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单骑入荆州开始 第571章

作者:臊眉耷目

因此,刘琦下达了政令,鼓励水产业降低此类赋税的同时针对青,草,鲢,鳙等鱼种进行养殖,由此让养鱼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当然,刘琦在这方面的知识储备几乎等于零,但他却要求荆州学宫将各地养鱼业的经验和养殖方法收录在册,定期更新经验,特别是对鱼苗的生产季节,鱼苗习性,人工投饵,粗养转精养等进行妥善的记录并及时更新。

另外,粮食的高产,也促进了酿酒的产量。

刘琦知道,对于眼下这个农业社会而言,盐、铁、酒属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命脉,就算是粮食产量高了,社会资源多了,但这三样东西的出产,定价,销售以及分配,一定要由以自己为代表的官署机构说了算。

而且一定要一直执行下去,狠打私贩绝不手软。

一旦放手,就很容易将好不容易抓到手的中央集权,再次洒落到那些地方大族的手里,从而再走一遍汉朝因为地主豪强势力过强而走向灭亡的老路。

能够左右经济的资源,一定要掌握在国家手中,这是稳定局势的基础。

“君侯!君侯!”典韦的大嗓门从门口传来,将刘琦从遐想中拉回了现实。

“这么大声干嘛?”刘琦用手指掏了掏耳朵眼道。

“夫人来信了!大喜事,大喜事!”典韦笑呵呵地冲到了刘琦的面前,那巨大的身形冲刺的速度极快,晃的刘琦都以为典韦会将自己撞飞出去。

不过,典韦口中的大喜事,刘琦心中大致也有数是什么。

他猛的站起身,道:“是不是昭姬生了?”

典韦奔到刘琦的面前,晃荡着自己硕大的脑袋,将一份缣帛递给了他。

刘琦急忙拆开来看。

果然不出刘琦所料,蔡觅给他的家书之中,写的就是关于蔡琰生子的事情。

蔡琰不负众望,为刘琦生下了一个男孩。

“我有儿子了?”刘琦看完信后一阵激动,他急忙低头再次看了一遍蔡觅写给他的信,确认了自己并没有看错。

他哈哈大笑:“我有儿子了!哈哈,我有儿子了!”

说罢,他又看向典韦:“典君,我有儿子了!”

典韦使劲地点头道:“好事!好事!”

“你有几个儿子?”

典韦竖起两根粗大的手指,憨笑道:“我有仨”

刘琦的笑容一下子僵硬了。

好吧,跟他相比似乎也没什么可兴奋的。

他恢复了正常,轻轻地咳嗽了一声,将书信收了起来。

“唉,可惜相隔甚远,孩子在成都,我一时半刻却是见不到的。”

典韦挫着手道:“小孩子身体弱,颠簸不得,眼下也只能是让君候父子分离一阵子了,君侯不要着急,早晚能见到。”

刘琦叹息道:“这确实是无可奈何的一件事,但为了孩子的身体,也只能是认了……只是孩子不在身边,这名字又该怎么办?”

典韦摇晃着硕大的脑袋道:“君侯急糊涂了不是?给孩子起名字,自当由君侯亲自来起,旁人怎能代劳?纵然蜀地与襄阳相隔数千里,但君侯若是真给孩子起好了名,咱们荆州也不缺快马,就派人持君侯家书,八百里加急飞速入京,不就得了么!”

刘琦伸手拍了拍典韦的肩膀,道:“想不到这一次,你的思维居然要比我快,我这真是当局者迷了。”

说到这的时候,便见刘琦开始满院的转悠,一边转一边思索。

“起个什么名字好么?”刘琦摸着下巴仔细地寻思着。

少时,却见他重重地一拍手,道:“有了。”

说罢,便见他冲着里面喊道:“来人啊,取笔墨和桌案来!”

府中的侍从行动很是迅速,不多时就把桌案和笔墨还有缣帛端到了刘琦的面前。

刘琦伸了伸手,撸起了长袖,持起毛笔,旁边的典韦则帮着他磨墨。

刘琦在缣帛上,用飞白体工工整整地写下了两个大字。

刘兴

“刘……?这个念什么?”典韦喃喃地重复了一遍。

“刘兴……兴国安邦,中兴汉室,扶保陛下!”刘琦转头看向典韦,道:“名字么,不用起的太雅,只要能够表示我辈对大汉的赤诚之心,便足够了。”

典韦一个劲地点头道:“是!是!君侯所言甚是!这名起的好!”

“派人,将这两个字快马加鞭送往蜀中,亲自交于夫人手上。”刘琦一伸手,将那缣帛交给了典韦。

典韦急忙伸手接过,然后匆匆忙忙的去安排人了。

“站住!”刘琦突然冲着典韦喊了一句。

典韦一下子就停了下来。

“何事?”

“告诉张允,将我适才说的那三句话,让卫士署的人在各州郡中广为传颂,明白吗?”

典韦不明所以地看着刘琦,忽然想不起来刘琦适才说什么了。

刘琦长叹口气,道:“兴国安邦,中兴汉室,扶保陛下……”

典韦闻言恍然大悟。

“诺!”

……

不久之后,各州郡都开始传颂刘琦得子之后,为儿子取名,寓意为‘兴旺汉室,扶保皇帝’的意思,其忠君爱国之心日月可鉴。

刘协自然也知道了这个消息。

对于刘琦的忠心,刘协很是满意,当下亲自派人前往襄阳慰问,对刘琦得子表示祝贺。

而河北方面,袁绍派遣使者入京,表示愿意遵从朝廷的旨意,派兵北上征讨三王部和鲜卑诸族,同时还会负责督促南匈奴王庭返回美稷县驻扎,不让它们威胁到雒阳的通知。

刘协对此很是开心,在他看来,袁绍此举属于自己举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有苦只能往肚子里咽!

