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单骑入荆州开始 第701章

作者:臊眉耷目

少时,便见袁绍站在了审配的面前,沉声道:“有些事情,都是民间的流言,氓首无知,闻风是雨,有些事从雒阳那边传过来,传着传着就变了样,我等身为朝廷的中流,却万万不可不辨真伪,妄相乱传,如此于国不利,知道吗?”

审配急忙拜道:“丞相所言甚是,配定然牢记……回头,配也去告诉诸人,莫在朝中胡乱传言,以免引起动荡。”

“嗯,这就对了,有些事情,还需仔细查证,若有了确凿证据,再行议论不迟,就像是刘琦和吾儿之间的这些事,不可妄议,毕竟显思去雒阳当人质,已是不易了。”

审配急忙颔首:“是,是,公子在雒阳实属不易,我们在邺城,却也万万不可拖了公子的后腿才是。”

“拖后腿倒是说不上,只要是咱们莫自乱阵脚就好。”

审配连忙道:“此言极是。”

“对了,尚儿如今也已经长成,虽还未到冠礼之年,但袁某想,是时候也该让他出仕了,毕竟当此非常时节,能早出来历练一下还是好的。”

顿了顿,却听袁绍道:“回头,你看着在少府中,替他安排一个地方吧。”

“诺,回头拟定完了职位之后,配再向丞相禀明。”

袁绍满意地点了点头,道:“好,有劳正南操持了,尚儿年幼莽撞,行事恐有疏漏之处,回头入仕,你还需替我多多看管才是。”

“诺。”

……

审配出了袁绍的书房,只感觉浑身一阵大汗。

他抬手擦了擦额头,迈步离去。

出了后院时,却见一个府内的家奴悄悄的走到了审配的面前。

审配认识此人,知道对方乃是刘氏在袁府中的嫡系,此番来见自己,必然是替刘氏来问话的。

“大司农,夫人让属下相询,袁大郎之事,如何?”

审配四下观察了一圈,见左右无人,遂道:“毕竟是袁公长子,岂能旦夕而使其落?袁公对大郎没有责怪之意。”

那家奴低声道:“若如此,恐夫人会不高兴。”

审配嗤笑一声:“告诉夫人,对我而言,她不高兴,远远比不得丞相不高兴,夫人不高兴,最多不过是见责,丞相若是不高兴,我的脑袋怕是就没了。”

家奴的表情,显得异常尴尬。

“这,这……正南先生如此回复主母……岂非是让某难做?”

审配的表情缓了一缓:“你且告诉夫人,就说丞相虽然不处置大郎, 但却有意让三公子出仕,丞相今日特意吩咐我,让我在少府给三公子安排一个好位置……回头我自会用心。”

那家奴闻言顿时大喜,急忙对审配道:“夫人听了这个消息,定会喜悦,属下这就将此事转报给夫人。”

说罢,便见那家奴匆匆转身离去。

审配望着他的背影,哼了哼,随后自言自语道:“蠢女人。”

……

审配离开了袁绍的书房之后,袁绍派人将一位重量级的人物请到了自己的府上。

那个人就是曹操。

“孟德,袁某今日一时气愤,出于泄愤的目地,处理了几个家奴,现在想想,实在是有些后悔啊。”

曹操倒是不以为意。

袁绍这天下楷模只是明面上的,但曹操了解他,他这一辈没少杀人,而且也没少杀无辜的人。

所谓的楷模,也是有所指的人群。

因为心情不悦而弄死了几个家奴,袁绍若真因此而闹心,那曹操一定会把自己的双眼给挖出来。

“本初为何心情不悦?”

“你说呢?”

曹操闻言笑了:“哈哈,定是因为你家那个让人操心的长子,对吧?”

第九百八十九章 袁曹

说实话,能够当着袁绍的面,把话说的这么直接的人,也就只有曹操了。

毕竟,他们两个人的关系实在是不一般,虽然曹操一直处于袁绍之下,但在袁绍眼中,也只有曹操是他是一个级别的。

河北其余的人,虽然因为各自的利益与袁氏配合,但在袁绍的眼中,他们都是自己的手下,而非同级。

针对眼下的家事,袁绍寻思来寻思去,也就只有找曹操唠唠了。

“可不就是那混账小子!好端端的,在雒阳他居然受刘琦的恩惠和指挥,这让某这张脸往哪里落!”

曹操捋着须子笑道:“显思在中原时,曾与我合兵,我看他虽然有一些心浮气躁,惯与人争锋,但还不是那种是非不分之人,若说他会为刘琦收买,曹某第一个不信。”

袁绍哼了哼,道:“袁某也是不信的,想来有些事,也不过是雒阳那边传出来的流言而已,听说雒阳卫士署的精锐甚多,最擅长的就是在民间造势,显思在雒阳的事,八成说不定是刘琦授意卫士署故意传到河北而已,倒是不足为奇。”

曹操见袁绍说的透彻,暗道自己的这位大哥毕竟不是等闲之辈,有些事情他也是一想即透。

虽然曹操不敢说袁谭如今在河北的这些风声完全都是雒阳那边的造势,但至少有一半是卫士署在暗中运作。

刘琦和他那一众手下是有本事,但袁绍和曹操也不是等闲之辈。

“既然本初已知这个中缘由,又有什么好气闷的呢?”

