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单骑入荆州开始 第731章

作者:臊眉耷目

以审配,陈琳,逄纪等人为首的一众士族官吏,纷纷向袁绍谏言,说是袁谭刚刚从雒阳返回,路途遥远身体疲乏,不宜立刻走马上任,还是在邺城休养一阵,且与家中人长聚一时,再做打算不迟。

袁谭心中明白,这些人是打算先将自己留在邺城,待回头在慢慢的劝谏袁绍,不要将自己外放。

确实,站在审配等一众官吏的角度上,如今袁绍既然已经立袁尚为嗣了,那袁谭这位等同于被废掉的嫡长子,就绝不能外放,这是极容易引发事端的。

只有将他困在邺城,放在眼皮子底下看管,才不会让事态失控。

对于这些人的想法,袁谭心中跟明镜似的。

他咬牙切齿,将这些人见风使舵的嘴脸,一个个都记在了心里。

就这样,袁谭无所事事的在邺城住了下来。

若说半年前的雒阳,对他而言犹如牢笼,那现在的邺城对他而言,其实也好不到哪去。

世态炎凉,袁谭回了雒阳城之后,邺城所有的文武朝臣都对他躲之不及,没有一个人登门拜访,更没有一个人与他交往。

他就好像是消失在了空气中一样,渐渐的让人遗忘。

但是有一个人,并没有遗忘袁谭,这个人就是曹操。

十日之后,当袁谭在邺城一切落定之后,曹操亲自来拜访他。

当然,他也并不是空着手来的,曹操给袁谭带来了许多新的日用品和珍贵的器具,为袁谭添补生活空缺,虽然出手并不豪横,却也足矣让袁谭感动非常了。

东西不重要,重要的是心意。

“叔父如此仗义,对袁谭这般厚待,实在是让谭心中感动,唉,可叹谭当年得意之时,邺城诸人对我是毕恭毕敬,百依百顺,如今时过境迁,早已不复当年了。”

曹操笑着拍了拍袁谭的肩膀,道:“有些事,顺其自然,莫要强求,旁人怎么做,那是旁人的,你袁大郎自家问心无愧,便是了!”

袁谭长叹口气,当即拜谢。

曹操哈哈大笑,倒也是以长辈的身份,安然的受了袁谭这一礼。

袁谭行礼之后,又问曹操道:“邺城诸人,皆不愿搭理我,对我躲之不及,唯恐被我那后母,审配,袁三郎等人知晓后,会对他们有所不利,难道叔父就不怕吗?”

曹操笑呵呵地摇了摇头,道:“曹某跟他们不一样,咱们实话实话,曹某就是不来看你,难道这些人,日后就会善待于我了吗?”

第一千零三十九章 孙策立誓

曹操这话说的,很是耐人寻味。

他对自己的立场也非常清楚。

他和袁绍两个人,共同推举东海王刘袛为帝,算是从龙功臣,而且就势力来说,曹操其实比袁绍差不了多少,他是以一方诸侯的身份加入进来的。

若说袁绍是邺城朝廷最大的股东,毫无疑问曹操就是第二大股东,因为曹氏的整体体量在那里摆着呢,藏是藏不住的。

而袁绍和曹操的关系深厚,两个人彼此可以通力合作,规避一下矛盾,但袁绍的后代和曹操的后代就能够做到他们两个人这样吗?

不见得吧。

正所谓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袁绍的后人和冀州系本土势力对曹操的敌意,不比他们对袁谭少。

曹操就算是不来看袁谭,就能保证这些人日后不会对付他?

不可能的。

因为在根本利益上,他们就是有冲突的,这不是曹操怎么做就可以改变的,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与其小心翼翼的躲避这些明枪暗箭,倒是不如大大方方的该干什么干什么,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两个人坐下之后,曹操很是自然地对袁谭道:“显思,其实曹某心中,对于本初的举动并不认可,在曹某看来,袁三郎年纪太轻,稚气未去,将来长成什么样,谁也不知道,现在就这么仓皇的立他为继承之人,风险未知……反倒是显思你,不论是能力还是功劳皆有,还是嫡长……本初废长立幼,实为不智!”

