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单骑入荆州开始 第26章

作者:臊眉耷目

“吾儿之意,为父懂了……汝是想为父主内,汝主外乎?”

意思是这么个意思,但刘琦不能承认,当着刘表的面,他得谦逊一些。

“非也,孩儿之意,是由孩儿襄助父亲,做父亲不好做或是不方便做的事——父亲眼下可安心治理荆州,收拢荆楚人心,善用士子为己用,孩儿愿为父亲之利刃,拓展我刘氏实力,做父亲之援!父亲不方便做的事,孩儿皆可为之,就算是这当中偶尔犯错,父亲也大可惩戒,不必姑息孩儿,谅那些宗族也说不出父亲什么……反正父亲也不能杀了我吧?”

刘表哈哈大笑,道:“不失为一良策,只是……汝想如何发展我刘氏之势力?”

刘琦实话实说:“此番平定宗贼与张陈二贼,孩儿共为父亲拢得兵卒五千,并黄忠与黄叙父子两名勇将,这些都是咱刘氏自己的兵将,蔡瑁他们插不得手,孩儿想率领这支兵马,去平荆南四郡,打下桂阳郡张羡,扩充我刘氏兵马、涨父亲之威望,不知父亲以为如何?”

刘表琢磨了一下,道:“虽是良策……可平定荆南之事,不是你想去就能去的,只怕蔡瑁等人也会与你相争,届时为父也不好权衡。”

刘琦点了点头,刘表确实想的周到,自己要去平荆南,蔡瑁只怕不愿意,怕凭空增长刘氏的实力。

且蔡瑁身为南郡都尉,若是他极力要自己去平荆南,刘表也不方便过于拒绝。

“确实是有这个弊端。”刘琦点头承认道。

刘表却忽然道:“吾儿,为父倒是有别的路子,可大涨我刘氏声威实力,只是此事也有诸多弊端,为父自己难以定夺。”

刘琦没想到刘表还能有好办法,随问道:“父亲不妨与孩儿说说?”

刘表站起身,转身往内室而去。

少时,却见刘表拿了两卷帛书回来,向着刘琦面前的长案上一放,沉声道:“吾儿,猜猜这两封秘信,乃是何人写给为父的?”

刘琦挑了挑眉:“何人?”

“一封是袁绍,一封是董卓。”

第三十四章 宗亲护君

袁绍和董卓都给刘表写信了,这件事并不奇怪。

以袁氏兄弟为代表的原何进旧派势力与董卓所率领的西凉武人集团,目前已经产生了巨大的摩擦,双方以雒阳为争夺中心,在河内,阳人,酸枣等各处发生了大规模的武械争斗,双方的较量如火如荼,无论是政治或是军事较量都已经达到了一个顶峰。

在这种关键时刻,双方一边较量,还一边不断地寻找着盟友。

刚刚到荆楚赴任的刺史刘表,自然也是两方势力互相争取的重要目标……

刘琦拿起了长案上的两份帛书,分别拆开看。

其实这两封书信的内容都差不多,无外乎是想拉拢刘表,袁绍请刘表加入关东牧守盟军反董,而董卓则是命刘表匡君除贼,协助自己诛除袁术和孙坚等叛逆。

刘琦看完后,将两封信叠整齐,放在桌案上。

“袁绍和董卓皆欲拉拢父亲,父亲心中却是何意?”刘琦问刘表道。

“为父本不想答应董、袁中的任何一方,只想安坐荆楚,徐图后计,但适才听汝所言,为父心中也明白,若是只安于坐守荆州,不图谋发展我等自身势力,只怕日后行事会越发掣肘于人,于是为父便想到了袁绍和董卓招揽之事。”

刘琦心中感慨。

刘表这个人虽然平日里墨守成规到极致,可一旦开窍了,反倒是比一般人更加图谋进取。

自己不过是想借讨伐张羡的机会,拿下荆南,借以扩充兵力和名声……

可刘表居然想往董卓和袁绍之间去掺和,借以扩充实力威望……

不过实话实说,荆南贫瘠,人才匮乏,即使刘琦去征讨了一大圈,刘氏的兵力和威望也未必见得会增长多少,还容易被荆州望族将这些利益均分。

但若是对外,情况就不一样了。

北方战事凶险,但胜在局势混乱,可浑水摸鱼,且北地人口稠密,人才鼎盛,乱中谋利,或可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但问题是……刘表难道不知道步子迈太大,容易扯着蛋的道理?

