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单骑入荆州开始 第705章

作者:臊眉耷目

盎格鲁撒克逊人的后裔凭什么这么牛逼?地球大家庭就必须用他们的语言?用他们的钞票当结算货币?

盎格鲁撒克逊人的后裔在北美,以全球百分之4.4的人口,消耗着世界四分之一的能源。

刘琦觉得,大汉民族其实也可以。

当然,他是活不到几千年后了,也不知道几千年后到底什么样,但至少他可以努力试试,为后代打一个好底子。

“文和先生,等你的身体恢复之后,关于西域这方面的事,我想交付给你统筹。”

贾诩闻言,下意识的张嘴就要拒绝。

刘琦却伸手挡住了贾诩的话头,道:“你且听朕说完!”

贾诩被刘琦的手势一挡,随即暂时不吭声了。

他只是默默地看着刘琦。

“其实朕知道,文和所担心的,不过是功劳问题,你是一个善于自保自认,不愿意立太多功绩,恐功高镇主,又恐为旁人所忌,但你的内心呢……却一直还有一些想要做大事的念头,毕竟你如此学识见识,若是就这么埋没,你心里也肯定是不甘心的……所以说,这统筹西域的事情,不正合你意么?”

“这事做成了,会是一件名垂青史的大功劳,而且最重要的是,你不用担心为人所忌,咱们大汉所有成名之家的宗族基业皆在中原,凉州塞外一向被他们视为荒蛮之地,你在那里建功,他们对你有的只是不屑一顾,根本不会把你当成劲敌,因为他们的基业都在中原或是河北,哪怕是荆州和益州。”

贾诩闻言,似有意动。

“至于所谓的功高盖主,无外乎就是朕了……你觉得,你在西域取得的功劳,会压过朕的风头么?而朕会让你压过朕么?”

贾诩长叹口气,道:“陛下思虑的真是周到,老臣甘拜下风……老臣愿意替陛下分忧。”

刘琦满意地点了点头:“等你病好了以后再说吧……凉州那面,那个人倒是可以派上用场,你可好生使用。”

贾诩心中明白,刘琦所说的人就是李儒。

“尚书台那边,朕会让庞统和司马懿负责与你接洽,你有什么需要向朕索要的,只需跟他们汇报即可。”

“诺。”

“那个袁谭……文和觉得怎么样?”刘琦话锋一转,将话题转移到了袁谭的身上。

贾诩沉默半晌,道:“是个人物,但还不及其父。”

刘琦揉了揉自己的额头,道:“确实如此,朕想如何用他,想必文和心中也有数吧?只是现在袁绍本人不上钩,袁谭也不上钩。”

贾诩笑呵呵地道:“有些事,欲速则不达, 特别是兄弟相争这种事情,不到万不得已之时,是不会轻易显现的,袁家父子都不是寻常之人,陛下想要在短期内成事……老臣说句实话,不现实。”

刘琦闻言沉默了。

少时,方听他幽幽开口道:“那依文和之见,此事该如何处置?”

“老臣在家中养病之时,也曾听说了一些陛下对袁谭的手段,陛下对袁谭可谓是不远不近,若即若离,分寸把握的很好,但要想更进一步,光靠陛下一个人是不可能的,总得找一个中间人才行。”

“中间人?什么样的中人。”

“一个可以和袁谭相处的较好,同时又能帮陛下在袁谭身边完成陛下交办的事。”

刘琦苦恼地转着手指头。

“这样的人……嗯,找谁呢?诸葛亮,蒯越?还是太史慈?”

贾诩笑着摇了摇头:“这些人都是陛下的亲近之人,袁谭对他们心中有所防备,无法接近,更无法交心。”

“那要是这么说的话,整个雒阳城,只怕都没有能跟他交心的人了吧?”

贾诩摇了摇头:“也未必。”

“嗯?”

