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卫青,我想打匈奴 第239章

作者:豆蔻

卫青幽幽的说:“这你就别管了,反正我保证受灾的百姓肯定能拿到这笔钱,怎么样?白赚一大笔钱的事情,你到底干还是不干?

反正等我镇压了太学院的那些匈奴蛮族,再加上两族之间的关系恶化,这种两族一家亲的财富密码也长久不了了,还不如趁着现在捞一笔。

再说了,边塞百姓又是我们人族的百姓,你有个什么于心不忍的?

别告诉我,你真想的什么两族一家亲,以我对你的了解,在你的内心中两族加起来都没比你自己亲。”

阕迦芙没有反驳卫青对自己的判断,她从最初的震惊中醒悟过来后,很快就在盘算这个计划能不能成。

换做是其他匈奴蛮族,在其他时间发起这样的募资,估计八成得不到什么响应,但在这个两族关系因为卫青的原因变得尖锐起来时,再由自己振臂一呼,说不定还真能榨出不少油水出来。

至于说名声坏掉之类的,等跟卫青逃到万界之上后,阕迦芙根本不在乎自己,甚至说匈奴蛮族在人族这边的口碑如何。

她本身就是个彻头彻尾的利己主义者。

“这个事情让我考虑下,但...我为什么跟你合作?我自己独吞不好吗?”

卫青道:“跟我合作的话,你可以顺利的拿到一部分钱,你觉得那些勋贵们是真傻嘛?会想多不想的就把钱塞到你手里?

信不信如果不把钱处理好了,我保证这笔钱一个铜板也落不到你的手里。

所以不如你我合作,等募资结束后,给我七成,你拿三成。

我用这七成的钱,去办十成的事儿,并且保证无论是边塞的百姓,还是两族的勋贵看到我办的事情,不会说出一个不字,这样你也能舒舒服服的把钱拿到手,岂不美哉?”

第十三章:决定兴办学院

阕迦芙走了,虽然她并没有直接答应下来卫青靠这救济百姓敛财,但卫青知道她已经心动了,接下来要考虑的无非就是通过何种方式来敛财,又该如何处理这笔横财。

看着阕迦芙离开,卫青这才打开书桌下面的抽屉,里面放着两瓶药剂。

一瓶是夺命,一瓶是追魂。

这是义妁发明的药剂,夺命可以让镇山海境界的武者见血封喉,追魂则是能让这个境界的武者死而复生。

如今卫青已经达到了镇山海的境界,这两瓶药剂的效果要大打折扣,得找个时间去见见义妁,是否能再研究出一种,对镇山海甚至揽日月境界的武者奏效的药剂,以备不时之需。

与此同时,卫青用平阳号做抵押的事情,吕禄那边考虑再三还是答应了。

倒不是因为战船的价值,纯粹是那些设备的的确确是压库底,卖不出去还得按时维护,还不如提前给长平号装备上。

如果卫青能按照规定的时间还钱,那自然皆大欢喜,连本带利的一起赚回来,还解决了产品积压仓库的问题。

反之没办法按照约定的时间还钱,那就把长平号回收过来,这样军方相当于白嫖了百兵阁顶楼的生意,以及卫青对匈奴蛮族绝技的研究成果,怎么都不亏。

说白了放贷这种事情,仅有的风险就是坏账死账,抛开这一点外完全就是稳赚不赔的生意。

所以这笔抵押的生意,唯一可能赔的,就是卫青开着长平号死在万界之上,否则但凡卫青还有一口气,就可以让他卖身还账。

解决了战船的装备问题,卫青带着刘晔又找到了公输武,并且要求公输武帮自己培养一部分机关师。

公输武这边有吕禄提前打过招呼,再加上跟卫青也认识,自然没有拒绝。

只是问题又摆在了卫青的面前,学徒怎么找?

