还是会来,我们若是什么准备都不做,恐为不智。”

“温侯此言甚是。”荀攸转头看向张允:“还请大司马调兵遣将。”

张允倒是有心指派诸将,但他一时间还真是没有什么头绪。

而且在场的人都是用兵高手,他仓促胡乱指派,万一什么地方不得利,让旁人抓到了破绽,回头恐会被人笑掉大牙。

大汉朝大司马的面子还得要呢。

张允看向黄忠道:“黄将军是我军中的大纛,前方临阵之

事,若由汉升安排,料无差错,司徒身为朝中第一臣,这粮草,军械以及军备物资的调度诸事,自当由司徒与太仓沟通妥善,在各处要地安排才是。”

这话里话外,却是将战略布局以及粮秣调度的事情,全都交给了黄忠和荀攸,他自己当起了甩手掌柜了。

但也不得不说,张允的这一步也算是走对了,论及经验和战略眼光,这两位确实在他之上。

黄忠转身吩咐手下,将朝中新制造的精密沙盘拿到正厅中摆放。

他冲着众人道:“陛下还在南方,此番下令,也只是让我们早做准备,却并未说要出兵,依照黄某人看,陛下是想先守后攻,便如尸乡之战一样。”

说罢,黄忠在沙盘上指指点点:“依照当下局势,袁绍暂时不来,倒是给了我们充足的时间做准备,依照本将来看,袁绍若要侵犯雒阳, 必然还是要过黄河天堑,但像是上次一样,大面积布局的派兵席卷来犯,他应该是不会再犯这样的错误,想来,他会夺取几个主要的用武之地,压缩雒阳的空间,然后逐步吞食,以竟全功。”

“依照将军之见,袁绍会夺取哪几个用武之地?”

黄忠道:“雒阳北面的太行山脉,袁绍怕是别想了,那里是张燕的地头,他想进也进去不去,进去了也转不明白……依照黄某来看,河内怀县、温县以及新乡,应该会是袁绍下一次南侵的主要目标。”

众人随即将目光向着河内的地方看去。

黄忠言道:“在地域上,袁绍有河北和中原为基业,可算是对我军采取居高临下的压制之势,而针对雒阳,河北和中原若是要两路兴兵,重中之重就是要打通北地和东地的关鞘,而这三县之地虽然都是在黄河北面,却都临近三河交汇之地,众位都知道,黄河有三大支脉,第一支脉是向西的途经雒阳北部直入关中的一脉,第二支脉是向东北经过濮阳,直抵济北,到乐安出渤海的一脉,另有一脉向东走官渡,过陈留,然后再向北去……可这三脉的会和之地,却正好在这三县的南面,我若是袁绍,为了东北各路能够遥相呼应支援,也必然要取此三县为进兵的根基!”

第一千零六十一章 各自行动

黄忠的意见得到了在场诸文武的认可,毕竟黄忠是设身处地,站到了袁绍的位置上去思考对方行动模式的。

以河内三县为前沿阵地,霸占住黄河三条之脉的交口,让河北与中原可以有一个交汇点,在地利上占尽优势,就算是不能一时攻克雒阳,但长此以往,也会让雒阳难以持久继续与河北争锋,逐渐落于颓式的地步。

听了黄忠的话,荀攸看向在场诸人:“我不知兵,不知黄将军适才所言,有无道理,还请诸位仔细揣度。”

众将对于黄忠的分析,自然是没有意见的。

“那敢问黄将军,袁绍若是要拿下三线作为前沿阵地,那我们又该如何是好?”

黄忠捋着须子,笑呵呵地没有说话。

不是他不想回答,也不是他不知道该如何回答,而是他虽然有办法,但也不想在这个场合继续多说了。

黄忠也是五十出头的人了,脾气秉性也不似年轻时那般暴烈了,有些事情能不过于出头就不会去出头。

这一厅之中,天南海北各路猛将云集,有的是见识高远之辈,自己没必要一直压着别人不给机会,该让这些年轻人表现一下,就应该让人家表现一下。

见黄忠不说话,荀攸随即看向在场诸人,道:“各位有何高见?”

甘宁大咧咧地道:“多简单的事,黄河三条支脉在北岸有临近的县城,那在南岸也一样有,咱们先把南岸的临近县城拿下,则大势与我等同在,届时袁绍也奈何雒阳不得,司徒又何必多问。”

这话说的虽然挺粗糙,但话糙理不糙,仔细琢磨琢磨,还真就是这么一回事。

一旁的徐荣站出来道:“甘将军所言不错,依照徐某的看法,我们只需在荥阳安排上足够的兵力,对河内之地进行足够的震慑,就足够了,荥阳以西的荥泽昔年被黄河淹没,到处都是湿泥之土,既不适合行军,也不适合屯兵,因此荥阳便是关键之所在,况且自古以来,荥阳之地便被引为司隶门户,几番修葺,已是异常坚固,且利用甬道运送粮食异常方便,可谓是兵家用武之地!”

荀攸看向张允,向他示意。

张允一个劲地点头道:“诸位分析的都很有道理,那就不妨在荥阳屯兵便是。”

“好,既然如此,那荀某便上书陛下陈明此事。”

张允看向黄忠道:“黄将军,你乃是我军中大纛,由你前往镇守,定无差错,我再派遣张任为副将,与你通往,你在荥阳屯兵,密切关注袁绍的动向。”

黄忠当即抱拳:“喏!”

雒阳方面计议已定,随后荀攸便将朝廷议定的结果和粮草囤积的布置图,派人向南边送去,给刘琦过目。

刘琦对于朝堂议论出来的结果并无异议,同时,他这边也让刘磐,黄叙,李典三人整备各自管辖的兵马,从县城征调粮草和军械,准备随时从荆州方面北上,策应雒阳方面的军队。

而另外一边,尚书台也得到了大司马和司徒所议定的结果。

诸葛亮对这件事,心中多少存了一些疑惑。

具体是什么地方有问题,诸葛亮一时之间也说不太出来,就是直觉上觉得不太对。

于是他找了周瑜,庞统,李严,张松,崔钧等人一起商议此事。

但是在崔钧,石韬等人看来,此事完全没有问题,既符合兵法,又符合常理。

而庞统和周瑜,司马懿等人,则是和诸葛亮一样,总是隐隐约约觉得此事哪里有些不太对劲,但具体哪里不太妥当,说实话他们也是说不出来。

……

河北,邺城。

袁绍的书房内,此刻有四个人。

丞相袁绍,骠骑将军曹操,还有两个重量级的人物,荀彧和郭嘉。

“丞相,使者昨日已经出发了,去向鲜卑首领轲比能请和,双方各划疆界,暂时休战。”

袁绍捋着自己整整齐齐地须子,道:“此事能成么?”

荀彧扭头看向郭嘉。

郭嘉冲着袁绍行礼:“丞相放心,轲比能也不想与我们闹翻,他毕竟年轻,又是刚刚继承大位,各部族长并不服气他,轲比能若想长居鲜卑首领之位,就必须致力统一内部,依照末吏来看,没有个三年五载,鲜卑着实没有余力与大汉相抗衡。”

袁绍眯起了眼睛,虽未说话,但神情很明显放松了许多。

而另外一边,曹操则是笑道:“咱们这一次派使者去见那鲜卑新任单于,也算是给了他一个大大的台阶下,只要他不是愚夫蠢驴,就断然不会拒绝我们,如此我们等于既迷惑了雒阳朝廷,又等于稳住了北面的鲜卑诸族,可谓一举两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