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单骑入荆州开始 第702章

作者:臊眉耷目

袁绍也是奔五十岁走的人了,在大汉朝这个年代,五十就算是人生的一道分水岭了,袁绍所认识的和他同龄的乡人,已经死了一半,而他认识的这些人,大部分还都是和他处在同一个阶层,在这个年代而言,相对还都是不缺吃不缺穿,生病也能用得起药。

若是换成普通的氓首齐民,活到快五十岁,基本就可以称之为族中祥瑞了,在年龄方面虽不能说是独孤求败,但至少也能列入到五绝的之列。

到了这個年龄,袁绍也逐渐可以接受自己的情况了,人生半百,算是够本了。真要走了,那就走吧……毕竟这一辈子纵横天下,该有的都有了,不白活。

当然,他虽身体有恙,但还不至于立刻就死。

以袁绍对自己身体的估计,他再活个三五年,应该是不成问题的。

若是能够利用这数年的时间,将刘琦灭了,那自然是再好不过。

不过袁绍也不是傻子,他心中明白,若是刘琦一方的内部不出现重大变故,别说三五年,二十年都灭不了对方。

若是真要南北长久对峙,让大汉天下一分为二,成对立之势,那自己后方的稳定就是重中之重。

需知,这不到十年的时间,荆、益等地的发展迅速确实迅速,特别是粮食方面,目前大汉十三州中,能够让辖境内的氓首全都吃饱饭的州郡,也就只有益州和荆州,当然交州和淮南等地,也正在大力的推广镇西稻,就粮秣储存量而言,刘琦的辖境要远远超出北方。

但是南方毕竟是近十年才开始发展崛起的,但大汉过去百年,乃至于大汉建立前的前年间,中华的发展底蕴和文化输出之地,都是在中原以及黄河流域。

荆,益如今虽然后来者居上,但要在整体上完全的碾压北方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所以,只要在内部不出问题的情况下,双方保持平等对峙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当然,这只是袁绍自己的设想。

现在关键问题是,若自己三五年之后真的不在这个人世了,怎样才能让自己的后代依旧能够在本朝掌握最大利益。

“孟德,依照你之见,袁某若是真有一天去了,而尚儿还未长成,其受冀州本土诸族控制,不能自立,若如此,袁氏当如之奈何?”

曹操闻言没有说话,只是若有所思。

半晌之后,方听他缓缓地说出了两个字:“制衡。”

“制衡?”袁绍眉头瞬时间皱起,道:“何以制衡?”

曹操淡淡一笑,道:“本初,冀州本土势力,你不觉得这些年来,势力愈大了吗?新朝建立,几乎所有的重要位置上,坐的都是冀州本土士人,而在汝颍一系人中几乎无人得坐高位,南阳方面也就是逄元图勉强算是个高官,其余诸人,六百石以上的几乎没有,便是如同许子远,那可是咱们昔日的雒中的挚友,如今也不过是一个郎官,在这么下去,你我百年之后,河北结果如此,你自知晓。”

袁绍闻言不由沉默了。

过了一会之后,方听他道:“其实,袁某当初杀了田丰,虽是因为他有犯上之嫌,其实却也不乏想要打击一下冀州诸族的目地,但是就目下看来,对于冀州中人来说,似乎并无什么用处。”

曹操轻叹口气,道:“所以,南阳人还有汝颍系的人,该提拔,就得多提拔提拔了,至少两面的力量均等,日后不论是谁坐在你的这个位置上,制衡起来,也方便一些。”

曹操的话,也是袁绍心中一直在思量的。

宛雒、汝颍之地,在大汉朝正中,自古便是士族云集之地,士族中的英才辈出,而身为四世三公的袁氏,在这些地方的影响力都非常巨大。

而袁绍入主冀州之后,也曾重用过汝颍系士人,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各种各样的偶然事件,汝颍系士人在袁氏的影响力逐渐减弱。

此消彼长,河北本地士族在袁氏集团中占据了重心。

而现在,是时候该重新调整一下手下人的权重比例了。

思虑了一会之后,突听袁绍道:“孟德。”

“兄有何事?”