“同样是人质的话,那相处起来,袁谭应不会有所防备的。”

第九百九十六章 士家

整个雒阳城中的人质,掰着手指头算也就那么几个。

当年的陶商,算是陶谦留在这里的人质,但如今陶谦和陶应都已经让曹操给灭了,陶商又入赘到了刘家,成了刘雅的夫婿,双方化仇为友,基本上已经算不得人质了。

另外还有马休,他是代替其兄马超留在雒阳城的人质,但刘琦对马铁比较信任,委以他重任,而西凉马腾马超父子如今在凉州戍边,在某种程度上而言,跟刘琦属于蜜月期。

至于袁术和袁耀父子……嗯,倒是跟袁谭的情况比较相似,两方都是袁家人,且原先都跟刘琦有仇,后来因为各式各样的原因,不得不与刘琦重新建立关系。

只不过,袁绍的势力尚在,而袁术则已经“挎筐”了。

还有一个人质,就是孙策,论及角色地位,此人和袁谭倒是比较接近,不过以孙策的暴戾秉性,只怕让他配合刘琦来收拢袁谭,是怕有些不现实。

刘琦思来想去,也没想明白贾诩口中说的这个人质是谁。

“文和,若是说人质,这雒阳城中确实是有那么几個,但好像还真就是没有合适的……陶商、马休、孙策、袁术父子……”

“咳、咳咳!”贾诩重重地咳了几声,随后长吁口气,叹息道:“陛下,这陶商和马休,都是您的亲近之人,袁谭不傻,无法用之……至于袁术父子和孙策,倒是可用,但却不能直接让他们跟袁谭接洽。”

“什么意思?朕不甚懂。”

“袁术与袁绍关系不和睦天下皆之,如今袁氏的地盘虽归于大汉,但他毕竟在朝中得了个车骑将军的虚职,而袁耀也刚刚被调到大理寺署,按常理而言,他们目下没有背叛陛下的必要……当然,以后若是能够设定合适得到契机,倒是可以让他们两个人帮忙,但现在肯定是不行的。”

刘琦眯起了眼睛:“哦。”

“至于孙策,倒是可用,不过他本人与陛下的关系不好,恐不会心甘情愿地为陛下所用,依老臣看,孙策日后或许会有大用,但眼下不可用,需要有人对他晓以厉害……老臣看,那个尚书台的周瑜似乎就可以。”

刘琦用手揉了揉太阳穴,道:“你这话说了等于没说,到头来还是什么问题也没有解决……这个中间人,你说袁耀和孙策可以,但又说他们现在还不行,那现在行的人,是谁?”

贾诩砸吧砸吧嘴,道:“老臣想问陛下一件事,还请陛下不要隐瞒老臣。”

“文和有话直说。”

“交趾的士燮,当下是什么情况?是想继续留在交趾,还是有意北上回返中土?”

一句话,整个房间内顿时安静了下来。

少时,方听刘琦慢悠悠地道:“文和莫非是听到了什么风声?”

贾诩不解地看着他:“什么风声?”

看到贾诩的表情,刘琦释然了。

士燮如今想要北归的奏请,除了通过刘磐,然后又递送到尚书台之外,目下应该还是没有人知晓的。

如此说来,贾诩适才所言,完全就是靠……猜的!

他怎么这么厉害,什么都能猜出来?

“士燮,确实是有意北归,而且还是上半年上的奏书,一直在尚书台压着呢。”

贾诩笑呵呵地道:“果然如此。”

“文和,你是怎么知道的?”

贾诩摇了摇头:“不是老臣知道,而是老臣也到了这个年纪,那士燮比老臣还大十几岁,到了这个年纪,有些事早就该看清了、看透了……他虽然出生于交州,但自幼游历中原,深知南北差距,也向往中土生活……离开交趾,北来中土,过读书涉猎的惬意生活,岂不是比在那莽荒之地,日日受惊,又担心被陛下猜疑来的要强?”

刘琦闻言笑了:“看起来,贾大夫对这些年纪大的人,还是比较了解么。”

贾诩道:“谁让老夫我,年纪就是大呢?不知陛下对于士燮,打算如何处置?”

