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卫青,我想打匈奴 第345章

作者:豆蔻

我就不信汉军真有什么底牌不成!”

旁边的一位匈奴王沉吟良久之后道:“左贤王,你说那卫青会不会没死?”

左贤王闻言看了那位匈奴王一眼寒声问道:“你这是在怀疑天神吗?”

“不,左贤王误会了,我只是说那卫青也许用了什么特殊的手段,侥幸活了下来,或者说死里逃生。

天神尊贵无比,相比而言卫青不过是一介蝼蚁罢了。

左贤王一脚踩死蝼蚁的时候,恐怕也不会检查那蝼蚁是真死了,还是机缘巧合捡回来一条命?

如果那卫青没有死的话...”

听到这般解释,左贤王的脸色这才稍有缓和,他淡淡的说:“别说卫青已经死了,就算没死又如何?

才过去八年而已,八年前的卫青还只是镇山海境界的武者,就算没死的话八年的时间又能有多大的成长?无非也就是刚踏入揽日月而已。

这样的实力对战局的影响力终究是有限的,没必要太担心。

上次卫青能坑杀须卜王他们,也是靠着周亚夫带队,并且只是永恒无敌境界的战争,不像这次是真正的两族之战。

只靠一个揽日月境界的卫青,能不能抵挡住我们的进攻都是两说,更不要讲这种所谓合围的战术了。”

随着左贤王的命令,匈奴大军开始缓缓的进入人界,与此同时曹操和刘备在刘彻的命令下,也开始带着军队朝着边塞中军位置的人界通道行军。

这时候别说左贤王搞不懂,就连曹操和刘备两边也都愁眉苦脸,不知道刘彻这葫芦里面卖的什么药。

张飞站在战船上看着眉头皱成一个八字的刘备道:“大哥,这副军团长究竟想要干什么?不会真要合围匈奴大军吧?”

年过三十的刘备看起来不仅更加成熟,举足投足之间流露出的上位者的气质也愈加明显。

这并不是他有意为之,纯粹是身居高位久而久之便会培养出这种气场来。

哪怕性格再和善,也多少会让人有点难以亲近,这是源于人对强者本能的畏惧。

“不知道,也说不准。目前来看副军团长的确有这样的想法,可从双方兵力对比来说,这种想法有点异想天开,除非...”

旁边的关羽凑上来抚须道:“大哥的意思是,除非是军团长也来了?”

刘备点点头说:“为兄一直不相信,军团长真的死了。

不过这话也就说说而已,即便军团长现在没死,想要做到力挽狂澜,还是欠缺了许多。”

旁边的张飞抓了抓头发说:“大哥这话说的可就说不准了,咱军团长那一家子都是怪物,谁知道若是没有死的话,现在将会成长到何种程度。

你看那霍去病,才多大呀?

十六岁!

我的天听说前两天跑去匈奴蛮界杀了左贤王的叔父和弟弟,我刚听到这消息的时候,差点以为自己听错了。

十六岁就在匈奴蛮界横冲直撞,这一家子的人都是干大事儿的。

咱不信军团长就这么死了,那匈奴唤出的天神算什么东西,凭什么就能杀军团长?

我看呀,八成是军团长诈死,故意坑那匈奴蛮族的。”

刘备听自家三弟这样说,也笑道:“三弟说的其实并不是没有道理,十位匈奴王换军团长的一条命?

或许匈奴蛮族觉得自己亏了,但在我看来想要换军团长的命,这十位献祭的匈奴王里面,起码得有一个是他们的大单于,否则也配?

还是不要多想了,既然副军团长下令,那我等自然遵循命令行事。”

另一边的曹操也发生了类似的对话,这些汉军团的元老级人物,是一路追随卫青从汉军团不过只是十余人的组织,到现在依然盘根错节,分布在整个汉王朝的各个阶级,一路追随。

自然知道其中的艰辛与困难。

连这么多艰难险阻都一步步走过来了,凭什么区区一个天神,就能要了卫青的命?而且还是在长安王城...

