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单骑入荆州开始 第706章

作者:臊眉耷目

在士燮看来,刘琦是一个胸怀大志,有奇谋诡计,但同时却也很重情义之人。

只要是诚心投靠到刘琦麾下的人,不论是谁,如今都过的很不错。

投靠在这样的人麾下,可以说是非常幸福且幸运的事情。

……

很快,士燮就迎接到了从雒阳来的使者,向朗。

听闻向朗来了交州,士燮喜笑颜开,他心中认定,自己这一次定然可以完成夙愿,回北地定居了。

他在交趾以盛大的礼仪欢迎了向朗。

交州的民风与中土大不相同,而且这里居住的也不全是汉人,百越诸族混杂而居,各建部落,各族风俗皆不相同。

但即使如此,士燮却依旧要求郡署所有的官吏,不论出身何族,都要以最正规的大汉礼仪来迎接使者,以彰显对汉室朝廷正统的敬重。

为向朗接风之后,士燮设宴,在郡署招待宴请了向朗。

向朗在向士燮表达了问候之余,也向士燮出示了天子刘琦赠送给他的礼品。

刘琦没有赠送给士燮金银,也没有给他奇珍异宝,相反,他只是命向朗带给了士燮满满一大箱子的书!

不是那种竹简,而是雒阳书局,用雕版印刷真正印绶出来的纸张式书籍。

虽然装订的有些简陋,但毫无疑问,这却是真真正正的纸书。

刘琦闻士燮喜爱春秋,特命书局将刚刚刊印出的三版《春秋》给士燮带了过来。

士燮端着纸质书籍,双手不知不觉间,竟隐隐的有些颤抖。

他的喉头微微一滚,颇为惊讶地转头看向向朗,颤声道:“此莫非天赐神物?”

“此乃陛下亲自主持所制,意在广传文学,使诸学大兴于天下,久闻士公好读,陛下特命朗将此番书局刊印的各类著学各带一份,为士公带来,以表陛下相敬之情。”

“陛下如此厚爱,老臣何以为报?”

士燮站起身来,当众面西北而拜,口中高呼‘多谢陛下’。

他向北大行叩拜之礼,随后在侍从的搀扶下站起身来,问向朗道:“向君,老夫向陛下的请谏,已经送至雒阳许久,不知陛下可恩允否?”

向朗笑道:“朗此番,便是专门为此事前来。”

不过说到这的时候,向朗却不再继续说了。

士燮老谋深算,自然知晓向朗是有话要单独与自己说,也不多问,只是一个劲地招呼向朗跟他饮酒。

吃过饭后,士燮屏退旁人,亲自引向朗来到他府邸的后院,参观后园的美景。

他的后院,种植的都是清一色的南境植物,争相斗艳,品种繁多,很多品种向朗即使在荆州也从没见过。

两人游园游的累了,最后来到一处凉亭内静坐。

“向君,陛下到底对老夫的奏呈,有何训示,此处无人,还请向君如实相告。”

向朗捋着须子,认真地看着士燮,道:“公请旨,想举族迁往北地居住……”

“是,是的。”士燮一个劲地点头说道。

“陛下口谕,不准。”

一句话说完,士燮的笑脸顿时僵在了远处。

他呆愣楞地看着向朗,不敢相信这话是从他嘴里说出来的。

“不准?”

“不准。”

“为,为什么不准啊?老夫全家愿意放下交州军政之权,北归大汉沃土,至于居住在哪里,全凭陛下定夺……这,这对陛下不是件好事吗?”

向朗笑道:“士公不必惊慌,陛下一开始确实是打算让公全家北归的,甚至还说,除雒阳之外,大汉任何郡县,士公想住在哪里,任凭士公选择……”

“那,那为何后来又不准了啊?”士燮的语气颇有些不满。

“后来,陛下有一件大事,想要士公帮忙。”

“帮忙?帮什么忙?”

向朗从怀中取出一份缣帛,递给了士燮,道:“陛下想说的内容,皆在此上面,士公可自行观之。”

士燮伸手接过, 然后仔细地打开阅读。

待看过之后,便见士燮的脸越发阴沉了。

少时,便见他缓缓合上了缣帛,半晌不语。

向朗言道:“事关天下一统,收复河北中原失地,此乃千古之功,陛下言之,除士公之外,无人可替朝廷分忧。”

士燮捋着花白的胡须,半晌没言语。

少时,方听他慢悠悠地说道:“如此大事,老夫虽想帮陛下,但只恐有心无力……唉,老夫下个月就六十二了,人老昏聩,怕是会误了陛下的事……况且老夫年迈,已无争雄之心。”

“士公,且莫着急递辞,士公别忘了,您虽无功利之心,但你还有儿子,还有弟弟,还有从子……士公想回归山林之间,可他们只怕未必是这么想的吧?”

说罢,向朗又从怀中取出一份缣帛,递给士燮道:“这是陛下答应敕封公长子的官职……陛下说了,以士公之功绩,其家门后代,最少也要有两个两千石,方能彰显其功也……您再好好考虑考虑?”

