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单骑入荆州开始 第732章

作者:臊眉耷目

但他刚张开嘴,突然间灵光一闪,似是又反应过来了什么事。

于是他又把嘴闭上了。

孙策不是混人,他只是大概的想想,就知道刘琦这话,很有可能是在试探他。

自己刚刚说要为刘琦赴汤蹈火,如今他下令让自己去凉州,自己立刻就说不去,岂不是会惹刘琦怀疑?

就算他不是在试探自己,就算是刘琦把自己留在了雒阳……但孙策仔细想想,这好像也不是什么好事情。

雒阳的军伍体系基本已经构成,朝廷中枢中的猛将各有部属,而且汉境内除了一些草寇盗贼之外,暂时没有大的威胁,在与袁绍对阵之前,自己没有立功的机会。

若是没有立功的机会,那自己在雒阳军中,恐怕就一直没有话事权,也无法独自领兵,如此日后袁,刘交锋,自己就算是想要给袁谭当内应,恐怕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只是在转瞬之间,孙策就下定了一个决心!

他要想办法,用最快的速度在刘琦的军中向上升迁,最好能立下几个大功,让刘琦对他刮目相看,如此日后在袁,刘交锋的时候,他才能在军中拥有话事权,同时也才能更好的配合袁谭,帮自己报仇雪恨。

至于立功的地方……

如今大汉天下,除了北方的袁,曹二人之外,刘琦基本已经没有了对手。

纵然是荆州和交州有山越,益州南部有南蛮,但在刘琦的賨布之政下,也都开始渐渐与大汉建立了友好的关系,并逐渐被融入汉朝,对刘琦来说,南方的部落根本就算不上威胁。

放眼整个大汉朝,能够让他孙策用最快的速度积攒功绩的地方,或许只有西域诸国和凉州叛羌了。

那里是大汉朝最乱、最荒蛮、最危险的地方,但毫无疑问,也是出名将最多的地方。

和平的地方出不了名将的,因为没仗可打。

想通了此点,便见孙策站起身来,恭恭敬敬地冲着刘琦长施一礼,道:“臣适才说了,陛下乃是天下雄主,是中兴大汉的天命之人,臣昔日叛汉,承蒙陛下仁慈,不曾赐死臣,留臣的性命至今,实乃大恩……臣肝脑涂地,也难报陛下之仁德,这凉州之地,臣纵然是马革裹尸,亦当往之!”

“壮哉!”刘琦抚掌道:“既如此,朕就给你拨两曲羽林精锐,你暂以六百石曲军侯之职,带人往凉州去,朕亲写书信一封与贾诩,告知他你在其麾下任职,回头他自有调度,好好立功,在凉州干好了,朕必有封赏,绝不吝啬。”

“臣领命!”

……

就这样,继刘琮之后,孙策也率兵前往凉州。

凉州现在的情况,确实比较复杂。

贾诩受任西域都护之后,到了凉州,便立刻开始雷厉风行的手段。

彼时的凉州东部三郡,在法正,庞德,孟达以及吴懿的治理和开发之下已经走上了正轨。

数万关中黄巾由法正亲自指挥在东部开垦农田,并大力建设马场,同时与地方的各羌族部落交好,稳定局面。

法正的做法没有错,正是攘外必先安内,凉州混乱的时间实在是太长了,必须要好好的治理一下,达到稳定之后,才能向外拓展延伸。

但实践起来,效果并不理想。

最大的问题,就是羌人的反叛。

不得不说,法正到了凉州之后,为了稳定发展境内的农业以及马场,在对待羌族方面,采取了刘琦在蜀中和荆州的政策,賨布之政经过法正的修改,在凉州开始施行,在一定程度上确实促进了羌汉之间的友好,各郡的叛乱相对也减少了,同时为了能够让各部落能够生存下去,法正也对羌族各部开出了不少优厚的条件。

为了能够兑现这些条件,法正没少问刘琦张嘴要东西,数额之大,连法正自己也有些汗颜。

刘琦为了稳固西州,也是来者不拒,一律照准。

这也是亏了刘琦在南方推行新政,再加上镇西稻的普及,让朝廷的体量相比原先扩大了数倍,不然的话,还真经不住法正的索取。

起初,效果还是可以的。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弊端开始显现了。

第一千零四十一章 难啃的骨头给孙郎

不知道为什么,法正越是想办法在凉州解决羌族的民生问题,羌族反叛的次数反倒就是越多。

他在凉州本地屯田,同时又大力的开办官府马场,同时用刘琦资助给他的物资,来提升羌族部落的水平,帮助他们提高生产力,还大力推行賨布之政,减少羌民的赋税,让他们有能力来发展自身,保证温饱,以减少矛盾冲突。