经过两轮扩张的汉军团,目前已经有了不少擅长机关术的学子,但问题是这些学子基本都是勋贵,愿意跟着卫青离开长安王城,前往万界之上的恐怕不多。

但寻常的平民百姓,甚至说奴隶大多又不懂算学,更不是识字。

机关术涉及到大量算学的知识,同时对识字也有硬性要求,这使从零开始的学徒学习起来很困难,于是卫青又面临一个很尴尬的局面。

无奈之下,卫青暂时先从汉军团中,招募了一批机关师进行这方面的培训。

哪怕这群机关师暂时不打算去万界之上,但只要人界和匈奴蛮界彻底开战,那么负责战船维护的后勤工作人员,必然是升官晋级的铁饭碗。

再加上是公输家亲自教学,所以卫青短时间内,还是得到这样的一批机关师,至于这些人愿不愿意跟随自己前往万界之上那就两说。

最近这几天卫青几乎足不出屋,但繁琐的事情让他几乎没有休息的时间。

刘彻每次进卫青办公的书房都看到他低头写写算算,不知道是搞什么,终于她还是忍不住问卫青,这是在合算什么东西。

“赚钱,办学院!”

卫青头也不抬的回了一句,继续伏案奋笔疾书。

刘彻不是很明白,是我太学院挥不动刀了,还是你卫青飘了?

“办学院?办什么学院?你想跟太学院竞争?”

“什么鬼?”

卫青抬头茫然的看着刘彻,搞不明白这娘们儿脑子里面在想什么,我吃饱了撑的跟太学院搞竞争。

“我是说办学院,给普通百姓,甚至是奴隶上的学院!”

“你在说笑吗?普通百姓和奴隶,怎么有钱上的起学?难不成你出钱吗?这可不是一两千万那么简单,你知道打造一所太学院的耗资,甚至超过了皇宫!”

刘彻被卫青的话吓到了,搞教育是最烧钱的事儿,哪怕太学院的学子每年都要缴纳大量的学费,再加上各种花销,为太学院带来了不菲的收入,但实际上汉王朝每年依旧源源不断的给太学院拨款。

这些钱不是被贪污了,纯粹是搞教育确实就这么花钱。

卫青听到刘彻开口太学院,闭口太学院,直接把自己整理的那一沓计划书递给刘彻,让她先看看再说话,别搞得驴唇不对马嘴,扯半天都没有说到点上。

“从培养负责战船维护的机关师中,我发现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某种意义上说也是汉王朝在人才方面日益凋零的主要原因,资源分配严重不合理!”

卫青指着窗外说:“目前太学院的学子,基本上非富即贵,或者就是天赋异禀的那种。之前在太学院门口,那些学子的话也说了,他们不愿意为了边塞百姓而战,说的更直白点,就是不愿意放下风花雪月的生活,去边塞拼死拼活。

于是太学院培养的大量人才,对于汉王朝的军方来说,基本没有起到多大的帮助。

我在汉军团招募一些机关师,想着培养他们专攻战船维护维修这一块,但很快就发现这些人愿意在太学院跟匈奴蛮族死磕,但却不想跑到万界之上受罪冒险。

那么问题来了,愿意跟我搏一搏的普通百姓,甚至说想要借此机会摆脱奴隶身份的奴隶们,却根本得不到教育的机会。

你说这算什么?

我如果不花钱培养一部分平民甚至奴隶学子,谁愿意跟我去万界之上拼命?

就靠我跟你?再加上个阿娇?俩女人加上我这个奴隶子?”

听卫青道出问题的实质,再看完卫青的计划书,刘彻也颇有些无奈的感叹说:“你说的没错,勋贵子确实更惜命,更不愿意去冒险,所以你打算培养一部分平民学子,我也不是不能理解,但是钱呢!?

你知道一卷玉简就得多少钱?

请一位先生要花多少钱?更何况很多先生根本不屑去教平民,更何况去教奴隶了。

还有长安王城寸土寸金,这又是一大笔开支。

培养平民学子,就意味着这些钱都得由我们自己来出,我承认卫青你生财有道,但目前用钱的地方数不胜数,咱们外面还欠着一屁股债,哪儿还有钱继续搞教育?”

有时候刘彻替卫青感到累,虽说卫青一口一个自己忠诚的是人族,不是汉王朝,但他实际上干的那些事情,大部分都应该是朝廷官员干的,花的钱也应该是由国库出资。

结果卫青自己出功出力,还特么的得掏钱。

到最后八成也得便宜了汉王朝,这算不算是有史以来最亏本的买卖?