“你昔日在兖州时,手下有不少英武之士,如今坐镇地方,实在可惜……依袁某看来,不如调来邺城,为朝廷所用,如此也不会亏待英才,如何?”

曹操自然不会将袁绍这番话当成真心实意。

摆明了是试探自己。

“朝廷中的职位,尚不够河北诸人分的,如何能再予以兖州诸士?本初切莫急功近利,还是稳扎稳打的好。”

曹操如此知晓进退,倒是让袁绍颇为满意。

看来,孟德即使是入了邺城,与自己站在同一阵线,也是知晓轻重的。

他终归还是知道自己的定位,不想旁人那般,稍稍得势,就失去了自我,不知道自己的位置在哪了。

“孟德,你且回去,此事容我细思……对了,你手下的人,纵然暂时不能来邺城,但伱回头也还需列一份名单给袁某,该用的人,还是要用的,纵然不能全用,也得适当提拔,不让恐凉了中原英豪之心啊。”

曹操这一次却是不再拒绝,起身道:“回头,曹某列一份名单,寻一日给本初送来。”

……

离开了袁绍的府邸,曹操返回了自己的府中。

郭嘉暂时没有入仕,只是作为将军府的长史,跟随在曹操身边出谋划策。

“袁绍今日试探我了。”

曹操找来了郭嘉,刚一见面就没头没脑的将话题扔给了他。

郭嘉急忙细问,袁绍遂将个中缘由讲与郭嘉。

“如此说来,袁绍是打算启用汝颍人士了?”

曹操慢慢地捋须道:“正是如此,不过想来他一开始也不启用太多……似许攸,逄纪等人,最近一定是会被朝廷提拔的,至于其他人吗……特别是咱们这一系的人,想来还是需要再等等的,本初他毕竟对我还是不放心。”

郭嘉笑道:“若是想让袁丞相放心,那将军此番给他呈递的这份名单,务必要仔细斟酌,这上面要列举的人,万万不可太多,以免让袁绍觉得公有争权之心。”

曹操赞同道:“曹某也在仔细的思考此事……那依奉孝看来,曹某当举荐些什么人……若为避嫌,这曹氏族中的英杰,想来不能向袁绍举荐吧?”

郭嘉摇了摇头,道:“不可!将军若想去袁绍之嫉,恰恰相反,则一定要向袁绍举荐曹氏和夏侯氏的族中英杰!”

第九百九十一章 子明,公明?

雒阳城,太仓。

“启禀陛下,这是今年的粮收账目,请陛下查看。”

新任的大司农刘先,命人将简牍一盘又一盘的端到了刘琦的面前。

刘琦只是随意的扫了一眼,之后就摇了摇头:“不必看了,朕今日来此,也不过是为了巡视一下太仓而已,至于这当中的具体数目,大理寺署下面刚刚成立了专门的审计署,那里有精通数术的干吏,让他们定期检验就是了,朕没必要亲自清点。”

“是,臣明白了。”

刘琦举目望去,太仓之中视力所及的地方,到处都堆满了稻米,同时还有一些贵重的物资等等。

“雒阳的太仓,眼下共有几处?”刘琦一边在太仓中来回巡视,一边问刘先道:“回禀陛下,算上陛下如今看到的这一处,共计四十一处。”

“还够用么?”

“回禀陛下,暂时还是够用的,不过依老臣推断,若是我朝继续休养生息,再过三年……哦,不应该是两年不到,这太仓怕是就不够用的。”

“那就再修建一些吧……不过不要光在雒阳修建,包括长安,成都,汉中,襄阳,长沙,江陵这些地方,都要修建由朝廷直属的仓禀,用以充实中枢可控物资,以备随时调用。”

“诺。”

“回头朕还会落时新的分税制度,地方和中央的税务分配,要重新进行调配,地方的郡署和县署,只留下一些固定税种进行维护,其余的由中枢统一运筹……这事尚书台自会拟定。”

刘先跟在刘琦身后,闻言道:“陛下,臣有一点比较担心。”

“何事?”