刘琦道:“朕刚对尚书台授意,让尚书台代朕书信一封给士燮,让他在襄阳,成都,长安,汉中等地,任择一地养老。”

“陛下没让他来雒阳?”

刘琦笑道:“那么大年纪了,让他们来雒阳作甚?这不是给老人家找不痛快么。”

贾诩点了点头道:“陛下仁义,着实令人敬佩……不过事到如今,还请陛下暂时收回成命,着士燮全族来雒阳。”

刘琦闻言心中一惊,接着他想明白了。

“原来如此,文和是想让那士燮来雒阳……作为与袁谭接洽的中间人。”

贾诩纠正道:“确切的说,应该是士燮一族作为中间人。”

“那,朕应该如何行事?”

贾诩笑道:“天幸士燮向陛下请呈回返中土的事情,并无太多人知晓,陛下应立刻下令,严密封锁之事,不可再向外透漏,然后方才好行事。”

刘琦点了点头,道:“这个是自然的,只是此事封锁之后,朕又当如何行事?”

“自然要与士燮做沟通,请士燮协助此事,当然如何让士燮信服,只要士燮愿意帮忙,依此老的能耐,想让袁谭入套,应是易如反掌之事。”

刘琦点了点头,士燮的名声他也是听过的,所谓宽厚有重器,谦虚下士,学问优博,通晓政治,绝非普通人物。

普通人物,也是绝对无法雄踞交州这块南境蛮地的。

沉思了片刻之后,方听刘琦缓缓开口言道:“朕知道该怎么做了。”

……

次日,使者向朗从雒阳出发,一路南下,直奔交趾而去。

身为荆州名族,向朗一直都是刘表手下的干吏,后又被刘琦重用,在荆州协助庞德公和司马徽治学,期间还曾拜司马徽为师。

刘琦掌控雒阳之后,从荆州调遣了一批学者入京,皆封博士,让他们协助自己重新拟定雒阳的教育制度。

刘琦在灭掉诸多公卿之后,经过认真的考虑,决定重开太学,但此太学非彼太学,现在的太学所承担的职责,只是最高学府,而不带有镀金下任地方首长的这一职能。

现在的太学,也更名为国子监,而向朗则是国子监的博士。

向朗一路疾行南下,直奔交趾而走,去拜见士燮。

第九百九十七章 六旬老儿

士燮的年纪不算下小了,甚至可以说是很老了,他今年已经六十一岁,在这个短寿的时代来说,活到六十一岁,跟后世活到八十一岁基本上没什么差别。

士燮出生于交州的广信,按道理来说他那是本地人,但他从没把自己当交州人,而是常以中原侨民自称。

其祖为鲁国人,是为躲避新莽动乱而迁居于此,虽然生活在这偏僻的南境,但士家人代代依旧坚持在北方时的习俗,读经注经,知礼守礼,一样都没有落下。

士燮年轻时也曾在北方游历,对中土的文风和民风极为向往,在他的心中,文风鼎盛的中原之地才是他应该生活的地方。

虽然他最终因为种种的原因而继续留在交州,但他心中却始终有着向北而归的理想。

最终,当黄叙率兵进入了交州境后,士燮力排众议,举众向黄叙的兵马归降。

时至如今,士燮眼见刘琦登基为帝,雄踞南方,同时还打下了关中凉州等地,虎视河北中原……他心中认定,这个天下早晚必为刘琦所一统,而刘琦也必将开创一个前所未有的盛世。

既然如此,与其继续在交州掌权而被刘琦猜疑,倒不如主动交权,举族北迁,谋一个好的前程与归宿。

士燮已经六十一岁了,在他自己看来,自己都活不了多长时间了,他现在这么做,不过是想给后代寻一个好的归宿。

奏疏通过刘磐递交上去之后,士燮就开始悠闲了起来,他在交州耐心地等待刘琦的回信。

别看士燮从来没有见过刘琦,但荆州和交州毕竟属于近邻,士燮对于刘琦没少做研究,针对他平日的行事风格还有他以往的事迹,仔细地对这个人做出揣摩品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