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卫青,我想打匈奴 第62章

作者:豆蔻

讲师接过试卷,看到上面的文字眼前一亮,心说这奴隶子的字莫不是练过的,还真是不错。

再看到内容原本眉宇间的惊喜,很快就变成了愁眉苦脸。

身为讲师,他的能力不算差,很快便判断出这五道题,回答的全都毫无差错,甚至可以当做标准答案了。

也就是说这谈兵论策,卫青是通过了。

然而事情还远没有结束,卫青可不会这么善罢甘休。

他伸手重重的拍了拍那位讲师的肩膀说:“不用多想了,答案肯定都是对的,下次再考核的话,我觉得还是稍微弄点有难度的。

就算你们再看重我卫青的天赋,再想把我卫青招进太学院,也别搞这么明显,对其他的学子不太公平。”

下面的勋贵们听到卫青的这番话,瞬间炸开了锅,开始议论纷纷。

“什么意思?难道太学院真的要给卫青大开方便之门?”

“太学院这算什么意思?连萧相国的院训都不遵守了吗?”

“要招就直接招,何必当了婊子还立牌坊!”

“把卫青的试卷贴出来,我还真想看看,太学院给卫青究竟出的什么难题!”

“是啊,我也想知道,太学院出的什么难题,让一个奴隶子都能对答如流!”

讲师听到勋贵们的抗议,扭头看向卫青,眼眸中闪露出几分惊怒之色:你故意的!?

卫青当然是故意的,他一眼就看出这些题偏门的很。

关键更是为了难而难,为了难倒自己而考,至于破局的方式,对于指挥院系的学子在战局应用中,根本没有任何意义。

既然太学院做的这么绝,那自己也不用给他们留面子了。

反正试卷我全答对了,现在你们是公开,还是不公开?

不公开别怕被那些勋贵们怀疑,这些勋贵们都蠢得可以,只要被稍微煽动忽悠一下,就心甘情愿的给人当刀使。

这把刀你们能用,凭什么我卫青不能用?

反过来说如果公开的话,指挥院系出这么难、且没有任何意义的考卷,必然广受诟病。

这就是韩妃所说的,把事情暴露在所有人的视野中,这种情况下太学院即便下黑手,也得先想明白要承担的后果。

卫青听着勋贵们的声音,幽幽的说:“我觉得还是别给勋贵们看了,这里的勋贵中,不少都是从太学院毕业的,甚至有不少是原先指挥院系毕业的。

虽说没去边塞打过仗,但谈兵论策想来还是很精通的,肯定能看出考卷的问题。

如果太学院为了我卫青声誉受损,我可担待不起啊。”

旁边不远处的曹英听到卫青这样说,立刻猜到考卷有猫腻。

他大步走过来,作势要从讲师手里把试卷抢过来:“把试卷拿出来公开,让在场的诸位看看,这考题究竟是什么。

别说我狗拿耗子多管闲事,如果你们真是出的送分题,传出去肯定会有人给平阳侯府扣屎盆子,说什么我曹英给太学院施压。”

“对对对,我们要还平阳侯一个清白!”

“公开考卷!”

“公开考卷!”

到这时候,曹操、刘彻、刘备他们这些聪慧非常之辈,全都猜到考题有问题。

阿娇看着旁边的刘彻嘴角带笑,有些不太理解:“阿彻,那讲师为什么不公布考题?应该不是因为考题太简单了吧?”

刘彻摇摇头解释说:“不是太简单,而是太难了,甚至可能是为了难而难。”

“为了难而难...”

“是呀,如果只是比较难,那讲师也不至于左右为难。我估计,太学院为了考倒卫青,特意找了一些生僻冷门的考题,甚至说那些题出的恐怕没有任何意义。”

阿娇很快又有了新的疑惑:“如果是这样的话,卫青大可以选择不考,直接把考题公布出来,让大家...”

这次她没有等刘彻回答,心理已经有了答案。

道理很简单,大家并不站在卫青这边。

所以卫青想要所谓的公平,根本不存在的。

其次如果卫青答错了,或是没能把考卷答出来,即便试卷再难,也不会有太大影响的。

别人只会记得卫青考核失败,不会去记考卷有多难。

失败了,那么别管是不是基于客观原因,都不能成为开脱的理由。

败军之将,不可言勇!

但反过来说,如果卫青把考题全都回答上来,再爆出这些考题有问题,那事情就完全不一样了。

刘彻眼眸中也生出几分火气来:“指挥院系的管事们,简直蠢到家了!

那些老顽固们千不该万不该,不该在考题上面做文章。

看吧,考题这事儿如果爆出来,绝对没那么容易收场的。

那些考题难不倒卫青这种天纵之才,还难不倒那些勋贵们的子女吗?

想到自家子女,可能会因为那种冷僻到极点,且毫无意义的难题,在太学院升学考核中失败,阿娇你猜那些勋贵们会是什么反应?”

第三十一章:指挥院系面临的危机

阿娇听明白刘彻的看法,还有一点不太懂:“那些勋贵们,应该是知道太学院之所以出这些偏门的题目,单纯是为了淘汰卫青,并不会用来针对其他学子吧?”