袁谭咬着嘴唇,似乎被曹操的话打动了。

半晌后他道:“叔父,事已至此,袁谭还能有什么办法呢?”

曹操摇了摇头:“你切不可因一时挫败而丧志,在曹某看来,本初也并非是真想废了你,只是因为时事所逼,故而只能如此,如今南匈奴主力过雁门关,三王部驻扎于卢龙寨外,若无河北望族协助,岂能与之合兵?这也是为了对付刘琦,不得已而使用的办法而已。”

袁谭板着脸道:“就算是不得已,终归也是使用了。”

“但也未必就会一直如此,你别忘了,咱们与刘琦之间,不可能永远互不相犯,两方早晚必然有大战,而这大战之际,便是你重掌大权之机。”

袁谭苦笑道:“叔父的意思,是让我立下军功,重掌大权?怕不是那么容易,我立下再多的功劳,也终归是在袁尚之下……”

“小子,你是真糊涂还是假糊涂?这朝廷是你们袁氏立的不假,但这朝廷可不姓袁!”

曹操的话一下子点醒了袁谭。

他似乎是想到了什么,惊讶的看着曹操,张口想说点什么,却又不知从何说起。

曹操似笑非笑地看着袁谭,道:“袁尚是继承了基业,可这朝廷的官职,可不是你们家传承的,也不是河北望族们说谁是就谁是……咱们上面有天子,你们袁家是不是有些太不把天子当回事了?难道你立下军功,成为朝廷的股肱之臣也不行吗?这事和谁当袁氏家公,继承本初基业,并不矛盾吧?”

袁谭藏在袖子中的手,已经开始微微发抖。

他轻轻地咽了一口吐沫,按压住心中的激动。

“只是,朝中的大权毕竟是由父亲掌控……”

“大权是可以转移的,不一定就非要转移到袁氏家公的手中,你父亲当年在雒阳,也非一族之长,你伯父袁基,叔父袁术,论身份地位都比你父亲要强,可偏偏最后是你父亲出位,成了天下楷模,更是成为了袁氏这一代人中,成就最高的那一个。”

袁谭闻言恍然而悟。

他急忙环手冲着曹操郑重施礼,道:“多些叔父提醒,若非叔父,谭险些自误。只是……”

“只是什么?”

“唉,只是袁谭如今在朝中无势,河北诸人还刻意打压于我,回头就算是与刘琦交手,只怕军中无我立锥之地。”

曹操闻言,仰头大笑,那模样要多自信有多自信。

“河北诸人难为你,我曹操扶持你如何?我虽然没有你父亲那般在朝中有一言九鼎之力,但曹某若是跺一跺脚,这朝廷也得抖上一抖,就算是你父亲,也得卖吾三分薄面。”

曹操这话说出来,袁谭立刻便放下了心。

不错,曹操的分量虽不及袁绍,但在朝廷和军队之中,毫无疑问是仅次于袁绍的第二号人物。

由他强行出面,就算不能让袁谭独领一军,但让他在曹操麾下为将,这一点还是没有问题的。

而且袁绍对袁谭,心中怀有歉意,也不会刻意拒绝。

“既然如此,那就有劳叔父了。”

看着袁谭的表态,曹操满意的笑了。

……

与此同时,雒阳方面,刘琦将刘琮派往了西凉之后,就将刘琮那两名女眷带回了雒阳。

他先派人去问刘表,此事该如何解决。

刘表虽然生刘琮的气,但在人情义理上,还是比较拿捏的清的。

他派人告诉刘琦,“毕竟是刘家妇和刘家子孙,虽是婢与庶出,却也理当善待。”

刘琦领刘表之命,派人妥善照顾丽姬和他腹中的胎儿。

刘琮的事处理完毕,刘琦召见了孙策。

同时,和孙策一起受刘琦召见的,还有周瑜。

……

两位青年俊杰站在大殿下,向刘琦行礼。

刘琦来回扫视着周瑜和孙策,最终将目光落在了孙策的脸上。

“想通了?”半晌之后,刘琦缓缓开口道。

孙策闻言,眉毛一挑,随后当即单膝下跪,拜道:“策不识天威,屡次冒犯陛下,死罪矣!”

