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单骑入荆州开始 第570章

作者:臊眉耷目

贾诩又问道:“君侯说曹操有抱负,那敢问君侯,曹操的抱负是什么?”

刘琦闻言沉默了,他开始仔细地思索了起来。

曹操是门阀高族中人,毫无疑问,他最开始得到抱负就是借着随同袁绍等人一起诛灭宦官,而兴旺家族,以个人的角度来兴旺整个族群,从而达到更高的政治追求,这是这个时代每个门阀中人都会有的想法。

而如今的曹操,已经在兖州诸多小强中脱颖而出,与他竞争的张邈,刘岱,鲍信,桥瑁等人全都陨落了,眼下只剩下他一个人占据着中原。

当然,为了占据中原,曹操也付出了极大的代价,那就是他为了今时今日的地位,与他昔日的好友张邈彻底决裂,并与整个兖州的士人集团为敌,在血拼中成了一方州牧。

甚至,他在军粮最为紧张的时候,甚至不惜向军粮之中参杂人肉干,也要控制他在兖州的主动权。

这当中,也体现了他上位者的狠。

这个时期的曹操,他心中的抱负究竟是什么,刘琦也说不准。

就在这个时候,贾诩缓缓开口说道:“依末吏看来,眼下天下大局已逐渐明朗,曹操想要的是称雄一方,继续保持他不受管制,割据一方的地位。”

刘琦揉了揉眉心,认真思考了片刻。

对于现在的曹操来说,或许就是这样。

他不是京城中西园八校尉之一,作为忠臣的职责,他在早些年就已经尽了,同时他又不是那名手握天子,执大汉权柄的司空。

现在的他,只是在血雨腥风中,用好友的性命,用家族的支持,用死人的肉干堆积出了一块属于他的广大地域。

经过了数年的时间,曹操已经体会到了身为一方霸主,将一切都掌握在他自己手中的快乐滋味。

当一个逍遥自在,称雄一方无人管制的外藩牧守,远比在朝中给人当臣子的感觉要好的多,哪怕大汉朝给曹操一个三公坐,他也不想放弃现在的生活。

“曹操派人结好我,是为了能够保全现在称雄一方的地位?”刘琦若有所悟地看着贾诩。

“不错,曹操虎踞中原,一是凭他与张邈和兖州士族决裂,还有他的狠辣,二则靠的是袁绍的支持……但是如今,袁绍愈发势大,曹操远有不及,且曹操本身也是门阀中人,除非有特殊的机遇,否则不能得罪袁绍……”

刘琦恍然地点了点头。

曹操的身份与自己这个宗室不同,他出身曹氏,昔日又与袁绍一同谋图宦官,可以说他眼下站的就是以袁氏为首的门阀士族的队伍,若是他再从这个队伍中脱离出来,就无有立锥之地了。

而贾诩嘴中的‘特殊机遇’,对于曹操而言,毫无疑问就是‘挟天子以令诸侯。’

没有这个机遇,曹操永远都不可能对立于袁绍。

“但是,如今门阀与宗室之争,并非一面倒,以君侯为首的宗室,其实赢面也很大,若贾某是曹操,断然也不会将宝全押在袁氏身上,总得给自己一条后路,况且袁绍做事也非常出格,搞不好就会将曹操陷在里面。”

“明白了,他是想和稀泥。”刘琦轻轻地摸着自己的下颚,眯起眼睛道:“眼下袁绍与朝廷的争雄已显端倪,谁得曹操,谁就能够占据绝对优势……姓曹的这是在给我们提醒呢!”

第七百九十四章 审计核查

贾诩的话深得刘琦赞同。

眼下的曹操既非昔年的那个门阀中人,又非与袁绍一起为了门阀利益而与宦官斗智斗勇的典军校尉,也非后来的那个权倾一方的乱世奸雄。

现在的他仅仅只是一方霸主,与孙坚、袁术等人的利益追求在本质上没有什么两样。

面对即将爆发的以袁氏为代表的门阀士人与以刘氏为代表的宗室之争,曹操最好的方式便是左右逢源。

或者说,现在的曹操已经看明白了,在这场战局中,他属于关键性人物。

袁氏若能得他,则对刘氏呈扑杀之势。

他若倾向于刘氏,则可逆推袁氏。

“文和先生,那依你之见,刘某当如何处置此事?”