“这两方势力都不好惹呀。”刘琦长叹口气。

刘表点了点头,赞同道:“不错,都不是咱们目下能惹得起的。”

刘琦来回看着两份书帛:“袁绍和董卓……咱们公然支持任意一方,都很容易给自己带来数不尽的麻烦。”

刘琦这话说的没错,袁绍一方包括了袁绍,袁术,公孙瓒,曹操,孙坚,王匡,张杨等诸多郡守级人物。

光是临近荆州的就有袁术和这孙坚两个。

袁术眼下正愁没有合适的理由来拿下南郡,己方眼下还是不要将把柄落在他的手里。

至于董卓一方……

且不说董卓算是刘表的恩人,若非董卓任刘表为荆州刺史,哪有刘表今日外放的局面。

当然,董卓让刘表担任荆州刺史,也并非他纯粹的欣赏刘表,只因在让刘表担任荆州刺史之前,董卓为了拉拢士大夫集团,任免了一批名士担任地方刺史以及郡守,例如袁绍、韩馥、刘岱、孔伷、张邈……结果这些人到任还不到一年,就联合起来反他,让董卓白白当了一回舔狗。

在这种情况下,董卓既不能再轻易将士大夫集团中人外放,也不能轻易让凉州的武人亲信去地方上任,因此他只能选择宗亲。

刘表既是宗亲,身上又有弃官跑路的污点,相对来说应该好控制,最终董卓选择了他。

时代局势的复杂性,成就了刘表,也让董卓成了刘表的恩人。

所以就这个方面来讲,刘表也不能得罪他。

“父亲,无论是哪一方,我们都不能得罪,也就是说,我们荆州不能支持董卓或是袁绍的任何一方,但若是不选择一方支持,又如何能在这乱局中为我荆州刘氏谋利呢?”

刘表见刘琦很是为难,叹息道:“为父也不过是随意说说,这当中危险之甚,为父自然知晓,为父只是想跟你商量商量,看看在这场乱局之中,咱荆州刘氏是否能拿到一些好处,但就目前来看,却是太难了……罢了!以为父立场,董袁之争确实不宜掺和进去,一个弄不好,汉室宗亲的威望只怕都会一朝扫地,汝看那幽州牧刘虞和益州牧刘焉,便都是持观望态度……”

“汉室宗亲?”

刘琦喃喃的重复着,脑海中的明灯,似乎被点亮了一些。

“父亲,孩儿突然有个想法。”

“什么想法?”

“咱们既不用支持袁氏一方,也不需支持董卓,咱们荆州若做第三方势力为其两方居中调停,或可扬我山阳刘氏之威望,并大大的从两方手中获利。”

刘表不解地看着刘琦,一双浑浊的老眼中,充斥着迷茫之色。

“第三方势力?”

刘琦为刘表细细解释道:“我适才看袁绍写给父亲的书信,其言颇有僭越,隐隐之中,似在指当今天子身份多有疑窦,或不为先帝亲子,可见袁绍对天子并无忠义,而董卓举荐父亲为荆州刺史,虽是我刘家恩人,但却也是倒行逆施,不守臣节,如今这两方相争,雒阳兵峰至盛,随时都有累卵之危,陛下置身于水火之中,此等危难之际……非汉室宗亲而不能护君王周全!”

刘表乃是天下一等一的政治好手,他听到这里,已经略品出了个中三味。

“吾儿之意,是汉室宗亲之身份,以护君之命出兵……却既不助董,亦不助袁?”

刘琦点了点头,道:“我们的目地不是讨伐谁,而是兵出南阳郡,北望崤函,将兵马压境,以汉室宗亲之名,坐镇司隶之边,打出‘宗亲护君’的大义之号……我们要给天下人一个警示,荆州军出兵的宗旨在于护君,天子若无事,我们的兵马不动,天子若有危机,我军当拼死守护。”

刘表捋着胡子,琢磨着这件事的可行性。

“我明白了,你打出的旗号虽是出兵护君,但实际上他们两方人马无论谁获胜,都必不会伤及天子,只要天子无事,我军就只是象征性的按兵不动……而吾荆州军有‘宗亲护君’之名,可谓占了大义,董袁两方都不会轻易对我们动手,或许还会争相示好,且不论他们两方谁胜,我军忠君之名皆可响传天下。”

刘琦赞同道:“不错,皆时我军忠君护主之名响彻各州,不怕天下英才不入父亲瓮中。”

刘表摇了摇头,道:“唉,可惜你漏算了一点。”

刘琦疑惑道:“哪一点?”