“陛下将大部税种,全部收缴于朝廷中枢,此乃富国之策……只是臣看过陛下草定的分税,地方所能使用的税赋是不是有些太少?只是占了三成多一些……地方每年需要用钱的地方很多啊,包括练兵,修葺,农桑,治水诸事。”

“地方缺钱,让各地郡守直接上表问朝廷要,朕又不是舍不得给?真要是办实事,朕一个子不少全部给地方拨!要钱要物要粮,想要多少都可以。”

刘先有些疑虑地道:“先是每年大费人力的收缴到朝廷,然后再大费周章的再下发下去……陛下,这不是有些过于虚耗了?”

“没错,是有些虚耗。”刘琦坦言道:“但是比起朝廷绝对权威的养成,这点虚耗也值得的。”

刘先张了张嘴,似乎想说些什么。

但是当他看到了刘琦不容置疑的表情之后,最终还是将嘴闭上了。

想想刘琦为了能够走到今天这一步,在登基后所做的那些事情,倒也是能够理解了。

两人在太仓中转了一圈后,一起走出。

随后,刘琦又着人带他去巡览尚书台。

如今的尚书台诸事已经走向正轨,以诸葛亮为首一众青年才俊在极短的时间内将尚书台支撑了起来,运作的速度和效率比起原先不遑多让,甚至还隐隐有超越之势。

而诸葛亮等人的能力,则是在随同刘琦处理各项政务的时候,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陛下,刘都护那边传来消息,说是交州的士燮请旨,希望能够举族迁往荆南居住,刘都护特差人来问,允许还是不允。”

刘琦闻言,哑然失笑。

所谓的刘都护,指的是镇南将军,长沙郡守刘磐,他也是刘琦登基之后,唯一一名持假节的将军。

刘琦虽然人在雒阳,但他的主要根基还是在荆州,荆州那边一定要有嫡系的将军镇守,刘磐自然是当之无二的人选。

而讨虏将军黄叙和虎威将军魏延,依旧是南郡太守和江夏太守,只不过两个人都得了将军之位,同时又都封了亭侯。

李典则是搬移到了宛城,迁中郎将,南阳太守。

四个人一同在荆南坐镇,保护刘琦最重要的基业。

而荆州南面的交州,则是在与周瑜交手前就被黄叙讨平,士燮举族归顺,不过当时刘琦为了维护南境的统治,依旧让士燮在交趾执政。

但很显然,如今刘琦的势力愈发巩固,特别是他一手除掉了雒阳的诸多与他不同道的公卿,此举虽然引起了许多士族的不满,但同时也让很多士族群体心惊胆寒。

而士燮,毫无疑问就是这心惊胆寒的一员。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士燮都觉得,他不应该继续担任交趾太守了。

时间长了,真的很容易被刘琦清算。

孙坚还在江东做他南天王的美梦,但士燮已经认清形势,主动要求交权迁移了。

根据刘琦对待‘自己人’的宽仁,士燮相信刘琦一定会善待他一族的。

当然,士燮之所以如此懂事,想来也是这段时间,刘磐不断派人前往交趾对他进行‘规劝。’

“士公既有北归之意,你等就代朕写一封书信给他,就说……他是有功之臣,既想回来,那这襄阳,成都,汉中,宛城,长安,长沙,江陵诸地,他想在哪安居,那朕就准许他在哪安居……地方由他选就是了。”

“诺。”

诸葛亮当即领命,不过他随后似乎又反应过味来,奇道:“陛下适才所言的那些地方,怎么却不包含雒阳?”

“嗨!”刘琦摆了摆手,道:“人家主动请旨北归了,朕若是将他们一家都弄到雒阳来,岂不是好像朕信不着他们似的……再说了,人家士公全族北归放下兵权,诚意满满,也就是想求個安稳,朕将他们全族迁到雒阳,人家会不自在的。”

诸葛亮恍然:“陛下真是心胸宽广。”

就在这个时候,庞统急匆匆地走过来,对刘琦施礼道:“陛下。”

“士元有何要事?”

庞统双手持一份简牍,呈给刘琦:“此乃从叔特意写给陛下的书信,说是有要事请陛下处置。”

“恩师?”听了是庞德公的书信,刘琦不敢怠慢急忙接过。

当他看过内容之后,不由哈哈大笑,然后瞅向诸葛亮。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