第九百九十八章 士燮之策

刘琦没有见过士燮,但士燮这种人在某种角度上来看,其实和贾诩的需求是差不多的。

他的年纪很大,也不是那种特别有野心的人,希望倚靠一颗大树,而且不贪恋权势,不喜争功,凡事以安全为主。

这种人的优点就是主公使着比较放心,不会担心他起幺蛾子,因为他的功利心和进取心不足。

但这种人的缺点也很明显,因为功利心和进取心明显不足,所以你想安排他们干点什么大事,他们一般也都会想尽办法推脱,因为他们没有建立功勋的意识,有什么事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躲。

当然,这个天底下没有完全无欲无求的人,就好比是贾诩,虽然明哲保身是他的人生宗旨,但这份人生宗旨,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发生改变。

比如说,当一个人的年纪足够大的时候,他心中的牵挂,就会从他自己转移到其他人的身上。

比如说,后代和子嗣。

贾诩之所以如今对刘琦尽心尽力,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刘琦不但让他看到了自己的未来,同时也让贾诩看到了自家子孙的未来。

贾诩的三个儿子,目下一个是两千石,两個是六百石。

而他本人在中枢也是天子的左膀右臂。

这样的发展,保证了贾家今后至少能兴旺三代。

而对于士燮来说,六十多岁的他,并不奢望再向上一步,或是能够得到刘琦更多的赏赐,这些对他本人来说真的无所谓。

但是,刘琦另外一封写给士燮的私信,上面所说的,就是除了士燮之外,关于他的族弟士壹、嫡子士徽、从子士匡等人的安排了。

士燮的家族很大,士家在交趾也是大族,开枝散叶人员不计其数,刘琦不可能每一个人都给士燮安排得妥妥当当,但是他们族中的领袖人物,刘琦在信中许诺给了士燮一个完全不输贾诩儿子的未来。

这一招在贾诩身上有用,刘琦觉得用在士燮身上,也一样会有用。

事实证明,刘琦的想法确实没问题。

士燮在读完刘琦的书信之后,慢悠悠地将手中的缣帛又再度合上,脸上露出了若有所思的表情。

向朗仔细地观察着士燮的表情,少时却见他的嘴角露出了一丝微笑。

“威彦公,陛下一片赤诚,此事若成,士家子嗣前程由陛下亲自操持,同时还会给威彦公在襄阳云梦泽盖一座大宅,并敕公县侯爵位,而襄阳学宫和国子监的典藏,刊印后的第一版陛下都会派人送往云梦泽,供公阅览……国子监的准备刊印第一批纸书,总共两千五百余种。”

士燮听到这,终于动容。

他一下子想起了刘琦让向朗带来的那一箱精美的纸质书籍……

从今往后,这样的珍品还将会源源不断地送到自己的居所,供自己阅览养老。

一想到这,士燮的心就开始活络了起来。

随后,便见士燮深吸口气,转头瞅着向朗,长吁口气。

“陛下待老夫如此情深义重,老夫若还是不应,岂非辜负陛下一片厚意?唉,也是国家值此危急之际,容不得老夫不出手啊。”

向朗急忙起身,冲着士燮行礼道:“士公高义,某在此替陛下敬谢士公了。”

士公随意地摆了摆手,道:“不必如此,只是有些重要的事,还请君回去向陛下禀明。”

向朗随即直了直身子,做出认真聆听状。

士燮对向朗道:“若陛下当真想要用我士家办这件事,那第一点就是不能让前番老夫上谏的奏疏,为外人所知,务必要做到保密。”

向朗颔首赞道:“陛下也是这般作想,因而早就将此事摁在尚书台,如今知晓士公上奏疏的,也不过只是寥寥数人而已,绝对不会泄露的。”

士燮点了点头,道:“如此就好办了,老夫这边除了老夫自己,也无旁人知晓老夫向陛下上过奏疏……那接下来,就得请向君回返襄阳,向陛下上书,请陛下配合老夫做一件事。”

向朗拱手道:“请士公吩咐。”

……

两人密谋许久之后,向朗便拜辞离去,第二日,他就向士燮请辞,然后回返荆州,去见刘磐。

如今的刘磐和黄叙一同坐镇襄阳,替刘琦守备南方根基。

毕竟,荆州是刘琦的根,只要荆州不失,刘琦就可以永远保持不败之地。

向朗到了襄阳,便立刻写了奏疏,请刘磐派遣快骑专使,用最快的速度将消息传递回雒阳。

使者沿途换了不下七次马,抵达雒阳已是十四日之后。

刘琦在得到了向朗的消息之后,几经斟酌,同意了。

他再次派遣使者回返襄阳,将具体操作这件事的权力,全权下放给了刘磐、黄叙以及向朗等人。

得到了刘琦的恩允之后,向朗在和黄叙、刘磐等人商议之后,开始仔细筹谋这件事。

数日之后,长沙学宫的两位博士,庞德公和司马徽,为了宣传新的图书本册以及印刷术,另外还要在各地进行巡回讲经,开始南下。

而奉命与庞德公一起南下的人,则是讨虏将军,领南郡太守的黄叙。

一位两千石的郡守随同两位博士南下巡讲宣传,足见此事有多么的隆重。

而庞德公和司马徽一行南下讲经,最终的目的地,则是定在了交州。

在一行人去往交州之前,刘磐就以镇南将军的名义,给士燮写了一封书信,让他做好迎接准备,并组织交趾境内的士族学子,待庞德公等人抵达之后,统一听他们讲经。

消息传到交趾之后,士燮很是兴奋,当即就紧锣密鼓地派人安排起了这些事。

士燮忙活得热火朝天,他的弟弟士壹心中则泛起了嘀咕。

士壹领着他的儿子士匡,一起来见士燮。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