贾诩轻声道:“虚与委蛇,且应了曹操的盟好之意,派使者前往兖州,回送曹操重礼,先稳住对方,然后再思今后当如何行之。”

刘琦点了点头,他明白贾诩为何要让他这么做。

眼下的局势尚不明朗,曹操究竟想干什么袁绍究竟想干什么,乃至于朝中的人是不是与自己最后也是一条心,所有的事情刘琦都说不好。

在局势不明朗的时期,他就需要先吊着曹操,待局势明朗之后,再做计较不迟。

……

次日,刘琦接见了毛玠,与他详谈许久,对曹操的诚意表示感激,同时派使者随同毛玠一起返回兖州,向曹操表示自己的“友好”。

就这样,曹操和荆州方面的局势暂时形成了稳定势态。

接下来的一段日子,刘琦在荆州开始主抓镇西稻的普及和摊丁入亩的效率成果。

政策是有利于普通黔首税收的政策,但相比于普通的百姓,门阀和豪强自然是会抵抗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历史上阳奉阴违的事情太多了,刘琦见怪不怪。

不过,见虽然是见多了,但却不能不管。

一定要把政策施行到底,刘琦现在不怕地方豪强造反,但就怕政策的渗透不够深入。

针对这件事情,刘琦还专门找一众手下们进行磋商。

当然,这当中并不包括蔡氏中人和蒯氏中人,包括一些其他的南郡豪门。

摊丁入亩的政策在根子上,也大幅度损害了他们的利益。

若是刘表和刘琦父子刚刚到荆州,施行这样的政策毫无疑问,蒯氏和蔡氏一定会一起反他。

但是事到如今,他们心中虽有怨言,却也只能遵从。

因为荆州的主要军事权力和财政权力,已经到了刘琦的手中,在权力集中的情况下,大族想要存活,只能依靠刘琦。

但在这件事上,他们终归与刘琦不是一条心。

所以,刘琦主要找能够与他商量这件事的,是目前家族利益还不受摊丁入亩损害的荀攸、贾诩、刘晔等人。

经过了一番商议之后,刘晔说了一套详细的办法。

“自古施行新政,则必须要有要人监管,君侯先前已经设立三法署,此事自然要由三法署监管,确保各郡、各县两税赋完全摊入了田赋当中,同时针对各郡县呈报上来的田亩数量,不论是旧田还是新田,下派专人进行考证,查清核实地方是否偷瞒藏报!”

刘琦点头道:“子扬之言甚是,只是三法署要清点此事,必然要有大量的人力投入,人说实话,哪都有,重要的是该用哪些人……大部分的官员,还是和地方望族豪强沾亲带故,恐彻查不利。”

刘晔也有些头疼。

想要彻底规避这种情况,就要将派往各地各县清查的人的身价档案,全部捋顺一遍,然后再看哪个人和哪个郡哪个县的关系较少,从而彻底规避这种家族裙带式的问题。

问题是,大汉朝四百余年,各郡县豪强家族林立,彼此之间盘根错节,想找一个和本州官员和地方豪强没有一点关系的家族,实在是太难了。

荀攸捋着自己的须子,没有说话。

对于摊丁入亩的策略,荀攸在一定程度上是非常欣赏的,能够想到这种办法来实现田亩计算无从欺瞒,同时又使民间无包赔之苦,这是非常了得的。

但是,荀攸身为颍川高门中人,对此自然也不甚喜,虽然他知道此举缓和了各阶层之间的矛盾,同时也能够长久地维护最高层人的利益……

所以他不好发声。

厅堂中陷入了一阵短暂的沉默。

最终,刘琦还是看向了贾诩:“文和先生,你有何法,不妨试言一二?”