伴随着匈奴蛮族大军源源不断的开进人界,先头部队已经追上汉军撤退的军团,双方再次爆发了激战。

汉军且战且退,汉军进退维谷。

幸亏汉军早就有所准备,在匈奴大军追杀进人界之后,立刻启动了提前预备好的陷阱,拖延住了匈奴大军的行动距离。

同时为了防止匈奴大军乱窜,避开汉军的主力,刘彻又下令周围各郡坚壁清野。

另一边,进入人界之后左贤王得知刘备和曹操带兵从左右包围而来,立刻下令前线停止推进的步伐,并且派出军队分左右对曹操和刘备的两路大军进行阻击。

翌日,曹操和刘备皆跟匈奴军队爆发的激战,汉军的合围之策暂时搁浅。

不过早就做好准备的曹操和刘备,在激战过程中并没有吃到什么大亏,甚至还压制住了前来阻止的匈奴军队。

毕竟是在边塞长城以内作战,相对来说属于汉军的主场。

再说这些年汉军边塞军队都开始学习匈奴蛮族的绝技,如今战力今非昔比,以前与匈奴蛮族刚正面也不输多少,现在更是稳胜一筹。

对于这种战况,左贤王并没有感到意外。

他本来目的就是拖住这两支打算跟汉军主力汇合,形成合围之势的军队,只要拖住他们,接下来就可以放心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正面战场。

另一边卫青得知曹操和刘备的军队受阻之后,立刻派出四位永恒无敌,各自带着十位日月星辰之躯的强者分左右两路驰援。

伴随着这股顶尖战力的加入,两边侧面战场的形式急转直下。

曹操和刘备接连击溃前来阻击的匈奴大军,开始一路高歌猛进。

反观匈奴大军这边,左贤王得知侧面战场的战况之后,并没有着急继续派出军队去两侧堵截,而是直接派大军朝着汉军主力压了上去。

这是很简单的道理,汉军将主力开始朝着侧面战场转移,那么正面战场必然空虚。

只要击溃了正面战场的汉军,那么两侧包夹过来的汉军便不攻自破。

面对匈奴大军汹涌般的攻势,汉军只能被迫防守。

再退,就得把边塞地区的百姓拱手让给匈奴蛮族,这是刘彻坚守的底线。

面对汉军的顽强抵抗,匈奴大军步步紧逼。

同时两侧包夹的援军也已经赶到,然而伴随着三方第一次尝试的合围进攻,左贤王不慌不忙的分兵应对。

双方激战两天两夜,汉军合围无果,曹操和刘备的军队被迫撤退。

在人界开始安营扎寨的匈奴大军中,左贤王看到合围不成,选择退走的汉军,越加觉得汉军的的确确是在唱空城计。

不仅是左贤王,汉朝的朝廷得到前线战报之后,也是满朝文武大惊失色。

刘彻的这般战术,委实有些让人匪夷所思。

如今放匈奴蛮族杀入人界,却没有在正面战场采取层层阻击的方式,阻止匈奴大军前进,反而想着以近乎少于匈奴军队的汉军,去合围包夹,怎么看都不是明智之举。

如果不是深知临阵换将是兵家大忌,恐怕这时候已经有不少重臣提议,派出其他将军把刘彻替换下来。

另外一些重臣提议,派出镇守长安王城的禁军前往支援正面战场,然而这一提议立刻又遭到其他大臣的反对。

边塞各郡丢了可以重新收复,以前也不是没有发生过这种情况,但是一旦帝都出现危险,那么后果不堪设想,所以坚决反对出动禁军。

双方为此在朝堂之上吵得不可开交,反倒是没有人提议,派出长平侯卫青前往正面战场,这个人似乎真的被遗忘了。

人界边塞,卫青看着沙盘,匈奴蛮族在汉军的引诱之下,陆陆续续的全都进入了预定的地点。

计划到此为止,已经完成的大半。

接下来只要等匈奴蛮族麻痹大意之下,一举便可奠定胜局。

他看向旁边的曹英问道:“吴楚正面战场的形势如何?”