“我荆州军就算占了大义又怎样?我军兵少,且势单力孤,难成气候,威慑不足,董袁又岂会将我等放在眼中?”

刘琦闻言笑了。

“父亲,孩儿适才说的,不是荆州军护君,而是‘宗亲护君’,这天下的宗亲,可不是只有我们一家。”

刘表愣了愣,突然惊道:“汝莫不是想……”

刘琦点了点头,道:“既然是以汉室宗亲之名护君,那我们必然就得找宗亲为盟!方可办成此事,当今天下,外任牧守的刘氏宗亲,除父亲是荆州刺史之外,尚有幽州牧刘虞与益州牧刘焉,宗亲同盟,共辅国君,足够有威慑力了吧?届时,董卓和袁绍,哪个敢不把这护君联盟当回事?”

刘表闻言点了点头。

若是就任于外藩牧守的刘氏宗族在名义上结为同盟,其势之大必为天下侧目。

但刘焉和刘虞这两个人……

“唉,吾儿,咱们虽与这两人同宗,但并无交集,刘虞乃忠君之士,若闻我等护君,想来应是会应允,但他远在幽州,临近关东牧守,若要起事,只怕颇有掣肘……至于那刘焉……乃是自利之辈,怕是更不会轻易答应。”

第三十五章 父亲,我要剩女

刘表对于刘焉非常的不甚信任。

刘表与刘焉基本没什么交集,但他毕竟曾任上计吏,也当过北军中侯,对于刘焉,刘表多少也通过朝堂中人有过一些了解的。

“刘焉此人,有异心,恐不会答应结盟。”刘表淡淡的下了定论。

刘琦其实也知道,刘焉这个人与刘表刘虞大有不同。

刘表是清流雅士,刘虞是忠君志士,他们对于汉室和天子,或多或少都是有一定感情的。

但刘焉不一样,从外在行为上看,他是一个有叛心的人。

中平五年,这老狐狸直接向灵帝谏言,认为“刺史、太守,货赂为官,割剥百姓,以致离叛,可选清名重臣以为牧伯。”

他借口刺史,太守行贿买官,剥削百姓,招致汉室朝廷众叛亲离,谏言朝廷派重臣为牧,代朝廷在地方镇守监管天下。

“废史立牧”这一政策所带来的后果就是,刺史和郡守的权力没有被朝廷收回来多少,反倒是直接制造了一股更强大的割据力量。

州牧!可以说州牧是汉末各路军阀起家的一道门槛,袁绍、曹操、袁术等人的崛起,都是由州牧起家的。

而刘焉也光荣的成为了汉室朝廷的第一批州牧之一。

他一开始被任为交州牧,却闻侍中董扶言益州有天子气,于是上了奏疏,请求朝廷改任其益州牧。

他到了益州之后,并没有像是他许诺给灵帝那样,替朝廷镇守一方,收缴权力。

相反的,他到了益州之后,一边平叛,一边借口贼势阻路,关隘不通,断绝了与朝廷的往来,后又在益州暗造乘舆车具,意图不轨,有称帝之志。

若不是他死的早,在牧守中第一个称帝的人,只怕不会是袁术,而是他刘焉。

这样的自私自利且有异志的人,如何会与刘表等人联合‘护君’?

他巴不得天子赶紧死!

刘表捋着白黑参半的胡子,叹道:“刘君郎有似子夏在西河疑圣人之论,恐非吾等同道中人。”

刘琦想了一会,道:“刘焉虽然有异志,但也不代表他不会与我等同盟,就看我们怎么劝他了。”

刘表问道:“当如何说?”

刘琦认真地道:“刘焉在益州,封境自守,安抚叛逃,宽容施政,虽是远离中枢,但却还有一个软肋恰在朝廷手中。”

“是何软肋?”

“刘焉虽就任州牧,自守一方,然其长子刘范,次子刘诞,幼子刘璋以及其孙辈,皆随朝听用,刘焉一把年纪了,独居蜀中,就是将来真的能够行那篡逆之事,那帝位又能给谁?他绝不会甘心的。”

刘表点了点头:“吾儿此言有理,继续说。”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