“为什么不会?”

刘彻反问道:“太学院这些年招生一年多过一年,学子的数量不断膨胀,已经快达到太学院的极限了。今年又因为阕迦芙的原因,大量的学派的天才被放了出来,挤占了大量的名额。

如果这种情况只是昙花一现还好,倘若未来几年招生人数没有得到遏制,反而越来越多,学子的数量超过太学院所能承受极限,在又不能减少招生的情况下,你觉得太学院该怎么办?”

“阿彻的意思是...”

“太学院分为三、六、九、十二四个阶段,每年太学院都会根据考核结果,决定一部分人留下继续求学,而另一部分则被淘汰掉。

现在竞争越来越激烈,但能通过考核的人数是有限的。

指挥院系每年考核又将谈兵论策作为重点,如今谈兵论策更加偏向寻章摘句,只要学子们肯投入精力,大家的成绩都差不多。

而想要区分开这些学子们成绩,只能在考题上面加大难度,最近这些年太学院每年考题难度,都在直线上升。

阿娇没有发现吗?已经有很多学子抱怨,太学院的考试,是为了考试而考试,为了淘汰一批学子而淘汰。”

阿娇懂了,勋贵内部也分三六九等,像她和刘彻、曹英这级别的勋贵,只要愿意根本不需要参加考核,就能在太学院待满十二年。

但太学院学子加起来大几万人,像他们这样的勋贵反而是少数中的少数。

并非说勋贵子们进入太学院,整天只知道吃喝玩乐、风花雪月。

恰恰相反,正因为太学院里面大家都是勋贵子,勋贵身份的优势被稀释。

尤其是一些热门院系,学子还是只能寒窗苦读,头悬梁、锥刺股,为的就是三年后的考核。

在太学院待满三年和待满十二年,对于他们这些普通勋贵子来说,未来前途可谓是天差地别。

如果考核过程中,是因为能力不足而被淘汰,也就算了。

技不如人、甘拜下风。

但如果是因为太学院出一些偏门的题目,强行淘汰一批人,而被这种方式所淘汰的勋贵子们,内心必然有股怨气。

尤其是看到某些特殊的院系,内部竞争压力并不大,轻轻松松通过考核,这种不满就更加明显。

或许这些新生感受不到,但太学院那些即将面临留院考核的老学子们,他们可是懂得很。

而这些人也都是勋贵子,他们的爹娘也都是勋贵...

阿娇总算是理清楚了,可是又有了一个问题:“那指挥院系以演武成绩录取学子,不是更好吗?”

刘彻听阿娇提到这一点,情绪瞬间多出几分愠怒:“不好!”

因为太学院的讲师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太学院内部学子直接提拔上来的,另一种则是军中的将领退下来,担任讲师。

边塞那些常年跟匈奴蛮族打交道的将军,像周亚夫这种,既能打出身又高贵的,回到长安王城直接进入朝堂,对太学院这种小庙不屑一顾。

所以真正进入太学院的,是那些出身一般,没有太大靠山的将军。

这些跟太学院本院提拔上来的讲师,因为出身的原因,被分为两派。

双方斗的厉害,不过最后还是强龙不压地头蛇,那些外来讲师最终或者是选择屈服,或者被直接通过各种手段,弄的身败名裂。

像李广这种,如果背后不是陇西李氏,早就被一脚踢出指挥院系了。

刘彻说:“现在指挥院系上到那些老不死的,下到所有讲师,除了李广监院外,还有谁真正去过边塞,上过战场?纸上谈兵、夸夸其谈,实际上真动起手来,都是一群废物!

由这些人把持着指挥院系,为了对付那些从军中退下来,被安排到太学院讲课的将领,自然要不断削减演武的作用。”

说到底还是为了争权夺利,如果不是因为利益诉求,太学院也不会一步步演变成今天这个样子。

但也正因为如此,指挥院系内部被主和派牢牢掌控,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这种方式培养不出真正的人才来,自然不是匈奴蛮族的对手。

打不过怎么办?

那就不打呗,想办法维持两族之间的和平。

否则指挥院系这种为军中培养人才的院系,怎么可能主和?

当初刚建立太学院时,整个指挥院系就是战狼窝,每天躺在床上做梦的时候,都在想着弄死匈奴蛮族。

弄不死匈奴蛮族,睡觉都不踏实。

但刘彻必须承认的是,也正因为这种手段,让原本处于没落期的太学院迅速做大。

因为绝大多数的新生,天赋都很一般,而指挥院系又是极为吃天赋。

如果只看演武成绩,也就是看谁的天赋强,那么绝大多数学子都要被无情的淘汰。

后来加入谈兵论策的手段,算是把当初那个门可罗雀的指挥院系,又救了上来。

不过话又说回来,这些事情刘彻也是进入太学院,通过不断调查才得出的结论。

卫青人还没进入太学院呢,怎么会知道这些?

还有指挥院系的那群老不死,打仗没他们,但理论还是很扎实的,出的题必然会非常刁钻,卫青居然能轻松破局,到是让人有些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