卫青取出一本纸质书籍递给刘彻说:“平民甚至奴隶学子没那么讲究,用什么玉简,直接用纸质书籍。我之前找过墨家的学子,商量过如果对这种印刷术和造纸术进行改进,应该能把成本进一步的往下压。

这样就省去大量花费在玉简上的钱,其次我打算把学院建在长安王城外。

我找曹英咨询过,长安王城外的土地相对来说要便宜的多,尤其是一些地方原先是乱葬岗,既没办法种地,也没人敢在那上面盖房,价格便宜的很,用不了多少钱就能搞定。

既然是学子养浩然正气,怕什么闹鬼,应该是鬼怕我们才对!

再说就算乱葬岗的鬼阴魂不散,我也叫白洛给它们给超度了。

解决完了地和书籍的问题,也就是教书先生了。

这点我跟一些儒家、墨家都通过气,他们愿意派出一部分先生来免费教读书识字。

儒家一部分学者秉承孔夫子的精神有教无类,愿意放下身段去教普通百姓。

墨家更不用说,墨家的成员本就是五花八门,对身份并不甚看重。

到时候把他们分开,还可以搞竞争,不用担心出工不出力,咳咳,你懂的。”

刘彻点点头表示懂了,这两家有恩怨,到时候一边分多少学生的,顺便没个月进行考核对比,哪怕是为了把对家踩下去,儒墨两家的先生也肯定会拼出吃奶的劲来。

就是这种拱火的缺德事,卫青也不担最后玩火自(和谐)焚?

额...

考虑到卫青很讲“道理”,恐怕墨家和儒家大概不会真找他麻烦吧?

毕竟卫青讲道理的时候,那是真讲道理,但卫青不讲道理的时候,连匈奴蛮族都希望继续坐下来讲道理。

刘彻合计了下,去掉课本费,请先生还不花钱,又不用担心土地花费,那么培养一部分最基础的学子,确实不用花太多的钱。

她还是颇有些担忧的说:“往后面教授机关术、锻造、医疗、御兽这些专业,那就得拿钱砸了。”

所谓的穷文富武这话对也不对,对于最高层的武者来说,消耗的资源确实是海量的,再加上武器、坐骑、甲胄,各种灵丹妙药就是拿钱在堆。

可是底层的武者来说,无非就是熬打身体,多吃两口饭而已,其实花销也不算大。

而文不同,像机关术、锻造术等等这些后勤,某种意义上说也算是文,文起步阶段就得有先生教,再加上大量的实践练习,所以花费其实并不算小。

底层百姓吃不饱饭了,也只听说过混不下去了以后去参军的,没听说过混不下去就去读书的。

卫青想了想说:“走一步算一步吧,时间不等人,我打算先把学院办起来,最起码培养一部分能识文断字的学子,日后如果培养不起的话,那就送再想想办法吧,说不定到时候可以动用些关系,帮忙培养一二。

说到底咱们又不要求这些学子都是人中龙凤,相反我们要的是中层,甚至中下层,只要关键时刻能顶用就可以。

机关师我又不要求个个都能制造机关傀儡,可以对战船及上面的设备进行维修维护就可以。

铸甲师我也不要求能够个个打造坚不可催的甲胄,能对损伤的甲胄进行修补也可以了。

医者我也不需要都像义妁、张机、华佗那般有起死回生之术,只要照顾受伤的将士,能治疗些非致命伤就可以了。

尤其是我总觉的太学院的教育方针就特么离谱,就拿指挥院系举例子,总想着培养出一代名将出来,于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大批大批的学子被刷下去,最后只能找个地方混日子。

但指挥院系就不能改变下策略,多培养一些什长、百夫长这层次的将士?

花了那么多资源,全特么打了水漂,我真是服了!

也不知道这是不是萧相国的主意,简直蠢到家了!”

卫青狠狠地批了一顿太学院这种教育路线,只想着搞精英化,结果就是只有上层和底层,中和下层直接是空的。

大量学子从太学院离开后,只能凭借家里的关系帮忙弄个吃皇粮的职位混日子,在太学院学到的那些东西,离开学院之后基本都还给了他们的老师。

倒不是说这种教育弊端有多大,纯粹是现在汉王朝急需要中低层,远远没有富裕到这种对人才铺张浪费的地步。

刘彻闻言轻叹道:“你说的倒是不假,但得考虑到太学院招收的都是勋贵,既然是勋贵,又有多少人甘愿把自己定位到中低层?哪个不想搏一搏?就算没这个天赋,搏不成还有家族兜底。”

要说太学院的学子不努力?