哪曾想,这个矛盾越减越多,这倒是让法正始料未及的。

这些凉州的羌人,到底是什么毛病?怎么越对他们好,他们就越是嘚瑟,不识好歹么。

就在法正一筹莫展的时候,新任的西域都护贾诩抵达了凉州。

通过向法正了解了当下的情况之后,贾诩当即定下政策,停止一切对羌族的援助,同时将对羌族的赋税抬高,抬高到之前的三倍。

这一点,令法正大为不解,他当即向贾诩请教:“都护这么做,不是逼羌人造反吗?”

贾诩的回答也很是干脆利落:“不错,老夫就是在逼他们造反。”

这一点令法正很是惊讶。

“可是凉州需要安定。”

贾诩的回答依旧很简单:“凉州从来就不是一个能够安定的地方,你给他们那么多好处,他们老实了么?”

法正立马就没音了。

贾诩随后向法正解释。

“凉州的羌族与你们蜀中的蛮族不一样,羌族的部落首领和匈奴的单于,鲜卑的首领一样,对部落的掌控力非常强,他们视部落的人为私产,对汉朝的抚慰政策极为警觉,生怕大汉会蚕食掉他们在部落中势力,他们常年使部落处于战争中,为的就是在战争中增强自己对部落的掌控力度,因为羌人和鲜卑人一样,是以武为尊,”

“他们依附于汉族,但同时又充满了独立的渴望,汉廷给他们的好处,根本就不会直接下达到普通羌人的手中,基本在部落首领那边就被拦截了,这些物资不会让羌民改善生活,只会让他们驯养更多的战马,铸造更多的弓箭,用来用作下一次反叛汉朝统治的工具,叛羌各部之所以不断的叛汉,并不是汉人对他们太过不友好,而是不断的反叛然后再被招降,是他们部落延续至今的生存方式。”

法正听的目瞪口呆,完全不知道该如何做了。

看起来,凉州出身的贾诩比自己要了解羌族多的多。

“那敢问大都护,我们接下来当如何做?”

“要他们彻底宾服是不可能的,但让他们消停一阵子倒是可以的……连纵,游说,从内部瓦解,逼他们内乱,然后进行一次大规模的平叛,打的他们直不起腰来,三两年内都没有办法给我们添堵,这就够了。”贾诩平静地道。

法正闻言沉默了:“敢问都护,这个连纵应该怎么个连纵法?”

贾诩没有说话,他缓缓地从袖筒出取出了一份缣帛,道:“这是老夫离开京城之前,让卫士署的人整理出来的,是关于武都,汉阳,陇西,安定,北地五郡,共计三十三个羌族部落首领的人脉与彼此之间的关系,这些部落虽然与我们不睦,但他们彼此之间,亦不睦,许多部族为了争夺资源,经常发生血战,仇恨极深,另有些羌族首领年迈,需要传位给儿子,但羌族人的嫡庶概念并不是很强,子嗣争锋分裂部落的事并不罕见,如此就给了我们在当中来回运作的手段……”

法正拿过那卷缣帛,惊讶地读了好一会,惊讶地抬头看向贾诩道:“这些,都是卫士署查证的?”

“是。”

“可是,卫士署的人就算是要查,怎么可能查探的这般精确?”

“因为老夫给他们提供了大致的反向和需要仔细走访的人。”

“都护你?”

“法府君,你需知道,老夫在凉州,活了四十余载,没有人比老夫更了解这个地方了。”

法正轻轻地咽了一口口水,他自认为,自己就是在蜀中待上一百年,恐怕也没有贾诩对家乡了解的这么深刻。

“只是,若要行连纵离间之法,非得有一个精明之人统筹,且此人一定要善于此道,法某自认为在这方面还是差了一些。”

贾诩摇了摇头,道:“无碍,此事老夫会给你提供一个合适的人选。”

“谁?”

“李儒!”