袁绍长叹口气,道:“袁某气闷的,非是雒阳中人所为,相反的,偏偏就是邺城这些人的所为,以审正南为首的这些人,一个个好生可恨,不但不替显思申辩,还趁人之危!再怎么说,那也是我的儿子!他们怎敢!”

曹操捋着须子,叹道:“冀州中人,借机打压大郎,这也在情理之中,毕竟显思已无生母,而三郎的生母出身河北,与这些人打断骨头连着筋,他们不支持三郎,才是奇怪。”

袁绍沉默了片刻,道:“今日正南来向我传雒阳流言,说显思的不是,让我给驳斥回去了……”

曹操哈哈大笑道:“以兄长行事之风,怕是不会光驳斥他吧?总得给些好处才是。”

“孟德知我。”

袁绍自得的挺起的胸膛,道:“河北诸人,乃是朝廷的顶梁支柱,若一味驳斥,终归于你我无益,他们想扶持三郎,那袁某自然也要稍顺他们的意才是,我已对正南说了,让三郎去少府任职,以安冀州诸族之心!”

曹操只是浅浅的笑,没有多言。

袁绍见曹操不答话,心中暗道一句‘滑头’。

他随即将身子向前探了探,问曹操道:“孟德,依你之见,我这几个儿子,日后谁可继大事?”

曹操没有想到袁绍会突然问他这个,心中略有些惊讶。

他没吃准袁绍问他此事的目地,遂露出一副迟疑之态。

“此乃兄长家事,我却不好多言。”

“你是我兄弟,于这几个孩子而言,亦如从父一般,你说的话,对绍而言,便如同本族中人所言一样,何必拘谨。”

曹操听了袁绍的话,淡淡一笑,并没有过分在意。

有些话,听听就行了,若是当真……那不是他曹操傻,就是他曹操把袁绍当傻子了。

不过值此时刻,倒也不是不能回答袁绍的问题,只是要讲究一个方法。

袁绍年轻时便与曹操相厚,两家往来频繁,袁绍的那几个儿子,曹操原先倒是都见过。

虽然那时候这几个小子都不大,但曹操对他们的印象还是挺深的。

当然,这其中让他印象最为深刻的,还是和他一同在中原与南军对抗过的袁谭。

曹操认真地思考了一会,方才慢悠悠地道:“本初,非我不言,实在是你这几个儿子,当初我见他们的时候都太小了,前番大郎与我同在中原,我尚对他熟知几分,可这二郎和三郎,这些年一直都不曾会过,如何让我来定此事?”

袁绍皱起了眉头,细想片刻,终是长叹口气:“这倒也是。”

曹操试探道:“本初,这三个孩子之中,谁最类父?”

说到这个话题,袁绍的脸上顿时露出了一丝得色。

“不瞒孟德,三子袁尚虽然年幼,但不论是外貌,气质还是行为举止,皆与为兄相同,看到他,为兄仿佛就看到了自己年轻时的模样……着实是英武不凡呀。”

曹操紧紧地盯着袁绍的脸,揣摩他说话时的表情变化。

当看到袁绍说起自己的三儿子袁尚时,脸上那无法遮掩的自豪与快慰,曹操的心顿时明亮了起来。

“如此说来,本初觉得三郎最类其父,可成大器了?”

袁绍笑呵呵地捋着胡须,并未过多回答,不过脸上的表情却表面了他的心意。

别看袁绍适才吓唬了审配,同时又反感冀州各族诽谤袁谭,但凭心而论,他最喜欢的还是袁尚。

若非袁绍对袁尚过于溺爱,冀州诸族也真就未必敢去轻易掂量袁谭的位置。

“本初若想让三郎继承基业,倒也并无不可……毕竟三郎的母亲乃是冀州大族出身, 三郎若能承继基业,定然会得到河北诸族的支持……只是,这当中或许会有一个隐患。”曹操慢悠悠地道。

袁绍也不是糊涂人,他一下子就明白了曹操所说的这个隐患是什么。

“孟德所言,是指我儿年少,其母的家族又和冀州本土大族往来甚密,一个不好就容易为人所控,是么?”

曹操笑道:“其实也是曹某多心了,毕竟本初正值盛年,有你在,这天下诸族在河北,谁也别想翻出浪花来。”

说者是不是无心不知道,但听者却异常有意。

袁绍沉默了半晌,方才言道:“其实,我这身体到底是个什么样子,我心中有数。”

曹操听了这话,顿时一愣。

“本初此言何意?”

袁绍长叹口气,摇了摇头没有说话。

自打尸乡一战之后,袁绍就感觉自己的身体越来越不对劲了。

具体怎么个不对劲,他说不清楚,但就是不舒服。

有时候心烦意乱,有时候坐在那里,好端端的就是一阵头晕目眩,而且总是容易疲乏,动不动还老咳嗽。

尸乡一战,被刘琦打败的袁绍,内心受到了巨大的挫伤。

虽然表面看无事,但其实他的心一直愤恨难平,对刘琦给他的巨大伤害,袁绍一直咽不下这口气。

这股火气实在是太大了,偏偏又无处发泄,在某种程度上而言,这给他的身体造成了无法修复的损伤。

第九百九十章 试探

一想到自己的身体,袁绍就下意识的伸手去摸自己的胸口。

说实话,最近每每一到动气的时候,袁绍就感觉自己的胸口一阵生疼。

袁绍暗地里也没少找医官,但问题是,任凭他找了多少名医,吃了多少补药,也没法解决的他胸口隐隐作痛这个隐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