但王允,刘虞,李儒,杨彪,朱儁,士孙瑞等人却不这么想。

这些人都深知袁绍的秉性,在他们看来,袁绍是不可能让自己吃这种哑巴亏的,他一定是还有什么后招。

第七百九十六章 袁术的需求

秋收之后,刘琦开始在荆州和益州的郡中进行酒类的管制。

南方粮食的产量日益增高,税收均入田亩,使得粮食开始出现大批的盈余。

毫无疑问,粮食的盈余在南方所刺激的第一产业,则必然是酿酒产业。

而如今刘琦能够想到的,就是完全专卖、间接专卖、商专卖。

酒业的利润在这个时代是巨大的,但以官署的能力,不可能将所有的酿酒坊都弄成官酒坊,这是完全不现实的。

所以可以将间接专卖和商专卖的同时进行。

针对酿酒行业,眼下还是只能由官署承担酒业的某一环节,其余环节由民间负责,荆州方面目下下定的政令就是由官署提供场所,酿具、酒曲、酒户自备,向官府交纳酿酒的税费,酿酒数量不限,销售自负。

这当中,特别是酒曲的生产,必须要由官署自行垄断,而私产酒曲,将被定性为重罪,决不轻饶。

庞统如今已经长大了,虽然依旧是有些稚嫩,但却已经到了可以参政的年纪。

蜀中的政事目下趋于平稳,庞统也被刘琦从益州调了回来,而酒政这件大事,刘琦让庞统参与其中,力争让他得到锻炼。

十一月中旬,诸葛亮从淮南返回了襄阳,向刘琦禀报这一趟出使的结果。

按道理来说,作为使者根本用不上在袁术那里滞留这么长的时间,但袁术这块骨头毕竟相对比较难啃,诸葛亮在那里待了很长的一段时间,慢慢地与袁术磨。

不得不说,诸葛亮的年纪虽小,但能力还是非常强的,与一方牧守袁术交涉了一个多月,最终将袁术的观念慢慢扭转了过来。

原先虽然没有答应与刘琦合作,但似乎对荆州一方,也没有了当初那么大的成见,特别是如今袁绍的声势如日中天,他身为大将军几乎占据了北面的半壁江山,势力之大放眼天下无人可及。

袁术不嫉妒么?那是不可能的。

诸葛亮抛转引玉,将刘琦给予的利益一点一点地向其徐徐而露,一点一点地赢得袁术的好感,最终又将车骑将军这个重磅炸弹扔了出来,总算是博得了袁术的好感。

最终,袁术答应了诸葛亮的和睦要求,并命人放诸葛玄和陶商过境。

同时,袁术派杨弘为使者,反带礼品前来荆州与刘琦交好。

主动派使者与人交好,这在原先是从来没有过的事情。

诸葛亮的表现得到了刘琦的嘉许,当即任命诸葛亮为自己的掾史,先跟随在自己的身边。

同时,刘琦将诸葛亮引荐给了自己的一众属下。

大多数人对这个年轻的小掾史并没有什么感觉,看他年纪轻轻的,并没有对他产生太多的重视。

唯有庞统对诸葛亮上了心。

因为在刘琦手下的一众人中,只有诸葛亮跟自己的年岁相当,这让一向有些自负的他,在不知不觉间,心中多少产生了一些危机感。

两日后,杨弘的使者团抵达了襄阳,刘琦亲自接待了他。

双方一见面,不谈别的,先是一起义愤填膺地痛骂袁绍。

若想关系和睦,就必须要找一个能够引起共情的目标,不论这个目标是共同喜欢的,还是共同厌恶的,都可以增强双方之间的联系纽带。

毫无疑问,袁绍就是最好的纽带了。

痛斥了袁绍一番之后,杨弘义愤填膺地对刘琦道:“刘将军,后将军说了,袁绍乃是袁门中的忤逆之臣,合该讨之,若非后将军眼下实力不济,定当集齐两淮之兵,提兵北上与袁绍一决雌雄!”

刘琦叹道:“说句实话,鲜卑乌桓入境,南匈奴王庭南迁,在我看来,背后的推手一定就是袁绍,可惜我没有证据,不能指责他的罪行……不过袁绍有此想法,其不臣之心昭然若揭!”

杨弘叹息道:“可惜我家后将军如今实力不济,难能为国分忧啊。”

说罢,一个劲地摇头苦叹。

刘琦何等精明的人,只是大略地一瞅,就知道对方说这话的意思。

说白了,适才所有的话不过都是铺垫,依照袁术的性子,派人为使者回礼,肯定是想从自己手中索取更大的好处。

只是这好处是什么,刘琦还真得好好听听。

“后将军占据两淮,兵精将勇,实力强劲,怎么会实力不济?”

杨弘长叹口气,道:“近年来,两淮之地连遭大旱,水患频频,江淮百姓颗粒无收,饥荒遍地,后将军为救济灾民,几乎耗空了府库,如今又如何有实力能够远征呢?”

刘琦做出恍然状一拍额头。

“原来如此……唉,难怪以袁公这等雄伟善谋之士,现如今还困守于淮地而不能展足,原来竟是因为粮草所累……这样吧,袁公若果真能够匡扶汉室,与我等共抗强敌,袁公出兵所需的军粮用度,全部由刘某承担,如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