贾诩心下一叹,虽然他知道刘琦最终还是会问他,但说实话,他委实不想当着刘晔和荀攸的面献策。

毕竟,这事若是传出去,可是个得罪人的事。

“末吏目下也无甚好的办法。”

刘琦一听,心中就明白是怎么回事。

“这样吧,你们且先回去,好好思量,针对此事到底有什么好方法,不妨给我拿来,咱们再仔细研究。”

几个人一同起身,道声:“诺。”

三人走后,刘琦一直在厅中,静静等待。

若是等不来信,那回头他就得跟姓贾的好好谈谈心了……

但贾诩最终还是没有辜负刘琦的期望。

很快,便见许郸急匆匆地赶回了刘琦的府邸,向他献上了一份简牍。

仔细一问,是这几位谋士在离开府邸之后,贾诩借口如厕,慢了那几人一会,随后将一份早就准备好的简牍,悄悄给了许郸,让他帮忙转给刘琦。

刘琦将那简牍展开后一看……连字都不是贾诩自己写的。

“善藏者,就是不想让人抓住把柄啊,活得真累。”刘琦无奈地摇了摇头。

次日,刘琦下达命令,着襄阳学宫、长沙学宫、西陵学宫等荆州主要学宫,每一间学宫推荐一百名十七岁以上的学子名册和履历到州牧署,因牧署有临机要务,需要用这些学子。

同时,刘琦将消息散播在各个学宫,这一次州府所要处理的临机要务,若是被选中的学子能够做得好,可以算作科考成绩,酌情给予评优。

荆州已经连续三年施行科考制度了,各郡的储备官员,就算是要走门子,但也同时要走一遍考试的流程,这是硬杠,不容变更,这在一定程度上而言,是为了维护参考的公平制度。

虽然不能够直接酌情提拔,但若是能够算在科考的成绩中,对于这些士子也是天大的好事。

一时间,整个荆州报名为州署这次临机要务而主动献身的学子络绎不绝。

当刘晔、荀攸、蒯越等人知道了刘琦的举动后,不由皆在心中大感佩服。

君侯当真是高明。

这次对摊丁入亩施政情况的深入检查,他不用在职官员,而改用各学宫的学子……摆明了就是不想给下面的人暗中动手脚的机会。

荆州学宫的学子,本土学子只占一部分,很多都是从北方各州郡南迁过来的,由于离开了故土,没有家族基业庇护,他们做梦都想在荆州当官,重振家族的往昔峥嵘。

而在这种原因的促使下,他们必然会兢兢业业地为刘琦卖这一次命!绝不会有半分疏漏。

而由于摊丁入亩主要审查的田地,编审之年,一旦核实准确了,照例造册,则无需再加稽核,以后若是再行稽查,只需在原有田亩之上另加新田即可。

第七百九十五章 刘琦得子

一转眼,夏天过去了,建康三年的秋季到来了。

今年荆、益两州的粮食收成极为丰厚,丰厚到让刘琦也有些惊讶。

各郡县的仓禀皆满,府库承载不下,陈粮日增,各地郡署和县署都在向上官提报,申请增设粮仓府库。

听着是很麻烦的事情,惹的一众官吏们很是慌张,但毫无疑问,这是天大的好事。

刘琦躺在院落中的摇椅上,将手中的简牍合上,满意的点了点头。

人口的增加,粮食的充盈,政策的贯彻落实……使得他有余力去拓展的更多的事情。

毫无疑问,以荆州的地理位置来说,扩大水产养殖业,对于普通的百姓来说,在粮食充足的基础后是非常有必要的又一项产业拓展。

因为摊丁入地的实施,使得荆、益人口在日后逐渐扩增,生产力得到一定的解放,而入今荆益之地粮食不缺,在这种情况下扩大内需产业就是重中之重。

自春秋战国时起,中华大地就有了养鱼学祖范蠡所著的《养鱼经》,主要介绍了养鱼的池塘条件和繁殖方法,发展到了汉朝,主要的养鱼种类为鲤鱼,同时养鱼不仅仅只是限制池塘,更多的是在湖泊等大水面中养鱼。

荆州的地域对于养鱼业来说,条件可谓是得天独厚。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