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卫青,我想打匈奴 第366章

作者:豆蔻

如果可以选择,她绝对希望马上离开这里,越远越好!

仲欢示意缇雅坐在桌子前,又指了指桌子上的硬币说:“这硬币没有任何特别之处,就是普普通通的硬币。”

说着随手将硬币一弹,硬币在空中转了几个圈,最后落在了桌布上显示出正面来。

仲欢介绍说:“就猜正反面,猜中就赢,猜错就输。既没有抽成,也不存在作弊的手法,甚至说胜率在五五之间。这种纯粹看运气的赌博方式,应该算的上公平了吧?”

没有抽水,没有作弊,期许值在五五之间。

缇雅想来想去,的确想不到还有什么作弊的可能。

她点点头说:“这样的赌博方式,的确看起来很公平。”

仲欢示意缇雅体验下这种最公平的赌法。

缇雅不太明白仲欢是什么意思,但她很聪明的知道一件事,如果自己不懂的话,就亲自体验下就知道了。

于是缇雅捡起硬币,开始抛起来。

正面,正面,反面、正面...

她抛了十次,六次正面,四次反面。

接着她又借来几枚硬币,开始一次性抛多枚,最后统计后发现,正面和反面的次数的确差不多。

“那这也就意味着,只要以这种方式赌的话,最终结果往往是不输不赢?”

缇雅说出了自己的结论,如果赌的次数足够多,那么怎么看自己的结论都不会出错吧?

然而小熊猫听到缇雅的话,忍不住笑得在仲欢的肩膀上打滚起来。

旁边的几位贵族少年、少女们,看着缇雅说出这种结论,表情中露出了一种似乎是嘲讽,又似乎是同情的神态。

难道不对吗?

缇雅又反思了一遍,她找不到这个结论有什么漏洞。

仲欢将其他硬币拨开,只留下一枚说:“这个玩法还有个规则,那就是每次下注不得低于现有筹码的两成,不得高于所持有过的最多筹码的二成。

也就是说,如果你现在手里有两万筹码,但最多的时候能赢到过五万筹码,那么你最少下注四千筹码,最多下注一万筹码。

最初我设计这个赌法时,维尔伯特的结论跟你差不多,于是我叫他自己亲自体验一下。他只玩了不到十分钟,就明白了这里面的陷阱,现在你可以试试。”

缇雅了解完所有的规则,开始抛起硬币。

当她将硬币抛起来的一刻,手中的筹码就在不断的变化。

八千,九千七,一万一千五,八千三...

缇雅在左手抛硬币的同时,右手也拿起笔开始记录自己每次抛完硬币后,手中还剩下多少筹码。

一次一次又一次...

随着硬币再一次落地,缇雅很快便输光了手中所有的筹码。

不过她也在抛硬币的过程中,最高的一次赢到了两万三千五百的筹码,这对于她最初只有不足八千的筹码来说,几乎翻了三倍。

当缇雅输光所有筹码时,她觉得有些不对劲,但一时间又想不出究竟是哪里不对了。

再低头看看自己每次抛硬币后的记录,猜中与猜错的概率几乎差不多,跟预期的一样,无限接近百分之五十。

也就是说,自己的运气并没有问题。

而且规则方面也没有任何问题,压五百筹码,输了什么都不剩,赢了加倍返还,中间没有任何抽水的情况,赔率也是一赔一。

根本没有任何作弊的手段,但为什么自己还是会感觉哪里有些不对?

缇雅思考了很久,终于想到了问题出在什么地方。

她没有再考虑所谓的规则,而是直接将一万赌注压了上去,然后开始抛硬币。

赢了,赌注变成了两万,再将赌注全都压上去,再抛硬币,又赢了...赌注很快就变成了四万...

接着缇雅又将侥幸迎来的四万筹码压在了赌桌上,再次抛弃了硬币,又赢了!

连续赢了四次,这运气已经很好了。

但当缇雅知道这游戏规则中的陷阱后,知道这种赢根本没有意义,因为...

当缇雅再次抛弃硬币,硬币的结果与她预测相反后,八万筹码一股脑全都输了进去。

这是个公平的赌博机制,输赢只有百分之五十,没有人抽水,赔率也完全正常。

但是当双方的筹码不对等的时候,所谓的公平,也荡然无存。

只要缇雅一直赌下去,也许能赢十万,二十万,一百万筹码,但同样也有可能输。

问题是赢钱是没有上限的,可一旦输光了,兜里没有一分钱的时候,那么这场赌局就结束了,再也没有翻盘的机会了。

那么问题来了,对方的钱真的是无限的吗?

当然,只要赌下去,那么正如能赢的钱没有上限一样,对手也一位接着一位,除非将天下所有的赌徒都赢光,否则早晚有一天会输的荡然无存...