刘琦淡淡言道:“你若真的该死,便也不会真的活到现在了……为何突然想通了?”

“策原先不服陛下,盖因陛下与我一般年岁,昔日又皆是一方牧守之子,然陛下却能因为运气,成为帝王,坐拥万里江山,策心实嫉之也,到了雒阳,一时之间也不能想通,但这些时日以来,策在雒阳观陛下治政承前继后,再看雒阳军民生活富足安康,心实震之,深知陛下。乃天命之人,策又焉能不服?又岂敢不服?大汉离不开陛下,万民也离不开陛下!”

刘琦闻言笑了:“说的真好听,只是不知你这话是真心的,还是假意的,朕揣测不透啊!”

话音落时,却见孙策将左手食指放在口中,用力一咬。

接着,便见他将鲜血一滴一滴的洒在大殿上。

“从今往后,孙策愿意效忠陛下,纵满地荆棘,亦万死不辞,永不复反,若违此誓,让策流尽浑身鲜血而亡!”

第一千零四十章 孙策去凉州

孙策的誓言,说的言之凿凿显得很是郑重,饶是刘琦,在听了孙策的表态之后,也不由感动……若不是早已经得到了士颂和士干的讯息,怕是他真的会相信了。

毕竟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江东霸主,不光是勇武过人善于用兵,在政治素养上也不是常人能比的。

有政治素养的人,第一要务就是得会演戏,而就这一点来看,孙策做的确实不错。

刘琦连带微笑的站起身。

不错,很好,这才是江东孙郎应有的表现。

这才是历史上那位威震天下的狮儿,如此方能做我的对手。

“伯符,快起来。”刘琦快步从台阶上走下,来到了孙策身边,弯腰伸手扶起孙策,道:“伯符何须毒誓自贱?朕适才不过出言相戏尔!”

说罢,便见刘琦转头冲着许褚道:“仲康,速速去唤医官来,为伯符看伤!”

许褚领命就要去,孙策却道:“陛下不必担心,只是小伤而已,臣自己包扎一下,不日便可自愈。”

说罢,便见孙策自己拿出一方巾帕就要包扎,但他单手包扎伤手却是不太方便。

周瑜方要出手帮忙,却见刘琦已经伸手过去,替他包扎了手上的伤口。

包扎完毕,便见孙策诚惶诚恐地对着刘琦拱手道:“臣,多谢陛下厚爱。”

刘琦挥了挥手,让孙策和周瑜到大殿的侧面坐下,他自己返回主位,坐下后问孙策道:“伯符的诚意,朕已经感受到了,得臣如此,实乃朕之大幸,也是汉室之大幸……今日,大汉又得一良将矣。”

“多谢陛下厚赞。”

“眼下凉州乃是多事之秋,贾诩、张辽、高顺等人在彼处受困,朕适才还在思量派何人前往西州支援他们,如今伯符肯为大汉尽忠,倒也是正和了朕的一片心意。”

孙策闻言一愣:“陛下是有意派我去凉州那边助阵?”

刘琦笑道:“伯符愿意替朕分忧吗?”

孙策心道我当然是不愿意的。

我是想要留在雒阳,回头待南北两方交战,我在军中为袁谭内应,将你颠覆的。

你若是将我派遣到凉州的话,一旦南北开战,我赶不回来的话,岂非坐失良机?

孙策想到这里,下意识的就要张嘴拒绝。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