曹英现在一天十二个时辰,几乎没有一刻是合眼的,他的任务便是整理从四面八方传递过来的情报,然后将情报汇总之后将有用的信息提供给卫青。

最近这几日,每天送过来的情报信息,看的他眼花缭乱。

“还能怎么样?肯定是周太尉压着吴楚联军打,估计吴楚联军坚持不要多久了,最多也就半个月,肯定全线溃败。

所以不出意外的话,匈奴蛮族这边在最近几天里,肯定要大举进攻了。”

卫青点点头,汉军现在是两面作战,所以匈奴蛮族才能在正面战场一路高歌猛进。

也正因为如此,匈奴蛮族这边必然会抓住吴楚战场还没分出结果之前,争取到绝对的优势。否则等汉军缓过来之后,后面的仗就不好打了。

卫青道:“继续等,等匈奴蛮族彻底坐不住,对汉军发起猛攻之后,就是我们出手的时机。

小不忍则乱大谋,现在这段时间只能委屈正面战场抵抗的汉军了。”

曹英还是有些担忧的说:“目前从匈奴蛮界那边传回来的消息来看,匈奴蛮界那边似乎也有大动作,匈奴的大单于开始召集各大部落,似乎准备进一步对人界这边增兵。”

“不意外,吴楚联军早晚要败,匈奴蛮族这次想要一口吃成个胖子的话,那么必然要源源不断的朝着人界增兵。

否则即便我们这边的正面战场溃败,通过层层阻击的手段,也能把匈奴蛮族抵挡在长安之外,无非就是牺牲一部分边塞百姓。

从私人的角度来说,靠牺牲边塞百姓来拖住匈奴大军是一种耻辱。但从战略的角度来说,这样做是汉朝这边占了便宜,所以匈奴那边肯定不愿意。

因此必然会源源不断的增兵,来应对后续周亚夫从吴楚战场抽身之后,前来支援边塞战场的情况。

不过...这次冒顿注定是要做无用功了。”

第十二章:斩杀左贤王

匈奴蛮族的中军大帐,从匈奴军队杀入人界,已经过去了五天。这五天来匈奴大军和汉军几乎每天都爆发惨烈的血战。

失去了边塞长城,好在凭借着边塞各郡城池的优势,屡次将匈奴蛮族挡了回去,不过代价也惨重无比。

伤亡人数来看,汉军已经超过了匈奴军队。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兵力的确不占任何优势,若不是占据有利地形,只怕这时候汉军已经被冲垮了。

左贤王还在等,不是等吴楚战场的消息,而是等匈奴蛮界的消息。

终于,帐篷被掀开,一个传令兵兴致冲冲的跑了进来:“禀告大王,大单于那边已经集结了四十万大军,前来支援我军。预估大概不出六天便能赶到。”

果然大单于不会轻易放弃这个机会,六天,这个时间在左贤王的预测之内。

四十万大军也不是随随便便就能集结的,倒不是说人数多少的问题。

其实四十万大军的数量相对而言并不多,但四十万精锐可就不一样了,两者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汉朝也是一样,汉朝的民兵加起来何止千万,但军队也不过三四百万而已,至于精锐则更少也就一百多万。

匈奴也是一样,即便全民皆兵,但离开匈奴蛮界杀到人界来,挑选的必然都是精锐部队,否则仅仅是长途跋涉这一项,就会有人吃不消。

再说四十万大军不仅要征集挑选,还要牵扯到后面的指挥和利益分配的问题。

把这些人集中到一起是一回事儿,再叫他们派兵来驰援赶到,又是一回事儿。

不过对于左贤王来说,有了援军的消息就足够了,接下来也可以放开手脚的去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