……

有了贾诩提供的情报线索并制定方针,然后再由法正,孟达,吴懿等人在明处统筹各郡资源,另有李儒在暗处行事连纵,整个凉州的羌族真的是被他们搅和成了一锅粥。

数月之间,十余个部落彼此来回进攻,同时有七个部落首领的子侄起事,杀死了部落首领,夺其基业,但就算是如此也不妨碍这些羌叛,几乎每个月都要起兵反叛当地的县署。

在凉州东部五郡一片混乱的情况下,继续开始整合凉州的军事力量。

他带来的张辽和高顺等人自不必说。

以法正,庞德,孟达,吴懿等郡守势力,亦是他的坚定追随者。

同时,马腾和阎行两军是归大汉朝指挥的,但独立性较强,同时他们在本地跟羌族各部也有着错综复杂的利益,贾诩不能完全的信任他们,但在明面上他们却必须要给予贾诩足够的支撑,以显示对朝廷的诚意。

随后,毫无疑问就是开打了。

在兵马的整体数量上面,各郡的郡兵处于劣势,但羌族各部都是各自为伍,可以各个击破,而且数万黄巾之众当中,有不少精锐在这段时间被庞德操练成也精英甲士,也可大用。

东部五郡所能提供战马的数量也是足够。

唯一有些捉襟见肘的,就是可以使用的大将之才。

法正和贾诩都不能临阵,马腾、马超父子还有阎行,会协助平叛,但因为利益纠葛也不会为贾诩尽死力,在某种程度来来说,只是协助。

所以能够用来征战的良将,有张辽,高顺,庞德三人……吴懿所处的武都郡位置比较特殊,是凉州通往蜀中的咽喉,因而他不能擅离,孟达和法正身为郡守,得在后方坐镇。

张辽,高顺,庞德毫无疑问,都是大将之才,但对于地域广大,羌叛众多的凉州来说,还是有些不够用。

就在他有些犯愁的时候,刘琮奉命抵达了西凉,来协助贾诩。

贾诩接到了刘琦的书信,知道刘琦是想锻炼刘琮一下,故而将他扔到这里,问题是贾诩目前自己也是一屁股屎没擦干净,哪里还有多余的精神头锻炼刘琮。

但紧接着,孙策来了!

而在孙策抵达凉州之前,刘琦暗中已经派人去见了贾诩,将个中的事宜全部向贾诩讲明。

刘琦告诉贾诩:“放心大胆的用这位江东猛虎之子,他这次来凉州,毫无疑问就是要建立功勋的,虽然他心怀叵测,但却不妨碍在凉州尽心竭力的建功,把难打的仗,难啃的骨头都交给他,这个孙郎不是凡人,有大将之才,一定能够用起到大作用!”

第一千零四十二章 刘虞自保

深春已至,各地的农夫都开始春耕播种了,又是新一年的种植季到来了,在大汉朝这个伟大的农业帝国,在这个时间段,又将爆发出新的辉煌篇章。

经过了长时间的治理,初登大位的刘琦已经让大汉走上了正轨,同时朝局也趋于稳定。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这段时间他也确实是够累的了。

眼看着雒阳城中诸事向好,而各地的反叛也越来越少,刘琦决定借着农忙的时候到各地视察。

自高祖建立大汉朝开始,皇帝出巡在历朝历代就不算是什么新鲜事了,只要不是傀儡,每隔一段时间出京到地方视察政务,基本上都是家常便饭。

这个传统,甚至一度延续到了清朝。

皇帝也是人,也需要踏青,也需要旅游出行,放松身心。

所以,当刘琦在朝堂中将这件事说出来之后,整个朝堂之中竟然没有一个朝臣站出来表示反对。

太傅刘虞站出来,表示刘琦若想南巡,并非不不可以,只是务必要带足甲士,毕竟这天下还没完全安定,对于大汉朝来说,天子是顶梁柱是主心骨,万万不可出现任何闪失。

毕竟,刘琦膝下的皇子还太年幼,万一刘琦出了什么问题,眼下怕是连个合适的继承人都挑不出来。

而少子继承帝位,一般都会带来一些附加连锁反应,令大汉朝重新陷入危机。

另外,刘虞还告诉刘琦,皇帝出巡,时间都比较长,目下朝中虽然无事,但还是需要安排辅臣,以保证中枢的运转正常。

对于刘虞这番老成持重的言论,刘琦表示非常的认可。

便见大汉天子站起身,满意地道:“太师不愧为我大汉的中流砥柱,今日一番老成谋国之言,真是字字珠玑,句句在理……依朕看来,这朝中的辅国之臣,自当还是要以太师为首,朕离开的这段时间,还请太师总摄朝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