大结局:守护的信仰

举贤任能,这是卫青给周亚夫提的最后一条建议,也是对汉王朝最后的贡献。

不过这样做也有许多问题,比如严重影响到了外戚的利益。

外戚上位大多数靠的都不是能力,古往今来外戚何其多,但真正靠能力出名的,确实寥寥无几,大多数不过是弄臣佞臣罢了。

这其实很正常,毕竟外戚之所以是外戚,多数情况下都是因为家族中出了个凤凰。

女儿再美再受宠,也改变不了兄弟姐妹们中人之姿的情况。

至于说那种把自家的姑娘,硬生生的变为凤凰的是少数。

而且这种权臣,结果往往不是被清算满门抄斩,就是造反成功,打工人永不为奴。

所以如果搞什么通过考核测试来选贤任能,甚至让这些人身居高位,那么外戚肯定第一个反对,第二个反对的就是其他重臣们。

当然也肯定有赞同的,如果无法让自己的族人成为贤能之人,就让贤能之人成为自己的族人就可以了,多大点事儿。

总之解决问题的办法卫青是给出来了,至于周亚夫会不会答应,他就不想再去掺和了。

一方面卫青的确是累了,这种闹腾的事情他不想再插手,另一方面是有些时候自己参与反而不太好,做个冷眼旁观者往往更能让部分人放心。

毕竟如今的他,声望太高了,尤其是在军中的声望,连周亚夫都远不能及。

唯一有资格与之争锋的,还是他的外甥。

假如卫青有个什么非分之想,到时候他外甥帮谁?

哪怕卫青一再强调自己对权势没兴趣,但俗话说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谁又能保证卫青不会突然又有了新的想法,又或者觉得下一代继承人不合符他的标准,做出些让当权者难以接受的举动来?

所以当外部的矛盾解决完,内部的矛盾很快便会被提上日程。

内斗是所有智人共同的天性,跟继承那种文化无关。

只要还有利益分配,只要对利益分配有所奢望,内斗就必然无法避免。

卫青懒得斗,关键是斗赢了又如何?

整顿朝纲?

党同伐异?

换个皇帝?

改朝换代?

无非就是这些了,但现在的卫青,只想带着家人来一趟想走就走的履行,去极北之地见见所谓的红月当空。

再往西看看传说中的文明,接着再如海破浪,看看万界的尽头在什么地方,转一圈尽兴了再回来,到那时候自己的声望也不足以引起掌权者的忌惮了吧?

至于说危险...

这东西卫青从来没想过,带着“村”里最好的钱,再配上“村”里最好的船,瞬间再带着小白狗以及从死亡谷便跟随自己的五百亲卫军,就这配置应该说走到哪儿,就把危险带到哪儿才对。

在卫青开始筹备旅游计划的时候,他的死党曹英来了。

而立之年的曹英,在朝堂之上已经做到了九卿的位置,估计再过两年便能顺理成章的接手三公之职。

倒不是说他能力有多强,功绩有多高,汉王朝本就是考虑出生和资历的王朝,恰好曹英无论是出生还是资历都不差,因为汉军团的原因,支持者也是众多,能爬的这么快也是理所当然。

曹英是来希望卫青打消旅游计划的,是刘恒的派他来的。

这次卫青相信,刘恒是真心让他留下来,因为刘恒的生命快走到终点了。

继位时的刘恒,就知道自己没多少年可活,寿命的极限在这里,不是想逆转就能逆转的。

刘恒担心自己驾崩之后朝堂不稳,所以希望卫青留下来震慑宵小。

他担心的倒不是刘启继位后有什么人反对,再怎么说刘启能力也不差,再加上以太子的身份继位,反对声是不需要担心。

问题在于刘启的继承人选谁。

刘启的生命也已剩不多,不过一二十年肯定也要离开这个时代,所以继承人之争必然不会平静,甚至其中爆发各种争斗也未尝没有可能。

如果卫青留下来的话,起码能保证内斗的不会太激烈,更不会动摇国本。

但是这一次,卫青坚定不移的拒绝了。

他为了人族,为了汉王朝妥协了太多,这次他想为了自己,为了家人,也为了自家家族未来的发展任性一回。

我打了一辈子的仗,就不能享受享受吗?

年底,整理好行礼,召集到足够的人手,检修完一艘艘战船,卫青终于带着家人们踏上了万界之旅。

随着战船缓缓升空,几个孩子更是在夫人们的看护下,好奇的看着地面上宛若蚂蚁般大小的村庄。

此刻卫青心中所有的感慨荡然一空,自己奋斗这么多年,为的不就是守护好一个又一个的家庭吗?

卫青又一次的站在了战船的围栏前眺望着长安,眺望着人界大地。

这片由他昔日守护的土地,已经正在经历一段欣欣向荣的未来。

那段历史必然会被大书特书,成为后人口中称赞向往的大汉盛世。

作为这段盛世开辟者的卫青,或许会被遗忘,或许会被曲解,或许在史官笔下最终沦落为一个只知道靠着裙带关系上位,纯粹靠着天命所佑才屡屡侥幸立下战功的佞臣。

不,是一定会这样记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